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日 星期六

陳光誠赴美幕後推手孔傑榮1972年赴周恩來夜宴


陳光誠赴美的幕後推手孔傑榮,當年曾為中美關係正常化扮演過極其重要的角色,是真正的「親北京派」,一九七二年周恩來曾夜宴他和費正清等人。如今他為中國人權與法治的正常化而呼號。

--------------------------------

四十年前(一九七二)的六月。美國總統尼克遜(尼克松、尼克森)首次訪問中國大陸之後四個月,對中國有興趣或有研究的學者、記者、作家與一般平民一批批前往仍處於文革後期的中國訪問,他們急著要親眼看看落後、貧窮而又閉鎖的紅色中國。專事研究中國法律的哈佛大學法學院教授兼副院長孔傑榮(Jerome A. Cohen)和他專攻藝術史的妻子柯珠恩(Joan L. Cohen)第一次訪華。柯珠恩因需照顧三個兒子而先行離開大陸,孔傑榮則打算經廣州到香港。孔氏居停廣州時,突接到中國外交部從北京打來的緊急電話,請他立即趕回北京,但未說明理由。同時也在廣州接到急電的是以挑戰政府威權著稱的美國左翼記者史東(I. F. Stone)的兒子、美國科學家聯盟會長傑羅米·史東(Jeremy J. Stone)及其妻子。

孔傑榮和史東夫婦趕緊飛到北京,在旅館靜候進一步消息。外交部要他們下午六時在旅館等候外交部派車接他們。中方雖一直未透露此行目的,但他們心裏都有數,肯定是中國總理周恩來召見他們。車子約在六時三十分抵達人民大會堂,孔傑榮和史東夫婦一進大廳即被引導至一間接待室,進內一看有號稱美國第一把交椅的「中國通」(The China Hand)、哈佛大學名教授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及其妻費慰梅(Wilma C. Fairbank,費氏夫婦的中文名字皆為林徽因所取),他們是在陝北延安接到電話趕回北京。還有做過駐莫斯科特派員、以《列寧格勒九百日》一書享譽全球的《紐約時報》普立茲獎名記者哈利森?索里斯伯里(Harrison E. Salisbury)和他的妻子,以及《聖路易郵訊報》記者李察?達德曼(Richard Dudman)夫婦。中方招待人員把這一群美國客人帶至一個房間,大家一看,周恩來已在裏面,周看到客人進來,一個個握手,並用中國話說﹕「你好,請、請。」站在旁邊的唐聞生(Nancy Tang)馬上翻成英文。中方陪客則有外交部副部長喬冠華、外交部美大司司長章文晉和北京大學校長周培源(當時稱北大革委會副主委)等人。

一九七二年六月的晚宴是中美關係史上一場不尋常的宴會,賓主雙方談了四個多小時,話題廣泛,從中美台關係、越戰談到派遣大陸留學生赴美等問題。著作等身的索里斯伯里於一九七三年出版《到北京及更遠處﹕對新亞洲的報道》(To Peking and Beyond:Report on The New Asia)一書裏,收入他寫的那晚聚會細節。索氏把這書獻給美國老記者、《西行漫記》作者斯諾(Edgar Snow)及其他「老中國通」。周恩來常在深夜宴請友邦人士,但這一天卻選擇傍晚六時三十分開席。

主客在安徽廳就座後,周恩來請大家吸煙,美國客人全都婉謝,中方則人手一枝。周打開話匣子﹕「聽說美國香煙包裝上已印了抽煙有害健康的警告。」但他不同意吸煙有害健康的說法,他說還需作進一步研究,並建議中美兩國合作研究,美國科學家聯盟會長史東馬上贊成。周恩來雖不講英語,但對口語英文的理解力卻很強,從美國國家檔案館所蒐藏的尼克遜訪華紀錄片中,可以看到周的英語理解力甚至超過擔任翻譯的喬冠華的第二任妻子章含之,周曾多次糾正章含之的誤譯。

推動白宮承認北京

周恩來是個很周到、體貼的主人,他向孔傑榮表示很遺憾他的妻子要先回美國照顧孩子。周說,家裏有小孩,做一些事比較不方便,他並透露楊振寧當天到上海,本來夫妻要一起來,但也因孩子需人照顧,妻子只好留在美國。孔傑榮對周恩來說,他和費正清及其他學界同事曾於一九六八年十一月尼克遜當選總統後,遞送一份改善美中關係的備忘錄給尼克遜,建議派特使到中國打破外交僵局、承認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應進入聯合國等。簽名的還有哈佛教授傅高義(Ezra F. Vogel)、史華慈(Benjamin Schwartz)、賴世和(Edwin O. Reischauer)、柏金斯(Dwight Perkins)、麻省理工政治學者白魯恂(Lucian Pye)和哥倫比亞大學教授鮑大可(A. Doak Barnett)等人。周對孔傑榮說﹕「你和費正清可以感受到美國人民的脈動,但美國政府仍感受不到。」周亦強調,由於中美兩國政府都互相採取敵對態度,因此雙方都需要走一段彎曲的道路,不能僅責怪美國敵視中國,中國亦因台灣問題而敵視美國。孔傑榮向周表示,希望越戰早日結束,亦希望周氏早日訪問美國。但周搖頭說他年紀大了,同桌的人(指中方客人)都有機會去(章文晉後來做了駐美大使),但他已不可能。席間,費正清向周提議兩國盡早開始交換語文老師和學生,周卻面有難色。他說,大陸學生在美國如碰到台灣留學生怎麼辦?他們也許會發生衝突。史東建議把大陸留學生送到沒有台灣留學生的美國大學學英文,周認為這個意見不切實際。周表示他並不是反對台灣學生留學美國,他說不少台灣留美學生後來都到中國來了。

最近因建議山東失明維權人士陳光誠留學私立紐約大學(NYU)而打破中美外交僵局的孔傑榮,一直能夠在海峽兩岸享有重望與影響力的原因,固然是中華民國前副總統呂秀蓮和現任總統馬英九是他的哈佛學生,但更與孔氏本人四十年來鑽研中國法律、鼓吹建立中國法治、促進改善中國司法制度與財經法規不遺餘力大有關係。北京當局願意傾聽和接受他的建議,主要是孔傑榮在美國打開中國之門和中美建交史上扮演了一個極其重要的推手角色,他的名聲也許不像費正清(一九零七年生,大孔傑榮二十三歲)那樣響亮,但他為中美建交所貢獻的心力卻毫不遜於費氏。他在六、七十年代不斷地撰文、演說、赴國會作證力主與北京建交、讓中共進入聯合國,是真正的「親北京派」。

孔傑榮於一九三零年七月一日生於新澤西州伊麗莎白市一個猶太家庭,他常說他的生日(七月一日)也是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日子。他先後畢業於耶魯大學和耶魯法學院,五十年代末到柏克萊加州大學法學院任教時,洛克菲勒基金會希望遴選一名學者專門研究中共法律,孔傑榮即從此踏入研習中國與亞洲法律的領域。他自己記得很清楚,他是在一九六零年八月十五日晚上九點開始上第一堂中文課,但他的中文至今還是不太靈光;他在一次演說中戲稱中國和亞洲已成為他的終身「飯碗」(rice bowl)。孔傑榮於一九七二年隨美國科學家聯盟訪華時,正值大陸發動「批林批孔」,他不敢在大陸使用「孔傑榮」這個中文名字,而用「柯恩」(Cohen)。

促使北京釋文革學者

孔傑榮於一九六四年轉到哈佛法學院,一待十七年,不少亞洲學生日後在學界和政壇享大名。孔氏亦頗為關切國際政治與人權,一九七二那年除了訪問中國,亦曾踏足北韓。他和南韓異議人士金大中關係密切,一九七三年曾設法使被綁架的金大中獲釋。二零零零年,孔傑榮亦曾介入促使中共釋放被拘禁的賓州狄金森(Dickinson)學院圖書館員、文革學者宋永毅;孔因批評新加坡人權措施而與老友李光耀失和;八十年代中期,台灣黑幫分子在加州刺殺《蔣經國傳》作家江南(劉宜良),孔傑榮曾義務代表江南遺孀崔蓉芝赴台出庭,並指出中華民國政府應負責任。

孔傑榮於八十年代初向哈佛法學院請假到北京工作,一面當律師,一面傳授中國學生有關美國法律。後來在美國寶維斯律師事務所(Paul, Weiss, Rifkind, Wharton & Garrison)北京辦事處工作,前《中央日報》老報人龔選舞的律師女兒龔珊才和他同事。孔氏直至一九八九年「六四」天安門事件爆發後始離開大陸。孔氏於一九九零年加入紐約大學法學院,並成立亞美法律研究所。

孔傑榮早在七十年代初即積極在幕後推動中共釋放其耶魯法學院同學唐尼(John T. Downey)。唐尼韓戰期間加入中情局,一九五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所搭飛機在中國東北上空被擊落,唐尼等三人被俘。唐尼等了二十一年,一九七三年三月獲釋,一九七五年娶中國女子為妻。

四十年前的那天晚上,周恩來召宴的中美重要客人幾已全部作古,只有孔傑榮一個人以八十一歲高齡繼續為中美關係而奔波。但他已不再為「中美關係正常化」而賣力,而是為「中國人權與法治正常化」而呼號!

陳之嶽,《亞洲周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明鏡新聞 - 歷史

明鏡雜誌 - 歷史

明鏡博客 - 歷史

明鏡出版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新史記雜誌社

明鏡電子書 - 歷史/傳記

明鏡雜誌 - 新史記

明鏡雜誌 - 名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