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反围剿,以及之后朱德指挥的顶峰之作第四次反围剿,无论是在中国战史上还是世界战史上,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战例。就之前的中国和世界战史来说,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不胜枚举,但从来没有过如此集中而连续的情况发生。三次反围剿是三次大战役,但由于其连续性,也可以看成是一次战役,这是从来没有过的。就中国和世界战史来说,就大的战役角度讲,三次反围剿标志着了一种新型的军事艺术和战争模式已经正式诞生,这种军事艺术和战争模式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不仅改变了中国,而且也改变了世界,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前所未有的民族独立运动中被广泛运用,最经典的战争便是著名的越战。
三次反围剿朱毛红军的显著特点是兵力基本没有变化。红军本来约为四万人,毛泽东的大屠杀自己损失四千多人,“富田事变”分流和损失约二、三千人,因此,朱毛开始应战实际兵力约为三万三、四千人,到进行第三次反围剿时兵力略减为三万人左右。蒋介石围剿一方则是从十万增至二十万再增至三十万。问题不只是一个兵力问题,而且双方军队的其它一些要素也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就兵种而言,红军只是步兵兼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炮兵,蒋介石方面则拥有比较强的炮火,而且还有一个师的骑兵,更重要的是拥有一支空军部队,即使不考虑空军的攻击功能,只考虑它的侦察功能,就已经拥有了绝对的配备优势。就通讯而言,蒋介石方面各师都具备无线电设备,很方便于协同,而朱毛则没有进行协同的无线电装备。最致命的是武器配备,蒋介石方面军队拥有充足的装备和弹药,朱毛则装备和弹药不足,只能通过缴获补充,而且由于是通过缴获补充,按照朱德的说法是“中国的新式武器来自各国,类型也日益复杂化”,因此朱毛实际是标准的杂牌军,很多武器连一般军官都不会正确使用,军队相应的训练程度难以跟上。
蒋介石的失败单纯就军事角度说,归根结底是输在他当时以二十万元天价悬赏人头的朱德身上。在第三次反围剿前夕朱德专门写了篇文章《这样创造铁的红军》,他强调:“红军在战术方面必须超过敌人。”他完全做到了这点。由于这时候毛泽东已经成熟,而且他主要的权力争斗对象已经不再是朱德,因此,在军事上朱德不仅没有了大的干扰,而且更是朱、毛合壁,借助毛泽东的专制风格顺利地贯彻了自己的战略、战术思想和主张。在朱德的耐心熏陶下,和在自身的探索下,红军的中、高级将领已经成熟或初步成熟,他们各有特色地掌握了不同于“古今中外”的战术,而且互相弥补,彭德怀在硬打硬冲的特色下掌握了游击,林彪除了还不很适应大范围运动外,几乎全盘继承了朱德的衣钵,不仅敢打,而且非常机智。在朱德的熏陶下,本来很一般的人才,也成为了非常出色的战将,最典型的莫过于罗炳辉。罗炳辉,1897年生,彝族农奴出身,18岁入滇军当兵,曾是朱德学生李文彬手下一名营长,1928年6月朱德在新七溪岭亲自击败李文彬时,罗炳辉差点死在朱德的追击下,到了朱德手下后对此仍然心有余悸,跟何长工说:“我的娘呀!你们跑的好快啊,几乎把我捉到,我的骡子挂了花,我一个跑,我是大胖子跑不动,几乎把我抓到。”象罗炳辉这样的平常之才在国军当中可以说是多如牛毛,但到了朱德手下,经过熏陶,接受了新战术,就很快成为了非常出色的战将,第三次反围剿中,他把蒋介石的主力拖着运动半个月之久,消耗掉了国军最后的精力,促使蒋介石最终下了撤兵决心。
三次反围剿以及第四次反围剿中朱德的战术,都可以从朱德之前指挥的战役和战斗中找到要素,比如大范围的运动是朱德从三河坝撤下来后最鲜明、一贯的特色,不断干扰、疲惫敌军是他最基本的战术要素,进行欺诈是朱德惯用的手段,隐蔽后突然出击是他常用的决战手段,等等,本书前面已经叙述、分析了很多,可以说,四次反围剿是朱德游击、运动战术的集大成发挥。朱德非常突出的一个优势是他的人格魅力,这是蒋介石及其手下将领所根本不具备的,对于红军最普通的士兵们来说,朱德是真正的军神,只要有他在,总是会有办法的,是会取得最终胜利的,这种凝聚力和胜利信心甚至可以说是最关键的“战术”。三次反围剿中,朱毛数次处于生死关头时,作为统帅的朱德都亲临前线指挥作战和督战,甚至自己带着一个警卫排跑在红军大队前面追击敌人,第三次围剿中蒋介石在黄陂已经基本完成合围了,朱德却拿着指南针走在最前头,把三万大军从仅仅十公里的缝隙中悄悄带出了合围圈,这是国军高级将领中没有一个人能做到的,即使世界军史上也很难找到第二个这样英勇、卓越的统帅人物。
顾则徐,转载自“大军观察”,原载《朱德别传》
《朱德别传》简介:朱德──这位中共革命元老,不仅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与总司令,同时也是中国现代史上最杰出的军事家与政治家。在过往的中国官方的历史叙事语境中,朱德被矮化为毛泽东的附庸,成为一个被人忽略的军事领袖、一毎庸庸碌的老好人而已。《朱德别传》这本书却颠覆了这种官方形塑的、空泛的历史定语,以大量的史实重新构架起朱德的传奇人生,既阐释其过人的识见与作为,也不避忌地指出他的瑕疵。最重要的落墨则是扣住朱德与毛泽东之间的恩恩怨怨、明争暗斗而展开,书中引用了海内外的许多史料,以全新的角度评价朱德的功过与贡献,并披露了朱德鲜为人知的个人感情生活,力图把被纂改的历史恢复予真相,纠正了官方正史中的许多不确之词。譬如被捧为毛泽东军事思想精义的「游击战术」,其实是源自朱德的军事实践与总结。而朱德的文韬武略及民主思想,隐忍刚强的个性及其中共党内斗争中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等等,书中皆有精彩的论述。毛泽东曾说过:「没有朱,哪有毛,朱毛,朱毛,朱在先嘛!」因此,揭开这二位中共领袖之间的真实关系,对于了解中共历史具有深刻的意义。这是海内外第一部朱德别传,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阅读角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