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30日 星期一

解读辛亥革命,不要纸上谈兵


  1909年,这是宣统元年,光绪和慈禧先后于去年11月14日和15日死去。溥仪继位,摄政王载沣主政。几年下来,政治改革犹犹豫豫,进退失据,尔后则更每况愈下。

  当时拥护立宪的人们,也即立宪派。他们发动全国性的请愿运动,要求速开国会,以尽快实行立宪。请愿运动遍及18省,甚至波及海外华侨与留学生。全国签名人数可考者达15万之众。

  立宪派反对清廷权力高度集中趋势。此前业已成立的各省谘议局,于1909年11月派出自己的代表云集北京,策划组织国会请愿活动。1910年1月,“请愿国会代表团”向都察院递交请愿书,要求清廷“期以一年之内”,“速开国会”,以定治本大计。清廷断然拒绝了请愿代表的要求。

  立宪派迅即组织第二次请愿活动,并成立“请愿即开国会同志会”,京师设总部,各省设分会,又创办报纸竭力鼓吹。1910年6月,十余个政治团体向都察院递交了第二份要求速开国会的请愿书,但依然没有得到清廷的善意回应。立宪派大失所望,他们的离心离德倾向越加严重。是年10月,立宪派第三次请愿。清廷御用的资政院也向清廷最高层建议考虑这些“民意代表”的建议,从速召开国会。十七省督抚、将军也联名奏请清廷充分考虑民意,缩短立宪期限,即时设立内阁,明年召开国会。清廷被迫于11月发出上谕,宣布将原定九年的预备立宪期限缩改为五年,定于宣统五年开设议院。但又强调这是“缓之固无可缓,急亦无可再急”的“确定年限”,“一经宣布,万不能再议更张”。因此当一个月后,东三省的代表又一次来到京师递书请愿,要求明年召开国会时,清廷竟下令军警将东北请愿代表押解回境,同时谕令有关督抚,对学生滋事予以弹压。

  1911年5月,清廷任命了以奕劻为总理大臣的责任内阁。13位国务大臣中,满族9人(其中皇族7人),汉族仅4人。时人称其为“皇族内阁”。立宪派请愿,却请出个“皇族内阁”。皇族内阁名单一经宣布,举国哗然。

     据梁启超朋友徐佛苏《梁任公先生轶事》文,在第三次请愿书中,立宪派等于是最后通牒:“政府如再不恤国民痛苦,不防革命祸乱,立开国会,则代表等惟有各归故乡,述诉父老以政府失望之事,且代表等今后不便要求国会矣……”什么叫不便要求国会,“其言外之意,系谓政府如再不允所请,则吾辈将倡革命矣”。革命一词,几乎出自和革命派势不两立的立宪派之口,这是何等深重的政治危机。但朝廷不谙危局,一意孤行,反而驱逐代表出京。这就彻底得罪了立宪派,把它变成了自己的敌人:“各代表闻此乱命,即夕约集报馆中,秘议同人各返本省,向咨议局报告政治绝望,吾辈公决秘谋革命,并即以各咨议局中之同志为革命之干部人员,若日后遇有可以发难之问题,则各省同志应即竭力响应援助起义独立云云。”不到一年,后来发生的一切都在这段话中应验。

  1911年5月9日,清廷在邮传大臣盛宣怀的策动下,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已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四川修筑铁路的股金,不仅来自绅士、商人、地主,还有农民,而且农民购买的股份占很大比例。清政府颁布“铁路国有”政策以后,由于拒不归还四川的股金。因此招致了四川各阶层,尤其是广大城乡劳动人民的反对,从而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6月17日,川汉铁路公司在成都召开铁路股东代表大会,会场群情激昂,大骂盛宣怀卖路卖国,决心为争回路权奋斗到底。会上宣布成立“保路同志会”。9月7日,新任四川总督赵尔丰诱捕保路同志会和川路股东会的一些主要负责人。消息传开,数万群众前来请愿,要求放人。赵尔丰竟下令军警向手无寸铁的群众开枪,当场打死30多人,造成骇人听闻的“成都血案”。保路同志会随即改为保路同志军。9月8日,保路同志军进围成都,附近州县群起响应,纷纷成立保路同志军,数日之内,队伍发展到20多万人,形成了群众大起义的局面。同志军围攻成都十几天,由于缺乏统一的组织指挥和作战经验,武器装备又不足,没能攻下成都,他们就分散进入地方各州县。

  继川西的保路同志军起义后,川东地区的群众也纷起响应,占领大足县城。这时,西昌地区的彝族和川西北的藏族与羌族群众,也都加入保路同志军的行列,同清军作战。到10月上旬,同志军起义的烽火已燃遍了四川全省。

  为了镇压保路运动,湖北新军被调入川,却造成了武汉空虚,给武汉革命党人发动起义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仍在“预备立宪”的清王朝终于走向了自己的反面。

  1911年10月30日,摄政王载沣知道大势已去,再也不嚷嚷什么“万不能”了,为保全清室,赶紧下令资政院起草宪法,11月3日宪法19条出来,8日诏告天下。一年以前的立宪派的主张,赫然俱在其中。但世上哪有后悔药。当时各行省如雪崩一般纷纷脱清独立,致清政府于死地的致命一击。朝廷只剩朝廷,便无以撑持下去。

近几年来,指责辛亥革命的人开始多了起来。他们的论调,可以大致总结为:革命党人的激进主义产生了辛亥革命,于是产生了怎样怎样不好的结果;而如果当初走改革,温和,渐进路线,就会有怎样怎样的好结果。此等纸上谈兵的解读历史,一是不顾当时的客观现实背景,一味地夸大主观因素(例如什么激进主义);二是凭空假设,以理论虚构代替各个历史事件环环相扣构成的逻辑链条。

改革路线,不是自己想走就能走的。立宪派进行了四次请愿,结果屡屡碰壁。特别是成都惨案发生后,形势已经到了“你不想使用武力,但对方却对你使用武力;你不想杀死对方,对方却想杀死你”的程度。在这种形势下,所谓的改革路线,温和路线,渐进路线,它们真的存在吗?既然它们不存在,但却指责当时的人不去走根本不存在的道路,这难道不是一种以理论虚构代替客观现实的纸上谈兵吗?

改革路线,要想存在,要想走得通,还需掌权者从里面把大门打开。因此,与其指责下层人头脑里有什么激进主义,不如指责上层顽固不化,自己将改革的大门关上了。

革命,或许是不祥之物,但就像梁启超在1910年警告清廷的那样:“国民所以哀号迫切,再三吁诉者,徒以现今之政治组织,循而不改,不及三年,国必大乱,以至于亡,而宣统八年召集国会,为将来历史上必所无之事也。”(《读上谕感言》)。革命这个不祥之物,,也是掌权者自己惹起来的。

现实是冰冷的,也是残酷的,但也是让人不得不直面的。

燕王王皓,博客中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明鏡新聞 - 歷史

明鏡雜誌 - 歷史

明鏡博客 - 歷史

明鏡出版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新史記雜誌社

明鏡電子書 - 歷史/傳記

明鏡雜誌 - 新史記

明鏡雜誌 - 名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