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1日 星期五

汪精卫与袁克定结拜兄弟真伪质疑


在决定“拥袁反清”之后,汪精卫派同盟会员朱芾煌带信给武汉军政府,述说了自己的主张,武汉军政府的人都表示非常赞同,并回信说希望汪精卫能在袁世凯身上多下点功夫。

朱芾煌是重庆江津县人,武昌起义时,他还在日本留学,得到消息立即回国。他从一开始就能认清形势,力主南北和谈,于是多次上书袁世凯,并结好袁克定,以致于有人误以为他是袁克定的人。这回朱芾煌又不畏艰险,穿越战火对南北各方进行联络和游说,险些丧命,为辛亥革命的和平解決立下汗马功劳!胡适曾在读了他的日记后夸奖道:“数十万生灵之得免于涂炭,其最大之功臣,乃一无名之英雄朱芾煌也。”

而汪精卫在得到南方的肯定和鼓励之后,也放手干起来,由于袁世凯能够见汪的时间并不多,所以主要由袁克定与汪精卫联络交往。

26日,北洋军攻陷了汉阳,革命军被迫全部退守长江以南的武昌城。黄兴气得差点投江自杀。随后黄兴主张弃武昌而集中兵力参加攻打南京的战役,湖北军政府的大多数人都不同意,双方闹得很不愉快,一些湖北军人甚至掏了枪,最后黄兴辞职,奔赴上海。

但此时的袁世凯在汪精卫的影响下,已经基本接受了汪精卫的“实行共和,出任总统”的主张。于是他请英国公使朱尔典及英国驻汉口总领事葛福出面调停,并提出议和的三个条件:停战、清帝退位、选袁世凯做大总统。并约定11月30日各省代表齐聚武昌,开展正式谈判。

29日晚,京津同盟会发动了北京起义。起义军从正阳门、宣武门、崇文门三处对京城发动进攻,结果惨遭失败,敢死队长陈雄等自杀,李汉杰被捕,三天后凌迟处死。

胡鄂公在《辛亥革命北方实录》里说,这是汪精卫和袁世凯的阴谋。同盟会和袁克定原本约定于29日晚,同盟会在上述三处发动进攻,袁克定率禁卫军第四标在城中作内应。袁世凯还赞助了起义经费五千多元。但结果起义军攻入京城后,不见禁卫军有反应,却遭到清军伏击,因此惨败。

胡鄂公是湖北江陵人,原名胡荣铭,字新三,年纪比汪精卫还小一岁。早年组织同盟会保定支部,后又组织共和会,其分会遍布北方各省,后来的中共元老李大钊亦曾参加。武昌起义发生后,他辗转赶到武汉,先后出任高等侦探科科长、鄂军水陆总指挥等职。京津同盟会成立后,他作为鄂军代表,北上领导直隶地区的革命工作。北京起义发生时,他刚到天津,正忙着筹建津军司令部,其实对于北京起义的情形都是听来的。他所叙述的汪精卫和袁世凯勾结,设计伏击京津同盟会同志的情形,很不靠谱。

一是汪精卫早已表明态度,南北应当和谈,并认为对个别阻挠和议或破坏革命的人可以暗杀,但武装起义要完全暂停。当时汪与杨度、袁克定等过从甚密,已为不少同志所不信任。如果汪突然表态要发动一场北京起义,肯定遭人怀疑。最有可能的,是汪精卫对这次起义事先并不知情。

二是京城的禁卫军由旗兵编练而成,在袁世凯出任总理之前一直由良弼统领,根本就不是袁世凯的嫡系,袁克定又怎么指挥得动?就算他承诺能拉到一个标的起义作内应,那也是杯水车薪而已!更何况北京起义成功,对袁世凯能有什么好处?老袁会这么傻还给赞助?如果老袁真的掏了钱,我看同盟会的同志也不可能想不到这一层。

三是胡鄂公等人当时就因为不赞成汪精卫的主张,怀疑汪精卫和袁世凯狼狈为奸而和汪闹得很不愉快。后来在北洋军阀时代,胡鄂公秘密加入中共,他的入党介绍人就是共和会的老同志李大钊。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发动分共,胡鄂公则在该年年底担任了中共北京临时市委宣传部长,很快遭到逮捕,脱党后方才出狱,自然又对汪精卫多了一份憎恨。此后胡到上海法租界生活,以写作为业,日子过得落魄而清贫,还不得不接受青帮大佬杜月笙的救济。《辛亥革命北方实录》就是他在这时候写成的,其对汪精卫所经年积累的深深不满可想而知。这书里在提到汪精卫和杨度等人筹建国事共济会时,居然说汪精卫等人是为了搜刮满清权贵的财物。这汪精卫活一辈子几乎什么脸都在晚年丢尽了,唯独不聚财的清廉之名没丢,所以你说胡鄂公这书荒唐不荒唐?

胡鄂公当时本就是被北方革命党中的激进派迎接到京畿地区主持工作的,故此一到便立即着手武装起义的组织工作。11月24日胡抵达天津,30日成立津军司令部,又过了两天,成立鄂军代表处。

11月30日,各省代表汇集武昌开会,议决以鄂军政府为中央军政府,黎元洪为大都督,代表中央议和。12月1日,双方签订《武汉地区停战协议》,从12月3日到6日停战三天,此后又签订了五次停战协议,将停战时间延长到了1912年的1月29日。

12月2日,武昌各省代表再次开会,决定制订《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并议决:“如袁世凯反正,当共举为临时大总统。”

12月6日,摄政王载沣辞职,他高兴地说:“可以回家抱孩子喽!”(据溥仪《我的前半生》)

同一天,胡鄂公到北京会见汪精卫,说:“最近在天津听说清室内阁自相残杀,你看这事对革命有利不?”汪说:“今早上摄政王引咎辞职了,以后军政大权皆集中于内阁,对和谈会比较有利。停战时间应当还可以延长,对革命很有帮助。”胡说:“武昌起义都五十多天了,十几个省响应独立,如今我们停止起义活动,好像在拒绝响应似的。这都有利于袁世凯啊,于革命何利之有?”汪说:“现在袁世凯已经倾向于共和,对他有利,就是对革命有利。”两人话不投机,最后不欢而散。自此北方的革命激进派决定完全抛开汪精卫行动。

12月7日,清廷任命袁世凯为议和的全权大臣,由袁派人南下议和。同一天,汪精卫也被在武昌的黎元洪提名为南方的议和参赞之一,协同全权议和代表伍廷芳参与议和,他当天还收到黄兴的来电,再次表态:只要袁世凯“归诚革命”,那他就是民国的大总统!

张国洤在《辛亥革命史料》里记载,汪精卫此时也和魏宸组被袁世凯任命为北方的议和参赞,在两天后便随同北方议和全权代表唐绍仪南下了,但从胡鄂公的记述来看又不是这样。

胡鄂公在书里说,12月21日,他到北京找汪精卫理论。汪说:“现在南北停战议和,我们京、津、保一带的同志,本也相当于革命军,也应当遵守诺言,不采取行动,只有暗杀,必要时可以行动。现在是议和的关键时期,倘有人阻挠,便是破坏革命,所以暗杀必要时仍要执行。”胡反驳说:“破坏革命的人当然应该暗杀!但和议又不是革命,不能认为阻挠和议便是破坏革命!而且唐绍仪和伍廷芳议定的停战范围在湖北、陕西、山西、山东、安徽、江苏、沈阳等地,京、津、保根本就不是停战区!我们停止了行动,清军仍然捕杀我们怎么办?”汪说:“你这就过虑了。袁世凯非常希望议和成功,而且治军甚严,应该不会发生这样的事。”

但结果是激进分子没有停止行动,袁世凯也当然不会任由后院起火,影响他与南方谈判的筹码,于是双方你闹我抓,你抓我逃,小冲突仍在继续。

12月25日,孙中山回到中国。

而胡鄂公于此又记:12月26日,袁世凯听说了孙中山于25日回国之后,想让汪南下影响孙,于是任命汪精卫和魏宸组为北方议和参赞。不仅如此,胡鄂公曝出猛料:汪精卫在26日下午7时,奉袁世凯之命与袁克定结为了义兄弟!

汪精卫当时去和袁克定结为义兄弟,岂不奉袁世凯为义父了?就算感情真的很好,这时候结拜,万一走漏消息(这胡鄂公不就“知道”了嘛),还怎么能为南方所信任呢?还怎么能最大程度地在南北双方之间折冲尊俎呢?莫说以袁世凯之老谋深算不当如此,青年汪精卫亦不当如此。

另外,孙中山回国时,汪精卫是在上海的码头上迎接孙中山的人之一。所以,汪精卫应当还是在12月9日就南下参加议和了。至于21日胡鄂公找汪精卫理论云云,则恐怕是他后来记错了日子。

田地,选自《卿本佳人——还原历史上真实的汪精卫》,牛博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明鏡新聞 - 歷史

明鏡雜誌 - 歷史

明鏡博客 - 歷史

明鏡出版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新史記雜誌社

明鏡電子書 - 歷史/傳記

明鏡雜誌 - 新史記

明鏡雜誌 - 名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