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7日 星期三

欧盟,诞生在战争废墟上的欧洲统一




  图:1957年在意大利罗马签署创建欧共体EG的《罗马条约》会场一景

   五十五年前的今天,法、德、意、荷、比、卢六国在意大利罗马签署了著名的《罗马条约》,成立了欧洲共同体,即今日欧盟的雏形,成为欧洲走向统一的里程碑。回顾这五十多年的路,欧盟的发展时而举步艰维,时而突飞猛进,时而又如履薄冰,但最终还是以欧洲人民的智慧,从当年单一的煤、钢联合体,发展到今日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司法的全面合作(欧盟),形成共同货币(欧元),甚至取消边境(申根条约);从当年只有六国签署的经济共同体(EG),发展到今日囊括欧洲27个国家、5亿多人口的欧盟(EU),成为今日区域合作的典范,经济全球化的成功试点。

  然而,欧洲人民追求统一的初衷,并不是为了完成传统文化中的大一统,甚至历史上为了大一统而曾发生过多少战争。恰恰相反,是人们在两次世界大战的废墟上痛定思痛,希望通过欧洲的和平统一以永久地消除战争,所以和平统一必须以各国之间相互平等和互利互惠为原则,而以各国都已经实现民主政体为前提。从这点来说,欧洲统一的历史对中国传统的大一统文化和中国现实社会的发展,或许也有许多启迪。


  ·世界历史就是战争历史·

  《三国演义》中开篇就概括中国历史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里要补充的是,每次历史上的“合”与“分”,都是通过暴力,通过战争,都是民众付出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的血的代价,才筑起一批批政客“君临天下”的祭坛。

  其实,欧洲历史也同样重演着“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或“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的一幕幕悲剧。除了古希腊通过海外移民的和平方式建立地中海和黑海沿岸的“大希腊”(MagnaGraecia)外,古希腊经历波斯战争而进入鼎盛时期后,就开始了各城邦之间自相残杀的两次伯罗奔尼撒战争,文明蔚盛的古希腊最后耗尽所有国力,正好被北部邻国马其顿轻易拿下而沦为属国;马其顿国王亚力山大趁势长驱直入灭了波斯帝国,占领中东地区,一直打到今日的印度,成为历史上的第一个帝国。但亚里山大33岁病逝后,手下的战将们互相残杀,一个帝国被撕得四分五裂,刚好被新崛起的罗马收拾残局。罗马帝国经过几百年战争,从罗马城的弹丸之地,霸占了相当今日中东(包括土耳其)、部分东欧、南欧、西欧和北非,成为历史上最大的帝国。但随着日耳曼大移民中匈奴和日耳曼民族的入侵,风卷残席,半壁江山被日耳曼民族中的法兰克帝国替代。但随着查理大帝去世,他的三个孙子又开始了兄弟战争,于是三分帝国,根据语言划分而形成了今日的德国(包括荷、比、卢、奥、瑞)、法国和意大利。仅仅德国之下又有五个公爵国,经奥托大帝通过战争与威胁而获得统一,又武力兼并意大利,而形成大一统的神圣罗马帝国。但没传几代,帝国又被分裂和分封成几百个诸侯国,诸侯国之间年年战争,永无止休……

  直到近代,仅仅德、法两国之间就几百年战争未绝。中世纪的德国一直是欧洲老大,几乎整个东欧、南欧和部分西欧(如西班牙、荷、比、卢)都是德国的属国。但16世纪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导致南、北德国宗教分裂,各诸侯国之间发生了残酷的30年宗教战争,德国国力削弱几尽,于是17世纪荷兰独立(好在还是落入德国的拿骚家族,即今日荷兰皇家),刚好崛起的法国路易14世乘虚而入,发生了法国-奥地利(德国的诸侯国)之间的遗产战争,奥地利败北而割让了整个西班牙(即今日西班牙皇家)。刚过不到100年,拿破仑雄心勃勃要统一欧洲,武力征服了德国。又过不到70年,德国的普鲁士西征法国而占领巴黎。刚太平不到40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的奥地利与普鲁士联手向全欧洲、尤其向法国宣战,战败后签署凡尔赛条约,德国丧失了所有海外殖民地和原属奥地利的大片东欧和意大利领土,奥地利被欧洲列强强行划出德国版图。凡尔赛条约中对德国战后军事作了种种限制,惟恐德国东山再起,且在德、法边境上布置了长达几十公里的军事要塞。但不到20年,德国果然东山再起,爆发了惨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法国又成战败国,巴黎举起了白旗降城……


  ·民族主义与欧洲统一·

  战后欧洲人们痛定思痛,看到古往今来的历史中,靠暴力和战争,靠消极地对战败国种种限制、战争赔款,靠坚固的军事公事,只能加深仇恨,永远不可能获得欧洲的长治久安。要获得真正的和平,只能依靠和平途径。

  事实上,早在二战后的波茨坦会议上,英、法为了抑制德国的重新强大再度威胁欧洲安全,希望将德国肢解成一个个小国,这又成为一战后凡尔赛公约的翻版。所以美国反对,美国想到,如果今天将德国肢解,几十年后德国的民族统一运动再度兴起,到那时再去武力镇压?所以肢解德国并不是解决德国问题的长远方案,而是要如何从根本上铲除滋生欧洲民族主义的土壤。

  战争背后其实都是那些皇家或政客之间的利益之争,却愚弄老百姓成为他们政权的牺牲品。之所以那些政客能扇动国民进入血腥战争,只有两大法宝:一个是靠宗教狂热,一个是靠民族情绪(爱国主义)。欧洲11世纪的十字军东征和17世纪的三十年战争,靠的就是宗教狂热。但经过启蒙运动,欧洲社会的宗教狂热降到零点,于是留剩给这些政客的就仅仅是煽动民族主义情绪。

  欧洲的民族主义有两大类。一类是法国式的国家民族主义,拿破仑通过战争将法国的势力遍及欧洲,形成整个欧洲以法国为中心。至于这个“法兰西帝国”的版图上是否都是法语国家,甚至是否是欧洲国家(如许多法国海外殖民地),是无所谓的,只要该国的天空上飘扬起法国旗帜。另一类是德国式的文化民族主义。德国本来是由五百多诸侯国组成的松散“国家”,从来就没有民族观念。但拿破仑的占领引发了德国本土的民族主义情绪。他们开始挖掘和整理德国的文化遗产,产生了绵延一个世纪的浪漫主义文化。在1848年法兰克福召开的德国民主与统一大会上,提出了统一德国的“小德意志方案”和“大德意志方案”,前者只有德语的国家才能加入“德国”(德国的中世纪原词就是“德语的国家”,Deutschland当时写成deutschesLand),而后者则所有德国已有的属国(如匈牙利等)也都可以加入“德国”。结果在议会表决中居然“小德意志方案”获胜,实力雄厚的奥匈帝国只有奥地利的德语区才容许加入,德国皇帝只能让位于德国的第二大诸侯国普鲁士国王。也就是说,不说德语的国家想加入德国都被拒绝。其实在历史上,只有罗马帝国是介于这两种民族主义之间,一方面罗马帝国征服中东和西欧,将占领区都划为罗马帝国的一个省,这就带有国家民族主义性质。但在罗马帝国内部又划分成真正罗马城的罗马(Roma)与罗马城之外、但在罗马帝国疆域内的罗马尼亚(Romania,或译成罗曼),这又带有“血统论”性质,即文化民族主义——由此可见,中国有史迄今的民族主义就是典型的国家民族主义,否则那些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少数民族”想加入中国都会被拒之门外,更不用说别人要求民族独立还要被无情镇压。

  这两类民族主义是导致欧洲近代战争的最大祸根,纳粹主义——Nationalsozialismus直译就是民族主义+社会主义——给人类带来了如此灾难,导致战后德国谁煽动民族主义就是犯罪,被纳粹政权反复宣传过的“祖国”、“爱国”之类肉麻名词都成为贬义词,被人嗤之以鼻。但在舆论上和法律上杜绝甚至禁止民族主义,还只是强制性的政治手段,最关键是要从根本上铲除民族主义土壤,最理想的就是取消国界,达到欧洲统一,实现欧洲各国、各民族之间政治、经济与文化的互通和共融,这样大家就不再区分你是德国、我是法国。正如芦森堡总理说的那样:“谁要是怀疑欧盟(欧洲统一)存在的必要,就应当劝他先去拜谒一下战士的墓场”。

  早在一次世界大战后,爱好和平的人士们就开始奔波欧洲的统一。奥地利记者Coudenhove-Kalergi出版了《泛欧洲》一书,建议欧洲参照美国模式建立“欧洲合众国”。他的倡议得到了欧洲许多政治家响应,法国总理赫里欧在1924年一次关于欧洲安全问题的讲话中就说:如果可能,我们要创造一个欧洲合众国。法国外长白里安于次年起草并主持了志在避免边界冲突的“洛加诺公约”,英、法、德、意、比五国都在公约上签字。1929年白里安担任了“泛欧洲联盟”主席,欧洲各国政要首次在日内瓦讨论建立欧洲联盟的可行性。东欧各国如波兰、捷克等发起成立“中东欧联邦”。没想到不久后欧洲又卷入了互相残杀的二次大战,战时各国抵抗运动的政治家如戴高乐、丘吉尔等,竭力呼吁战后的欧洲必须建立欧洲联邦,才能永久消除战争。就如1940年丘吉尔对法国政府说的那样:以后不再存在英国和法国,而只存在我们的联盟。1946年丘吉尔在苏黎世大学作了倡议成立欧洲合众国的演讲:“如果所有欧洲国家能联合起来,他们的三、四亿居民就能通过一个共同遗产带来的成果,而获得任何界限、任何边境都无法限制的繁荣昌盛”。当然,丘吉尔倡议的欧洲统一是欧洲大陆统一,这里不包括英国。可以说,二次大战血的教训,是促成欧洲走向统一的直接导因。


  ·主权移让与法德和解·

  二次大战后,本来应当要惩罚德国的,结果因为苏联的大规模东欧扩张,使美国意识到战后的头等大事是抵御苏联,而只有一个强大、繁荣和统一的欧洲才有能力抵御这样的强权。美国为此提出了欧洲复兴计划(马歇尔计划),要求西欧各国能经济上联合起来,具体协商如何分配马歇尔计划中的款项。正如杜勒斯在1947年发表演说时所说:一个分裂成好多块的欧洲是不健康的,美国开国元勋汉密尔顿关于建立美利坚合众国的设想也同样适用于欧洲。西欧各国签署了“欧洲经济合作公约”,成立了欧洲经济合作组织OEEC,这也算是二战后欧洲各国第一次经济合作,但为以后的欧洲合作提供了宝贵实践经验。

  欧洲统一运动一直在政界和社会上开展。1948年在海牙召开了“欧洲运动”大会,并在欧洲各国成立了各国欧洲运动委员会,研究欧洲统一的具体方案和步骤。1949年欧洲运动协调委员会提出一套可行方案,即同时成立由各国议会代表组成的咨询议会和一个最终做出决策的部长委员会。前者相当于众议院(欧洲议会的前身),后者相当于参议院(欧洲委员会前身)。从1949年签署了“布鲁塞尔条约”后到70年代末,欧洲委员会几乎囊括了除东欧外的所有欧洲国家。到90年代,东欧各国也先后加入了欧洲委员会。

  但在如何实现欧洲统一的问题上,欧洲各国出现了意见分歧。一派是联邦主义者,要成立超越国界、凌驾于国家之上的洲际组织,将欧洲建立成一个真正的“欧洲联邦共和国”,将原来每个国家所拥有的主权逐步移让给这个联邦共和国的“政府”和“议会”,这思潮由法国、德国、意大利、荷、比、卢六国为代表。而另一股思潮是联盟主义者,即各国依旧保留各国的主权,但要加强各国政府(而不是议会)之间的协调,这以英国、北欧和奥地利等为代表。后来持联邦主义观点的六国建立了欧洲共同体(1957),而持联盟主义观点的七国成立了欧洲自由贸易区(1960)。在60年代,西欧就形成了六国欧共体对七国贸易区的竞赛。美国反对英国方案,认为这是换汤不换药的“欧洲统一”。后来事实也证明欧共体的经济发展明显优越于欧洲自由贸易区,促使七国最终放弃原来方案而先后加入欧共体。

  这些国家中只有德国在宪法中明确写到:德国的主权属于国际社会。但那毕竟是战后德国表达的一种姿态,也只停留在宪法纸面上而已。但要轮到真正实质性地移让主权,这对所有主权国家都是一个痛苦的历程。第一个真正移让主权的实践就是煤钢共同体的诞生。

  法国经济计划委员会主席让·莫内在法国战后经济恢复中立下汗马功劳,他的“莫内计划”使法国经济明显提高。他的经济思想的核心就是通过合作来谋取发展。在欧洲问题上,他确信,有效的经济计划不能由单一的国家来制定,而必须依赖于国与国之间的合作,建立一个超越国家的机构,从而可以得到更广泛的调配权力。但要实现这样的超国界合作,就必须首先要求参与的国家将一部分国家主权移让给这个共同体。他看到,欧洲各国关系中法、德的积怨最深,当下双方最大的经济矛盾就是争夺鲁尔区和萨尔区的煤和钢。煤是工业生产原料,钢是军事工业基础,只有通过两国联合经营煤矿业和钢铁业,取消这两大领域的关税和运输障碍等,才能保障法国的原料供给,又能控制德国的工业与军事,还不违背欧洲统一的总方向。1950年4月,他将建立德、法煤钢联营的计划递交给法国总理,结果被搁置,因为战后法国的基本对德政策,就是全力压制德国的经济和军事发展,哪有主动与德国合作开发与联合经营的。莫内只能将此方案转交给法国外交部长舒曼,却得到了他的热情支持。原来舒曼曾就读于波恩、慕尼黑和柏林大学,一次大战时还参加了德国军队,二战中才刚刚加入法国籍。所以他非常希望能在他手上结束法、德的宿怨,而现在的方案正找到了具体途径。此方案很快在法国内阁通过,当舒曼向国际社会宣布这一“舒曼计划”时,成了爆炸性新闻。美国马上赞同,美国外长艾奇逊发表声明说:这一计划成为德、法和解和欧洲联合的一个里程碑。苏联发表声明反对,认为这是美国指示下对苏联的进攻,将法、德成为美国的武器库。法国邀请欧洲各国前来巴黎讨论该计划的可行性。1950年6月20日,法、德、意、荷、比、卢六国发表联合公报,表示愿意共同成立煤、钢两大行业的六国共同管理、共同开发和共同经营。不意6天后朝鲜战争爆发,美国从全球战略出发,不断沟通各方,希望尽快实施该联合。1951年4月18日,在巴黎外交部的钟厅签署了“欧洲煤钢联营集团条约”,该条约有效期50年。这就成为欧洲、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六国共同移让煤钢领域国家主权、建立超国界机构ECSC的合约,即各国政府从此不能再直接干涉本国的钢铁业与煤矿业,ECSC的首任主席就是该计划的首创者莫内。还设立的专门法院,以仲裁其间产生的矛盾,这又首创了超国界的法庭仲裁。这就是今日欧洲法院的前身。


  ·关税同盟与共同市场·

  煤钢共同体的实施产生了明显收效,从1952年到1955年的4年中,六国钢铁产品贸易量增加151%,废铁357%,煤40%。从1952年到1956年的5年中,粗钢产量增长31%,铁矿砂22%,焦碳15%。而且共同体很快得到了美国1亿美元的贷款,用以加速矿井现代化。

  鉴于这样的成功范例,六国都希望将这样的模式进一步扩大。法国希望在原子能、电力、煤气、运输等领域实现一体化,法国与英国在埃及的石油公司被埃及政府强行收为国有。中东危机后(间接也是英、法挑起以报复埃及),法国明显感觉能源将会成为法国经济发展的一大困境;西德希望建立贸易、资金、劳务等领域的自由流动,因为西德经济实力雄厚,出口年年顺差,但因为经济起飞而紧缺劳动力;荷、比、卢是传统的低关税国家,尽管三国总产值只占六国中的13,3%,其贸易量却占26,7%,而其贸易量的60-70%是在西欧内进行。所以三国希望尽快实现关税同盟,全面取消所有领域的关税;意大利的经济实力较弱,希望开放共同市场以吸引外资和引进技术,增加农产品出口,同时输出劳力以缓解国内的失业压力……

  可以说,在欧洲统一的大旗下,各国都在做各自的梦。但政治就是妥协,要实现自利首先要想到互利。所以经过几年探讨,终于在1957年3月25日,六国代表在罗马签署了囊括上述内容的“罗马条约”,欧洲共同体宣告成立——在荷、比、卢三小国的建议下,暂免了法国提议的“欧洲合众国”的初名。在条约中没有设立本条约的有效期,即这是一份无期限的条约,任何缔约国一旦签署后就永远不得退出,永远将他们在经济领域的大部分主权移交给欧洲共同体。欧共体的首任主席就是当年的法国外长舒曼。

  欧共体实现了六国间全面的经济合作和经济交流,很大促进了经济发展。从1959年到1960年,六国的生产总值平均增长5.5%,超过同期的美国4,35%和英国3%。从1957年到1970年,共同体内部的贸易额增长5倍,与第三国贸易增长2倍。农业方面的贸易增长量超过工业,分别增长6倍与1,5倍。

  欧共体的建立,使欧共体内部出现了新的经济局面和产业结构。1958年各国间的贸易额只是30%,到1972年提高到51,7%。共同市场导致中小型企业倒闭加剧,如德国在1960年的企业年倒闭量是2958家,到1975年为9195家,1981年增加到20000家。但企业合并在加速,企业规模在扩大,跨国大企业在增加。1958年到1975年,周转资金在10亿美元以上的大企业从4家增长到117家,周转资金在50亿美元以上的从1家增长到21家,周转资金在100亿美元以上的从0家增长到4家。这些增长促进了欧共体内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竞争能力,也促进了对高、精、尖产品开发的跨国合作与跨国投资和生产。

  这种共同市场的竞争也促进了各国工农业的分工,如法国集中在小马力汽车、服装和谷物,德国集中在汽车工业、电动机械、无线电仪表和精密仪器,意大利集中在电器产品、纺织业、制鞋业,卢森堡集中于钢铁业,荷兰集中奶制品业等等。但国民总产值增长都大大超过美、英。


  ·欧洲统一与和平未来·

  欧共体的建立加深了各国的经济依赖,各国之间商品在交流,资本在互融,人员在交换。你既是我的销售市场,也是我的生活饭碗。你的分公司开在我家,我的销售网遍布你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对方国家和国民的命运直接关系到我自己的命运。在这样的环境下,哪里还会发生战争?这不正是100多年前人们追求欧洲统一以永久消除战争的理想?

  1991年12月欧共体各国首脑又在荷兰签署了“Masstricht条约”,正式创立欧洲联盟EU。即从原来的经济共同体扩大到货币联盟,启迪了欧洲共同货币欧元的诞生;从经济联盟上升到政治联盟,将各国议会的立法权逐步移交给欧洲议会。2004年10月各国首脑又签署了“欧洲宪法”……其实,统一的本身有利于双方发展,但实现和平统一的前提是双方都必须是民主政体。专制国家之间永远不可能实现和平统一,而只有武力兼并,靠武力实现的统一永远不可能长治久安。

  欧洲在走向统一,但这里不需要亚力山大、凯撒、查理大帝的武功,更不需要拿破仑、卑斯曼和希特勒的雄心。经过近百年来欧洲人民的自我反省和自我奋斗,“欧洲合众国”的理想不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这给绵延几千年血腥战争的“老欧洲”划上了永久句号。

钱跃君,共识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明鏡新聞 - 歷史

明鏡雜誌 - 歷史

明鏡博客 - 歷史

明鏡出版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新史記雜誌社

明鏡電子書 - 歷史/傳記

明鏡雜誌 - 新史記

明鏡雜誌 - 名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