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4日 星期日

四十载峥嵘岁月稠:缅怀我的外曾祖父

 
谨以此文,缅怀我的外曾祖父及其作为一名老工商业界代表历经的四十载风雨征程,记述那些历史的细节、尘封的故事及或许已湮没在物是人非中的音容笑貌。 ——题记


四月。济南东郊。常生林墓苑。

清一色的落叶松由丰盈的土地上生长,连同那些不知名的已近荒芜的杂草环绕在墓旁。它们的掩映似乎不无原因,是它们为逝者的灵魂辟出了一方隐秘而宁静的歇息之处,俯瞰着尘世上演的多少歌泪悲欢。

“不过是隔了一年,怎么总觉得很久没有来过了呢?”外祖母凝视着用大理石、长石镶嵌雕成的墓碑,轻轻自语。耳畔掠过的山风,又一次撩拨起了外祖母渺远而清晰的回忆。

时光倒流回一九九四年的六月十四日。当一位慈祥的老人走完八十年披肝沥胆的人生旅途,带着对世间永久的眷恋闭上双眼时,竟也如这气氛般,宁谧、安详。image001.jpg


这老人是我的外曾祖父艾鲁川先生,生前系山东省工商业联合会主委,曾任公私合营济南裕兴化工厂经理。“父亲的前34年,是在旧社会中度过的”,外祖母在后来的回忆中说。而正是有了后来的四十多年(自济南解放始),才为外曾祖父以一名工商业者的身份参与裕兴化工厂的管理和诸多社会活动创造了机会,才有了那四十载的峥嵘岁月稠。

古石幽香名士骨,苍松翠柏老臣心。

我们把亘古绵长的哀思寄托在这里。外曾祖父,安息吧。

一枕黄粱下的韶华倾负

“父亲出生于泰安汶口大西遥村一个破落的封建家庭里。从我们记事起就听父亲说,他14岁离开老家来济南做生意,17岁时进入了当时的裕兴颜料股份有限公司(现在的裕兴化工厂)。在裕兴,父亲历经创业的艰辛,从学徒工一步步升为店员、会计、业务主任,直到1948年父亲34岁时,担任了裕兴总经理。”外祖母如是对我说。

http://mjlsh.usc.cuhk.edu.hk/medias/contents/1021/093/image003.jpg
裕兴当年的煮青生产操作

1948年9月16日,济南战役打响。当时裕兴的地址在济南北郊小清河五柳闸北岸。“那时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打得很激烈,董事长早已没了影踪。父亲为保住公司仅存的资产,一直守在店内。有一次一颗炮弹落在楼上的阳台,父亲险些丧命。”

旧社会中近二十年的韶华倾负,外曾祖父为裕兴厂的生存与发展殚精竭虑。然而,因当时工厂负责人缺乏宏图远志又不知技术设备革新的关键,加之1937年底济南沦陷后日寇铁蹄的无情践踏与勒索,裕兴厂每况愈下,甚至遭到强拆,两度濒临破产

不仅是裕兴,当时山东硕果仅存的一批民族工业,如苗海南创办的成通纱厂、成丰面粉厂,张东木主管的东元盛染织厂的境况也大抵相同。正如外曾祖父在回忆录中所云:“在旧中国,实业救国只能是一枕黄粱……残壁颓垣,目不忍睹,留下的则是屈辱和惨痛的记忆。”
   
圣光普照开创新纪元

1948年秋,济南解放。圣光普照,人民翻身。

早在1948年4月,为响应人民政府及军管会的号召,外曾祖父就曾带领原厂职工修缮房屋、整理生产设备,继而开门营业,成为济南市工商业界恢复开业最早的一家,即刻赢得了军管会的高度肯定和支持。“可以说,父亲毕生无法忘记少年时代‘创业发家、光宗耀祖’以及‘实业救国’的未了理想。在最艰难困苦之时,裕兴厂就是父亲精神的寄托。”

济南解放了,但全国仍有很大部分地区处在国民党统治下,人民解放军作战任务异常艰巨。

1948年12月初的一天,外曾祖父作为工商业界代表参加了支援淮海战役委员会召开的座谈会,并首先发言。“父亲立场坚定,完全拥护和响应政府号召,认为支援淮海战役捐献的爱国行动是工商界义不容辞的义务。”第二天,济南市工商界支援淮海战役捐献委员会成立。全市工商界共捐献北海币8150万余元,有力地支援了前线。

1951年,伴随着全国范围内稳固新政权的各项政策措施有力展开,济南市工商业联合会进入了发展新阶段,工商联成立。外曾祖父当选为常务委员。9月下旬,外曾祖父代表市工商联前往北京参加国庆观礼。

那是一场声势浩大的游行,那是一次鼓舞人心的观礼。

国庆节当天,外曾祖父站在天安门西边的观礼台上。成千上万的群众游行队伍浩浩荡荡经过天安门广场,热烈高呼“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一时间,外曾祖父百感交集,热泪夺眶而出。“父亲回济后说,他想到了旧中国的贫穷、落后、耻辱,中华民族的苦难、内忧外患、民不聊生……今天看到的是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傲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怎能不激动呢!”外祖母说,“我当时只是个孩子,还理解不了父亲缘何心潮澎湃。”而现在,抚今追昔,我们都懂了。

正是这次北京观礼之行,更坚定了外曾祖父一心一意跟党走、繁荣裕兴、振兴实业的百倍热情和坚定信念。

公私合营见证一片丹心

1953年初秋,薄薄的雾霭氤氲在济南城。image005.jpg

右图:外曾祖父(前排左二)参加华东军政委员会会议

10月,外曾祖父到上海列席参加华东军政委员会会议,聆听了陈毅同志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政策的报告。“父亲认为,作为一位工商业界的代表,应当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起带头作用。陈毅同志报告更是给了父亲很大的触动。”1954年春, 外曾祖父致信市委统战部副部长房众夫,主动提请裕兴化工厂实行公私合营。他在信中详细汇报了解放后裕兴的新生、发展和全厂劳资双方都殷切盼望企业公私合营早日到来的情况。5月20日,市政府正式批准裕兴为公私合营企业,国家投资10亿元(旧币)。当我就此采访到曲瀛洲老人(曾与外曾祖父在裕兴厂共事,系技术主管、高级工程师)的子女时,他们对我说:“父亲每每回忆起此事,脸上总是充溢着激动和欢欣的笑容,‘当时多亏了艾老带领我们赶上了公私合营的头班车’,父亲说,这一里程碑式的经营模式转变极大地激发了企业的活力。合营后,不但生产经营上的矛盾迎刃而解,而且有了更快的发展。”image006.jpg

左图:裕兴积极响应国家公私合营的号召

不仅仅是裕兴厂,在此阶段随着中共中央指示和全国工商联执委会议文件的贯彻,全国各城市都掀起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热潮,其中尤以55、56年为最盛。1956年1月15日,北京各界20万人在天安门广场集会,隆重庆祝全市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继而上海、天津等地也都实行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1月19日,济南60多个行业的700多户工商业者1100多人,陆续到市人民委员会申请实行公私合营。无可否认,这是一次历史性的转变。

在1956年全国政协二届二次人大会议上,外曾祖父艾鲁川先生代表我省和济南市公私合营前的工商业者,向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报喜,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一天晚上,毛主席在怀仁堂招待与会人员,与所有代表一一握手。父亲说,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是永远不会忘记的。”外祖母说着,脸上不禁又浮现出了彼时同外曾祖父一同激动和自豪的心情。“父亲从北京开会回来,一进门就兴高采烈、激动万分地说:‘我这右手是毛主席亲自握过的,你们快来和我握手吧!’,于是全家人都跑去争着和父亲握手。”我想,这“永远不会忘记的”所承载的,就是那一份记忆、一份感动、一份终生不忘的责任与使命吧。

1956年5月,组织调派外曾祖父离开裕兴化工厂,担任济南市轻工业局副局长。

苦难蹉跎后的拨乱反正

1966年,“文革”的历史洪流席卷全国,外曾祖父被下放到长清园艺场和“五七”干校劳动。

“父亲被打成‘黑七类’,多次被拉到裕兴化工厂挨批斗,家中更是几次被抄。后来父亲在五七干校主要参加拉车、运肥的劳动,每月工资仅44元。体力上的劳苦和精神上的挣扎不言自明,但父亲及与其同去的老工商界人士始终没有动摇一心跟党走的坚定信念。”外祖母回忆起那段贫瘠而不堪的岁月时,脸上似也浮现出了一丝苦痛而悲叹的神色。也许有时,历史的洪流就如这般,不可抗拒。

十年,蹉跎已成过往。

1978年12月,党中央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全面的拨乱反正由此展开。

1979年6月全国五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当我国政府宣布“作为阶级的资本家阶级已不复存在,他们中间有劳动能力的绝大多数人已经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社会中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的时候,工商界沸腾了!“父亲这些几十年来忠心耿耿跟党走的老工商业者,在被‘四人帮’疯狂迫害的日子里都没掉过泪,但当听到党对他们几十年来紧密合作取得重大成绩的肯定,并提出党与民主党派将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时,却感动地落泪了,有的甚至泣不成声。父亲觉得这是党对他们这代人最大的信任与肯定。”在那个年代,一场声势浩大的拨乱反正带给人们的,是春风般涤荡人心的执著而坚韧的信仰和动力。

流淌在后辈心中的工商河

济南市天桥区济洛路长途客运中心西临,静静流淌着一条并不起眼的河--工商河。它与外曾祖父,却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渊源。

事情还要追溯回1986年的3月。那时,济南城市建设工程--工商河的治理正有序展开。而与此同时,“文革”平反落实政策补发的5000元也发至外曾祖父手中。

一个月后的一天,在济南市制胶厂,工人们拿着一份《济南日报》争相阅读,工厂里昔日的平静转眼间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或惊异,或敬佩,或疑虑的感叹。

这时,外祖母走了进来。“哎呀,你怎么也没给我们说一声啊?”同事们都簇拥了上来,“你父亲艾老可真不一般,他把补发的5000元全捐给工商河搞建设了!这不,都登报了!”一时间,外祖母也着实吃了一惊。在这之前,她从未听父亲在家人面前提起这5000元钱。

外祖母向我回忆道:“当时,厂里许多人都不能理解我父亲悉数捐款的行为。要知道,尽管父亲那时已是市人大副主任,但我们一家的生活却很简朴,甚至说日子过得很紧。父亲的廉洁奉公可是出了名的。同事们都说,哪怕你父亲能把十分之一的钱留己补贴家用,你家也不至于过得如此拮据啊!”

“后来,父亲告诉我,那时5000元确乎是个不小的数目,有人问父亲是否告诉了家人,父亲说不必了,即使告诉,他们也会支持我的。在父亲看来,只有这样做才称得上没有辜负党对他的信任、教育和培养,才不愧为共产党的老朋友、老同志。”

后辈的心中,年年岁岁,该是定会静静流淌着这条工商河的情韵吧。

“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我深感出力微薄,愧对党和人民的信任和委托……惟愿在有生之年努力工作,鞠躬尽瘁,自奋自勉,为四化建设再做出自己的贡献。”

这是外曾祖父在自己的文章中说过的话。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当时父亲已是70多岁高龄的老人,又患有严重的高血压,医生常劝父亲要多休息,但父亲总是忘我地、不知疲倦地工作,即便周末、节假日也很少休息。”

外祖母回忆道。

“姐姐家就在北京,但父亲每次进京总是开完会就往回赶。有时姐姐再三挽留父亲在北京家中住上几天,可父亲总说开完会后要向市里汇报工作,大会的精神要迅速传达贯彻,一天也容不得耽搁。”

上世纪80年代,曾和外曾祖父共事的苗淑菊女士(著名企业家苗海南之女,原山东省工商联、山东省民建副主委)曾在其发表的一篇《忆艾鲁川两件小事》中写道:“艾老虽年过七旬,但工作积极、一丝不苟,常常从这个会赶到那个会,从市里赶到省里,不知疲倦地认真参政、议政,言辞中充满了对共产党的拥护和热爱,对工商联和民主建国的工作充满深情和执著。”image009.jpg

左图:一九九二年外曾祖父(右)率团访问日本

外祖母告诉我,外曾祖父78岁高龄的时候,还曾作为团长率团访问日本。由于其出色的工作,访问取得圆满成功。归国后不久又不顾疲劳到南方考察。由于连续工作造成的极度疲劳,外曾祖父终于病倒了。在住院治疗期间,老人仍非常关心民建、工商联的工作,不忘听汇报、作指示,关心两会“如何在新形势下更好地发挥作用”。正如外曾祖父在《八十自勉》中写道的:“身逢盛世万象新,凯歌高奏四海春。统一战线放光彩,和煦阳光暖人心。老牛自知黄昏近,更宜奋蹄尽力奔。夕阳晚景无限好,誓将余生报党恩。”

一个人的伟大或平庸,许是就在这“说”与“做”中得以彰显。image010.jpg

1994年6月,外曾祖父因突发脑溢血住进医院,专家医疗小组为其进行了积极的抢救治疗,但由于病情较重,抢救无效,外曾祖父于1994年6月14日10时30分走完了自己历尽艰辛、几度沉浮的一生,享年80岁。

党的一位老朋友、好朋友终是走了。音容宛在,笑貌犹存,永别难忘。

“父亲的后半生是与共产党风雨同舟的四十多年。我们在父亲逝世五周年,按照入土为安的民俗,将父亲的骨灰由济南革命烈士陵园烈士干部骨灰堂藏入常生林墓苑,并将他后半生所忠诚信念的‘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牌匾一同藏入墓穴。这块老人生前最珍爱的牌匾,是1993年中共济南市委统战部送给父亲的。可以说,这八个字是对父亲一生的最高评价,也是父亲心灵中的最大慰藉。”image011.jpg

左图:“胆肝相照,荣辱与共”的牌匾

是啊,让“肝胆相照、荣辱与共”这风雨人生、峥嵘岁月的写照永远陪伴着外曾祖父,也一定是老人最大的心愿吧。

B文        
历史的天空需要心灵的守望

外曾祖父的四十载峥嵘岁月稠终结于生命的必然归宿--耄耋寿终。而历史留给我们的思考和感悟远没有结束,也永不会终结。

何为历史?史学界将其定义为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地球绕转着,时光流逝着,历史无声却记录着大千世界延伸岁月下的滚滚风尘。历史需要我们的解读,但更需要我们的尊重、呵护与铭记。历史的天空,期待需要我们用心灵去守望。毕竟,岁月积淀了历史,历史成就了岁月。

在外祖母的口述和我对其他老人的采访记录中,不管是多么细枝末节甚至已尘封多年的故事,我都力求回归历史、忠实记述。我清楚地知道,历史从来不是个慈善家,历史就是历史。一切随人类主观意识任意捏造、歪曲抑或是刻意美化、完善史实的行为,都是对历史的不公与亵渎。如今兴起的“全民写史”固然是个好现象,这说明平民百姓都已意识到了历史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渗透到衣食住行诸多方面的一点一滴,历史牵缠着我们的一切。但写史,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对历史的尊重,对历史忠实而客观的记录。这是当今社会每一个凡人的责任。“读史使人明智”,而写史更予人以深层次的启迪和智慧的丰盈。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余以为所言极是。“以史为鉴”四字说来简单,但真正做到谈何容易?可喜的是,仅前文所述这四十余年,国家和民众就在一波又一波的历史洪流中汲取到了许多:共和国的成长、社会主义的建设让领导者深刻认识到了人民群众力量的坚韧与伟健;经济建设的失误为国家敲响了遵循客观经济发展规律和坚持群众路线不可动摇的警钟;“文革”那段几近疯狂的岁月使人们对纯粹的个人崇拜主义有了重新的省视;改革开放带来的令世人瞩目的中华腾飞唤醒了国民对“变革”的新认识……历史的车轮绝不会第二次碾压行进过的征途,可目睹世事变迁的我们却可以并且有必要一遍遍地细细咀嚼、赏鉴历史。这是对历史的正视,更是对历史的反思。

也许有人会质疑:历史终究是过去的事,我们所要面对的还是未来。这话不假。但我们应认识到,正如李敖所言“没有史就没有未来”,历史是过去与现在以至未来无休止的对话。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有一方纯净碧蓝的天空需要我们心灵的守望。这,便是历史的天空。

我们守望的,是先人们的精神,先人们的情怀。

外曾祖父首先是一位老工商业者,他所代表和影射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群体,一个在特殊历史时期的背景下为民族工业韶华倾负甚至奉献一生的老一辈民族工商业群体。国人皆知民族工业生存与发展之不易,诞于时局艰难,长于腥风血雨。于老一辈的民族工商业者而言,也许他们用一生心血凝成的硕果会在动荡岁月的一阵炮火中顷刻付之一炬,也许未来对他们而言毫无希望与憧憬,但即使在最无奈的绝地,他们从不乏对国家的热忱和对信念的坚守。他们仍守护着一方净土,仍渴望用自己的力量实现祖国的进步、民族工业的振兴。再向前追溯至民族工业起步伊始,是范旭东研制出的精盐让中国人摆脱了“食土民族”的耻辱,是虞洽卿的“沉船”打破了日本军部“三个月灭亡中国”之妄想,是卢作孚在抗战中牺牲自己的企业利益完成了中国基础工业和精英人才由东部向西部的转移……这就是我们的民族工商业者。节操。行动。伟业。铿锵掷地,见证着他们的铮铮誓言。

而这,正是我们所应继承和发扬的本土传统--或许已于记忆之海搁浅的民族工业的本土传统--这种自主自强的不屈精神,对国家对民族的满腔热忱及信念坚守。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民族企业家一直在担负着自己应有的社会责任,一直在为社会创造价值,是受人尊重受人爱戴的。他们过去是,现在依然是。

再者令我感动的是外曾祖父等同行被下放至五七干校强制劳动的片段。66年文革开始时,身为老工商业者的外曾祖父在劫难逃,饱受迫害。“67年姐姐结婚时,家里的所有柜子都贴着封条,连结婚的床单被子都得从堂姐家借来”,外祖母回忆道,“即使这样,父亲对党仍坚信不移,相信自己跟党走没有错,并严格要求我们树立信心,不怕冲击,坚信党一定能够拨乱反正。”

不仅是外曾祖父,在那时局叵测、人心惶惶之时,老工商业者们所表现出的对党的赤诚,着实让我油然而生出一种夹杂着心酸的感染与震撼。正如张东木老先生(原济南市政协副主席,曾与外曾祖父在民建共事)在后来的回忆录中写道:“文革开始后,我属于横扫的对象;但我坚信党的正确政策一定会回来的。我坚信共产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和决心丝毫没有动摇。”先辈们身上所体现出的这种顽强的信念及对党的无限忠诚,惟有使人长嗟不自禁。

这使我们不得不思考,人生并非坦途,世事风雨变迁,即便是在和平年代,也无人敢保证太平盛世是一劳永逸的。在遭遇不测、遭遇不公的时候,我们是否人人都能做到不抛弃、不放弃,忠于自己的信仰,守望精神家园?倘若不能,我们所缺失的,或许就是那渗入血液与灵魂的弥久坚韧的信念与追求。

那日在报纸上偶然读到“80年代的500元抵得上现如今10000元”的报道,遂想起外曾祖父为改造工商河捐款一事。按此比率(约增值20倍)计算,外曾祖父1986年捐出的5000元岂不相当于现如今的10万元?一时,我思绪纷繁。

当时的5000元对于一个刚从文革中复苏的家庭来说意味着什么,想必外曾祖父心中很清楚。把这些钱的一部分补贴家用解决燃眉之急,剩下的存入银行以备后用,这似乎是在情理之中的。然而,外曾祖父没有这样做。“父亲一生很简朴,从不奢侈和浪费,无论在做轻工局副局长还是当副市长期间,一直坚持骑自行车上班。按父亲的级别应安排三室一厅大单元的住房,母亲要父亲向市里反映住房政策没有落实,但父亲总说够住就可以了,不要给组织添麻烦。”忆起父亲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外祖母仍历历在目,却恍若隔世。

我们这代学生,在学习了《一夜的工作》中对周总理夜宵的描写后,那“一杯热腾腾的清茶,一小碟数得清颗数的花生米”已如烙印般深刻入脑海。想起这段文字就想起了周总理的生活俭朴、廉洁奉公,就不禁一次又一次地为一个泱泱大国之总理的公仆本色所感动。殊不知,在我们身边,其实还有千千万万这样的好领导、好公仆。或许他们没有彪炳青史的丰功伟绩,却同样能从在关键时刻做出的与常人不同的抉择中迸发出崇高的人格魅力,感染、激励着我们。“父亲最常对我们说的就是:要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工作;要一切依靠自己的努力,不能依赖父母。”外祖母深情地回忆道。正因此,外祖母放弃了更为舒适轻松的工作环境,在离市区30华里的一家小厂一干就是25年,毫无怨言。当年裕兴厂的不少老前辈,其子女也都选择了继承父业,扎根于自己的工作岗位,为今日裕兴之繁荣与发展竭尽所能。正如孙砚农老人(原裕兴化工厂厂长,曾与外曾祖父共事)之女所说:“能在父亲等老一辈民族工商业者开创的企业中工作是我们的荣幸,因为这里处处是先人们披荆斩棘留下的足迹,激励着我们奋发,激励着我们成长。时代赋予了我们新时期的使命,我们要做无愧于父辈们的一代。”而在外曾祖父心头,艾家女儿的先后入党,是老人最大的荣光。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抚今朝旖旎风光秀。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日月逾迈间,我们不曾忘记历史,更不会忘记历史。就让历史告诉未来,让未来铭记历史。仰望苍穹,用心灵守望--这片历史的浩瀚天空。

王者贤,《看历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明鏡新聞 - 歷史

明鏡雜誌 - 歷史

明鏡博客 - 歷史

明鏡出版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新史記雜誌社

明鏡電子書 - 歷史/傳記

明鏡雜誌 - 新史記

明鏡雜誌 - 名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