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30日 星期六
训练有素的民国童子军为何遭人白眼
1928年,国民政府规定,所有小学生从三年级起正式成为童子军,参加军训。政府制定了许多不合理的规定,童子军成为这些不合理规定执行的监督者。这些童子军监督员不分昼夜地巡视着各处码头,禁止乘客走进头等舱;纠正路人歪戴的帽子和监视正在饭店用饭的食客是否超出了四菜一汤的标准。他们的举止遭到了不少白眼。
1931年11月29日,国民党的《中央日报》上登载了一条新闻,南京童军理事会为了丰富童子军冬季生活,特意发起各种竞赛,来调动童子军的兴趣。在11月28日的结绳竞赛中,升平桥小学绳结数量最多,结绳的结构最佳,当选为冠军。民国时期的童子军究竟是怎样的组织,政府为什么会投入如此多的精力去培养童子军呢?
中国童子军国际大赛显身手
童子军究竟是怎样的组织,在中国,它是如何产生的呢?
最早的童子军是由一名叫贝登堡的英国军官组建起来的。他根据自己在南非组织儿童进行侦察训练的经验,回国后提出了一个更适合男孩子的侦察项目。1907年,他把20个男孩放到一个海岛上,让他们自己烹饪、侦察、攀登,过露营生活。这种对儿童体能、意志训练的童子军组织很快风行全球,1920年“国际童子军总会”在伦敦成立,根据国际童子军总会1934年的统计,当时参加总会的国家和地区有50多个,童子军人数达到了226万余名。
中国最早的童子军组织产生于1912年2月25日,武昌文华书院的老师严家麟创建了中国童子军第一团,这个组织强调对青少年“尚武”训练,为救国救民服务。他们自己制作旗帜,佩戴着天蓝色的领巾,走在武汉街头。很快,上海也成立了童子军会,这些组织多由教会学校主办,教练也由外国人担任,一切规章、课程、训练口令等都仿照英美,训练过程中也使用英文。但是当时组织训练还很不健全,没有引起大范围的关注。
到了1915年,第二届远东运动会在上海举行,上海各校400多名童子军参加了运动会的表演、检阅和运动场上的服务工作。在这些活动中,童子军以出色的演技、优良的服务、高度的组织纪律性赢得了人们的关注。运动会后,各地教育界人士召开会议,对童子军的训练方式大加赞赏,号召在全国范围内提倡、推广童子军组织。广州、南京、汉口、北京、天津等地都成立了童子军组织。
1924年,江苏选派了6名童子军去哥本哈根参加第二次国际童子军大会。中国的童子军们参加了黑夜寻路、救护、侦察等项目的比赛,结果拿到了总分第五的好成绩。童子军培训在中国初见成效。1926年3月5日,中国国民党第二届中央常务委员会第12次会议正式通过组织“中国国民党童子军”的提案,提出由国民党负责领导全国童子军的教育。自此,童子军由最初的民间组织变成了国民党领导的全国性组织。
蒋介石亲自担任童子军总会会长
1928年,国民政府规定,所有小学生从三年级起正式成为童子军,参加军训。童子军不但有统一的服装,而且采取严格的军事化训练方式。“老南京”苏洪泉告诉记者,童子军和今天小学、中学的军训差不多,但是更加严格。“童子军的训练第一当然是为了改变‘东亚病夫’的面貌,从小开始锻炼,提高全民身体素质;第二呢,是让小孩从小掌握一些防身本领,不被欺负;第三,则是为了在培训中选拔出人才,为军校提供后备力量。”
苏洪泉告诉记者,民国时南京的童子军训练是卓有成效的,像城南的时兴小学就有童子军训练的相关记载。“小男孩们歪戴着船形帽,个个精神抖擞地训练。当然也闹了不少笑话,因为年纪小,踩到别人脚后跟的,打到别人手臂的,比比皆是。但是这种训练是很正规的,每个星期都要安排好几个课时,严格训练。一些在童子军比赛中得奖的小孩,长大后真的进入相关军事院校,在战争中成为领导人才。”
成为国民党下属的青少年组织后,童子军的训练日益军事化。1929年童子军司令部成立,何应钦担任司令;1934年改组为中国童子军总会,蒋介石亲自担任会长。根据童子军组织法,中国童子军按年龄分为幼童军(8到11岁)、童子军(12到18岁)、青年童子军(18岁以上),此外还有女童子军等,一般4-9人为一小队。童子军的课程,以初、中、高三级课程为主,初级课程有童子军史略、结绳、礼节、操法、卫生等10种,中级课程有服务、方位、童子军步、旗语、侦察、生火、救护、炊事、露营等14种,高级课程有讯号、测量、制图、旅行、游泳等15种。
童子军敬礼为何只举三根手指头
童子军统一着装,雄赳赳地走在街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童子军的主要服装是黄色斜纹布制服和草绿色的童子军服,女童子军穿裙子,戴童子军领巾,腰束铸有童子军军徽的铜扣皮带。男生一般头戴大盖帽或者船形帽,女生则是大盖帽和圆顶帽。
童子军敬礼的手势是举起右手的三根指头,食指接触帽檐,即“三指”军礼。“三指”代表智、仁、勇,统一使用“时刻准备着”的口号。为了加强对童子军的组织和训练,政府专门挑选教材,举办训练学校,创办刊物。
1936年,全国1万多童子军在南京接受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检阅活动,蒋介石亲自检阅了童子军。后来童子军在紫金山从事大规模的科目训练,引起了世界瞩目。
国民党为什么对童子军的培训如此用心呢?南京大学历史系副研究员韩文宁告诉记者,事实上,国民党是将童子军当做后备军来培养的,这和别的国家自愿组织、自愿参加的童子军不同。在民族危难的时刻,青少年学习基本的军事知识,增强实战能力,是有重大意义的。而且童子军的誓词中,“日行一善”、“助人”、“责任”等说法对于青少年品格的修养也是有益的。
同时,国民党也通过童子军的方式来控制青年。在各省市军事部未成立前,各地童子军是直辖于中央司令部的。童子军的组织与训练,严格遵照军事化管理:“1.加紧学生军事训练,教职员均须一律参加。2.各中等以上学校,须按时升降国旗,起居作息,均用号音,并实行军事化管理。3.举行会操及检乐阅。4.绝对服从师长命令。5.教职员及学生一律穿着制服,佩戴证章。6.提倡课外运动。7.出入课室操场,必须挨次顺走。8.教室内外,均须肃静无哗。”
女童子军冲过火线为八百壮士献国旗
不出国民政府所料,童子军的教育的确发生了效用。童子军平日常做一些社会服务工作,像打扫街道,在一些大型的社会活动中服务、维持秩序等。抗战爆发后,大量童子军积极参加抗战宣传,跟随老师去城镇、乡村作街头讲演、宣传,教群众们唱抗日救亡歌曲。有的还自发走出校门,到茶坊酒肆、公园旅馆、郊区农村去宣传抗日救亡。有的地方专门成立了“童子军歌咏队”,开展各种形式的抗日宣传活动,通过演出募集资金,这些钱全部捐献给抗日前线。
抗日战争中,日常训练有素的童子军,已经具备相当的救护、侦察、抵御能力,能够上前线救护伤病员、慰问将士、探察敌情、修筑工事;在后方收容遣送难民、代收慰劳品、维持秩序等,关键时刻他们甚至能直接参与战斗。
“一·二八”事变中,上海的100多童子军深入战区,做战地服务工作,他们过硬的心理素质和有条不紊的行动让所有人刮目相看。在这场战斗中,4名童子军献出了年轻的生命。1937年淞沪抗战爆发,当时上海润州中学初二学生杨慧敏,参加了“江苏省童子军战地服务团”,来到抗战第一线。在战斗最激烈的8月28日午夜,年仅16岁的杨慧敏看到大上海遍插日本侵略军的“膏药旗”,而苏州河岸的四行仓库却没有中国国旗。这名女童子军当即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她将一面中国国旗裹在身上,冒着生命危险,冲过火线,游过苏州河,把国旗献给守卫四行仓库的八百壮士。当杨慧敏献上浸透了汗水的国旗时,八百壮士激动得热泪盈眶。
“新生活运动”中成为政府小密探
虽然童子军教育在当时和其后被证明是有益的,但是这种培养并未很好地普及。通常来说,童子军教育集中在城市中,乡村学校中一般普及性教育都做不到,更别提童子军教育了。参加童子军的大多为富家子弟,穷人家的孩子鲜能入伍,这就使童子军教育不平等。
此外,因为童子军的教育和管辖权归政府,这就使得童子军实际上是为政府服务的。蒋介石推行“新生活运动”时,政府制定了许多不合理的规定,童子军成为这些不合理规定执行的监督者。这些童子军监督员不分昼夜地巡视着各处码头,禁止乘客走进头等舱;纠正路人歪戴的帽子和监视正在饭店用饭的食客是否超出了四菜一汤的标准。他们的举止遭到了不少白眼。
虽然童子军们严格地执行政府命令,监督市民的日常生活,大家还是想出了各种办法来抵制。在饭馆里吃饭不能超过四菜一汤,就改用大盘子盛菜,一盘装两个菜;饭店里禁止喝酒,就把酒装在茶壶里,偷偷地喝。往往也能成功骗过训练有素的童子军。
唐蕾,《现代快报》2011年11月28日
標籤:
中國現代史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