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9日 星期四

“冷战”的悲剧与第三世界的怨恨



http://www.21ccom.net/uploads/allimg/121128/44241_121128095529_1.png
《全球冷战》,文安立/著,牛可/译

  孟子说:“春秋无义战”。意思是春秋时期的诸侯列国战争,统统是没有道义的战争,为了自己赤裸裸的利益而战。没有道义的战争给天下苍生带来的只有巨大的痛苦,然而有“主义”和自认为掌握了国际“道义”而进行的战争也未必不会给天下苍生带来痛苦。读完文安立《全球冷战——美苏对第三世界的干涉与当代世界的形成》一书,让人觉得“自由主义”的美国和所谓的“共产主义”的苏联主导的冷战,因为两个超级大国各自的“主义”而给全球、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带来了持久的、难以消除的伤害。为“主义”而战的结果并不是他们当初想象的那样得到第三世界的感激,而是第三世界国家对两大帝国的怨恨。


  对第三世界的争夺

  文安立在书中将“冷战”一词界定为“标示美国人对他们和苏联之间战争状态的概念:没有宣战的进攻性的遏制”。我们一般认为“冷战是两个超级大国之间在军事力量和战略控制上的竞争,且主要集中在欧洲”。而作者观点则与此相反,“主张冷战最重要的方面既非军事亦非战略,而且也不是以欧洲为中心,而是它与第三世界的政治和社会发展相关联的方面。”冷战形成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对第三世界的干涉主义态度往往是意识形态优先而非国家利益优先。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欧洲各国元气大伤,第三世界国家的民族主义意识却越来越强,终于在“二战”结束的时候迎来了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民族解放运动。而随着两大意识形态阵营冷战状态的持续和深化,第三世界的精英寻求外援往往必须在两大阵营中作出选择,他们的国内政治方案也往往是他们对冷战两大对手——美国和苏联——的国际政策有意识的反应。“许多情况下,第三世界领导人对一种意识形态立场的选择,经常意味着他们与两个超级大国中的一个密切勾结,导致他们采行后来经常对他们的人民带来灾难的发展模式。”由此,作者提出“冷战干涉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意识形态内战的延续,其残忍惨烈也只有内战才能制造出来”。

  美国是一个信奉“自由主义”的国度,美利坚合众国最初两百年的意识形态话语,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围绕着如何避免强大的政府这一主题的。在对外政策方面,美国长期奉行不干涉主义,直到“一战”结束的时候,威尔逊提出“民族自决”原则。但是“二战”结束以后,这个原则被抛在一边,其中主要原因是来自苏联意识形态的挑战,还有美国主张自由贸易的精神,“美国精英自始至终主张,增进自由的市场交换是美国在海外的国家利益的核心。”

  美国在战后成为经济最发达的国家,难道美国对第三世界的干涉是为了自己的切身经济利益?作者否定了这种观点:“尽管获得更多收益的期望总是驱使美国资本前往第三世界,但这些对第三世界的投资很少能真正获得丰厚利润。在冷战期间,政府总是希望私人公司增加其在海外、特别是在第三世界的投资,以扩大美国的影响力并增进当地发展,但鲜有成功案例。”

  美国政府担心苏联模式在第三世界国家的胜利,对自由主义是一种巨大的威胁,在私人企业家不愿意去做的领域,只有动用美国国家力量去做抵制苏联意识形态的扩张。“到20世纪50年代早期,美国已经担当起国际资本主义市场的保护者的角色,也因而将其对苏联模式的全面意识形态对抗扩展到全球战略领域。”在冷战意识形态的胶着对立中,美国对任何宣誓效忠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以及与美国结盟的第三世界政权的抵抗,都一意孤行地将其划为苏联盟友。这一点与苏联十分相似,“原则上”支持民族自决,但前提是该项权利的使用不能超越其国家意识形态的偏好。

  作为这方面典型的例子,作者叙述了美国对危地马拉的干涉,1953年危地马拉的阿本斯政权与危地马拉共产党越来越紧密的合作引起了美国政府的警觉,并最终通过扶植反共的领袖策动叛乱推翻了阿斯本政权。最后为了把当地共产主义斩草除根,将危地马拉移交给一个不“自由”的军事独裁政府。


  主义输给了利益

  与美国相反,“红色帝国”苏联自她诞生的那天起,他们信奉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就教导他们,苏联不是一个民族国家。所谓苏联就是苏维埃联盟,“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他们自身”,列宁主义也认为共产主义不可能在一国之内实现,因此苏联从建立之时起就承担起了带领全世界人民革命和解放全人类的使命,对第三世界的干涉主义自然成为这个帝国的应有之义,在苏联看来那不是干涉内政,是帮助第三世界国家求得“解放”。

  战后许多第三世界国家选择了苏联模式而非美国的资本主义模式,是有原因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第三世界迎来了第一次大规模的民族解放运动潮流。越南革命青年胡志明“曾经在巴黎和会上吁请美国支持越南实现民主自由和政治自治,但毫无所获,他因此对威尔逊的外交政策感到非常失望,并转向马克思主义,视其为一种疗救祖国疾病的良方”。

  中国知识分子也是在对巴黎和会的结果失望之后,转而投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苏联模式的怀抱的。对于落后的第三世界国家来说,发展资本主义的条件非常不成熟,而且学英美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的效率太慢,远不如苏联模式那种“集中力量办大事”可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布尔什维克党人相信,在共产党这个革命先锋队的领导下,弱小的俄国无产阶级可以跳过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既可以避免资本主义黑暗血腥、不公平、不正义的原始积累阶段,又可以获得国家的迅速发展和“红色帝国”援助,第三世界国家于是趋之若鹜。

  古巴和越南共产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阵营力量取得了冷战的优势。然而“日中则昃,月满则亏”,中国与苏联关系的破裂,导致苏联在冷战中开始走下坡路,作者认为上世纪70年代的中美协作对苏联国际地位的衰落起到了重要的催化作用,中国的对美政策是苏联输掉冷战的一个关键原因。随着苏联20世纪80年代国内经济的大幅下滑,戈尔巴乔夫推动国内政治经济改革的需要,苏联撤军阿富汗,最终在冷战中采取守势,并以苏联的解体宣告了冷战的结束。

  全球冷战虽然已经结束了,但其对世界秩序的塑造和影响力却依然延续到今天。文安立总结道:“对于第三世界以及超级大国们来说,冷战历史的悲剧在于:其起始阶段真诚地反对殖民主义的两大历史性工程,却由于其互相冲突的紧张激烈,其自以为落到他们头上的责任和风险、对一旦对方胜利则自身就将面临世界末日般的后果的恐惧,而演变成了旧式支配模式的延续。”

王绍贝,法治周末 2012-11-2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明鏡新聞 - 歷史

明鏡雜誌 - 歷史

明鏡博客 - 歷史

明鏡出版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新史記雜誌社

明鏡電子書 - 歷史/傳記

明鏡雜誌 - 新史記

明鏡雜誌 - 名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