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30日 星期日

美國南加州華裔移民簡史


第一章 南加華裔移民概要

一  概述

華裔移民美國已有150年以上的歷史,這已經成為共識。馬裡蘭大學在2009年公佈的『美国华裔状况』研究報告中,認為新的研究显示,華人進入美國的最早時間是在1785年。那一年,3名中國海員乘“帕拉斯號”(PALLAS) 海船,抵達了馬裏蘭州的巴爾的摩。不過,研究報告作者、同時也是馬裏蘭大學亞裔美國研究計劃負責人的施納嘎瓦表示,中國人到達美國的時間可能還要久遠。他說,“我要強調的一個多樣性是,在美國的中國人可以追溯10代人,有的中國人早在1700就到達了密西西比河流域以及加利福尼亞南部一帶。1840年代移居美國的中國人,到現在也已經是第七代和第八代了。”

華裔移民到南加州的歷史,也應該接近150年。華裔作家鄧瑞冰在2006年7月介紹早期華工在加州修鐵路的照片時曾說過,洛杉磯最早的華人,是1856年從舊金山南下洛杉磯的3華裔,從此開啟了南加州的華人移民史。

根據華美博物館顧問陳燦培的記載,1870年人口調查記錄, 洛杉磯當時人口有5728人, 其中172名是華人。那時,洛杉磯的華人聚集在當時洛市的黑人巷( Calle de los Negros),也就是現在 Los Angeles 街的一部份。1871年,這個”原始華埠” 因發生械鬥誤殺一白人,導致500白人到此放火搶劫,亂殺華人,結果是19為華人被無緣無故殺死;1987年,”原始華埠”又被縱火,一切蕩然無存,因此華人遷到現在的聯合總車站(Union Station)處居住,這就是 “老華埠”。

1933至1938年, 政府修建火車站, 老華埠奉命拆遷, 華人遂到處覓地遷移。 1938年,司徒元發與 Herbert Lapham為首的大中華實業公司, 興建了現在位於北百老匯街(North Broadway)900號地段和曉街(North Hill)間的 ”新華埠”, 也就是今日的 “中山廣場”,由此發展到現在的華埠。洛杉磯華埠也就是老僑所說的羅省華埠,應該是南加地區華裔移民的發祥地,也是南加華裔移民史的源頭。透過羅省華裔移民史,可見南加華裔移民擁有今天這樣的發展和地位,實屬不易。這段歷史是應該被牢記的。

在南加州地區的凡圖拉縣(Ventura)縣,也有華裔先民早期生活過的歷史遺跡,華人抵達凡圖拉的時間應該是在1782年到1866間,由此也印證,華裔移民在南加地區的歷史,早已超過百年。

2010年人口普查數據顯示,美國的亞裔人口為1470萬人,其中華裔是亞裔族群中人數最多的族裔,有380萬人。回顧華裔移民的歷史,看到現在華裔社區的繁榮,很多人會有感慨。一般認為,美國移民和留學生政策的變動,以及台灣和中國大陸經濟的發展,是美國華裔移民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對於南加州而言,華裔的增加還有其他的原因,比如,洛杉磯地區良好的氣候條件、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華裔社區與兩岸千絲萬縷的聯繫和相對繁榮,讓很多華裔把洛杉磯作為移民美國的第一落腳點。還有,洛杉磯地區乃至南加地區的產業結構,吸引很多留學生和華裔移民來此稚鷦摌I。

19世紀中期,由於淘金熱和避太平天國戰亂,大批中國人移民來到美國。儘管華人對加州貢獻巨大,但由於經濟和就業競爭加劇,美國排華情緒開始發酵,在勞工領袖卡尼、加州州長以及加州的白人至上主義團體的推動下,美國國會於1882年5月6日通過了《排華法案》,這也是美國歷史上唯一一個針對某一族裔的移民排斥法案。

《排華法案》連同其他歧視性法案,在長達60年的時間裏,禁止華人在美國買房,禁止華人與白人通婚,禁止華人在政府任職,甚至禁止華人妻子兒女移民美國等。1943年12月17日,美國總統佛蘭克林·羅斯福簽署法令,廢除《排華法案》。雖然廢除《排華法案》后的新移民法,每年只允許105名中國人移民美國,但重要的是,按照這項法律,已經在美國居住的華人被允許歸化為美國公民,這是以前的法律所不容許的。這樣,美國才為華裔真正打開了移民的大門。需要補充的是,今年美國國會已經就當年的《排華法案》,通過了道歉的決議案。

很多專家學者認為,1965年是美國華人發展曆史的分水嶺。因為美國政府修改移民法,承認種族移民機會平等,此後,華人移民源源不斷湧入美國 ,成為美國增長速度最快的移民群體。

如果歸納一下美國華裔移民的歷史,大致可分為4個階段。 早期的第一波移民是在清朝末年,歷史上留下的”苦力勞工”的形象,被歧視、遭迫害。二次世界大戰後, 因中美兩國是同盟國, 因此美國政府才開始以”平等”對待華人。 美國國會通過民權法案后, 廢除”配額法案”的限制, 這才使大量的華人再度移民新大陸來, 這是第二波華人移民來美國。

第二波華人移民的特質與早期第一波移民完全不同, 他們大部份是留學的知識份子與科學家, 他們沒有聚居在中國城, 而是散居各地。這批移民對美國作出了很大的供獻,比較著名的有建築界的貝聿銘、電腦界的王安;獲得諾貝爾獎的楊振寧和李政道;政治界的陳香梅和吳仙標等。

在1980年前後, 由於東南亞經濟高度成長、港台政局變化等原因,各地華人紛紛移民美國,這應該是第三波的華人移民。這些華裔移民的特點是挾著大量的資金,到美國后就開始進行商業經營。在第三波移民中,也包括臺灣一些大企業投資美國后,往返於美國與臺灣之間的工程師或管理人員,以及他們的家屬。

在1990年前後, 由於美國的經濟逐漸衰退, 臺灣的經濟發展有成效, 臺灣的一些大企業, 如臺塑, 長榮, 鴻海, 臺基電等等, 常以數十億美元的規模投資美國, 這些大企業經常有數以千計的工程師或管理人員, 往返於美國與臺灣之間. 在此同時,  很多的新興中小企業也以投資移民的方式進入美國, 他們一到美國即購買豪宅, 及名貴轎車並送子女進入名校就讀. 這些中小企業在美國的投資分散在各行各業, 總投資額數倍於大企業.

近20年來, 中國大陸由於改革開放, 經濟突飛猛進, 大陸的留學生和移民也開始大量湧入美國。1990年以后移民到美國的華人,與前三波的移民成份大不相同。特點之一是來自臺灣的移民逐年減少, 大陸的移民逐年增多;特點之二是,移民構成非常多元化,從專家學者到工商企業界人士,從留學生到一般打工者,移民構成非常多元化。這就是第四波。

南加華裔移民的增加和華裔社區的擴大,就是在這樣大的移民歷史背景下實現的。

芦鹤,万维博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明鏡新聞 - 歷史

明鏡雜誌 - 歷史

明鏡博客 - 歷史

明鏡出版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新史記雜誌社

明鏡電子書 - 歷史/傳記

明鏡雜誌 - 新史記

明鏡雜誌 - 名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