2013年1月3日 星期四
我们的廖师母:何香凝与黄埔军校
何香凝与黄埔军校有非常深的渊源。1925年8月20日黄埔军校党代表廖仲恺牺牲后,黄埔军校曾专门请何香凝在黄埔军校开课。何香凝还多次应邀在黄埔军校的开学典礼上演讲,和黄埔军校有很深的关系。
一
1928年,何香凝在黄埔军校的开学典礼上说,“民国十三年(1924年)总理(指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复行创办黄埔军校,蒋校长与廖党代表,都是为此事努力的人”。
蒋介石在1928年黄埔军校的毕业典礼上说:“总理成立黄埔军校的时候,四面都受了反革命军队的包围,经济的困难莫过于此,公家的钱一个也收不到,无论铁路的收入以及其他各种税收,都被滇桂军陈炯明等一概收去。有些日子,明天的伙食,今天晚上还没有筹到。”
滇桂军,即杨希闵担任总司令的滇军和刘震寰担任总司令的桂军。1922年6月陈炯明炮轰总统府,后来孙中山避居上海。孙中山避居上海期间,策动在广西的滇桂军打到广州,打跑了陈炯明。滇桂军占领广州及其周围的地区后,请在上海的孙中山回到广州,孙中山任海陆军大元帅。但实权掌握在滇桂军手里。
滇桂军占领广州、佛山、东莞一带的地盘后,陈炯明退据惠州及潮汕一带。滇桂军自认为打败陈炯明有功,不把孙中山及国民党放在眼里,到处征收苛捐杂税。
1924年3月,滇军第一师师长赵成梁私自决定在广州开征粪溺出入捐。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知道后,指出这可能导致粪业工人的罢工。但掌握大元帅府筹饷局实权的是滇军军长范石生,廖仲恺虽在筹饷局任职,但没法阻止滇军第一师师长的胡作非为。滇军的做法,导致了广州粪业工人的罢工。这才迫使滇军停止征收粪溺出入捐。
1924年3月,黄埔军校正在筹办期间,孙中山虽指定大元帅大本营筹饷局等单位给黄埔军校一定的钱,但这对于到处征收苛捐杂税的滇桂军来说,无异于与虎谋皮。蒋介石就是在这个时候,因军校经费困难和其他原因,离开黄埔军校的。蒋介石离开后,孙中山任命廖仲恺为黄埔军校筹备委员会代理委员长。在困难的条件下,廖仲恺为了黄埔军校,任劳任怨。
何香凝在1926年6月27日黄埔同学会第一次恳亲会上的讲话中说:“我想起初办黄埔军校的时候,廖先生每晚回来都在二三点钟,我问他为什么回来这样晚,他说:我非常痛苦,非常受气,天天晚上都要去会杨希闵、刘震寰,等他们把烟吸完,然后我才说,向他们借钱来办黄埔军校。”
在廖仲恺和参加筹办工作的叶剑英、邓演达以及苏联顾问团的努力下,黄埔军校于1924年6月16日举行开学典礼。孙中山担任军校总理,廖仲恺担任党代表,蒋介石任校长。
黄埔军校第一期有500多人,但是全校只有30多支真枪,所以第一期的学生训练只能用木枪来代替。但却由此诞生了国共两党的大批将军和元帅。现在保留下来的黄埔军校开学典礼照片,可看出主席台是用简陋的竹子搭成的。可见黄埔开创初期的艰难。
曾于1926年担任黄埔军校入伍生队队长的张治中,1936年在黄埔军校的开学典礼上(当时叫南京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深情地回忆了在黄埔军校创办初期的情况。
张治中说:有时,军校的伙食明天就没有了,廖仲恺当天四处设法奔跑,一直到了下午八、九点钟,还没有得到一个钱的时候,他只好跑到这一批军阀的公馆里面去。这一些军阀总是正靠在烟榻上抽大烟,我们廖先生本来是一个革命党人,对于这一班军阀的情形怎么能看得惯?但是他为了要养活500个革命青年,他不得不为我们牺牲身份,而且也靠在大烟床上陪着军阀谈笑。等到军阀高兴了,他才提出有一笔款子可以他去收一收,只说有一个紧急用途,始终不提起是为了黄埔学生的伙食。然后这班军阀才答应了廖先生,然后我们这500个热血学生,才不至于断炊。
张治中又说:“曾记得我们校长(指蒋介石)常常讲到这种困难情形,与我们廖先生商量。廖先生总是安慰他说,关于经费的事,都由我负责。大家没有饭吃的时候,就由他去筹划。所以我们想到当时这种情形,廖仲恺先生真是黄埔的慈母。当时的一般学生,没有哪一个不把他当做慈母看待的。所以今天开学典礼中,我们首先要提出我们黄埔的第一任党代表廖仲恺先生,我们黄埔的慈母廖仲恺先生。”
何香凝在回忆当时的情况中写道:我记得几晚廖仲恺先生两点多才回家,有一夜,他吩咐我叫工人烧水,水冷了,他还未回来,一点钟又再烧,他还不回来。到四点钟回家,我十分生气地骂他:烧了三次水都不回来,这样我使人使得不过意,他含泪长叹一声说:我晚上是在杨希闵那里等他抽完大烟才拿几千元钱,不然,黄埔的学生再过两天便无米食。有一次,买黄埔的东西,钱不足,向我取4百元钱,我又不足4百元之数,借了女工30元才凑足该数。
在廖仲恺呕心沥血的努力下,黄埔军校得到成长。1924年9月至10月间,苏联给黄埔军校运来一大轮船的枪炮,8千多支枪和大量弹药,于1924年底成立了两个教导团。迅速成长的黄埔军校,于1925年6月联合了粤军等其他各军,击溃了在广州横行霸道滇军杨希闵、桂军刘震寰的部队。广州的国民党报纸称“粤民重见天日”。1925年8月,以黄埔军校学生为骨干,成立了国民党革命军第一军。1925年8月20日,为黄埔军作出重大贡献的廖仲恺被军阀暗杀。
二
廖仲恺死后,黄埔军校专门开设了《廖仲恺先生的革命事迹》这一课程,由何香凝讲课。黄埔军校师生亲切称她为廖师母。
1926年,何香凝在国民党二大上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并代理宋庆龄担任国民党中央妇女部长。
何香凝从此在黄埔军校的师生中享有崇高的声望。何香凝还专门为黄埔军校题词:勿忘八月二十日。(廖仲恺是1925年8月20日被暗杀的)。
为纪念廖仲恺,何香凝创办了广州仲恺农工学校。广州仲恺农工学校得到黄埔军校师生大力支持。1926年,蒋介石和黄埔军校师生捐款,在仲恺农工学校捐建了一座多功能的教学和宿舍楼。蒋介石亲自为该大楼题词:精神不死。
1926年3月20日,蒋介石制造了中山舰事件,何香凝坚决反对蒋介石的反共政策,1926年6月27日,何香凝在黄埔军校同学会第一次恳亲会上的讲话中说:我时常在说话的时候,同志都说我是共产党,我不管是不是,我承认总理容纳共产党加入国民党,共产党即是我们的朋友。
当时,蒋介石正在搞排斥共产党的整理党务案,何香凝是站在支持共产党的立场上的。
1927年4月,蒋介石在南京、广州清党反共。何香凝当时兼任国民党广州政治分会和广东省政府委员的职务。在武汉的何香凝不赞成广州当局的反共行为,发电报给广州当局,表示将辞去国民党广州政治分会和广东省政府委员的职务,同时,何香凝又希望广州当局要保护仲恺农工学校和黄埔军校。何香凝在电报中说:“惟有所请求者,仲恺农工学校经费望予以维持,并恳爱护黄埔军校及农工,是所切盼。”从这封电报可看出,何香凝是非常关心黄埔军校的。
黄埔军校迁到南京后,1928年3月何香凝参加了黄埔军校的开学典礼。何香凝在开学典礼上说:“三年前总理在北京的时候,正是这几天,当时总理问我广东的消息怎样,我说现在汕头已为我们的教导团打下来(教导团是指1924年底黄埔军校成立的两个教导团)。那时总理听了并不十分高兴,后来我又说,黄埔学生,大受社会上的欢迎,总理觉得异常喜欢。”
1929年,何香凝为了筹集广州仲恺农工学校的经费,带上自己的书画作品和谭延恺等名人的作品300余幅,出国筹款。1931年,寄居法国巴黎的何香凝,得知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后,决定回国参加抗日斗争。
三
何香凝从海外回到中国后,积极参加中国的抗日斗争。1934年8月20日,何香凝在上海《申报》发表了《廖仲恺纪念日告黄埔同学书》,何香凝在告黄埔同学书中说:“纪念廖党代表,诸同学当然有慷慨与悼念之言词与文章,然与其举行例行仪式,曷若作良心的纪念。诸同学知之,‘九·一八’事件如发生在民国十四年以前 (廖仲恺1925年8月去世),廖党代表必领导诸同学对日作殊死战。”
1935年6月,国民党中央为纪念廖仲恺,决定把廖仲恺的灵梓由广州移至国民党首都南京。6月18日廖仲恺灵梓运到南京时,在车站参加迎灵的有近6千人,何香凝还特别对黄埔军校的学生发表谈话,要求他们积极抗日。
1935年,黄埔军校校友集资购得20亩地于南京,准备建一洋楼劝请何香凝留住南京。何香凝知道后拒绝了,她说:为国牺牲的不止廖先生一人,要造房子,不如在廖先生墓侧造平房一所,以便扫墓时避避风雨。个人要一幢大洋房干什么?我没有物质的要求,我所要求的是廖先生的精神。她又回到上海居住了。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8月15日,何香凝致电广州黄埔军校时期的入伍生队长张治中,要求他奋勇杀敌,张治中原来担任黄埔军校教育长(当时叫南京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刚刚被任命为国民党京沪警备司令,在上海与日本作战的有许多是黄埔军校刚毕业的学生。
何香凝在致张治中的电报中说:昔日黄埔同学较多,是承先生化雨之功,而黄埔开办以来,为民族争光,最光荣的今日也。全市市民(指上海市)为之安慰,适8月20日瞬即届临,党代表(指廖仲恺)有此忠勇同学,虽死犹生。总理、党代表灵而有知,亦当含笑。
1937年10月29日,何香凝又写信给坚守在上海闸北四行仓库的800勇士,称赞他们:“你们每一个人,都已充满了孙总理和廖党代表的革命精神。”
上海被日本占领前夕,何香凝移居香港,以后又移居粤北、广西等地。在抗日战争中,她多次发通电,号召黄埔军校师生奋勇抗日。
抗日战争胜利后,何香凝于1946年8月20日,发表了《为纪念廖仲恺先烈告黄埔军官同学书》,号召黄埔军校师生不要参加内战。何香凝在告黄埔同学书中写道:“我细想一下,黄埔同学,新新旧旧,遍满全国。就个人方面讲,20多年来,知识经验,更多丰富了,地位更加崇高了,责任更加重大了。应该知道黄埔军校的历史,体认黄埔军校的革命精神,认识黄埔军校建立的意义,深切记忆黄埔军校的创办艰难这一段经过事实。我们大家都不会忘记,当时孙总理提示建立军校,廖先烈秉承遗教规划进行,废寝忘食,一身全力负担这一宗大事。几经艰苦,得到开办,得到苏联的军械帮助,乃至编练成军。黄埔同学们一定能了解这一点。总之言之,我国今日必须从速实现民主和平。”
综上所述,何香凝在黄埔军校创办初期,就与黄埔军校有很深的渊源。在以后几十年的历程中,何香凝一直与黄埔军校的师生,保持着非常深厚的关系。1982年7月25日,廖承志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致蒋经国先生信》,再次在大陆和台湾之间的黄埔师生中,引起巨大反响。
王怀洲,《团结报》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