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7日 星期四

民国时期何以能培养那么多的文化教育精英


  著名杂文家吴非先生说:“跑了不知多少历史名校,发现校史陈列室内‘陈列’的能够真正称得上名人,并能够为学校撑足台面的,居然大多是民国时期培养的文化教育精英!”人们不禁要问:民国时期何以能培养那么多的文化教育精英?

  民国是一个动乱的时代,有似于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但又不同于春秋战国。相同的是国内军阀割据,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不同的是国外还有列强入侵,中华民族处于内忧外患、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士”族,有着非常强烈的忧患意识,他们所想,无不是国家与民族的利益,很少关注个人的名利得失。他们有着高尚的情操,远大的抱负,只要是能强国富民的,他们都全力以赴。这样的一群人,怎能不培育出一大批优秀的文化教育精英?相比之下,当今的“士”族生活在一个和平繁荣的“盛世”里,满眼都是歌舞声色,遍地都是黄金桂冠,“享受生活”之不暇,捞取名利之不暇,哪有时间去想怎样培育一代精英?

  民国时期是一个崇尚个性自由与解放的时代。“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那个时代的“士”族,没有统考的压力,没有分数和评价,没有受到“智慧型”教育管理的约束,大都可以“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一个教师,只要有真才实学,即使少有学生喜欢、甚至一个学生都不喜欢,也可以成为“名师”。而今“教育管理”成为时尚,“数字化”成为管理的法宝,分数不但是学生的命根,也是教师的命根,更重要的是官吏的命根。整个教育界都成了熙熙攘攘的名利场,怎么能培育出教育文化精英?

  民国时期的教育非常重视读书,大多文化教育精英都是自己读书读出来的,而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今的图书馆、阅览室全成了摆设,除了个别教师要写“论文”走走,比深山古道的小桥还寂寞,热闹的只有教辅书市。教师忙于应付备课检查,学生忙于应考训练,谁有时间自由地读书?

  “士可杀而不可辱。”民国时期的“士”族,多有着方孝儒式的硬气。就说那个敢于拍桌子骂蒋介石的刘文典吧,他曾经面对蒋介石拍桌大骂:“你就是个新军阀!”并直起脑壳,撞向蒋介石。而今之“士”族中,这样的人可有?称教育局长为“某局”、“局座”,称特级教师为“某特”。——听听“士”族的这些称呼就可以知道,这样的一群人,拿什么培养文化教育精英?

  21世纪之中国,是个造星的时代。科技界造人造卫星,数十年只能以个计,教育界培养名师、名校长,数年即可以万计。大师的成长需要深厚而肥沃的泥土,民国时期的“士”族大都有着甘做泥土的奉献精神。而今之“士”族,都想做明珠、明星,谁愿意做泥土呀!失却了泥土,营养钵里怎么能培养出文化教育精英?

  教育是根的事业,根的成长在地下,短时间内是看不见的。而今的教育却是孵豆芽一般,一味地追求短期效益。无论什么种子,都被学校孵成了菜芽,拿到市场上兜售。这样的时代,还能够培养出文化教育精英吗?

  中国历史上有个奇怪的现象:大批涌现文化教育精英的多是动乱时代,越是盛世,越少精英,唯有汉、唐、宋数代例外。——而汉、唐、宋时代的教育环境都是相当宽松的。难道我们不能像汉代、唐代、宋代一样给教育创造相当宽松的环境,而非等到下一个动乱的时代再大批地培养文化教育精英吗?

  民国时期何以能培养那么多的文化教育精英,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长思之。

许国申,共识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明鏡新聞 - 歷史

明鏡雜誌 - 歷史

明鏡博客 - 歷史

明鏡出版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新史記雜誌社

明鏡電子書 - 歷史/傳記

明鏡雜誌 - 新史記

明鏡雜誌 - 名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