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4日 星期二

朱德的95008..30马克稿费


  在中国,朱德是个响当当的人物,甚至可以跟毛泽东、周恩来“三足鼎立”。小时候读过《朱德的扁担》,后来又读了朱德写的《母亲的回忆》。文如其人:《母亲的回忆》非常质朴,也非常感人。我读了几十年书,像这样质朴感人的作品还是甚为少见。至于朱德的其他作品,除了小时候在课外读过《星火燎原》中的一些回忆录之外,还有些什么,就不得而知了。所以从前,我一直没有把朱德与稿费联系起来。

  偶然地,我看到了史沫特莱赠予朱德稿费的故事。

  美国著名记者、作家和社会活动家史沫特莱在中国期间,专门采访了朱德,而后写下了《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1950年,史沫特莱逝世前留下遗嘱,要把该书的稿费赠予朱德。朱德知道这件事后,怀着对史沫特莱深深的敬意,亲自将她的一半骨灰安葬在北京,并在墓碑上题了字。直到1958年2月,中国驻德国使馆请示朱德:史沫特莱赠予的95008.30马克稿费如何处理,朱德才批示说:“买自然冶金科学新书、化学新书寄回!”驻德大使馆遵命购买了大量国外最新科技书籍,全部分送给各大图书馆和有关科研单位。

  稿费的故事并不神奇,但它的意义却伟大而深远。意义何在?一是感恩图报,二是大公无私:它在告诉人们应该怎样做人、怎样做事的同时,还告诉人们,“教人生死相许”的另一种“情为何物”。

  史沫特莱是一位不平凡的女性。她的不平凡,首先是表现出强烈的同情心与正义感,同时也表现在出无比的勇敢、坚毅与热情。1938年1月,史沫特莱以英国《曼彻斯特卫报》记者和中国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身份来到中国,一面救护伤员和难民,一面报道中国抗战,并向世界性组织呼吁救援。史沫特莱以她火热的心吸引着来华的外国人士,多次访问美国大使馆,向大使和武官介绍八路军的活动,还多次接触约翰·戴维斯、佛兰克多恩、史迪威和陈纳德等后来影响美国制定对华政策的重要人物。她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在为中国红十字会募捐与宣传中国伤兵的英勇事迹和所处困境上。1938年3月,包括白求恩在内的印度援华医疗队来华,都是史沫特莱奔走呼吁的结果。她还私下还求助于一些英国朋友,以及美国红十字分会,使可观的援助从英国和红十字会纷至沓来。史沫特莱采访朱德,写下《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完全是为了向世界宣传中国,使世界了解中国。这与她在中国所做的一切一样,都是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她之所以把稿费赠予朱德,是因为感恩——她要感谢中国,感谢朱德;如果没有中国,没有朱德,没有朱德的配合,她就写不出《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她就很难完美地实现生平的伟大理想。朱德之所以对史沫特莱怀有深深的敬意,亲自将她的一半骨灰安葬在北京,并在墓碑上题字,除了个人之间的友情之外,更重要的,是表达了亿万中国人民对史沫特莱女士的深深的敬意,以及中国人民将世世代代缅怀史沫特莱功绩的感恩之心。

  当然,史沫特莱赠予朱德的这95008.30马克稿费,并不是一笔平常的赠予——这笔赠予是她对中国人民的最后的奉献,表达了她对中国人民至死不渝的深情厚谊。对此,受赠人朱德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朱德深深地知道,史沫特莱临死前对中国最热切的希望,就是要中国尽快地富强起来,让人民过上和平、幸福的生活。我相信,当朱德把她的骨灰的一半灰安葬在北京,当她赠予的95008.30马克换成国外最新科技书籍,全部分送给各大图书馆和有关科研单位的时候,史沫特莱一定是含笑于九泉的。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从史沫特莱赠予朱德95008.30马克稿费,以及朱德对此举的反映中,我们看到了另一种比自私的爱情更伟大的“生死相许”的情感,这就是对弱势民族、弱势群体的强烈的同情心与正义感。这种情感,比之于爱情,不啻黄铜之于真金。

  朱德与史沫特莱的一生都充满了传奇的色彩。他们的一生,让人羡慕,让人感喟,也让人振奋。遗憾的是,如今之中国,像朱德与史沫特莱这样的“性情中人”可有?

  听说朱德临终前谆谆嘱咐女儿一家:“我不要孝子贤孙,要革命事业的接班人!你们要接班不要接官。”——不知道朱德地下是否有知:子孙们“不要接官”容易,“要接班”,“要革命事业的接班人”谈何容易?

  ——谨以此文纪念朱德及真正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暨史沫特莱女士,愿他们在地下安息!

  许国申,共识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明鏡新聞 - 歷史

明鏡雜誌 - 歷史

明鏡博客 - 歷史

明鏡出版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新史記雜誌社

明鏡電子書 - 歷史/傳記

明鏡雜誌 - 新史記

明鏡雜誌 - 名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