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29日 星期四

崔志海:摄政王载沣驱袁事件再研究(上)


   【内容提要】  摄政王载沣驱袁事件,既是清廷内部的一场权力斗争,同时也夹杂着复杂的国际因素,与当时中美日三国外交存在十分微妙的关系,尤其与袁世凯的联美制日外交的失败直接有关。在这场政治权力斗争中,载沣之所以没有处死袁世凯,固然由于载沣本人性格优柔寡断、缺乏政治斗争经验,以及慑于袁世凯的北洋势力,但同时与列强尤其是美国的强力干预有着密切关系。而就几个主要列强来说,它们对载沣驱袁的态度和反应并不一致。其中,因为袁世凯的联美制日外交妨碍了日本对中国东三省的侵略,日本方面对袁世凯遭罢黜实际上持欢迎和支持态度,极不愿意看到袁氏复出; 而美国政府由于担心清末新政改革政策发生逆转,同时也为了抵制日本对清政府的控制及与日本争夺中国东三省的控制权,坚决反对载沣罢黜袁世凯,从一开始就期待袁氏尽快复出。在载沣驱袁权力斗争的历史背后,同时也浮现出日、美两国较量的影子。

   【明镜历史网编者注】本文较长,注释较多,为便于阅读和查找,采取逐段注释的方式。



摄政王载沣驱袁是辛亥革命前夕清廷内部发生的一个重大政治事件,它直接影响了清末民初中国政局的演变,相关论著虽有论及①,但均局限于驱袁事件发生之际清廷内部权力斗争的考察,始终忽视这一事件所发生的国际背景,没有注意到驱袁事件与当时联美制日外交失败之间的关系,亦忽视驱袁事件发生之后清廷内外围绕袁氏复出问题而展开的斗争,以及美、英、日等国的不同反应。本文则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美国国务院的相关外交档案文件,并结合中文档案和文献资料,从内政和外交两个维度,对载沣驱袁的经过、美国政府的反应以及载沣罢黜袁世凯的原因和袁世凯的复出等问题做一些补充研究,以便我们对这个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以及清末政局的复杂性有一个更为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拙文在最后定稿过程中,承蒙马忠文副研究员提出一些宝贵的修改意见,谨致谢忱; 另感谢李细珠研究员在借阅图书资料方面提供方便。

①以笔者有限的阅读,有关载沣驱袁问题的研究,以侯宜杰先生的《袁世凯全传》( 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年版) 和骆宝善先生的《骆宝善评点袁世凯函牍》( 岳麓书社2005年版) 两书中的相关论述,以及杨天石先生的《须磨村密札与改良派请杀袁世凯的谋划》( 《复旦学报》1986年第5期) 一文,比较有学术价值。

一、载沣驱袁经过

载沣驱袁事件缘起于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的相继去世。1908年11月14日光绪皇帝去世,慈禧太后于当日即发布懿旨,宣布以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入承大统,为嗣皇帝; 在其成人之前由载沣监国、行使军国政事。次日( 15日) ,慈禧太后本人也撒手人寰。两宫的去世,使得戊戌政变以来一直遭压制的帝党和后党之争的历史旧案重新浮出水面。当年拥光绪帝推行变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立即在海外发起倒袁运动。他们发表《光绪帝上宾请讨贼哀启》和《讨袁檄文》,并上书摄政王载沣,历数袁世凯罪状,控告光绪帝系被袁世凯谋害,呼吁载沣“为先帝复大传,为国民除大蠹”。① 康有为甚至为此两次致电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 Theodore Roosevelt) ,控告袁世凯谋害光绪皇帝,请求美国政府出面进行干涉。② 同时,他们还策划与善耆、载泽等满族亲贵和岑春煊、瞿鸿禨、张之洞等汉族官僚联络,劝说载沣迅速去除袁世凯。③

在朝廷内部,一些满族亲贵和汉族官僚也发起了倒袁运动。还在光绪帝去世前不久,御史江春霖就有感于袁世凯五十寿辰时前来祝贺的各路官员堵塞门庭,袁的权势如日中天,于10月3日上书慈禧太后和光绪帝,建议为国家和为袁世凯家族计,须对袁世凯的权势加以裁抑。④ 12月19日摄政王载沣在宣统皇帝登基后为表示新朝“恩泽”,命庆亲王奕劻以亲王世袭罔替,赏加袁世凯太子太保衔,御史江春霖又于12月29日上书摄政王,不满褒奖,控告奕劻、袁世凯结党营私,败坏官场风气,“关系于前途者甚巨”,提醒载沣“重思之”。⑤ 御史赵炳麟也上书摄政王,直言袁世凯为人险恶,“包藏祸心”,“树植私党,挟制朝廷”,“他日必生意外之变”,建议摄政王在“方今主少国疑”之际速将袁罢斥,“以奠国本而杜后患”。⑥ 据载涛回忆,善耆、载泽等满族亲贵则以袁世凯权力对朝廷构成严重威胁,劝说载沣尽快严办袁世凯,指出: “此时若不速作处置,则内外军政方面,皆是袁之党羽; 从前袁所畏惧的是慈禧太后,太后一死,在袁心目中已无人可以钳制他了,异日势力养成,消除更为不易,且恐祸在不测。”⑦度支部尚书载泽还鼓动载沣乘机除掉袁世凯,为光绪皇帝复仇,密谓: “大行皇帝之事,天下称冤; 皇上年幼,尔摄政其毋自贻伊戚。”⑧

①康有为: 《上摄政王书》,汤志钧编: 《康有为政论集》上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638—639页。

②Kang Yuwei to President Roosevelt,November 14,30,1908,Telegram,Records of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Relating to Internal Affairs of China,1906—1910,microfilm. 详见拙文《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之死与美国政府的反应》,《清史研究》2009年第3期。

③有关海外立宪派康有为、梁启超的倒袁活动,详见杨天石《须磨村密札与改良派请杀袁世凯的谋划》( 《复旦学报》1986年第5期) ,兹不赘述。

④《劾军机大臣袁世凯权势太重疏》( 光绪三十四年九月初九日) ,江春霖: 《梅阳江侍郎奏议》第2卷,刻本,第11—14页。

⑤《论庆亲王奉旨世袭罔替覃恩过优疏》( 光绪三十四年十二月初七日) ,江春霖: 《梅阳江侍郎奏议》第2卷,第29—32页。

⑥《劾袁世凯疏》,赵炳麟: 《谏院奏事录》第5卷,刻本,第11—12页。

⑦载涛: 《载沣与袁世凯的矛盾》,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 《晚清宫廷生活见闻》,中国文史出版社2000年版,第73页。

⑧赵炳麟: 《宣统大事鉴》第1卷,刻本,第2页。

在如何处置袁世凯问题上,年轻的摄政王载沣优柔寡断,缺乏清初康熙帝擒杀权臣鳌拜的政治胆略,将此等需要果断速决之事商诸庆亲王奕劻和军机大臣张之洞等人。狡猾、贪财的奕劻早已被袁世凯的金钱所收买,坚决反对将袁世凯革职治罪,一再为袁缓颊。据报载,“初六日,摄政王特召庆邸进内,密商惩处袁尚书之旨,庆曾竭力斡旋,事遂中止。至初八日,复特诏庆邸入对,重询惩处袁氏之事,并掷阅江御史参袁原折,罗列劣迹多款。摄政王意拟派员彻查,再予处分。庆邸又代为面求。摄政王但允不予深究,仍须降旨开缺。庆邸面请不如令其自行告病。摄政王亦不允,并云我亦深知其才可用,无如其居心实不可问,并历数其劣迹。词意之间,坚形于色。庆邸知无可挽回,至初十日遂因足疾续假,而袁尚书开缺之旨,即于十一日发表。”①据溥仪回忆,奕劻还曾以北洋军起来造反相威胁,阻止载沣将袁治罪,说道: “杀袁世凯不难,不过北洋军如果造起反来怎么办?”②而张之洞虽非袁的同党,但以“主少国疑,不可轻于诛戮大臣”,亦不赞成杀袁。③

慑于各种压力, 1909年1月2日摄政王载沣于朝堂散值后,复召张之洞、世续入内廷,拟定上谕④,仅以足疾为由,将袁世凯罢黜回籍,称: “军机大臣外务部尚书袁世凯夙承先朝屡加擢用,朕御极后复予懋赏,正以其才可用效驰驱,不意袁世凯现患足疾,步履维艰,难胜职任,袁世凯著即开缺,回籍养疴,以示体恤之至意。”⑤同时,又发布上谕,命那桐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另赏载澍为乾清门头等侍卫。

就在载沣颁布驱袁上谕的当日,袁世凯获知朝廷将有不利于己的事情发生,为免遭不测,即携部分家眷匆匆乘火车前往天津英国租界躲避,并由他的同党、直隶总督杨士骧派人暗中加以保护。⑥ 袁的长子袁克定则留在北京,致函包括美国在内的各国公使馆,请求需要时给予庇护。⑦ 在杨士骧派人通知他没有生命危险后,袁与他的家人才于4日返回北京,5日下午5 时乘坐京汉铁路专车离京,回籍“养疴”。⑧

二、美国政府的态度和反应

载沣驱袁表面看来纯属清廷内部事件,但实则不然。这一事件在当时就引起相关列强的密切关注,并以美国政府的反应最为强烈。在摄政王颁布罢黜袁世凯上谕当日下午4 时,美国驻华公使柔克义( W. W. Rockhill) 就将这一上谕电告国务院,并将载沣罢黜袁世凯看作满族官僚的“反动行为”⑨,认为“突然罢免袁世凯只是反动政策的第一步,既危害中国的利益,也危害外人的利益”。10 紧接着,柔克义便与其他国家的驻华公使聚集在美国使馆商量对策,建议联合向摄政王载沣提出抗议。

①《志庆袁两公之交谊》,《申报》,1909年1月15日,第1 张第4 版。

②爱新觉罗·溥仪: 《我的前半生》,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3页。

③载涛: 《载沣与袁世凯的矛盾》,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 《晚清宫廷生活见闻》,第73页。

④许恪儒整理: 《许宝蘅日记》第1 册,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228页。

⑤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 《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第34 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25页。

⑥按: 对于袁世凯如何事先得知消息,一说是得到庆亲王通报( 见袁静雪《一生经营,猢狲散尽》,文斐编: 《我所知道的袁世凯》,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11页) 。一说1月2日袁世凯前往宫廷早朝时与袁关系密切的太监告知他将有大不利于他的事情发生,具体如何严厉不得而知,于是袁便急退出朝房,避往天津( 见刘成禺《世载堂杂忆》,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28页) 。

⑦Mr. Rockhill to the Secretary of State,January 16,1909,Records of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Relating to Internal Affairs of China,1906—1910.

⑧关于袁世凯离京回籍的时间,学者和史料有不同说法: 侯宜杰先生说是1月6日( 见《袁世凯全传》,第169页) ,《申报》也在1909年1月7日报道袁于昨日即1月6日离京回籍( 见《西报译要·袁世凯出京》和“专电·电一”,《申报》,1909年1月7日,第2 张第2 版、第1 张第3 版) ; 骆宝善先生说是光绪三十四年十二月廿一日,也即公历1909年1月12日( 见《骆宝善评点袁世凯函牍》,第206页) 。以上两说均不准确,袁世凯离京回籍的确切时间应为1月5日。学部侍郎严修为少数到车站送别袁世凯的官员,他在是日的日记中写道: “送项城于车站”( 见《严修日记》编辑委员会编《严修日记》( 三)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495页) 。美国驻华公使柔克义在6日的电文中也报告袁世凯系在5日离京回籍,见Mr. Rockhill to the Secretary of State,January 6,1909,Telegram,Records of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Relating to Internal Affairs of China,1906—1910.

⑨Mr. Rockhill to the Secretary of State,January 2,1909,Telegram,Records of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Relating to Internal Affairsof China,1906—1910.10 Mr. Rockhill to the Secretary of State,January 16,1909,Records of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Relating to Internal Affairs of China,1906—1910.

当晚10 时,柔克义致电国务卿,请求授权他与其他国家的驻华公使分别提交照会,称: “今天下午,我拜访了我的多数同僚,所有人均认为罢免袁世凯造成了十分严峻的局面,需要立即向中国政府抗议。袁参与中国政府对维护秩序、稳定和进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他的罢免一定会在中国产生极为不好的后果,可能引发严重骚乱。您是否授权我就此向中国政府提出抗议,并要求中国政府注意这一草率行动给美国政府留下的不快印象。我们建议提出相似的抗议,但不采取联合方式。希望尽速回复。”①对此,国务卿罗脱( Elihu Root) 当即复电,表示同意,并指示柔克义在向清政府提出的抗议中加上以下内容:“我们深信这种草率的不明智的行动将会损害中国的信誉,毁坏中国在世界上赢得的尊重,极大地伤害中国政府业已宣布的为了促进中国的独立与强盛的明智计划,并且使美国依据1858年条约第一款规定的并为1903年条约所重申的为中国提出一些友好的忠告变得极为困难。”②

在获得美国政府的授权后,柔克义积极策动各国驻华公使向清政府提出相似抗议,希望摄政王载沣收回驱袁成命。但他的这一工作并不顺利,遭到俄国和日本两国的抵制。俄国公使坦白地表示袁对俄国不友好,是一位最难打交道的人,让他抗议清政府罢免袁世凯有些困难。日本公使则虚伪地表示他“担心抗议将会被中国政府误解,被看作对纯粹中国内部事务的干涉”。同时,日本政府为消除美国的担忧,也向美国驻日大使表示,罢黜袁世凯“只是人事原因,并不涉及实质性的政策改变”,形势并没有什么危险,没有干涉的必要。③ 在日本和俄国的影响下,法国、德国也不倾向就袁世凯问题向清政府进行抗议,表示除非所有国家都认同这一倡议;奥地利和意大利则表示在这一问题上将追随德国行动。④ 柔克义在1月8日的电文中向美国政府汇报说: 有关各国公使同时提出抗议一事,毫无进展。对于抗议的措词和语气有许多分歧。是否有决心提出抗议,令人怀疑。部分国家的使节认为这是不明智的,其中就包括日本公使。⑤

在联合干涉的愿望落空之后,柔克义坚持要对摄政王驱袁事件提出抗议,1月9日又致电国务卿,请求授权他单独与英国公使一道行动,指出: “同时抗议一事完全失败,但我个人仍强烈地认为,应要求清政府对我们的忧虑表示严重关切,罢免袁世凯意味政策的转变……英国驻华公使的观点与我相同,我是否单独与英国公使一道,沿着我所说的路线和我们认为最好的方式行事? 英国公使已将上述意思电告英国政府。”⑥

柔克义的这一建议再次得到美国政府的支持。在次日获得美国政府复电认可后,柔克义即与清朝外务部联系,要求会见。1月15日,柔克义与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 John Newell Jordan) 一道前往外务部会见庆亲王奕劻,分别提交内容相近的节略。柔克义在节略中写道:

①Mr. Rockhill to the Secretary of State,January 2,1909,Telegram,Records of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Relating to Internal Affairs of China,1906—1910.

②The Secretary of State to Mr. Rockhill,January 2,1909,Telegram,Records of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Relating to Internal Affairs of China,1906—1910. 按: 1858年中美《天津条约》第一款规定: “嗣后大清与大合众两国并其民人,各皆照前和平友好,毋得或异;更不得互相欺凌,偶因小故而启争端。若他国有何不公轻藐之事,一经照知,必须相助,从中善为调处,以示友谊关切。”王铁崖编:

《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 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89—90页。

③Mr. O'Brien to the Secretary of State,January 6,1909,Records of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Relating to Internal Affairs of China,1906—1910.

④Mr. Rockhill to the Secretary of State,January 16,1909,Records of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Relating to Internal Affairs of China,1906—1910.

⑤Mr. Rockhill to the Secretary of State,January 8,1909,Telegram,Records of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Relating to Internal Affairsof China,1906—1910.

⑥Mr. Rockhill to the Secretary of State,January 9,1909,Telegram; Statement of Report by Cable from Mr. Rockhill,January 15,1909,Records of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Relating to Internal Affairs of China,1906—1910.

美国政府一直对中国怀有友好感情并始终关心中国的福祉,且在许多场合都表达了这种真诚的感情。

在过去的几年里,美国一直以极大的同情和兴趣关注对中国有深远影响和良好结果的政策的启动和发展,这一政策确保了中国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加强了她与世界各国的关系,继续这一政策被视为和平、稳定和进步的一个保证。

美国政府对新君主刚刚即位就突然罢免一位与近几年的重大改革有密切关系的国务人员表示严重关切,对新政府的信心产生动摇,担忧新政府将不继续前任君主倡导的正确的政策,美国认为这一政策对中国有极大的好处。

美国政府很高兴获知,它的担忧是没有根据的,摄政王政府的愿望是,继续执行此前获得美国政府友好支持和由衷称赞的政策。①

在会谈中,庆亲王奕劻以最肯定的语气,向两位公使保证“摄政王政府将严格执行前任君主的进步政策”,并向两位公使透露袁可能会被召回任用。②

在获得庆亲王的上述保证后,柔克义对会谈的结果表示满意。1月16日,他在写给国务卿的报告中指出: “在整个会谈中,庆亲王都以最友好、最坦率和肯定的语气说话。很显然,他很高兴我们的抗议。我可以肯定它们将会被递送到摄政王面前,希望它们能对摄政王产生实际影响。在庆亲王表示袁的免职是摄政王的一场政变,以及他相信袁迟早会被召回复职之后,就不必再存疑虑了。”同时,柔克义认为他们的抗议将对摄政王上任后表现出来的冲动、任性和亲近保守派起到抑制作用,避免清廷重新回到保守的道路上去,指出: “许多已被证实的摄政王冲动和刚愎自用的例子,使我和我的英国同僚坚信,我们有责任提醒他注意,他使他的国家以及中国对外关系和物质利益面临危险。在我看来,如果摄政王发现,他罢免了秩序和进步政策的最有影响和最著名的执行者,而不会遭到列强的任何抗议的话,他将不会就此止步,他还会继续这样做下去,而他的一时冲动和个人好恶也会鼓动他这样做,并且也许很快就会无意但有效地抑制最近几年来所取得的进步,致使中国返回到十年之前的动荡、骚乱和困惑之中。”③

在收到柔克义的报告后,美国政府也对交涉的结果表示满意。1月19日,国务卿致电柔克义,称: 对于外务部接受你和英国公使的共同抗议,以及中国政府保证中国的政策将不会因罢免袁世凯而受到任何影响,保证目前的各项改革和对外国列强的态度将沿袭以前的路线,本政府十分满意。你在这件事上所做的工作受到国务院及总统的高度评价。④ 同时,美国政府还致函英国驻美大使,对英国驻华公使在干涉罢黜袁世凯问题上的合作表示感谢。⑤

①Memorandum Left by Mr. Rockhill with the Prince of Ch'ing,January 15,1909,Records of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Relating to InternalAffairs of China,1906—1910.

②Mr. Rockhill to the Secretary of State,January 15,1909,Telegram; Statement of Report by Cable from Mr. Rockhill,January 15,1909,Records of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Relating to Internal Affairs of China,1906—1910.

③Mr. Rockhill to the Secretary of State,January 16,1909,Records of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Relating to Internal Affairs of China,1906—1910.

④The Secretary of State to Mr. Rockhill,January 19,Telegram,Records of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Relating to Internal Affairs ofChina,1906—1910.

⑤Mr. James Bryce to Mr. E. Root,January 18,1909; Mr. E. Root to Mr. James Bryce,January 21,1909,Records of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Relating to Internal Affairs of China,1906—1910.(未完待续)

〔作者崔志海,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北京,100006,cuizh@cass.org.cn〕

《近代史研究》2011年第6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明鏡新聞 - 歷史

明鏡雜誌 - 歷史

明鏡博客 - 歷史

明鏡出版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新史記雜誌社

明鏡電子書 - 歷史/傳記

明鏡雜誌 - 新史記

明鏡雜誌 - 名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