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1日 星期二

抗战时蒋介石争取到多少军事援助(上)

  全面抗战刚爆发,国民政府就马上通过驻外使馆和特派代表到欧美求援,除财政部长孔祥熙继续在欧洲争取援助外,蒋介石还派孙科到苏联、李石曾到法国、陈公博到伦敦、蒋百里到德国和意大利去争取经济和军事援助。


  那么整个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到底争取到多少援助?为争取援助做出了怎样的努力?又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呢?


  初期:德国帮蒋介石训练的30万精锐在淞沪会战被打残

    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时,蒋介石的中央军是由德国军事顾问训练出来的,其中最精锐的部队清一色是德式装备。37-38年中央军从武器到兵工厂几乎全部来自德国,甚至连中国的防御计划也是德国军事顾问制订的。正是由于这些德式军事装备和计划,才使得日军迅速打垮中国军队的计划未能得逞。

  全面抗战爆发前后,德国助蒋整训了30万精锐部队,并卖其大量军火物资

  早在1928年11月,蒋介石便开始与德国展开军事经济合作,并聘用德国顾问团来提高中国军队的战斗力。在中日关系日趋紧张的情况下,从1934年开始,顾问团帮蒋介石创建了三个“示范师”,并组建了10个炮兵营,并促使国民政府组建工兵、汽车、高射炮、海岸要塞、电信、炮兵航空观测机队等专业化部队。到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前,德国顾问团为蒋介石整编的精锐部队已经接近30万,他们大部分使用德制武器装备,其中包括8万战斗力非常强悍的突击队。

  国民政府还从德国购买了大量的军火物资,特别是1936-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前后。据中德贸易帐目显示:截至1938年8月,至少有1.44亿马克(约合5816万美元)的德国军火物资运抵中国。特别是1937年底中日激战期间,德国不但没有像其他国家一样限制对华出口武器,反而加紧对华军火运输。正如《民族观察》驻远东记者所写的那样:“整师整师的(中国军队),从步枪、坦克到钢盔,都是由我们德国国防军使用过的德式军品装备起来的。”

  此外,战前德国顾问还为中方制定了一个发展军火工业的计划。在德国顾问的帮助下,汉阳兵工厂1935年初生产出仿造德国“毛瑟”98型的“中正式”步枪,南京兵工厂开始生产一种中国式的马克沁机关枪,河南巩县兵工厂生产一种德国人设计的迫击炮。在德国顾问团的一位军械专家指导下,巩县还建造了一座防毒面具工厂……可以说,当时中国主要的现代军工产业,几乎全部是在德国的帮助下建成的。


  淞沪一战,德国顾问团近10年的心血在三个月中付诸东流

  德国军事顾问参与了中国军队对日作战的军事部署与指挥工作。抗战全面爆发之前,蒋介石请塞克特设计了从上海到南京间的江南国防工事,被称为“东方的兴登堡防线”。更重要的是,“813淞沪抗战”有大约70名德国军事顾问直接参与了指挥。

  在淞沪战场上,尽管蒋介石将所有的中央军精锐部队全部投入战斗,尽管经德式训练的中国军队在日军攻击下显示了较强的战斗力,但中日两军整体实力的差距实在太大,惨败不可避免,耗资100余万元修建的“东方兴登堡防线”甚至未发挥任何抵抗作用就被抛弃。淞沪抗战持续了三个月之久,中国军队总体伤亡30多万人,其中光德国整编的30万中央军精锐部队就损失了10到18万人,最具战斗力的突击部队损失最大,失去了1万名低级军官,从此基本丧失了独立作战的能力。可以说,德国顾问团聚近10年心血训练的部队,在三个月之内就损失大半。


  德国不愿得罪日本,38年撤回顾问团禁止对华输出军火

  德国对华军火供应虽然仍在持续,但德国为了不失去其反苏工具日本,开始抛弃中国:1938年2月希特勒宣布德国将正式承认“满洲国”;4月德国禁止对华输出军火,德国外交部向中方交涉召回全部在华军事顾问;6月下旬,为迫使顾问们尽快离华,德方发出极其严厉的训令:凡不遵从者“即认为公然叛国,国内当即予以取销国籍及没收财产处分”。随后,德方召回驻华大使,中德关系迅速转冷。尽管国民政府一再向德国请求支援并希望挽回中德关系,但一无所获。1941年7月1日,德国正式承认南京汪精卫政权,重庆国民政府遂与之断交。


  中期:苏联援华很慷慨,但45年从东北洗劫了十倍财富

       1937年8月21日,中苏两国签署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此后,苏联开始积极为中国提供军事援助,斯大林的目标很明确,即让中国有能力拖住日本,使后者无力侵犯苏联远东地区。而当苏联免除了日本进攻的顾虑之后,斯大林就立即停止了援华。

  苏联向中国提供的军火援助有:飞机1235架,大炮1600门,机关枪1.4万挺……

  在淞沪会战打响的第二天,国民政府便向苏联求援,要求其提供350架飞机、200辆坦克与236门大炮,并要求苏联向中国派遣飞行员、航空技师、炮手与坦克手以训练中国人。之后,1938年1月、7月和1939年4月,立法院长孙科又三次赴苏联求援。苏联为了能够让中国战场拖住日本,对援助中国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据杨杰日记所载:苏方“对于所需各物,尽量一次给与,且开价极低,一切愿望中国胜利之热诚处处表现”。1937年10月至1938年2月期间,苏联第一批军火运到中国,主要有军用飞机297架、各式火炮290门、坦克82辆、汽车400辆等。仅此一批,重型武器就超过了德国供应的全部,而且其中一些还是苏联所能提供的最好装备。

  苏联援华军火的绝大部分是利用苏联对华信用借款支付的。苏联分别于1938年3月和7月,1939年6月达成对华信用借款三笔,共计2.5亿美元。中方以锡、铅、钨、锑等金属及生丝、茶、棉花等物资折款归还。抗战期间中国实际使用的苏联信用借款约为1.73亿美元,这笔钱购买的苏联军用物资有:各类飞机1235架(其中轻重轰炸机318架),坦克82辆,汽车1526辆,牵引车602辆,各类大炮1600门,机关枪1.4万挺,步枪5万枝,步枪子弹1.8亿发,炸弹3万颗,炮弹约200万发,以及飞机发动机及全套备用零件,汽油等军火物资。[详细]


  派遣空军志愿人员和军事顾问5000多人来华助战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时中国空军约有作战飞机300架,淞沪一战,中国空军完全丧失了作战能力,仅存作战飞机30架左右。为此,国民政府向苏联紧急求援,苏联政府迅速从苏联空军中调拨飞机交中国使用,并组织苏联空军志愿人员来华助战。苏方人员来华后立即担负起两项任务:一是直接参加对日空战和轰炸,二是培训中国飞行员和航空技师,重建中国空军。从1937年秋季至1939年夏季,先后来华的苏联空军志愿人员(包括航空技师)有700多人,其中200多人牺牲。与此同时,苏联教官还为中国培训了1000多名飞行员和8000多名航空技术人员。据国民政府统计,从1937年8月至1941年,苏联空军志愿队与中国空军共击落击毁日机1049架。1939年夏季,欧洲形势日趋紧张,苏联空军志愿人员分批回国。

  此外,应国民政府的请求,苏联又向中国派遣军事顾问,帮助国民政府训练军队和参与重大战役作战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根据苏方史料,从1937年至1942年间,先后来华工作的苏联军事顾问有300多人,而苏联军事顾问、专家、技术人员加上志愿飞行员等,总数大约有5000人,经由苏联顾问和教官培训的中国军校学员大约有9万人。在空军、炮兵与坦克兵等技术兵种中,苏联顾问和教官作用重大。1938年至1941年间,苏联军事顾问还参与了中国正面战场几次重大战役作战方案的制订。


  但斯大林拒绝蒋介石出兵抗日请求,45年最终出兵却洗劫了东北,还让中国丢了外蒙

  斯大林之所以如此“慷慨”,是因为其需要让中国拖住日本以避免日苏战争,而当时蒋介石对苏政策的最高目标是苏联参战。为此,国民政府做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从1937年底开始,一直到1942年苏德战争爆发,蒋介石本人曾三番五次请求斯大林出兵,但斯大林始终拒绝参战。1939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孙科已相当清楚斯大林的态度,他对蒋介石说:“苏对倭采取严防痛击态度,但若倭知难而退,不再挑衅,苏俄只求保境息争,亦无与倭作战决心。苏援我程度,似限于器械供给与技术协助,若求其仗义参战,解决战局,恐不可能。”因此他劝蒋介石同苏联“接洽,切勿要求参战,转移中倭战争为苏倭战争”。但蒋介石并没有放弃,1941年珍珠港事件发生后,蒋介石再提此事,由于斯大林斯大林忙于应付苏德战争,再一次拒绝出兵,此事只得作罢。

  直到1945年蒋介石被迫跟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后,斯大林出于争夺在远东利益的考虑,才真正出兵中国东北。然而此举虽然加速了日本投降,但中国却付出了高昂代价:1、同意外蒙古通过公民投票独立;2、允许苏联在东北和新疆保有特殊权益;3、整个东北日本留下的工业设备和财富被苏联红军洗劫一空,据“东北工侨”善后联络处的调查显示,中国因此损失了20亿美元(当时的币值),是苏联援华物资总数的10倍还多。[详细]


  1941年后苏日签订《中立条约》,苏联援助全面撤出

  苏日两国在1940年6月诺门坎冲突后已有相互妥协的意向,因此对援华开始冷淡,“此时欲购苏械,希望甚少。已订者尚且不来,新订购者更难免借词延宕。”1941年开始,三件事使苏联放弃对华援助:1月,发生“皖南事变”,苏联出面干预,并以停止援助来向蒋介石施压;4月13日,在看清日本已无意北进之后,苏日签订了《中立条约》,日本的威胁消除;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苏联无暇东顾。1942年2月,苏联军事总顾问崔可夫奉召回国,苏联也不再援华抗日。


  英国对援华始终很冷漠


       对英求援的过程是所有求援中最为曲折坎坷的。

  抗战初期多次向英国求助都被拒绝,后来仅得到50万镑军事援助买卡车

  抗战爆发后,英国是中国的主要求援目标,但英国政府一直对日本姑息迁就,根本不考虑财政援华问题。在国联的会议上,英国不仅拒绝讨论援华问题,而且拒绝向中国提供军火和贷款。之后,中国政府曾在1937年11月再次对英国正式求助,无果;1938年初,中国要求英国提供3000万英镑贷款帮助中国抑制通货膨胀,被拒绝;1938年3月15日,为防止日本货币战击垮中国经济,中国再次向英国要求2000万英镑贷款,并说明以向英国出口钨和锑来担保,仍被拒……到了1939年5月5日,蒋介石为了向英国示好,甚至亲自向英国驻华大使卡尔表示,如果欧战爆发,中国政府可以提供20万人替英国保卫香港,但依旧被英国拒绝……

  1938年10月华南华中相继沦陷,英国在华势力范围基本为日本控制。英国感觉在华利益被严重侵犯,终于决定对中国提供援助,但只同意先给50万镑(合230万美元)为滇缅公路购买卡车,以及500万英镑(合2300万美元)的外汇贷款用于平稳中国经济。可以说,直到1940年,英国对华军事援助微乎其微。(未完待续)

于瀚,腾讯历史频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明鏡新聞 - 歷史

明鏡雜誌 - 歷史

明鏡博客 - 歷史

明鏡出版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新史記雜誌社

明鏡電子書 - 歷史/傳記

明鏡雜誌 - 新史記

明鏡雜誌 - 名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