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5日 星期二

张恺帆,从革命烈士诗人到右倾机会主义分子


  一,来自安徽无为的病友小范

  我在山东大学第二医院肿瘤中心病房住院。同室病友小范来自安徽省无为县,是一位在济南卖鸭子的个体户,从帮人家干到自己干,已经十好几年了。老婆是同乡,女儿读初中,儿子上了小学,都在济南,本来算是一个小有成就的个体户,日子应当是过得很美的。不幸的是得了白血症,后来转院到北京做了骨髓移植,好在用的是姐姐的配型,减少了一大笔开支,但是也花了37万元,把这么多年挣的钱都打了水漂。

  一听说他来自无为,我免不了有了打听无为大饥荒的兴趣。无为地处长江北岸,是富庶的鱼米之乡,但在三年大饥荒之时,全县90万人饿死了二三十万,问起此事,这位大饥荒之后20年出生的年轻人小范说,听老人说过,那时是饿死了许多人,但是很不清楚了。我再问无为出了张恺帆这么一位大名鼎鼎的老干部知道不知道?当年无为人张恺帆副省长回到老家检查饥荒,开仓放粮被打成右倾机会主义分子的事听说过没有?他摇摇头说不知道。

  历史,而且是本乡本土的历史,如此惊心动魄的历史,在后代人的心中竟然荡荡然渺渺然。


  二,“革命烈士诗人”张凯帆

  张恺帆(1908~1991),既是革命家,也是诗人,更是书法家。

  上个世纪60年代萧三编了一本《革命烈士诗抄》。我怀着对革命烈士的敬仰买了一本,其中最琅琅上口而又充满革命激情的一首诗是“龙华千古仰高风,壮士身亡志未穷。墙外桃花墙里血,一样鲜艳一样红”。这是在龙华淞沪警备司令部监狱里的墙上的无名氏的题诗。

  读到这首诗,自然就想到白莽、殷夫等23位死在龙华淞沪警备司令部的共产先烈,想到那阴暗潮湿黑魆魆的牢房。

  中国古诗主张言志,这首诗表现了革命前辈乐观豁达的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精神,而且诗的意象鲜明,诗意浓郁,确实是一首凝聚了生命与意志的佳作。解放后,解放军在清理监狱时,发现了这首诗,误以为烈士写的。萧三在他主编的《革命烈士诗抄》中收集了这首诗,署为“佚名”。后来,出版社得知是张恺帆写的,便来信说明并道歉,张复信说:“我是幸存者,获烈士称号,当不胜荣幸,何歉之有?”张恺帆在狱中睡双人床上铺,他用铅笔将诗写在墙上,位置比较高,监狱管理人员没有发现。

  我每读此诗,都感到心潮汹涌,对革命烈士产生无限景仰。


  三,“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张恺帆

  现在知道,张愷帆为了“解放”人民没有做成烈士,可是1959年,他面对农民的大饥荒大死亡,行使了自己的职权,采取了一些救灾的应急的措施,如开仓放粮、解散食堂等等,却被毛泽东打成右倾机会主义分子。

  张恺帆1927参加革命,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并领导了无为“六洲暴动”,1933年9月,他在上海任中共沪西区委书记时被叛徒出卖后逮捕,关进了龙华监狱。

  光阴荏苒,二十几年后,革命胜利,大功告成,张恺帆出任安徽省委书记处书记、副省长,但是革命并没有给家乡父老带来丰衣足食,安居乐业。1959年春以来,身为中共安徽省委书记处书记、副省长的张恺帆,不断得悉家乡无为“田园荒芜”、“灾情严重”和“民不聊生”的消息,心情极为不安,便来到无为作实地察看。

  1959年7月4日,他一到无为,就有农民拦住他的车子,有的人向他叩头,要求他解决吃饭的问题。他目睹农村的悲惨情况,十分伤心。7月7日,张出席了县委召开的五级干部会。他在会上的讲话说:

  在去年大跃进中,浪漫主义太浪漫了,本来长得很漂亮,可是粉堆厚了一些。比如,明明亩产400斤,硬说是800斤,1000斤,你多我比你还多,横竖越多越好。我们有些同志为了面子又不向上级反映真实情况,请问,你们到底是要面子还是要农民吃饱肚子呀!?这次,我从石涧那边过来,见到病人很多,特是浮肿病人多,粗腿的多,妇女子宫下垂的多,闭经的多。如果要走贫穷的道路,哪个去干革命?我张恺帆也不干!农民吃什么东西,一家大小平均不过二两。我们有些同志胆大妄为,乱改粮食标准,置群众生死于不顾,还有一点人性吗?

  食堂一般不要搞了,这并不影响人民公社的性质……现在食堂办得并不好,很多人愿意回去吃,只要你们把粮食、柴草、菜园地给他,给他们解决锅,他们会举双手欢迎的,愿意单吃的。他建议把库存几百万斤粮食供应给病人和儿童;农村公共食堂办不下去了,他便写信给省委,建议省委考虑农村食堂是否暂时停办。

  他在无为的20天里,跋山涉水、走村串户,并细心察看当时的干群关系、农民生活和庄稼生长的状况。他看到人们脸如黄蜡,骨瘦如柴,有的拄着拐棍,有的卧床不起,饿死人的现象已有所闻所见。到处禾苗生长得犹如枯香直立,满目凄凉。张凯帆心急如焚。

  最能表现张凯帆胆识的是他在无为提出的“三还原”、“两开放”。他经过调查研究,根据群众的意愿,和另一位书记桂林栖商量以后,果断地提出:占用社员的房屋还原,伙食还原(即解散食堂,回家做饭),公社化中没收的社员自留地还原;市场开放,鱼塘开放(可以让农民搞点鱼虾充饥)。但是,他这些救农民于水火的做法却招来了弥天大祸。

  在全国省级干部中,他是庐山彭德怀之外挺身而出的第一人。

  8月4日,中共安徽省委就张恺帆下令解散无为食堂一事给中央写了报告。8月10日,毛泽东在省委的报告上作了极为严厉的批语:

  印发各同志。右倾机会主义分子,中央委员会里有,即军事俱乐部的那些同志们;省级也有,例如安徽省委书记张恺帆。我怀疑这些人是混入党内的投机分子。他们在由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中,站在资产阶级立场,蓄谋破坏无产阶级专政,分裂共产党,在党内组织派别,散布他们的影响,涣散无产阶级先锋队,另立他们的机会主义的党。……

  毛泽东的批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要“分裂共产党……另立他们的机会主义的党”实在吓人,立刻置张恺帆于死地。

  最后张凯帆被开除党籍,撤销副省长职务,批斗51天,关押200多天,经批判斗争后送淮北某矿劳动。其妻史迈也受到了株连,全家被赶出省府住宅大院。

  据不完全统计,遭受株连被批斗、处分的无为籍各级干部就有28741人“七千人大会”以后,张恺帆平反,官复原职。文革中又受摧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张先后担任省委书记、省纪委第二书记、省政协主席、省政协党组书记、省委顾问等。


  四,开仓赈济有罪论

  “三年困难时期”的大饥荒,完全不是天灾,而是人祸,是把农民活命的口粮被强迫征购造成的结果,可是,当各地灾区的农民已经断炊断粮频临绝境的时候,从上到下的指示都是封仓,禁止开仓赈济。凡是自作主张,开仓赈济的干部,一律受到处分,直到判刑入狱。这是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中罕有的情况。在历朝历代封建社会,不会发生这种全国性的持续的饥荒。凡是遇到局部的饥荒,官员有权先斩后奏,开仓赈济,成了常例。隐瞒不报者,要受到严厉惩罚。文革中被迫自杀的邓拓早年著的《中国救荒史》引明朝王圻《赈贷群议》的话:“若岁凶谷价腾涌,民嗷嗷待哺,司牧不必拘待报之长期,即宜发粟救济,年终汇报。以朝廷所蓄,活朝廷赤子,谁曰不可?”王圻举了宋代和本朝开仓赈济的例子后说:“待报闻而后发,民不为沟中瘠者鲜矣。”(《邓拓文集》第二卷148页)可是,在毛泽东的眼里,农民哪里是朝廷的“赤子”啊,他们是刁民!饿殍载道,填埋沟壑,在毛泽东和他的各级干部的心中从来不会产生人道主义的悲悯之心,也没有封建社会父母官的赤子之情。


  参考资料

  倪胜:“铁骨青天”张恺帆

  盛成佑:张恺帆的诗

  杨继绳:《墓碑》第四章《安徽不安》

  李昌玉,共识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明鏡新聞 - 歷史

明鏡雜誌 - 歷史

明鏡博客 - 歷史

明鏡出版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新史記雜誌社

明鏡電子書 - 歷史/傳記

明鏡雜誌 - 新史記

明鏡雜誌 - 名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