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3日 星期六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是怎样终结的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辞海》中有词条: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 五四运动前后,大批青年知识分子到法国勤工俭学的留学运动。开始于1912年,由李石曾、吴玉章、蔡元培等人发起组织。1919年五四运动后,数以千计家境贫寒的知识青年通过华法教育会的介绍赴法国,一面做工,一面求学,使这一运动达到高潮。来自全国18省、共20批学生抵达法国学习,为中国培养了大批人才。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如蔡和森、赵世炎、周恩来、王若飞、陈延年、邓小平等,留法期间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组织了旅欧共产主义青年团和中国共产党旅欧支部,回国后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领导骨干。

  作为辞典的词条,大概只能写得这样简单。没有写出这事的一些曲折,也没有说明这个运动是怎样结束的。有材料说明,这运动到1920年即无法维持下去了。一个材料是1921年1月12日蔡元培以华法教育会会长的身份发表的第一号通告。它说:

  元培到法以来,在法勤工俭学生以及学生部任事者,先后向元培声述各方面困难情形,及询求解决办法。培观察所及,知由学生事务部组织之不良者半;由于华法教育会、俭学会、勤工俭学会,多有不辨其性质,混为一谈因而发生误会者,又半。今既欲解决一切困难,不得不先辨明此三会之性质。

  考此三会成立之历史,俭学会最早。成立于民国元年(1912),宗旨以纳最俭之费用,求达留学之目的。勤工俭学会则成立于民国四年(1915)6月,以“勤于工作,俭以求学”为目,为言欲达此种目的,非特设机关公同集议不可。于是始有华法教育会之组织。是华法教育会为两国文化事业之总机关,俭学会、勤工俭学会不过其事业内之一部分,今则混为一谈,多以为勤工俭学事务,即华法教育会全体之事业,勤工俭学事务办理之不善,尽以委罪于华法教育会,如此误会,是直以华法教育会为勤工俭学会之代名,此实大谬不然者也。

  欲矫此误,惟有俭学会、勤工俭学会对于华法教育会为部分之分立,由两会学生自行分别组织,华法教育会从旁襄助一切。其组织方法,暂由华法教育会代拟,俟两会成立,种种组织及办事规则,完全由两会学生自行定妥后,此种代拟办法即行作废。

  如此解决,既免以前之误会,而两会学生自行组织事务所,对于本团体情形观察较周,知悉较切,一切措置,自当胜于今之学生事务部。且学生诸君来法,多富自治能力及新生活之精神,此种办法,尤与诸君心理吻合。所拟方法及说明如下,幸而即速行组织,元培不胜厚望焉。

  通告后面所附的说明,其中有这样一段:

  华法教育会本无基金,又无入款,其付与学生之维持费,均由他处辗转腾挪而来。此种办法,断难持久。而在法学生,无论其为勤工俭学生,或俭学生,常有经济困难,难以维持者。故为长久计,必由各省学生自结为小团体,向本省为经济维持之请求,并对于本省之父老子弟,报告留学及工作状况。此种组织,无论对于本省,对于自身,两有裨益。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本无基金,又无入款”的华法教育会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了。这个通告提出的解决办法,是从调整组织入手,即由勤工俭学生自行组织,以取代原来的学生事务部。这个办法对于改善管理可能有一点作用。但是对于经济的压力,并不能解决问题。于是蔡元培在1月16日又发表第二号通告,说:

  元培前以学生事务部组织不良,亟应改弦更张,曾于本月12日通告,表明此意,并希学生诸君速即自行组织,以便办理各俭学会或者勤工俭学会事。在学生方面,自当奋作新猷,弥补前失。而在本会方面,一年以来,借贷学生之款,亏空之数甚巨。本会原无基金,又无入款,挪借之术,有时而穷;而告贷之学生,方日增无已;今则亏竭已极,万难为继。

  惟有竭诚通告:华法教育会对于俭学生及勤工俭学生,脱卸一切经济上之责任,只负精神上之援助。学生诸君,幸勿误会本会之接济有始无终,须知本会既无源源而来之款,则此与日俱增之接济,何能应付?本会迫于万不获已,拟具以下办法。学生诸君,当能谅解此苦衷,不以逾情之非难见责。元培谨代本会竭诚宣告,除卸经济上之关系,仍当尽其能力所及者,以辅助在法学生诸君,惟谅察焉,幸甚。

  通告后面附有一个《华法教育会与学生脱卸经济关系办法》。其中对在法国的学生各种不同情况分别作出了规定,例如“俭学生无存款,一向请本会贷付学校费用者,一律结至本年2月底止,以后由该生设法自理”。勤工俭学生“现在工厂者,自此通告发出之日起,以后如有辞出工厂情事,本会一律不发维持费”。总之一句话,不论哪一种情况,本年2月底以后,华法教育会一概不管了。

  除了向在法学生发出通告之外,蔡元培还打电报给北京教育部总长求助。1921年1月30日上海《时事新报》载蔡元培和中国驻巴黎总领事廖世功、中国留欧学生监督高鲁联名致北京教育部总长电说:

  勤工俭学生来法国者,多不合所定条件,携款太少,又无勤工之志,且工亦甚难觅,教育会维持彼等生活,挪借经费,为数甚巨,万难继续,现已绝粮。拟请各省按照湘、鲁、粤各省成例,在本省地方从速汇银接济。计人数:湖南330人,四川270人,直隶(今河北)150人,浙江80人,江苏50人,安徽40人,广东30人,福建25人,湖北25人,江西20人,山东15人,贵州10人,陕西5人,山西5人,云南3人,奉天(今辽宁)3人,广西3人。并祈立即阻止各省遣送勤工俭学生,否则万无办法。

  蔡元培这个2月底以后一概不管的决定,给在法国的那些俭学生及勤工俭学生突然造成的困难之大,是不难想象的,将会遇到他们强烈的反抗,也是不难想象的。他们怎样对待正在法国的蔡元培,我没有看到直接的材料,但是有一件间接的材料。胡适1921年7月15日日记:

  十时十五分,火车开行。……车上遇着刘厚生先生(垣,常州人,是张季直的一个实业大助手)与徐振飞先生(新六,大学旧教员,现为张季直筹办一个大航业公司),谈得甚畅快。振飞新自欧洲回来,谈英国及大陆现状,甚有味。他谈及蔡孑民先生在法国受窘状,我听了很不好过。

  “留法俭学”一个运动真是无意识的盲动,我起初即不赞成,只因为提倡的人如蔡先生,如吴稚晖先生,都是绝好的人,或者不致太坏,故我不曾明白的反对此事。去年留法俭学的黑幕已揭穿了,我才动手收集材料,想引起大家注意此事的非计;蔡先生听见此事,打电话告诉我,要我做成此文时先给他一看,然后发表。我答应了他,但不久我就病了,文章竟不曾做;况且蔡先生又往欧洲去了,既不能先给他看了再发表,我索性不做了。后来蔡先生在欧洲,也竟无法可挽救这许多学生,他大概到了不得已的时候,方才有那个“断绝经济关系”的宣告。这种不成办法的办法,自然不能有好结果。此事终当想一个解决的办法。

  现在无从知道徐振飞所说的具体内容,从“蔡孑民先生在法国受窘状”一句,也就可以知道他是遇到不小的麻烦了。看了这点滴资料,人们对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也就多了一点了解,明白了为什么这事到1921年2月底以后就终结了。

  朱正,《南方周末》2012-10-0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明鏡新聞 - 歷史

明鏡雜誌 - 歷史

明鏡博客 - 歷史

明鏡出版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新史記雜誌社

明鏡電子書 - 歷史/傳記

明鏡雜誌 - 新史記

明鏡雜誌 - 名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