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25日 星期日

《明朝那些事儿》对杨廷和的丑化


  《明朝那些事儿》是一部非常精彩的书,在读者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资深“明矾”公孙扬眉说:“《明朝那些事儿》注定会成为一个里程碑事件。这不在于明月的文学功底有多好,而在于这套书以足够有趣的笔法还原了历史原貌,吸引了像我这样每天追踪的读者。可以说,没有《明朝那些事儿》,‘明矾’对于那个朝代的印象,肯定还是电视剧里胡编乱造的片断。”

  不过,当年明月对若干明朝历史人物的评价失去了学者的客观和严谨,被自己的个人好恶左右,历史的真实被肆意扭曲。其中一例是抬高孙承宗贬低袁崇焕。2009年凤凰网刊登了王者不臣的文章《涉嫌抄袭:当年明月也有一个疑似袁腾飞的谜团》,对此事进行了澄清。还有一个更严重的例子是抬高王守仁贬低杨廷和,至今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杨廷和(1459-1529),字介夫,四川新都人,明朝著名政治家。12岁中举人,19岁成进士,是正德末期、嘉靖初年的内阁首辅。王世贞说:“廷和为人美风姿,性沉静详审,为文亦简畅有法。”(《嘉靖以来首辅传》杨廷和传)

  对于杨廷和的历史贡献,《明史》给予了恰如其分的评价:“武宗时候,君王的行为越来越荒诞,宠幸小人。杨廷和当宰相,虽然改变不了皇帝的德行,然而流贼和藩王造反,国家却没有瓦解,都有赖于杨廷和的‘经济之远略’。‘至其诛大奸,决大策,扶危定倾,功在社稷,即周勃、韩琦殆无以过。’”(卷190杨廷和传)明代的焦竑说:“此真有宰相之才,虽姚崇何以过之?”(《玉堂丛语》

  杨廷和的才能品行,大致与李贤、李东阳相当。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中,对这三个人却没有一碗水端平。他给予了杨廷和的特殊待遇,对其进行了出人意料的贬斥。当年明月说:“(此书)是以正史为主体的,不敢随便误人子弟。”(第三部第十二章)但是在杨廷和一事上,他违反了这一原则。

  第一个指控,他说杨廷和收取朱宸濠的贿赂。这项指控对个人的操守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我很吃惊,因为我印象中杨廷和不该这样。于是我重新翻阅了《明史》杨廷和传、朱宸濠传、武宗本纪和《明武宗实录》,都不见此条记载。可是,当年明月说了,有史料为证。

  我再翻野史,先找到高岱的一句话:“始大学士杨廷和亦庇之(宁王)”。(《鸿猷录》)这说明不了杨廷和受贿。几经周折,我终于找到了证据的原始出处。霍韬在其私人笔记中记载:“宸濠未反时,多内交士夫,凡所馈皆有籍记。濠诛后,阅馈籍,惟厚斋梁公(梁储)、晋溪王公(王琼)无馈迹。”(《渭崖文集》)

  看到这条记录,我又吃了一惊。这样的证据,当年明月也敢用,亏他是学法律的!我提出下列疑问,请明月君解答、分析一下。首先,霍韬是杨廷和的政治对手,说话的可信度值得怀疑。

  其次,霍韬的证据来源自哪里?依照霍韬的经历和地位,他不可能亲眼看到宁王的行贿清单。而据当年明月的说法,王守仁恐怕名单惹事,一把火烧了。难道他在烧之前,先看了清单的内容?如果这样,他的胸怀连曹阿瞒都不如。继续分析下去,存在这种可能性:是王守仁告诉的霍韬。可是还有问题:王守仁的话语权多大呀,他怎么自己不说,非得借霍韬的口说出来?另外,王守仁与杨廷和也有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虽然他是“圣人”,他的证词也要打个折扣。

  再次,霍韬的记载不符合常识。要证明梁储和王琼没有受贿,很简单,看一下名单,没有二人的名字就可以了。可是,霍韬要表达的是另外一层含义:只有这二人没受贿。意思是:除了这二人,别人都受贿了。如此推理下去,不仅杨廷和受贿,霍韬、王守仁也受贿了。李贽一看这可不行,霍韬的话不严谨,他改为:“夫满朝皆受宸濠赂,独晋溪公与梁公亡有也。”(《续藏书》),把受贿的对象限制在中央官员的范围内。

  不过,这样仍然有问题。中央官员这么多,没有几千也有几百吧。你凭什么说:只有梁、王二人没受贿?看来,此人得左手拿着宁王的送礼名单,右手拿着官员花名册,一个个对。为了避免冤枉好人,官员花名册一定要准确,这只能问吏部要——可能吗?很显然,霍韬的记载不符合逻辑。说到底,没有证据表明杨廷和受贿了。

  第二个指控,当年明月说杨廷和迎立幼主,有擅权的目的。事实究竟如何呢?按照朱元璋的《皇明祖训》:“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武宗没有儿子,也没有亲兄弟。他的两个伯伯早死无后,最年长的叔叔就是兴献王,其子就是后来的嘉靖皇帝朱厚熜。因此,杨廷和迎立嘉靖是最合理的选择。这里面没有个人私利。当年明月显然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第三个问题,当年明月在“大礼仪”事件中存在严重误导。《公羊传》说:“为人后者为之子。”按照封建礼法,孝宗-武宗这一支为大宗,作为旁支的嘉靖应为孝宗继嗣。于是,杨廷和主张嘉靖认孝宗为父有一定依据。当年明月没有分析大礼仪之争的背景,简单地说:认自己的亲生父亲怎么不对?

  现代人看大礼仪之争,会觉得非常可笑。在儒家学说占统治地位的古代,礼教是多么的重要。北宋年间,也发生了类似的事件“濮议”。比较两起事件,可以看出宋英宗比嘉靖理性、明智很多。宰相韩琦等主动奏请尊礼皇帝的生父濮安懿王,而英宗说等先帝大祥(死后两周年)后再议吧。反观嘉靖皇帝即位刚六天,就迫不及待下令拟定尊礼其生父兴献王的方案。此外,他对待张太后很不好,对大臣实施大规模的廷杖,都不如宋英宗做得好。

  对于杨廷和退休的原因,当年明月没有说透。除了大礼仪和盛极必衰的忧虑,还有嘉靖皇帝经常举行道教仪式、派官监督江南织造等行为。大礼仪之争主要就是礼仪之争,有的学者非要说成是守旧派和维新派之争、程朱理学和新兴心学之争。当年明月没有接受这些不靠谱的说法。他认为王守仁虽未参与此事,却与此事有关。

  当年明月极其推崇王守仁,认为他是整个明代的第一猛人、与孔子齐名的圣人。书中连带着赞美王守仁的恩人王琼,说他是“好人”兼“能人”。“能人”毫无疑问,“好人”很牵强。无论目的是什么,与江彬、钱宁这些奸佞之徒打得火热,终究是一大污点。

  至于王守仁,其军事和思想成就卓越。但是他的知行合一的思想,不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嘛,非常空洞。他的军事成就与其思想也没有直接的联系。说到最后,当年明月贬低杨廷和,只有一个原因——为了证明自己提出的“明代官场第一魔咒:无论如何,千万不要去惹王守仁。”(第四部第一章),而杨廷和不幸是王琼和王守仁的敌人。

甄鹏,来源: 共识网



1 則留言:

  1. 我对明月文章大不以为然。

    至于大礼仪, 其实另有故事。 宪宗晚期曾想换太子, 候选人就是邵妃所出朱祐杬(兴献王)。 所以明世宗一直认为兴献王才该是宪宗真正继承人, 至少对武宗大不以为然。 大礼仪中世宗设世庙, 把自己父亲抬高为皇帝(睿宗), 太庙位于武宗之上。尊朱棣为成祖,世宗要颂扬的是朱棣从建文手里夺回帝位再塑江山的功绩。

    回覆刪除

明鏡新聞 - 歷史

明鏡雜誌 - 歷史

明鏡博客 - 歷史

明鏡出版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新史記雜誌社

明鏡電子書 - 歷史/傳記

明鏡雜誌 - 新史記

明鏡雜誌 - 名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