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8日 星期三

“五四”领袖走进大革命,中共高层的走马灯


  陈独秀连任5届最高领导人,中共三大上毛泽东曾进入核心领导层



  20世纪初,中国深陷内外交困的泥沼。国内,辛亥革命的果实落到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手里,愈演愈烈的军阀混战使国家长期分裂、动乱,民不聊生;国外,北洋政府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导致中国面临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危机。生死存亡之际,一群思想先进的年轻人聚集在一起,筹备成立一个全新的政党,力图挽救国家于危难之中。这个改变中国命运的政党就是中国共产党。


  一大二大的三人最高领导层

  1921年7月23日晚,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一幢小楼里开幕。参加会议的代表有:上海的李达、李汉俊;武汉的董必武、陈潭秋;长沙的毛泽东、何叔衡;济南的王尽美、邓恩铭;北京的张国焘、刘仁静;广州的陈公博,旅日的周佛海,以及由陈独秀指定的代表包惠僧,共13人,代表全国50多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克尔斯基参加会议。会议原定由陈独秀主持,因他未能来上海,临时推选参与一大筹备工作的北京代表张国焘主持。毛泽东、周佛海担任记录。

  由于一大上海会场受到法租界巡捕的搜查,最后一天的会议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举行。会议首先讨论并通过了党的纲领和决议,接着讨论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宣言》草案,最后一项议程是选举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中央局的人选很简单,共3人,即书记一人,组织主任一人,宣传主任一人。结果,陈独秀当选为中央局书记,张国焘当选为中央局组织主任,李达当选为中央局宣传主任。会议决定,在陈独秀没来上海之前,书记一职暂由周佛海代理。


  选举时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插曲。选举前,共产国际授意张国焘就人选问题同各代表商谈,使选票能够集中。张国焘也很乐意借此提高自己在党内的威望。但在选举书记唱票时,还是念到了一张写有“李汉俊”的票。董必武马上问:“是谁选的?”刘仁静回答:“是我。”董必武没吭声。后来据刘仁静回忆,从董必武的惊讶来看,这可能是所有选票中唯一未按照事先约定投的票。后来有人评价说,刘仁静自由的一票,可以用来证明中国共产党即使在诞生时也并非对共产国际唯命是从。

  中央局人选的确定,标志着中共中央最早的最高层领导集体形成。陈独秀1879年出生于一个官僚地主家庭,安徽怀宁人。他是清末秀才,日本早稻田大学肄业,《新青年》的主编、北京大学文科学长。他也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五四运动的“总司令”。陈独秀才华横溢,思想激进,具有从事政治斗争、宣传、教育工作的丰富经验,有号召力。成为中共最高领导人之后,他为中国革命做出了极大贡献。不过,陈独秀性格孤傲,脾气暴躁,给党内带来了家长制作风,他对中国国情认识不全面,也给革命带来消极影响。

  张国焘1897年出生,江西萍乡人,和陈独秀一样来自官僚地主家庭,北京大学理学院毕业。五四运动中,他主持创建青年团北京地委,任书记,并协助李大钊、陈独秀建立中国共产党。在筹备中共一大的过程中,上海的李达、李汉俊都不善交往,与共产国际代表马林接触时发生了冲突,而张国焘处事精明,和马林相处得非常融洽。也正因如此,24岁的他在一大上被公推代替陈独秀主持会议,随后又被选入中央局。1922年1月,张国焘作为中国共产党代表参加了共产国际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并受到了列宁的接见。张国焘思想偏“左”,个人主义意识浓厚。

  李达1890年出生,湖南零陵人,来自一个富裕的农民家庭,日本第一高等学校理科毕业。他曾作为总代表,率百余名留日学生到北京向北洋政府请愿,1920年回国,在上海担任中华书局编辑。李达是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之一,创办、主编《共产党》月刊,负责联络通知各地选代表开会。他理论水平高,但性格倔强,易动感情。1923年,李达在国共合作问题上与陈独秀发生严重的意见分歧,随后离开党组织,从事理论研究和教育工作。1949年,李达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同年12月,经中共中央批准,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李达历任北京政法大学副校长、湖南大学校长、武汉大学校长。“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1966年在武汉含冤去世,1980年平反昭雪。

  1922年7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出席会议的代表有12人。虽然距离一大召开仅时隔一年,但党的地位得到了巩固,人数、质量上都有所增长,并且从实际工作中取得了经验。二大第一次提出明确的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提出了关于统一战线的思想和主张,通过了党的历史上第一部正式的党章。

  这次大会确定的领导机构是中央执行委员会,共有5名成员:陈独秀、张国焘、蔡和森、高君宇、邓中夏,后根据马林建议,补选李大钊、李汉俊、向警予为候补委员。陈独秀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蔡和森、张国焘分别为宣传委员和组织委员,3人实际组成最高领导层。

  蔡和森1895年出生在湖南双峰一个破落的商人家庭,毕业于湖南高等师范文学部。青年时代他就同毛泽东组织新民学会,后赴法国勤工俭学,由于组织领导留法学生进行政治斗争,被强遣回国。蔡和森理论水平高,对中国革命与建党理论研究深入,是二大宣言、决议的主要起草人之一,主要负责协助陈独秀开展理论宣传工作。


  三大,毛泽东第一次进核心领导层

  1923年6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出席大会的代表有30多人。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参会。三大的主要议程是讨论国共合作问题,最终决定采取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方式实现国共合作。

  然而,三大面临的人事难题也不容忽视。实际上,二大之后的中央执行委员会已经出现了严重的不团结,李汉俊和李达离开了党组织,张国焘个人领袖欲和表现欲过强,喜欢在党内搞小宗派小集团。因此,陈独秀在三大作报告时对张国焘提出严肃批评:“张国焘同志毫无疑问对党是忠实的,但是思想非常狭隘,所以犯了错误。他在党内组织小集团,是个重大的错误。”而张国焘也不让步,极力反对共产国际的意见,并与曾经与他关系融洽的马林争论激烈,结果,在中央执行委员会的选举中,张国焘落选。

  三大选出9名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和5名候补委员。由陈独秀、蔡和森、毛泽东、罗章龙、谭平山组成中央局,陈独秀担任委员长,毛泽东为秘书,罗章龙为会计。

  毛泽东1893年出生于湖南湘潭的富裕农民家庭,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毕业。建党以来,他一直积极领导湖南工农运动,得到党内普遍认可。三大上,代表们对国共合作的方针曾有激烈争论,毛泽东赞成国共合作,并耐心劝导持反对意见的蔡和森等人,展示出其不凡的工作能力,被选入中央局并担任秘书。这个秘书不是我们今天理解的一般意义上的秘书,而是中共中央局领导人之一,相当于后来的中共中央秘书长,这也是毛泽东首次进入中央领导层。按照三大组织法的规定,中共所有的函件都要由陈独秀和毛泽东两人签字方能生效。事实上,毛泽东成为党中央领导核心的第二把手。

  担任中央局会计的罗章龙出生于1896年,来自工人家庭,湖南浏阳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罗章龙是早期中国工运的实力派人物和重要领导人。1930年,因反对王明篡权,罗章龙被开除出中共,1934年到河南大学开始教学生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罗章龙调回北京,被增补为全国政协委员并担任中国革命博物馆顾问,1995年病逝。


  四大,张国焘凭一封信当中委

  三大以后,国共合作的步伐大大加快,中国大地上出现了一股向着帝国主义和军阀势力猛烈冲击的革命洪流。与此同时,一股逆流也逐渐显现出来,国民党内部的左右派进一步分化,国共关系逐渐复杂化。中国革命面临许多新的问题需要给予解答。

  在这一背景下,中共四大于1925年1月11日在上海召开。大会总结了国共合作一年来的经验教训,第一次明确提出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和工农联盟问题。来自全国的20名代表参加了四大。需要指出的是,三大进入中央局的毛泽东因病缺席这次会议。

  此次大会选出9名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和5名候补委员,执行委员会又选出陈独秀、彭述之、张国焘、蔡和森、瞿秋白组成中央局,陈独秀继续担任最高领导人兼中央组织部主任,其称呼由委员长改为总书记。彭述之任中央宣传部主任,张国焘任中央工农部主任,蔡和森、瞿秋白任中央宣传部委员。四大确定的人员设置,表明党内机构开始日益健全,陈独秀作为总书记的权力也随之扩大,成为党内名副其实的“家长”。

  在推选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时,山东代表提出,有同志反对张国焘当选。对此,陈独秀解释说,党中央人才有限,用人只能取其能力和贡献,如果过分苛求,会丧失一些有用人才。那名山东代表也没有再坚持。张国焘因故没有出席四大,但他给大会写了一封信,申述自己的意见,其中一项是要求中央加强出版工作,把一些重要理论书籍和有关苏联的著作译成中文出版,提高国内党员水平并加强宣传工作。有人认为,张国焘这封信不过是在耍“竞选”伎俩,但不论怎样,他最终如愿以偿了。

  在四大中,彭述之和瞿秋白进入中央局。彭述之1895年出生,湖南邵阳人,是中共最早的党员之一,口才与文笔都极好,擅长宣传。他曾受派遣前往莫斯科留学,与瞿秋白、罗亦农并称为中共党内“留苏三领袖”,是陈独秀的坚定支持者。正因如此,虽然他在四大前连中央执委都不是,但在四大上不但当选中央执委,还进入了中央局。由于当时中共极其重视宣传工作,所以中央局5名成员有3人负责宣传,又以彭述之为首,这让他实际上成为仅次于陈独秀的党内“二把手”。中共五大上,彭述之也当选为中央委员。但后来因不同意中央路线,他在1929年被开除出党。那以后,他的身影便在中共党内消失了。1983年,彭述之在美国去世。

  瞿秋白,江苏常州人,1899年出生于没落官宦人家,早年积极参加革命运动并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1922年,陈独秀到莫斯科时瞿秋白为其担任翻译。交往过程中,陈独秀发现了他的能力与才华,随即邀请瞿秋白回国工作。回国后,他任《新青年》季刊、《前锋》主编,翻译了大量马克思主义相关著作,为中共的宣传工作做出了很大贡献。因此,在中共四大进入中央局。不过仅几个月,中央局再次进行调整,瞿秋白不再担任中央局委员,增选向警予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央局委员。


  五大,出现政治局常委

  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右派,在上海发动了反对共产党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在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4月27日,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武汉召开。但在共产国际和党内右倾错误方针的作用下,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央领导核心缺乏解决主要矛盾的、正确有力可行的决策。这次大会未能挽救大革命的失败。

  出席五大的正式代表共82人。共产国际代表罗易、多里奥、维经斯基、鲍罗廷等也参加会议。这次大会上,中共领导机构第一次出现中央政治局、政治局常委会的设置。大会选出的中央委员会由31名正式委员和14名候补委员组成。随后的五届一中全会选举陈独秀、蔡和森、李维汉、瞿秋白、张国焘、谭平山、李立三、周恩来为中央政治局委员,陈独秀、张国焘、蔡和森为政治局常委,陈独秀为总书记。张国焘、蔡和森、周恩来、李立三、谭平山分别担任组织、宣传、军事、工人、农民部部长。

  五大会议上,陈独秀作了长达6个小时的报告。其中既没有正确总结经验教训,也没有提出挽救时局的方针和政策,反而为过去的错误进行辩解,提出了一些错误的主张。许多代表对他的报告表示非常不满,纷纷进行批评,带头开炮的就是瞿秋白和蔡和森。陈独秀做完报告后,第二天开会的时候,每位代表的座位上都放着一本小册子,封面上印着:“《中国革命之争论问题》,瞿秋白著”,瞿秋白在小册子中从理论到实际系统批判了党内的右倾机会主义观点,引起了代表们的兴趣。陈独秀对此很不满意,彭述之也附和说:“这是见了鬼。”

  尽管受到批判,此次大会上陈独秀还是连任总书记。这一方面是因为共产国际还没有找到更合适的人选,另一方面是由中国共产党当时的条件所决定。首先,全体代表对右倾错误的严重危害性还认识不足;其次,陈独秀是党的主要创办人之一,在社会上仍有较大的影响;当然,当时党内确实还没有各方面综合实力超出陈独秀的领袖人物。


  六大前的频繁调整

  五大以后,党所面临的革命形势日益严峻,中央政治局常委的人事变动与调整非常频繁,几个月甚至一个月不到,就会出现新的面孔。

  随着军事工作越来越显示出重要性,在黄埔军校和国民革命中政治、军事才能突出的周恩来崭露头角。周恩来1898年出生,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1921年春入党。1927年3月,周恩来成功领导了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因此被任命为中共中央军事部部长。1927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决定周恩来代理中央常委职务,参加中央核心领导,周恩来由此成为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之一。

  1927年6月3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决定增补瞿秋白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但月底,瞿秋白因病请假。随后,会议又决定谭平山任政治局常委。


  谭平山1886年出生,广东高明人,北京大学毕业。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任中共广东支部书记。1927年8月,他与周恩来、朱德、贺龙等领导南昌起义,失败后流亡港澳。同年11月,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谭平山被错误地开除党籍。1937年抗战爆发后,他回到武汉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49年9月,谭平山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并参加了10月1日的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政务委员等职。1956年在北京逝世。

  在国共合作濒临破裂的紧急关头,1927年7月12日,共产国际训令中国共产党批判机会主义错误,改组中共中央。此时的陈独秀已经有职无权,在极度彷徨的心态下,他给临时中央写了一封信,称“我实在不能工作”,要求辞去总书记职务。自此,连任5届中共最高领导人的陈独秀离开中共中央最高岗位。1929年7月,中苏围绕东北的中东铁路权归属问题,爆发了“中东路事件”。11月,陈独秀在此事件上与中共中央产生激烈争论,并发表公开信表现出与中央决裂的姿态,随后被开除党籍。1932年10月,陈独秀在上海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判刑后囚禁于南京。抗战爆发后,他于1937年8月出狱,先后住在武汉、重庆,最后长期居住于四川江津。1942年5月在贫病交加中逝世。

  陈独秀辞职后,张国焘临时代理主持中央工作。由张国焘、李维汉、周恩来、李立三、张太雷组成中央临时常务委员会,代行中央政治局及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之职权。

  李维汉1896年出生,湖南长沙人。他1919年赴法国留学,后参与了中国共产党欧洲支部的筹建工作,成为中共最早的党员之一。大革命时期,湖南工人、农民和学生运动蓬勃发展,其中李维汉功不可没。“八七”会议后,李维汉一度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成为中共主要领导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1984年在北京病逝。

  张太雷1898年出生,江苏武进人,共青团创始人之一,青年运动的卓越领导人。他是第一个被派往共产国际工作的中共党员,具有杰出的政治和外交才能,被誉为“真正的国际主义者”。1927年12月,张太雷在广州起义中阵亡,成为中共历史上第一个牺牲在前线的中央委员和政治局成员。

  李立三1899年出生于湖南醴陵一个教师家庭,中学毕业后赴法国勤工俭学。他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发动和领导著名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是党内领导工人运动的领袖。

  1927年7月21日,瞿秋白再次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由张国焘、李维汉、周恩来、李立三、张太雷、瞿秋白6人组成中央政治局临时常务委员会。

  基于对大革命失败错误的总结,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对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进行较大动作的调整。会议选举产生临时中央政治局,瞿秋白、李维汉、苏兆征3人为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其中苏兆征为新增常委。苏兆征1885年出生,广东香山人。中共党内工人运动的著名领袖。香港海员大罢工、省港大罢工、广州起义的领导人。

  此次调整总书记空缺,瞿秋白以中央委员会临时政治局主席身份主持中央工作,由此成为继陈独秀之后的中共第二任最高领导人。

  3个月后,中央临时政治局紧急扩大会议在上海召开,会议增补周恩来、罗亦农为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自此至1928年1月,瞿秋白、李维汉、苏兆征、周恩来、罗亦农5人为常委。罗亦农1902年出生,湖南湘潭人。党内杰出的工农运动领袖,曾参与领导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和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1928年4月被捕牺牲。2009年,罗亦农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1928年2月,中共中央决定项英加入中央常委会,中央政治局常委由瞿秋白、苏兆征、李维汉、周恩来、项英组成。项英1898年出生,湖北武昌人。中共党内工人运动著名领袖,曾参与领导1923年“二七”大罢工和1925年沪西日商纱厂二月罢工。中共三大至五大,项英均当选为中央委员。

  1928年,由于国内形势严峻,中央决定中共六大在莫斯科召开,瞿秋白、周恩来等出国负责筹备六大。由李维汉、任弼时、罗登贤3人组成中央临时(政治局临时)常务委员会,总书记继续空缺。

  任弼时1904年出生,湖南湘阴人。参加革命后曾与刘少奇等一起赴苏联学习,回国后在共青团中央工作。任弼时性格耿直,一次因向陈独秀提意见,气得陈独秀把他的意见书当面撕碎。任弼时“八七”会议被选入政治局,成为中共历史上最年轻的政治局委员。

  罗登贤1905年出生,广东顺德人。1925年,罗登贤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领导了同年6月19日爆发的省港大罢工,是中共党内擅长领导工人运动的后起之秀。1926年,他被选为中共香港市委委员,并参加市委常委工作;1927年12月参加广州起义,曾率领工人赤卫队在前线作战;1928年前往上海,任中共江苏省委书记。

  沈璧,《环球人物》杂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明鏡新聞 - 歷史

明鏡雜誌 - 歷史

明鏡博客 - 歷史

明鏡出版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新史記雜誌社

明鏡電子書 - 歷史/傳記

明鏡雜誌 - 新史記

明鏡雜誌 - 名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