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9日 星期二

美國的脊梁——國殤日遐想


美國的脊梁不是曼哈坦的摩天大樓,而是平凡眾生勇於獻身的國家精神。國家精神不是空洞的教條,而是有血有肉的傳奇,是由無數普通人的生命故事所構成的集體記憶。
從紐約紀念陣亡將士,到葛底斯堡的國家公墓,再到阿靈頓無名戰士墓,這三個看似沒有聯繫的片段,貫穿著「美國的脊梁」這樣一個令人深思的主題。

國殤日 紀念陣亡將士

每年5月的最後一個星期一是國殤日(Memorial Day)。這一天,全國各地都會舉行莊嚴肅穆的紀念活動,緬懷為國捐軀的將士。

國殤日前,海軍、海軍陸戰隊、海岸防衛隊的艦艇停靠紐約港口,總有不少水兵船在曼哈坦休閒。那天,朋友到曼哈坦購物,他告訴我,他拍到了經典的照片。「絕對經典!我拍到了另一張『勝利之吻』。」

1945年8月14日,紐約人在收音機裡聽到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消息。湧到紐約時代廣場,慶祝二戰勝利。「劍外忽傳收薊北,漫卷詩書喜欲狂」。有個美國水兵,似乎不知道怎麼表達心中的狂喜,他衝向一個剛下班、路過時代廣場的女護士,一把抱起她,毫無顧忌地親吻她。

當時,攝影師艾森士塔特抓拍下水兵親吻護士鏡頭,名之為「勝利之吻」。曼哈坦的時代廣場,因為這張「勝利之吻」而名揚世界。可以說,這張照片,是曼哈坦最經典的時刻。

66年過去了,那個經典的時刻卻永遠銘記在美國人民心裡。見到身著水兵服的海軍陸戰隊,三個少女情不自禁,走到水兵身邊,要求跟水兵來個「勝利之吻」。

被要求接吻的水兵,看上去才20出頭,有些靦腆。他問,「是真的接吻嗎?」

「當然,你介意嗎?」女孩答道。

年輕的水兵感到有些突兀,不知如何回答,只是靦腆的笑著。不等水兵回答,其中一位身材豐滿的女孩,大方走過去,身體貼近,紅唇迎上去,吻向水兵。她的身體就勢靠在水兵懷裡,左腿微微勾起,好讓身體盡可能靠近水兵。水兵也忍不住俯下身回應。

朋友拿出數位相機,抓住了這個鏡頭。曼哈坦時代廣場,一個經典鏡頭:一位年輕水兵深情吻著陌生的女孩的照片,在朋友的數位相機中誕生了。鏡頭中的兩個互不認識的年輕人—美國水兵和美國普通少女的深情一吻,定格了美國歷史難忘的時刻。

國殤日原稱「掃墓日」。發源地據說是紐約州滑鐵盧市。20世紀初,美國各州將這一天掃墓日定為公假日。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掃墓日範圍擴大,紀念所有在戰爭中為國捐軀的將士。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掃墓日被更名為國殤日。

朋友從中國來,自然不能不體驗一下美國這個特殊的「節日」。長島瓊斯海灘每年都會展示美國最先進軍用飛機和最經典的民用飛機,由飛行員進行特技表演,每年都有數十萬民眾前往觀看。

瓊斯海灘觀摩飛行表演

住家附近的小鎮小頸—道格拉斯頓,每年都舉行全國規模最大的陣亡將士紀念日遊行。從1927年開始,到今年已經是第84屆了。有近180個團體參加,遊行隊伍長達兩哩。可惜,我和朋友因去海灘看飛機表演,沒有看到這場遊行。

國殤日是入夏的第一個周末,宣告著夏天開始。海灘開放、燒烤開爐。我住的小區,一年有三次燒烤,首個登場的燒烤時間就是國殤日。許多人在入夏的第一個長周末,或上街遊行,或前往公墓;或湧向沙灘,或舉家燒烤,各自以不同方式度過這個特殊的日子。在緬懷為國捐軀將士的同時,享受即將到來的夏日。

葛底斯堡 永恒的一刻

陣亡將士紀念日前,與友人到賓州參觀著名的阿米希社區(Amish Village),之後到葛底斯堡。葛底斯堡(Gettysburg)曾在美國歷史上演繹過一個經典的永恒的時刻。

我們來的這天,是國殤日的前兩天,我們將GPS定位在葛底斯堡訪客中心。訪客中心,恰好是葛底斯堡戰役的發生地。戰場附近是葛底斯堡國家公墓。莊嚴靜謐的墓園,微風傳來遠處的鳥鳴。

路邊的小牌子,記載了當時交戰情況:1863年7月1日至3日,葛底斯堡發生激戰,這場戰役被視為美國南北戰爭轉折點。戰爭的激烈程度,從戰役死亡的人數,可見一斑。戰役發生地的斜坡上,立了十幾個紀念碑。

緩步走上山坡,山坡上,綠草茵茵。山坡被幾道齊腰高的石頭墻隔成幾塊方陣,想必石墻是當時戰士的掩體。從坡頂往下望去,坡底豁然開朗,是一片寬闊的地帶。顯然,這是個易守難攻的地勢。葛底斯堡一戰,南軍大敗,落荒而逃。北軍將領沒有乘勝追擊,錯過了殲滅南軍的好時機。

1863年11月,也就是蓋茲堡戰役結束的四個月後,紀念葛底斯堡陣亡將士墓地落成,當時的賓州州長請林肯在落成儀式上講話。頭一天,林肯在首都寫好演講稿。到葛底斯堡當晚,他又修改了一遍。11月19日,林肯在葛底斯堡的美國陣亡戰士墓前,發表了他的著名的「民有、民治、民享」的演說。

林肯的致詞,講了不到幾分鐘,聽眾還沒有反應過來,就講完了。

林肯自己覺得這篇演講稿寫得不好。而恰恰是這個演講,誕生了歷史的經典的一刻。偉人常常追尋經典的一刻,然而,經典的一刻不是偉人可以設計的。如果說是林肯的演講成就了葛底斯堡,毋寧說是葛底斯堡的陣亡將士,成就了林肯的演講。

葛底斯堡國家公墓,成為林肯一生經典的一刻。林肯一生中這個經典一刻,成了美國國家歷史永恒的一刻。林肯演講昭示的美國精神,生生不息、永不中斷。

看完葛底斯堡戰場,我們越過馬路,進入葛底斯堡陣亡將士墓地。葛底斯堡國家公墓右側300尺,是林肯紀念園。紀念園很簡樸。一座林肯的半身銅像,目視著美國陣亡戰士墓。雕像後面,兩塊銅板上,鑄著林肯的演講全文。有人在銅像的底座上,放了一排有林肯的頭像的一分錢硬幣,以示崇敬。從林肯雕像漫步來到紀念碑。紀念碑背後,一本展開的銅鑄的書,刻著林肯演說的手跡。

5月的陽光,溫煦地灑在草地上,畫出斑駁的樹影。墓地的紀念碑,是墓園中心。紀念碑前面,是一片墓地。環繞著紀念碑,是十幾圈花崗巖墓碑。墓碑石聯成十幾個大圈,好像草地上漸漸蕩漾開的一圈一圈的漣漪。墓碑都平埋在地下,地面上露出僅夠刻上名字的一小塊。有的墓碑上刻著姓名,有的刻著「無名者」(unknown)。

葛底斯堡陣亡戰士的墓地上,有人擺上一束鮮花。一位無名的緬懷者,在一位無名戰士的墓前,插了一面小國旗。國旗的白色條紋上,寫著這樣的詩句:你和我,生死相連;在永恒的灰燼裡,我們一起,繼續下去…

阿靈頓 無名戰士墓的守護人

葛底斯堡的國家公墓的無名戰士墓,讓我回想起美國另外一處有無名戰士墓的美國阿靈頓國家公墓(Arlington National Cemetery)。美國阿靈頓國家公墓在維吉尼亞州阿靈頓郡,與林肯紀念堂隔河相望。公墓始建於1864年, 占地2.5平方公里。美國南北戰爭以降,共有30多萬為國捐軀者,長眠於此。美國總統甘迺迪(John Fitzgerald Kennedy)和妻子賈桂琳(Jacqueline Bouvier Kennedy Onassis)的墓,並列在阿靈頓公墓裡。地上一炬明火,四季燃燒著。

有一年,到維吉尼亞朋友處,回程經過華盛頓,順道來到阿靈頓國家公墓。時值5月,綠草茵茵,輕風拂面。整齊的一排排白色的大理石墓碑,從眼前伸向遠處。走在墓園的小路上,踩著輕緩的步子,唯恐驚醒亡靈,感覺肅穆而莊嚴。一行行久遠難以辨認的生命的符號,感覺真實而又失落。墓碑上的名字,都曾是鮮活的生命啊。有些墓碑上的文字,時間久遠,已經被風化,看不大清楚了。心想,阿靈頓國家公墓所記錄的生命意義,又豈是文字符號可以表達的?

到阿靈頓國家公墓,不能不看無名戰士墓。這座由白色大理石建成的長方體的墓座,由公墓裡專門的士兵看守。每30分鐘換崗一次。簡單的儀式,日復一日。自1930年開始,無名戰士墓被國家守墓人看守著。一天24小時,一年365天,未曾中斷。

2003年,伊莎貝爾颶風橫掃華府,連美國參議院和眾議院都因為颶風,休會兩天。美國廣播公司晚間新聞報導,由於颶風的危險天氣,負責看守阿靈頓墓的士兵,獲準暫停無名戰士的守墓儀式。這一提議被守墓人斷然拒絕。「不行,我們不同意!」在惡劣的熱帶風暴急雨裡,他們繼續執行任務。盡管每個執勤的守墓人渾身上下都濕透了,他們說:「守衛無名戰士墓,不是一個任務,而是一個士兵為國家服務的最高榮譽。」

成為守墓人,有特別的要求。守墓人的身高,要求在5呎10吋到6呎2吋之間,腰圍不能超過30吋。而對守墓人的生活要求,近乎苛刻。守墓人住在阿靈頓公墓的一個 軍營裡,每個人的服務期限是兩年。

前6個月,不能跟任何人說話,也不能看電視。下班後所有時間,都花在學習175個葬在阿靈頓國家公墓的重要人物的生平事跡上。守墓人每天要花5個小時準備他們的制服,因為制服不能有絲毫皺紋。

守墓人穿的鞋是一種特制的鞋底很厚的皮鞋,下雪天不至於把腳凍壞。鞋底釘著一整塊鐵掌,行步時會在花崗巖的石地板上發出清脆的聲音。換崗時,守墓人要邁正步走21步,走到無名戰士墓前的直立位置。換崗的守墓人,相互注目21秒,然後才交換崗位。21步和21秒,就像21響禮炮一樣,是對無名戰士的最高敬意。

做守墓人,要立下誓約:一旦成了守墓人,一輩子不能喝酒;不能公開宣誓;不能以任何方式—無論是個人的還是集體的生活方式,做任何有辱守墓人稱號的事。 至於守墓人為什麼不能飲酒,我猜是因為對那些禁止飲酒的穆斯林士兵的尊重。古人曰:事死如事生。守墓人對不飲酒的死者的尊重,也是對所有戰鬥在前線的穆斯林士兵的尊重。

兩年期滿,守墓人被贈予一個佩章,戴在他們的翻領上,標誌著他們曾經做過美國無名戰士的守墓人。目前,全美國只有400人佩戴著這樣的佩章。日後,如果違背當初的誓約,他們必須交出佩章,以免這個榮譽遭到玷污。無名戰士墓的守墓人,心如止水,意如死灰,一心一意守護者美國所有無名戰士的在天之靈。只有這樣的守墓人,才配為無名戰士守靈。 這樣的守墓人,本身就代表了美國的獻身精神。

無名戰士,為國獻身的精神, 更是美國的一種國家精神。一個國家是要有精神的。這種國家精神,被美國甘迺迪(JFK)概括成一句經典:「不要問國家能為你做什麼,要問你能為國家做什麼。」人需要有超越物質的獻身精神。一個國家,也需要由它的公民的獻身精神凝聚成國家精神。阿靈頓國家公墓的守墓人,守的不是無名戰士墓,而是國家的精神和靈魂。

國家精神是什麼呢?國家精神是歷史上經典時刻的永恒的集體記憶。在歷史的長河中,用痛苦的血水和淚水凝結而成的歷史時刻,由普普通通的人民的紀念得以見證和流傳,凝固成為國家精神。國殤日,就是這麼一個的日子。美國人民在這一天紀念陣亡將士,既表達對先烈的緬懷,也表示對軍人的敬意。這是典型的美國式紀念:既紀念過去悲哀痛苦的歷史,也感恩今天平靜祥和的生活。正是千千萬萬普通美國人平安祥和的生活,賦予了陣亡將士為國捐軀不朽的意義。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國家如人,有正氣和邪氣。一國正氣充盛,則國泰民安;一國邪氣橫行,則民不聊生。正氣沛然,凝聚為國家精神。國家精神賴以建立的道德基石,是人類崇高的普世價值所揭櫫的「生而平等、活的自由」的權利。國家精神的社會保證,是人民對普世價值永不停止的不倦實踐;國家精神永不萎謝的生命土壤,是一國國民以鮮血的代價對普世價值的誓死捍衛。國家精神,聚合國民對國家的忠誠,形成國民對國家的向心力。正是舉世無雙的國家精神,使美國成為美國。

予生者以悲憫,給逝者以緬懷。像葛底斯堡這樣的國家公墓,美國有130處,共有290多萬墓穴。多少將士短暫的生命,在墓園定格為一塊墓碑;而國家永恒的命運,也在這裡得到昇華…,這就是美國的國家精神。更令人感到可貴的是,無數普普通通的美國人,在精心呵護著美國的國家精神。

每年通過陣亡將士紀念日一代一代傳遞下去的集體記憶,給了那些無名英雄在國家神殿銘刻永恒的烙印,這種集體記憶是美國脊梁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站在阿靈頓無名戰士墓的守墓人身邊,感受到的是一個國家對為其獻身的士兵—連名字都沒有被記載的士兵的最崇高敬意。

國家以崇高的敬意,永遠銘記為國捐軀和獻身的人們。這種敬意通過守墓人一絲不茍的儀式表達出來。80年如一日,從不間斷。每一個來到無名英雄墓前,站在守墓人前的人,能不感受到美國凜然的國家精神嗎?

國家守墓人,既是一種稱號,也是一種榮譽,更是國家精神守護者。無數像阿靈頓無名戰士墓的國家守墓人這樣的平凡的美國人,撐起了美國的脊梁。一個國家,有眾多有形的和無形的守護者連接的脊梁做支撐,國家精神必不崩壞,也永不喪失。

羅慰年,世界新聞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明鏡新聞 - 歷史

明鏡雜誌 - 歷史

明鏡博客 - 歷史

明鏡出版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新史記雜誌社

明鏡電子書 - 歷史/傳記

明鏡雜誌 - 新史記

明鏡雜誌 - 名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