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2日 星期四

勃列日涅夫的喜剧和大国的悲剧



勃列日涅夫

  1982年11月10日,苏联共产党第三任总书记、苏联第五位最高领导人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病逝于任上。几天前,他还在克里姆林宫庆祝十月革命65周年的招待会上发表了讲话。他执政时期(1964年~1982年,整整18年,占苏联历史几近1/4,仅次于斯大林(1924年~1953年))的苏联,国势达到了顶峰,步入超级大国行列,但同时积累了无数尖锐的矛盾,是苏联兴亡史中的一个重要转折期。在他之后,苏联随之坠入深渊。


  1964年10月14日,在扩大的苏共中央主席团会议上,赫鲁晓夫被迫“自愿退休”。此后,苏联进入了勃列日涅夫时代。“勃列日涅夫”在俄语里意为小心谨慎、细致周全,其人的政治表现人恰如其名,苏联在他执政的18年中,也鲜明地烙上了他的印记。


  可以说,平庸和无能几乎是所有对勃列日涅夫进行评价的基调,虽然在公众视线之外的他并非如此:美国总统尼克松陪伴勃列日涅夫在位于戴维营的美国总统乡间别墅小住时,惊奇地发现勃列日涅夫竟开着他赠送的新车在弯曲的环线上飞驰……但他的政治生涯也犹如这狂奔的汽车愈发极速地偏离轨道。


  勃列日涅夫的喜剧:不是导师,也不是伟大领袖


  “大隐隐于市”还是历史的机缘巧合?勃列日涅夫,众人眼中平淡无奇的“身材魁梧的美男子”(斯大林语)躲过无数的政治斗争,最终登上了最高领袖的宝座。在这出历史剧中,勃列日涅夫的平庸无能反倒成为了最佳的政治资本。


  勃列日涅夫没有柯西金(与勃烈日涅夫和波德戈尔内并称当时的三驾马车之一)那样出众的智力,可赫鲁晓夫执政后期,真正有希望继承的科兹洛夫在一跃成为苏共中央主席团委员,并在1961年苏共二十二大上大出风头地作了《关于修改苏联共产党章程》后,就此病得卧床不起。这成为勃列日涅夫的喜剧。


  但历史的宠儿终能登顶还得自己出招,当勃列日涅夫感到来自国家监察委员会主席谢列平的威胁时,他就从党和国家监察委员会入手,直接改组机构设置,建立人民检察机关,“把党和国家检察制度变为人民监察制度”。勃列日涅夫提醒大家,人民检察机关的活动主要是帮助党和国家机关系统地检查苏维埃机关、经济组织和其他组织实际执行党和政府指示的情况。这一步勃列日涅夫的意图显而易见,从此苏联党和政府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被拔除还一劈为二,它们所有的活动都自议自决自行自查,等于毫无监督。


  勃列日涅夫的建议被中央采纳,并专门通过《关于改组党和国家检察机关的决议》后,谢列平之前主持的神秘机关就不复存在。他还被解除了党和国家监察委员会主席和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的职务,这就意味着他被完全撵出了政府机关。


  虽然勃列日涅夫不是倒赫鲁晓夫的主谋和主力,但政治游戏不遵循平均主义的规则。激烈的争权斗争中付出不一定就有回报,更别说是等价回报了。在获得执政权这点上,勃列日涅夫和斯大林与赫鲁晓夫有“不劳而获”的异曲同工之妙。正因不被看好而免遭攻击和暗算,他甚至毫不避讳地对起草讲稿的工作人员说:“口气不要太大,我既不是导师,也不是什么伟大领袖……”


  勃列日涅夫的关键问题:稳定


  “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是勃列日涅夫的口头禅,但从未真正落实。勃列日涅夫政府的改革一向基本是治标不治本,总是试图用“速效救心丸”来治愈痼疾,往往只顾眼前小利而不考虑长远利益,或可理解为他的能力让他力不从心。


  农业一直是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的重点。一开始他就修改赫鲁晓夫的错误并改进,可为何还是存在极其严重的问题,并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大因素?究其原因,还是勃列日涅夫一贯的平稳作风,抱守残缺,没有抓住主要矛盾的关键。列宁说共产党人善于抓住主要环节,而他恰恰是缺乏锐意进取的精神和勇气,换言之,勃列日涅夫不具备突破原有框框大刀阔斧改革的智慧。直到1971年苏共二十四大上,勃列日涅夫的总结报告还表示,由于一系列原因,农业部门过去是、现在仍然是一个最复杂而又最困难的部门。


  实际上,勃列日涅夫执政前期的苏联经济发展并不迟缓。第8个五年计划(1966年~1970年)顺利完成,增长率达到7.4%,远高于同期西方国家的增长率。到1975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达美国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而农业总产值达到85%。但是,苏联计划经济下的这种高增长是靠大量投入资源而实现的,缺乏技术创新与生产率的提高,不具有可持续性,到上世纪70年代后期增长率就放慢了,“与新科技革命失之交臂”。


  俄罗斯学者菲利波夫在他的《俄罗斯现代史》中对勃列日涅夫评价道:“勃列日涅夫的关键问题与他成功攫取国家最高政治地位的秘密完全一致。这个秘密就叫稳定。”而这点正也是他给后人留下的宝贵教训。


  勃列日涅夫时期被形容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特征,这就是官僚主义、本位主义、机关专权和独断得到了史无前例的所谓双倍的泛滥”。所有的决定都是由最上层作出的,与此同时,最上层却不能真正采取任何一个决定——其中每一项决定要经过几十次甚至几百次协商。此外,领导人任何一项决定作出后,在贯彻时又受到机关的专横的阻挠。据俄罗斯社会科学研究所提供的材料,这一时期苏联党政领导机构作出的决议得到执行的充其量不到1/10。


  传统政治体制更加完善的同时,其弊病也更加严重。过分的中央集权和严格的部门管理体制,掐灭了地方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长期的一党执政、党政融合、以党代政,加上没有任何的监督和约束,缺乏不同社会阶层参与国家管理的渠道。干部队伍的长期稳定,导致高层干部老化,领导职务的终身制,核心领导形成“老人集团”。


  特别是勃列日涅夫在选拔人才上的任人唯亲,在他的母校读过书,或来自他工作过的地方,都有可能得到提拔。他的女婿丘尔巴诺夫在短短十年内,由一名低级军官晋升为上将。苏联著名外交家葛罗米柯曾感慨:“我们的政治局就像百慕大三角一样,有的人突然从这里出现,有的人突然在这里消失。”


  其实这也是勃列日涅夫稳定统治的一项措施,不断派自己的干部去更新警察和军队的机关,暂时捏合“三足鼎立”的党、警、军势力。于是就出现了苏联史上前所未有的局面:撇开了卫国战争中几十名功勋卓著的统帅而任命党的机关干部和工程师乌斯季诺夫为国防部长,任命军事工程师奥加尔科夫为总参谋长,而后又把他俩晋升为元帅。他们是工程兵中第一批成为苏联元帅的代表人物。


  勃列日涅夫时期的保守僵化在理论方面尤甚,“发达社会主义”虽然在某种程度上纠正了赫鲁晓夫“全面展开共产主义建设”理论的冒进倾向。但是他断言苏联“已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强调目前要“建设共产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从苏联当时的实际情况看,仍然不符合现实,依旧是冒进的理论决策。


  当世界在变,一切都在向前发展时,所谓一成不变的“稳定”就意味着固步自封、停滞不前,也就是倒退。


  勃列日涅夫时期的传统:说的比唱的好听


  勃列日涅夫最大的问题是他不再像之前的苏联领导人那般冒进,至少在口头上宣称“艰苦奋斗”。但在他的带领下,特权阶层的享乐生活也成为了一种“合理存在”,领导阶层距离苏联人民越来越远了。


  在外交上,温和的勃列日涅夫一改赫鲁晓夫时期苏美合作主宰世界的战略,积极推行进攻性的国际战略,加紧同美国进行争夺。最为臭名昭著的当属“勃列日涅夫主义”,他提出了“有限主权论”、“社会主义大家庭”及“国际专政论”等理论,作为其对外扩张、干涉别国内政的依据。


  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遭到全世界的谴责,苏联当局之后在《真理报》上为入侵进行辩护:“每个共产党都有义务不仅为自己的人民而且也为整个共产主义国家负责,每个社会主义主权国家都不应站在反对社会主义世界利益的立场上去。”事实上,入侵事件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一步发生分裂并削弱了。


  在国内,特别强调法治观念是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苏联政治的一个重要特点,他比斯大林和赫鲁晓夫更加愿意强调法治的意义。勃列日涅夫将苏维埃比喻成“应该成为一个很好的、勤勉的当家人”。1970年6月12日,勃列日涅夫在莫斯科鲍曼区选民大会上说:“苏联宪法以概括而集中的形式反映了人民的意志……然而我们知道,制定和通过好的法律这还不够。法律只有当它被执行时才有生命,才起作用……很遗憾,还有个别人没有养成诸如自觉地严格遵守苏联法律和社会主义社会生活规则这样的必要品德。对于这样的情况,党不能容忍,也是不会容忍的。”


  然而,说的比唱的好听是勃列日涅夫时期形成的可怕传统。苏联的确在实行依法治国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一些成效,但多虚少实。


  1972年12月21日,勃列日涅夫在庆祝苏联成立50周年大会上提出苏联宪法问题是“不久将来需要解决的是苏联进一步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他还在苏共二十五大上为新宪法草案定下了基调:新宪法草案应当反映苏联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应当不仅把表现苏联国家阶级实质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一般原则,而且把发达社会主义社会及其政治组织的基本特点也明文规定下来。


  被勃列日涅夫看作苏联“政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的新宪法在1977年10月4日苏联最高苏维埃第9届第7次会议上得到通过。对新宪法,“苏联氢弹之父”、支持苏联改革的萨哈罗夫提出了制度民主化的要求,认为“消除我国作为一个由超级武器装备起来的封闭式的极权警察国家而给全世界造成的危险”是修改的必要前提。对此,勃列日涅夫不置可否,只说:“在我们的社会里,凡是有利于共产主义建设的东西都是合乎道德的……对我们来说,凡是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共产主义建设的东西也都是民主的。”勃列日涅夫时期的依法治国工作由此可见一斑。


  勃列日涅夫的“大国盛世”:败絮其中


  勃列日涅夫时代的苏联是个充满矛盾的神奇国度,苏联在军事上和经济上成为和美国抗衡的超级大国。然而,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国民经济增长率长期保持两位数,经济规模也保持世界第二,但消费品却长期短缺;拥有的耕地世界最多,粮食却连年歉收,不得不大量进口粮食;宇宙飞船可以到达月球和火星,汽车却耗油惊人且频出故障;百姓家里电器多陈旧不堪,电视机还经常爆炸……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冷战史专家沈志华教授曾谈道:“看到了勃列日涅夫时代的档案,我们就明白了,这个庞大而森严的官僚体系,内部的利益阶层,已经凝固了,不再是顺畅流动的,而是板结的。依靠权力谋取利益,到了这个时候已经被制度化了。而作为执政党的苏共,也就彻底远离了人民。”


  而在高度集权的体制下,最高统治者的个人作用就会被无限放大,直接影响甚至是决定了国家的命运。勃列日涅夫此人,文化水平低、无学习意识、什么都不懂,连发言和对话的稿子都是秘书写好照念,就这样还经常闹笑话。但他有诸多癖好,并失控而狂热地沉溺其中。


  勃列日涅夫有浓重的“勋章情结”,有“勋章大王”之戏称,一生获得至少114枚勋章。他是苏联唯一一位5次获得金星奖章的人,也是唯一一位被取消胜利勋章的人。他晚年开始大搞个人崇拜。1976年12月,70岁生日时他获得“苏联英雄”(一般只授予在军事上为苏联国家和社会作出伟大贡献的人士,苏联历史上只有朱可夫及勃列日涅夫本人先后4次获得该勋章)以及苏联元帅军衔,并在庆祝其诞辰70周年的祝寿宴会上说:“我要对你们说:我不是那种会被赞扬声冲昏头脑的人,生活没有使我养成这种习惯。”勃列日涅夫还喜欢给人颁发勋章,授勋活动在他任期十分盛行。到其执政末期,他几乎给所有的政治局委员和其他一些党政高级领导授过勋。


  勃列日涅夫还是“猎狼神枪手”,爱打猎又怕鞍马劳顿,于是就在常去的某豪华别墅附近修筑了一座御用狩猎台,台前开出一条御用兽道。平日由御林军们事先捕获一批野狼豢养起来以备御用。等他要打狼时,狼被放出直奔狩猎台前,如此便能百发百中。此外,勃列日涅夫也是有名的“豪华小汽车收藏家”,这位汽车狂,据说有外国豪华小汽车百来辆之多。


  经济发展的停滞,加之官僚阶层的贪于享乐,使得勃列日涅夫时期繁荣而强大的苏联真正处于崩溃的边缘。在他执政后期,社会问题变得复杂而尖锐,其中酗酒和离婚是最为突出和严重。西方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开始深入苏联普通公民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心灵深处。一度根绝的吸毒现象开始风靡一时,社会治安状况大大恶化。据统计,在勃列日涅夫时代的苏联,大约形成了2400个黑手党组织,并且这些黑手党大都有官僚背景。这些都为戈尔巴乔夫时期的社会动乱埋下伏笔。而禁酒令的税收损失、冷战军费开支、入侵阿富汗军费开支、切尔诺贝利救援资金缺口,都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史谢虹,法治周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明鏡新聞 - 歷史

明鏡雜誌 - 歷史

明鏡博客 - 歷史

明鏡出版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新史記雜誌社

明鏡電子書 - 歷史/傳記

明鏡雜誌 - 新史記

明鏡雜誌 - 名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