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9日 星期一

“他清清楚楚这一战必败”——白先勇说白崇禧的战斗




1951年,曾经指挥千军万马的白崇禧在狮头山对小学生讲话。自1949年从海南退到台湾,白崇禧被台湾情治人员监控十几年,直至1966年病逝。 (广西师大出版社理想国/图)

 
  大概十年前,作家白先勇开始动笔为父亲白崇禧作传。此后十年,他大部分精力被青春版《牡丹亭》占据,重新书写父亲,只能在奔波的间隙进行。
 
  他找了各种关于父亲的史料,发现有很多事情“这边也不讲,那边也不讲”;又有很多事情,当事人“揣着明白装糊涂”,“乱讲”。
 
  台儿庄大捷,国民政府厚厚一本《中央抗战史》里,没出现指挥官李宗仁和白崇禧的名字;《李宗仁回忆录》里,也只有李宗仁自己忙着调兵遣将。 白崇禧调川军入徐州,和李宗仁并肩指挥,击败板垣兵团的历史,在海峡那边好像从不存在。倒是老上海的《良友》画报,用年代久远的照片昭示了白崇禧的赫赫战 功——其中一张照片上,满街游行的人群,高举李、白二人巨照,欢呼雀跃。
 
  徐蚌会战(淮海战役),国民党有人指责白崇禧驻守武汉,对徐州部队“冷眼旁观”、“按兵不动”;海峡这边,跟随李宗仁回国的桂系智囊程思 远,在《白崇禧传》里对此说法遥相呼应。白先勇从《良友》上翻出黄维被俘虏的照片——白崇禧派遣黄维率部支援徐州,却在半途被“共军”拦截。
 
  “二二八”事件,白崇禧赴台宣抚,下令“禁止滥杀”,对认错的学生免究责任,救下不少人命。“二二八”是台湾不光彩的一页,多年不讲;大陆 倒有些著作,却也“讲得不深”。这回,《中外杂志》刊登的白崇禧在台照片——或抚慰伤员、或视察樟脑工厂,或接见台籍人士,又成了历史佐证。
 
  白先勇说父亲并非被蒋介石“骗”到台湾,而是“为‘国’赴台”。在最后十几年里,他身居虚位,和情治人员日夜相伴。“15429”的车牌号一直伴随他走到了七十二岁生命的尽头。
 
  白先勇猜想,这样锲而不舍的长年监控,其实是因为“二二八”事件让父亲在台籍人士中积累了太多威望,多到让有些人害怕。
 
  死后传言如洪水滔天。一个源自国民党退休特务谷正文的说法——“白崇禧被蒋介石派女特务毒死”——几乎举世皆知。白先勇对此回应:“胡说。”他拿出蒋介石悼唁父亲的视频,说:“蒋介石那时满脸哀戚,真要是他毒死的,那也演得太像了吧?”
 
  “历史现场在照片里,照片会说话。”白先勇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传记还没写完,三年前,他先搜集了数百张照片,翻找资料,推敲图注,集结成上下两册《白崇禧将军身影集》。
 
  2011年底,他监制、导演的青春版《牡丹亭》演满200场,正式封箱(该剧还会在2012年加演十场)。他觉得是时候从经营了二十年的昆曲中抽身回来,好好写写父亲了。
 
  2012年的整个6月,白先勇带着两册“身影集”,先后走过北京、武汉、桂林、广州、上海,以及台湾——他父亲“战斗过的地方”,他希望通 过展示这些照片,揭示被遮蔽的,澄清被误解的。并非每个人都能同意他的看法。在上海,白先勇讲“我父亲和蒋中正是瑜亮情结”,作家张大春随即在微博上批 评:“不得不说,这话说得有点人来疯了。”
 
  白先勇说自己并没有“避尊者讳”、刻意拔高。在讲述白崇禧的时候,他不单是一个写作者,也是一个父亲的儿子。
1946年,蒋介石与白崇禧在南京。蒋、白二人几次分合,关系复杂。白崇禧晚年对儿子白先勇说:“他(蒋介石)是器重我的,只是我有些话他没听。” (广西师大出版社理想国/图)
 
  “国民党实力派和台籍人士联合起来,才构成威胁”
 
  “二二八”事件爆发,蒋介石派白崇禧赴台宣抚。白崇禧在台宣布“禁止滥杀”,对认错的学生既往不咎。在为国府提交的报告中,白崇禧建议对台省行政长官陈仪、警备总部参谋长柯远芬撤职查办,并提出任用台省人才等政治、经济建议。
 
  1949年白崇禧赴台后,一直被情治人员跟踪监视,直至1966年去世。1956年,白崇禧与杨森(“总统府上将国策顾问”)等一行四人在 花莲狩猎,乘轻轨上山时,一辆小火车迎面撞来,一人当场死亡。国民党退休特务谷正文后来对媒体称,这是一起谋划好的暗杀。他同时提起的,还有白崇禧之死的 “暗杀说”。
 
  南方周末:你父亲对“二二八”的真实看法是如何的?
 
  白先勇:我父亲代表“中央政府”,从他的立场,当然不可能去骂政府。但他心中是很同情那些人的,他觉得政府的确处置不当。尤其是台湾士绅阶级的精英,死得蛮冤枉的。
 
  他也讲,“二二八”事件源于两岸多年的隔阂。台湾在日本统治下五十年,语言、文化都很隔阂。有的台湾人看到抗日胜利,就觉得回归了祖国;也 有一些人,跟日本的关系很深,敌我意识不分。很多人被日本人训练唱日本国歌、穿日本军服。抗日战争,好多台湾的兵(指日军)也来打。国民党接收台湾,反而 被当成“敌军”。偏偏国军又处理不当,打死了台湾人。当时看,这是个偶然事件;事后看,几乎是必然的冲突。
 
  南方周末:你父亲有没有说过他在台湾为什么一直被监视?
 
  白先勇:我们一直在想,为什么蒋要派特务来跟踪他?他没有实权,和桂系也没有再联系,根本不构成威胁。
 
  我父亲晚年常去看一个桂林同乡,那人也做过情治人员。他写了篇文章,记录我父亲跟他的谈话。他说,你“二二八”时对台湾人做过那么多好事, 政府应该感激你才对,还派特务来跟你。我父亲说:你小孩子不懂。言下之意,就是说我父亲因为“二二八”,在台湾人心中盛誉太高了。一些台籍士绅感怀我父 亲,常来看我父亲。他们不了解我父亲跟蒋的复杂关系,这其实很犯忌。台湾最犯国民党忌的,就是怕国民党有势力的人,和台籍人士联合起来,像雷震这种,这才 构成对他们的威胁。
 
  南方周末:你父亲因为情治人员监控写给蒋介石的密函里,为什么会提到四平街战役?
 
  白先勇:他讲你为什么派特务跟我,同时也表明立场,说他这些年来南征北战,为委员长打了这么多仗。讲国共内战的时候着重讲了四平街战役。十 年过去,他一开口就写这一段,我想他是说,我当初让你乘胜追击你没听,影响了大局,现在败到台湾来,你竟又让特务来跟我?蒋介石也承认,四平街战役是他最 大的错误。他两人在这件事上是一样的感受,不同的观点。
 
  南方周末:父亲死的过程你了解吗?
 
  白先勇:那天晚上他到马继援(马步芳之子)家去赴宴,第二天还要到高雄加工区剪彩,都安排好了的。他一向冠状动脉有病变,我们家都有这个遗 传,我心脏开过刀,我四哥、七弟也开过。父亲吃东西没什么忌讳,半夜两三点钟还是清晨,一下子发病昏迷了。我小弟白先敬最先发现的,后来好多谣言讲他被女 间谍下毒毒死。其实哪来女间谍?好像间谍片似的。先敬发现他去世的时候,面容还很安详,也没有像他们讲的“皮肤发绿”。
 
  南方周末:在花莲那次遇到车祸呢?
 
  白先勇:我想应该是火车讯息弄错了。我们家一直有特务跟着,他们要想弄死我父亲,随便一个事故就解决了,哪里还需要什么撞火车呢?杨森当时还在里头呢,弄不好如果杨森一起出事,牵扯很大的。
 
  “我父亲对东北战局有三个建议,蒋介石都没听”
 
  在广州,有读者问白先勇:“你父亲那么厉害,还是被林彪打到了海南,是不是说明战争最重要的是人心?”白先勇回答:“林彪也被我父亲打到过哈尔滨。”
 
  很多次,平日喜怒不形于色的白崇禧对儿子提起四平街战役,都不胜感叹。1946年,白崇禧坐镇东北,指挥杜聿明攻克四平街,林彪被迫撤往长春。据谍报此时长春有六千苏联红军,南京政府怕跟苏联冲突起来,酿成国际事件,命令军队不能开进长春。
 
  白崇禧担心痛失良机,顶住压力命令杜聿明进攻长春,自己赶回南京向蒋介石报告。长春城破,白崇禧希望乘胜追击拿下哈尔滨,却被蒋介石调回南京履“国防部长”职。几天后,面对马歇尔马不停蹄的调停压力,蒋介石下令停战。此后,国民党军队再也没能到过哈尔滨。
 
  南方周末:四平街会战前,你父亲对国军直接进攻东北并不认同?
 
  白先勇:抗战胜利后,东北是中共的第一目标。国军在抗战时都去了南方:滇西南、广西,甚至缅甸。我父亲认为把南边的军队运到东北是孤军深 入,补给线太长。而华北一直是共产党在经营,国军空虚,先稳定华北,比占领东北更重要。但国军还是去了东北。辽沈一败,影响整个内战大局,如果以华北为中 心,可能又不一样。
 
  我父亲对东北有三个阶段的建议,蒋介石都没听。巩固华北他没听;到东北,打胜了就得追击到底,蒋介石也没听;东北大势已去,他觉得不应坚守长春、永吉,而应把兵拉到沈阳以南,据锦州而守,这样不至于被共军围起来各个击破,蒋介石又没听。
 
  南方周末:长春真有六千红军吗?
 
  白先勇:确实有,但没打起来。苏联那时候非常狡猾,斯大林坐山观虎斗,看哪家赢,就把棋子放哪边。斯大林是帮共产党不错,但他不认为共产党 有胜利机会,国军是有压倒性优势:飞机大炮、美国势力。斯大林老谋深算,林彪败了,斯大林就邀请蒋介石去访苏,蒋介石没去,他怕得罪美国人。
 
  南方周末:“国军”把林彪打到哈尔滨,马歇尔不知道吗?为什么还坚持调停?
 
  白先勇:这点大大值得研究。有个当时在东北的美国上校写到这事,描述说林彪“从容而退”。马歇尔当时一直调停,国民党也不好宣扬打了胜仗。如果马歇尔知道国民党是压倒性胜利,他的态度很难讲。
 
  南方周末:蒋介石为什么不让军队过了哈尔滨再停战?
 
  白先勇:我也在问。看他日记,那几天他痛批马歇尔。后来国共在华北打起来,马歇尔七上庐山,蒋介石也不停战。为了这个,马歇尔把援助的美元切断了八个月。
 
  国共内战,国民党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低估了共军,以为他们刚从窑洞爬出来,没飞机、没大炮。不晓得共产党的厉害,我父亲可能是国军里很少数真正了解共产党的人。
 
  他在北伐时就跟共产党交手过很多次,他认为共产党有组织能力,有信仰指导,还有共产国际的支援,不是普通的军队。
 
  南方周末:《李宗仁回忆录》里说,“我知道蒋先生不是不想歼灭共军,而是讨厌这主意出自白崇禧。”你对这说法怎么看?
 
  白先勇:我父亲跟蒋关系复杂。蒋欣赏他的军事才略。抗战刚开始,蒋的日记里都记着“今天见了健生(白崇禧字)”、健生怎样讲的。他问我父亲而不是参谋总长何应钦,可见他信任他。
 
  蒋介石有政治领导力,但他认为自己是个军事领袖,是“蒋委员长”、“蒋总司令”。他在军事上没有特别卓越的表现,父亲却有军事才能,这就麻烦了。
 
  蒋对他的黄埔军爱之如命。杜聿明是他最爱的爱将。1939年昆仑关战役,我父亲说服蒋介石派杜的第五军去攻坚。第五军整军机械化,是国军战 斗力最强的。要攻下昆仑关,非他们不可。最后打胜了,但牺牲很重,日本人死了五千,第五军死了两万。现在看蒋的日记,他其实很不高兴,说我父亲把他最宝贝 的中央军拿去送死,把广西军放在后面。
 
  四平街会战,又是我父亲指挥杜聿明,又胜了。我分析,他的宝贝军队你来动,还打胜仗,其实不舒服。我父亲极力要求留在东北,“那些事让杜总司令执行。”蒋介石说。不让他呆在东北。这一点,李宗仁讲的话有道理。
 
  至于他说因为是白崇禧的建议,蒋介石就很讨厌,我想那倒不至于。
1958年,白崇禧与白先勇在台北松江路127号家中合影。 (广西师大出版社理想国/图)
 
  一生中最受考验的一刻
 
  白崇禧曾因徐蚌会战“按兵不动”,两次被人提案弹劾。对此他在“光复大陆设计委员会”中做过答辩:他曾派黄维率十二万兵力救援徐州,中途被共军阻拦;后来又加派杨干才、李悖两军驰援。而此时华中共军压境,白崇禧仅剩一个军的兵力可用。
 
  徐蚌会战前,白崇禧曾提出“守江必守淮”,建议在蚌埠集结大军,五省(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江西)联防,统一指挥。1948年底,白崇 禧被命为“华中剿总司令”,赴汉口驻防。不久,在白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国民政府宣布刘峙为“徐州剿总司令”。徐蚌会战前一周,蒋介石急调白崇禧回徐州任总指挥,白崇禧拒绝。
  南方周末:徐蚌会战,为什么众口一词说你父亲曾经按兵不动?
 
  白先勇:我父亲帮李宗仁竞选副总统,让中央跟桂系再一次分裂。分裂后,他被解除了国防部长职位,成了华中剿总司令。哪晓得去上任,蒋介石在徐州又成立了一个剿总,分他的权。
 
  我记得父亲当时一惊,他跟蒋说,你把指挥权分裂,这场战会败的。我父亲常常犯言直谏。
 
  我当时住虹桥,父亲带我去虹桥疗养院检查身体,搞七搞八,我猜他在托病。父亲一生从没因为职位跟蒋介石起争执。这次他是气蒋不信任他;另一方面,他也晓得大祸将至。
 
  东北战事吃紧,国民党高层知道刘峙在徐州顶不住。共产党当时说:“你们该拿老虎守门,不拿老虎也拿个狗,怎么拿个猪来?”国防部长何应钦、参谋总长顾祝同写信给蒋介石,叫郭汝槐拿信飞北平,请白崇禧回来统一指挥,蒋也同意。但我父亲拒绝了。
 
  徐蚌会战是国民党败得最惨的一次,谁负最大的责任呢?蒋介石。但国民党不能说蒋介石你要负全责,最方便的就是拿白崇禧来替罪。
 
  南方周末:你父亲后来为什么没有同意指挥?
 
  白先勇:父亲1948年10月30日飞到南京,五点开军事会议,郭汝槐回忆录说,那时他看起来还很有信心。后来我父亲告诉我,他一看军事部署,全盘错误,六十万大军部署在陇海、京沪两条铁路线上,很容易被截断。
 
  父亲对徐蚌这一带熟得不得了,他北伐、抗战,在这儿作战很多次了。但这时重新部署已经来不及了。
 
  另外,像邱清泉、黄伯韬这些将领,全是蒋的亲信嫡系,他指挥难。
 
  第三,蒋喜欢越级指挥,去不了战场也会打电话指挥。我父亲说南京保卫战他肯定会这样。后来徐蚌会战确实是他坐着飞机在空中指挥的。
 
  10月30日晚上,他去了傅厚岗,李宗仁住的地方。李宗仁一直在南京,他对情况清清楚楚。我猜想桂系的将领们一定是聚在那里,七嘴八舌,分析给他当时的情势,告诉他不能去。
 
  我父亲大概想了一晚。我想那是他一生中最受考验的一刻,是天人交战的一刻——接还是不接?接什么后果?不接什么后果?我想他通通都想过。
 
  大概他清清楚楚这一仗必败,这一败,整个责任都要他背起来。前面那一连串他怎么讲得清呢?你不听我战略、搞破坏又分权,临了摆个火坑让我往里跳?当时如果他接下来,也许下场比杜聿明还惨,全国骂名都得在他身上。杜聿明还是蒋的嫡系,他是桂系,结果还得了?
1947年,“二二八”事件爆发,白崇禧赴台宣抚。图为白崇禧探视受伤民众。“二二八”事件使白崇禧在岛内声望颇高,白先勇认为这可能是他父亲晚年受到监控的原因。 (广西师大出版社理想国/图)
 
  “怎么能说抗日战争是军阀打的呢”
 
  1948年3月,李宗仁宣布竞选副总统,当年5月他以微弱优势战胜孙科当选。原本紧张的桂系与中央关系,因此变得更加微妙。
 
  年底,白崇禧连发两封电报《亥敬》、《亥全》,电报中建议,“相机将真正谋和诚意转知美国,请美、英、苏出面调处,共同斡旋和平”、“鄙意似应迅速将谋和诚意转告友邦”,此时英美支持的人选是副总统李宗仁,两封电文因此引起极大风波,被认为是“逼宫”。
 
  南方周末:你父亲曾两次去信劝李宗仁不要竞选副总统,他的理由是什么?
 
  白先勇:他跟李宗仁说,你败了是不得了的事,很难看开;你胜了,蒋介石根本就不想你做他的副总统,他心里面早就指定孙科了。蒋、李之间,本就是针锋相对的关系。我父亲知道,选上了,中央和桂系势必又生罅隙。
 
  司徒雷登那时大概觉得蒋介石不得人心了,自由知识分子对李宗仁蛮有冀望的,他们想把李宗仁推出来会有号召力。李宗仁到南京见我父亲,起了争执。父亲觉得美国人进来,会把事情搞复杂。蒋介石势必会觉得受威胁。
 
  但李宗仁一旦要选,我父亲不可能不帮他,他会帮到底。李宗仁最后以很少的票数胜了孙科。我父亲作为回教理事长,西北回教地区一大批票,都投给了李宗仁。
 
  南方周末:1948年底,你父亲发给蒋介石的两封电文,算不算“政治错误”?
 
  白先勇:就算是政治失误,以他的个性,在当时的情况下也不得不讲这话。他看到败局已定,除非美国人出兵,或者调停,让国共划江而治。杜鲁门已经决定不支援蒋介石了,宋美龄到美国去求美元遭到拒绝,司徒雷登给马歇尔打电文,说蒋介石已经失去人心,最可能接任他的就是李宗仁。《李宗仁回忆录》里 讲,蒋介石对他提出下野的意思,让他去讲和。李宗仁大吃一惊:你都搞不掂,我怎么能搞掂呢?这是在我父亲发出电报之前。
 
  我父亲打电报时,已经火烧眉毛了,共产党很快要渡江。蒋介石得先下野,否则共产党不会和谈,美、苏也不能调停。他要在政治上躲一躲,让国民党倒掉也行。可他不是这样的人,只要有任何方法可以救国民党,他都会提出来。
 
  蒋介石下了野,也还是国民党总裁,军队还是他的军队,财政大权也在他手里。李宗仁做代总统,调不动军队,连军饷都发不出。如果不是大势所逼,没人能逼他下野的。
 
  南方周末:白崇禧在抗战时提出“积小胜成大胜,以空间换时间”,在大陆一直认为这是他受到毛泽东的影响。
 
  白先勇:从时间看,是我父亲提出在先。杨天石先生论证过,我父亲1938年初在武汉军事会议上提出这个说法,毛泽东《论持久战》到5月才发表。他跟我讲过,他是受俄国人的启发。俄国人曾把拿破仑军队拖进俄罗斯腹地,最后把他们拖垮。
 
  我不确定他是否看过毛泽东《论持久战》。国民党在前线跟日本人打了台儿庄战役、淞沪会战,他的那套战略是从作战的实际经验中得出的。
 
  南方周末:你父亲了解自己身边潜伏的共产党情报人员吗?
 
  白先勇:他们讲起来,好像我们家全是共产党间谍。我不晓得。我父亲知道身边有间谍。他很早就晓得刘仲容是。谢和庚跟我父亲时间那么长,不知道后来怎么就变成共产党了,听说是周恩来派来的。他追我的表娘,后来两人结了婚。我们都只当他是亲戚。他结了婚又离婚,娶了王莹跑到美国去。这很奇怪,如果他是间谍,组织上应该不准他离婚的。
 
  南方周末:你很不喜欢说你父亲是“桂系军阀”?
 
  白先勇:对。“军阀”等于说是一个地方的军事头头,只顾区域性利益。我父亲一生大部分在中央做官,武昌起义、北伐、抗战都是全国性的。怎么能说抗战是军阀打的呢?他在广西只有几年,指挥的军队也不限于广西军,中央军和其他军队,他都指挥过。
 
  在广西八年,那是有点割据的意思。但即便那时,他的利益也不在广西,他们的视野是全国性的。“九一八”一发生,他就练兵,准备中日战争。抗战一打响,我父亲最先从广西出兵,数量也多,40万军队。

朱晓佳、周鑫,《南方周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明鏡新聞 - 歷史

明鏡雜誌 - 歷史

明鏡博客 - 歷史

明鏡出版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新史記雜誌社

明鏡電子書 - 歷史/傳記

明鏡雜誌 - 新史記

明鏡雜誌 - 名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