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14日 星期五

毛泽东之女李敏泪别中南海后的清贫人生



  1964年3月,毛泽东和贺子珍所生之女李敏和丈夫孔令华含泪搬出了中南海,自从搬出中南海以后,李敏进出中南海的“特别通行证”被中央办公厅收回了。李敏要进中南海去看望爸爸,得在高高的围墙外面等候联系、通报后才能进去。有时,即便等候很长时间,也还是进不了她往常随意出入的中南海大门。每当这时,她又总是含泪而归……

  李敏:毛泽东最普通的“第一女儿。 “妈妈很朴素,我从来没有见她戴过一件首饰”; “妈妈特别温柔,特别谦让别人,非常爱孩子”; “妈妈当年挺难的,她夹在外婆和外公之间,性格又不是很泼辣,既要为外婆豁得出去,又要顾及外公很多……” 。《环球人物》杂志记者问起李敏情况时,孔东梅一连串地说了很多很多。


毛泽东和李敏在一起。


  李敏,原名毛姣姣,1936年生于陕西省志丹县,毛泽东与贺子珍所生,唯一健在的女儿。赶来贺喜的邓颖超看她长得又瘦又小,怜爱地说:“真是个小娇娇呀1”于是,在一旁的毛泽东当时就给孩子起了个小名“娇娇”。但几个月之后,贺子珍远赴苏联,把娇娇留在延安。4岁时,娇娇被送到苏联和贺子珍一起生活。
   
  1959年9月毛泽东参加李敏、孔令华的婚礼泪别中南海李敏曾告诉王行娟:“和爸爸在一起的那段快乐时光,太短暂了。”1950年9月,江青带着李讷从苏联考察归来,家里的气氛变得不一样了。江青对娇娇的评价,从开始的“文静”、“听话”,逐渐变成了“倔脾气”、“娇气”;而贺子珍又不愿意让娇娇叫江青妈妈,这种矛盾不断激化。娇娇夹在中间,生活中所受到的压抑,可想而知。图为1950毛泽东和李敏在看相册。
   1947年,贺子珍终于带着娇娇回到中国,住在哈尔滨。那时候娇娇对中文半懂不懂,是个十足的“洋娃娃”。不久,娇娇给父亲写了一封信。毛泽东接到娇娇的信,发现全是一行行歪歪扭扭的俄文。他请人翻译成中文后,哈哈大笑。当即回信写道:“娇娇:看到了你的来信很高兴。你是我的亲生女儿,我是你的亲生父亲。你去苏联十多年一直未见过面,你一定长大了长高了吧?爸爸想念你……爸爸欢迎你回来。”

  李敏,最普通的“第一女儿”无意政治的毛家第三代婚后,李敏和丈夫住在中南海。图为1951年,毛泽东和李敏的同窗们。
    后来,毛泽东派人接娇娇回北京,她半信半疑。1949年夏,娇娇回到毛泽东身边,毛泽东十分高兴,逢人就说“我家有个会说外国话的洋宝贝”。送娇娇上学时,毛泽东给她取了一个正式的名字李敏。国民党军进攻中央革命根据地时,毛泽东化名“李得胜”,便跟随父亲改姓李,全名为“李敏”,“敏”字取自《论语》中的“讷于言,而敏于行”,同父异母的妹妹李讷的“讷”也源于此。

     在孔东梅看来,母亲李敏的命运也十分坎坷。“但妈妈的婚姻是很成功的,她和父亲自由恋爱,我经常开玩笑说他们是早恋。他们一辈子非常相爱,这同时也是我和哥哥的幸运。”图为1963年12月26日,毛泽东与李敏和她的丈夫孔令华在中南海住地。
    1959年,在北京师范大学读书期间,李敏和北京航空学院的高材生孔令华结了婚。孔令华是炮兵副司令孔从洲的儿子,也是李敏在中学时的同学,两人彼此了解,情投意合。这桩婚事得到了毛泽东的赞同。婚后,李敏和丈夫住在中南海。1962年,李敏生了个男孩,也就是孔东梅的哥哥孔继宁。继宁,就是继承列宁思想之意。后来,孔继宁从南京军事外语学院毕业后即驻外工作,先是在我国驻巴基斯坦大使馆任武官助理,两年后因工作出色被调往驻英国大使馆。
   孔继宁出生后,毛泽东经常抱抱小外孙。江青却容不得这些,她对李敏一家冷漠、轻视,还常常寻衅滋事。李敏考虑再三,向爸爸提出搬出去住的打算。毛泽东听了也没有阻拦,只是颇有感触地说:“手心手背都是肉啊。”
     
 1972年,李敏和孔继东的女儿东梅,出生上海,童年与外婆贺子珍生活在一起。李敏曾将女儿出生后的照片带给父亲毛泽东看,毛泽东为外孙女起名“东梅”。这两个字既包括他自己的名字“东”又有他一生都喜欢的“梅”。孔东梅长得像外公一样,在下巴也有一颗痣,这么巧。孔东梅说:妈妈没有遗传我却遗传了。
     
  1994年,孔东梅考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主修英语。不过她更喜欢文学,因为天生对油墨纸张一类的事物感兴趣,“那时候,我还曾幻想过开个小书店、读着海明威、喝杯咖啡、养一只猫的小资生活。” 1997年,她去了美国,从找房子开始,孔东梅开始了她的求学生涯。1999年,孔东梅考上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在美国,没有人知道她是毛泽东的外孙女,她不再有毛家光环的笼罩,却享受到了自在的求学生活。硕士毕业后回国考取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毕业后在商界工作。在2003年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时,孔东梅出了《翻开我家的老影集》、《听外婆讲那过去的事情》。在2006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30周年纪念日里出版了《改变世界的日子里》。


   后来,贺子珍被强行送进精神病院,娇娇被留在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开始了一种孤儿般的生活。那时的娇娇,不知道自己的父亲就是中国革命的领袖毛泽东。她曾在后来写的《我的父亲毛泽东》一书中回忆:“国际儿童院里面挂着好多国家的伟人像,哥哥指着其中一幅告诉我,这就是我们的爸爸。我不相信,认为他在骗我。”图为李敏、孔令华和家人在一起。
  1964年,李敏夫妇搬进了兵马司胡同的一所普通民居里,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平民生活。离开毛泽东后,李敏的日子一直过得很简朴,有时甚至很清苦。面对这种艰苦的生活,李敏不但毫无怨言,还显得非常适应。李敏常常教育孩子说,外公曾经为一顿伙食召集过一次家庭会议。一次,印尼总统苏加诺送了咖啡和牛奶等给孩子们改善伙食。他们煮了吃,这事被毛泽东知道了,就开了一次家庭会议。在会上,他严肃地告诉大家,国家财政收入是多少,还有多少人吃不饱,要他们的生活不能超标。那时,他们早饭都是稀饭、咸菜、馒头片。这种艰苦朴素的作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也影响了李敏对孩子们的态度。她让儿子穿丈夫穿过的衣服,孔东梅也穿过哥哥的衣服。
   李敏夫妇一直都是靠工资吃饭,他们自从搬离毛泽东的住处就自己做饭,和普通家庭一模一样。而当时,李敏和丈夫都在国防科委上班,工资不高,不仅要抚养两个孩子,每个月还要另外寄些零用钱给母亲贺子珍。
   毛泽东从患病到逝世,李敏总共见过他三次。
   第一次是陈毅逝世时,毛泽东出席追悼会。他见到李敏,拉着女儿的手说:“娇娇,你为什么不常来看我呢?你要常来看我啊。”李敏不便向他诉苦,只是含泪点点头。
   第二次是李敏接到堂弟、时任中央政治局“联络员”毛远新的电话,说主席病重,让她赶紧去。等李敏赶回来去见爸爸时,江青只许她看一眼就走:“主席抢救过来了,好多了,你走吧。”李敏不肯走:“这个时候我要守候在爸爸身旁。”江青冷硬地说:“你待在这里,主席出了问题,你负得起责任吗?”
   李敏第三次见到父亲,是在父亲逝世前几天。他拉着李敏的手说:“娇娇你来看我了?你为什么不常来看我呢?”李敏无言以对,只能默默流泪。
  
     2012年3月2日,全国政协委员、毛泽东之女李敏亮相全国政协委员驻地北京国际饭店。记者询问起她的身体状况,李敏笑答:“还好,还好。”(中新社记者李学仕摄) 毛泽东晚年,江青更加飞扬跋扈,李敏等人要见毛泽东一面更难。李敏说从爸爸患病到逝世,她总共见过他三次面。
    李敏从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毕业后先后在国防科委、解放军总政治部工作直至退休。几年前李敏写的《我的爸爸毛泽东》引起社会不小反响。因为她受了很多苦,内容特别感动,还因为她一生生活特别低调,父亲毛泽东教育她,不要鲜花,不要掌声,夹着尾巴做人,过普通人的生活。此书除了抒发无尽的思念,更多的是在继承以父亲为代表的老一代的精神遗产。
   
  毛泽东的两个女儿李敏(左)和李讷(右),姐妹情深,总是笑逐言开。
    2003年春天,李敏李讷姐俩一起被选为新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李讷1999年被特别增补为委员。
  李敏和李讷整个50年代都和父亲毛泽东住在中南海,姐妹关系一直融洽。父亲逝世以后对姐俩打击太大,身体都不好,各自度过了多事的中年时期,如今步入老年。同时经历着人生悲欢离合的两姐妹,这几年身体反而慢慢好起来了,常有机会见面,联合出席一些社会活动,共同回忆和父亲生活在一起的快乐日子,从天真烂漫的少女变成祥和睿智的老妇,有说不完的话题。

  毛泽东去世后,李敏李讷没有继承毛泽东的一分钱的遗产,无论在毛泽东在世时还是在毛泽东去世后,两个女儿都没有享受到一点特权。在随后的改革开放时代,李敏和李讷自然也属于那种落后于时代的人,没有什么时尚的生活方式。她们只是谨小慎微地依靠着那份工资生活着。
  毛泽东后代的3个家庭,儿子毛岸青家,女儿李敏家和小女儿李讷家也常常聚聚。常在毛泽东侄女毛小青在华龙街开的“毛小青美食城”为毛泽东过生日。平时也相互走动,谁家有什么事都很关心相互照应。也常常一同参加一些社会活动。
  在2006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30周年纪念日里,许多毛泽东生前身边工作人员、友好人员簇拥着毛泽东后代的3个家庭一同参加了纪念活动。毛泽东快3岁的曾孙毛东东,献给爷爷一个小花篮。毛家人每人站立在毛泽东遗体前都说了话:希望爸爸保佑全国人民国泰民安、繁荣富强,保佑我们3个家庭成员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李讷在最后离开毛泽东纪念堂时,紧紧握住纪念堂工作人员的手,眼含热泪深情地说:谢谢你们30年来照顾我爸爸。然后双手合十后退一步深深鞠躬,连连说:谢谢,谢谢。然后不断擦着眼泪走出纪念堂。
  每年的9月9日,还有12月26日毛泽东的诞辰纪念日,是3家聚会的日子。30年了,作为永远的家长在天安门召唤着全家,后辈们去纪念毛泽东,瞻仰毛泽东,缅怀毛泽东。

     李敏和孔令华李敏曾告诉采访她的记者王行娟,她在俄罗斯有过一段非常快乐的时光。那里不仅有她的妈妈,还有她两个哥哥毛岸英和毛岸青。然而,在父母“分手”之后,她发现妈妈的脾气也越来越坏。她有时候觉得妈妈“太厉害,甚至有些狠心”。但她知道妈妈对她的爱是无私的。

    李敏和母亲苏联的时候,有一次,娇娇患了肺炎,医生告诉贺子珍,孩子没救了,准备送往太平间副室。但贺子珍没有放弃,她硬是把娇娇带回了家,自己护理。为了每天能找到一点牛奶给她喝,贺子珍四处奔波,拿自己种的土豆去换。就这样,她奇迹般地救活了女儿。

     1979年9月,在女儿李敏和丈夫孔令华的多方奔走下,中央同意贺子珍从苏联回国后第一次来北京。9月3日,中央派专机把贺子珍接到北京后,贺子珍要求要去毛主席纪念堂祭奠毛泽东,中央做了安排。经过周密安排和精心准备,9月8日,贺子珍率女儿李敏、女婿孔令华来到毛主席纪念堂,瞻仰毛泽东的遗容。1959年庐山和毛泽东见面长谈之后,没想到毛泽东先她驾鹤西去,在毛泽东遗容前,贺子珍顿时泪流满面,伤心不已。

    贺子珍率女儿李敏、女婿孔令华瞻仰毛主席纪念堂,给毛泽东送上花圈,挽带上写上“永远继承你的革命遗志”,落款是“战友贺子珍率女儿李敏、女婿孔令华敬献”。图为贺子珍和女儿李敏、女婿孔令华在毛泽东雕像前留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明鏡新聞 - 歷史

明鏡雜誌 - 歷史

明鏡博客 - 歷史

明鏡出版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新史記雜誌社

明鏡電子書 - 歷史/傳記

明鏡雜誌 - 新史記

明鏡雜誌 - 名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