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5日 星期日

张学良谜团:遗物为何归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晚年,张学良和夫人对他们的遗产归宿,曾有过几种方案。

  最先张学良曾准备将所有收藏文物,都交给他和赵一荻多年至友、1964年他们受洗和结婚的见证人周联华先生。张学良知道,如果将上述文物交给周联华办的东海大学收藏管理,无疑是可以信赖的。同时,也不必因为一些有政治倾向的文电信札,是否会遭到收藏者的拒绝而感到担心。

  然而,张学良却坚持不把自己多年来在国民党监视下保护的珍藏文物留在台湾。对于个中原因,海外媒体也提供了较详细的内幕。其中有人引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采访小组与赵一荻对遗物问题的谈话:

  赵一荻:我们就想对国家有价值的东西保留下来。为什么不捐赠给台湾呢?因为他们可能就歪曲事实,而且,谁敢保证?你到台湾人手里,又怎么样呢?

  采访者:您的后代有没有人愿意要?

  赵一荻:这是我们的东西,我们愿意给谁就给谁。很多人都要给我的儿子,我的孙子,我没有这种思想

  采访者:您要有资料,要给人家的您先别让人挑,我们先看看,因为我们想知道您看的书,写的心得,这都是我们要收起来的。

  赵一荻:我们也不要渲染自己,换句话说,我们也不卖自己。我们就是要拿这个资料去卖钱,我何不给你去卖?

  采访者:所以我愿意跟您讲,您看过的书也罢,您的笔记也罢,如果我们能够把它们运到哥伦比亚大学,将来把它存起来的话,确确实实,都是实际的东西。没有任何渲染。

  这无疑是个大胆的建议。当采访者发现张学良夫妇为偌大一批珍藏文物,迟迟寻找不到妥善归宿时,才提出了上述建议。这使陷入困境的张学良眼睛为之一亮。

  何况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在当时的张学良眼里,又是数十年关注中国近代历史人物的高等学府。而该校早在他之前,就曾经对国民党的其他高层政治人物,如李宗仁、顾维钧、胡适等人保存过丰富的口述资料,而他深知如果把他的文物文稿送给这家学校,对他本身无疑有一种引为自豪的安全感。正是基于这种考虑,张学良最后选择了哥伦比亚大学作为他文稿的最后收藏之地。

  文物:封存到2002年才能面世

  不过,尽管如此,在1990年之前的一段时间里,张学良对此仍持有举棋不定的态度。他不熟悉美国的法律,他不知道自己的这些文稿和文物捐献给哥伦比亚大学后,最后会是一个什么结局。更主要的是,张学良认为:如果捐献这批文物,就要系统地一并转交,美国哥大如果因为政治的原因接收其中某一部分而拒绝另一部分文物时,他的“面子会不会丢在国外”?

  哥大也深知,如若得到这批文物,并非轻而易举。其中除张学良感到为难的一些技术性问题之外,还包括:如果张学良将这些现在保存在台湾的文物,运往美国去,会不会引起台湾当局的反对和舆论界的非议。因为前些时候,当哥伦比亚大学率小组来台对张学良进行历史口述时,一些人曾私下指责张学良为什么不把自己如此珍贵的口述资料留给台湾的某一机构收存。可是,张学良却果断地对采访小组成员说:“在美国哥大之前,任何地区也不曾有人为此事和我进行过接触和探讨,包括台湾许多院校和研究机构。”

  当哥伦比亚大学得知张学良有捐赠珍藏文物的意愿后,以韦慕庭和罗福教授为首的哥大图书馆,表示可以接受捐献者的任何合理要求,根本不存在拒绝接收某些有明显亲共色彩文物的尴尬事情。并且,哥大也同意了张学良的要求:将所捐文物一直封存到2002年才面世。

  装箱:文物悄悄运往美国

  就在张学良和赵四小姐与美国人紧锣密鼓地筹划这批文稿如何启运离台的时候,此消息不知从何渠道外泄了。为了不使此事节外生枝,张学良和夫人作出了一个重大的决策。那就是从他们居住了几十年的北投“朴园”搬往台北天母一幢租来的公寓中。张学良搬家的最终目的,是和赵一荻永远地离开台湾,迁往美国定居。这一行动在当时的台湾必须要在秘密的状态下进行。

  1993年冬天,张学良和赵一荻终于永远地告别了他们生活30多年的台湾,飞往美国夏威夷做永久的定居。也就在这时候,他们在台北北投的“朴园”已在神不知鬼不觉的情况下,转卖给新加坡一位巨商。张学良在将自己多年收藏的万余册图书悉数捐赠给周联华牧师主办的东海大学图书馆后,将其他重要文物,如手札、信函、字画、照片、日记等,都在等人整理装箱后,悄悄运往美国纽约。

人民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明鏡新聞 - 歷史

明鏡雜誌 - 歷史

明鏡博客 - 歷史

明鏡出版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新史記雜誌社

明鏡電子書 - 歷史/傳記

明鏡雜誌 - 新史記

明鏡雜誌 - 名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