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4日 星期三

牛军:1958年炮击金门再探讨(下)


(三)炮击金门决策过程探析

关于毛泽东1958年决定炮击金门的动机和目的可以用众说纷纭来形容,从以往的回忆和研究成果中大致可以概括出这样几种:支援中东人民的反美斗争;对美国进行战略侦察,了解美国军事干涉的底线;打击台湾当局在福建沿海和空域的侵扰;迫使美国恢复中美大使级会谈;为大跃进鼓劲;对美国实行“绞索”政策,等等。[67]这些说法都是有根据的,这至少也反映了影响毛泽东思维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而且经常发生变动。但是,如果仅仅罗列毛泽东在不同阶段说过的话,不进一步深入分析决策过程的内在逻辑以及这些被表述出来的目标中可能存在的内在矛盾,就很难把握炮击金门决策的本质特征。本文认为东南沿海作战计划及其在福建沿海实施的特点,提供了一个极有价值的观察角度,一条可以贯穿始终的分析线索。

在毛泽东指示空军1958年进入福建后,福建沿海作战的解放军将领于1958年1月15至19日在福建军区曾经召开一次重要的作战会议,讨论空军进入福建作战计划,这次会议提交的报告包括了炮击金门决策过程中的几乎全部军事问题。目前仅能从《8.23炮击金门》中间接看到报告的一些内容。也有回忆证明的确召开了这次会议,会议的报告提交毛泽东等。会议的参加者中不少参加过1956年中共八大期间的军事会议,比较了解福建沿海作战计划的主要目的和问题。有些还参加了八大后不久召开的讨论福建沿海地区作战的军事会议。[68]

1月会议的报告在肯定空军应进入福建地区的同时,对后果做了重要的分析,其中包括:(1)空军进入福建不会引起大战,但美军会制造台海地区紧张局势,较大的可能是国民党空军轰炸福建机场、城市和交通枢纽,解放军的“行动计划必须建立在敌人会轰炸的基础上,准备应付最坏的情况”。(2)为反击国民党空军轰炸,直接轰炸台湾并不适宜,但可以“抓住金门、马祖这两条小辫子”,小打或大打。小打是用地面炮兵和海军舰艇打击马祖;大打则是陆炮和海空三军打击和封锁金门、马祖,报告认为“即使不用步兵登陆,也有可能将金门、马祖敌人迫走”。(3)空军进入福建时间“最早也要到七、八月间才行” ,而且那时的气象条件有利于空军进入福建的战术安排,对国民党空军作战不利。[69]

这份报告包含了作战的时间表、对作战形势和进程的基本判断、应对措施和可能的结果,对理解炮击金门决策有重要价值。3月5日,彭德怀根据军委会议的精神,向邓小平提交空军进驻福建的报告,内容包括:拟定7、8月间空军进入福建,估计经长时间围困,国民党军队有可能放弃金门、马祖,但也有可能困守,海空军准备应付国民党空军对江苏、浙江和山东沿海的报复性轰炸。3天后毛泽东批示按照此计划进行准备,最后执行则视当时情况再定。[70]以上发展证明,空军进入福建实际上是炮击金门最直接的起因,彭德怀上报的作战方案是以1月会议的报告蓝本,即以空军进入福建作战作为夺取金门、马祖的核心环节。

毛泽东决定实施炮击金门是7月18日向正在参加军委扩大会议的解放军高级将领们直接宣布的。有间接证据显示,此前一天彭德怀已经向三总部领导人传达毛泽东的决定,要求空军尽快进入福建,以及炮兵准备封锁金门,包括封锁海上航运。[71]这部分具体内容还有必要做深入了解。当年在总参作战部的王尚荣将军的传记记载,7月14日彭德怀等召开作战会议,制定了在福建沿海作战的具体方案和军事部署。[72]这一日期需要进一步考证。根据粟裕的秘书鞠开记录,当天下午粟裕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做第二次检讨发言,刚获通过。[73]根据彭德怀秘书的记载,当天下午他去参加军委扩大会,彭德怀应该也在会上,陈毅在粟裕检讨后做两条军事路线斗争的报告,到晚八点才结束。[74]两位秘书都没有提到当天上午或晚8点以后,彭德怀与粟裕等在一起开军事会议。军委扩大会的内容也表明,当天他们讨论金门作战问题的可能性很低。根据《毛泽东传》记载,15日到18日毛泽东召集解放军领导人开会,讨论国际形势和对策,然后做出炮击金门的决定。[75]如有那次讨论作战的会议,发生在17日的可能性更高一些。

促使毛泽东决定立即行动的直接原因是中东局势骤然紧张,以及由此带动的台海局势紧张。台湾当局于17日召开紧急会议,军队随即进入紧急戒备。[76]同时太平洋美军也宣布进入紧急战备状态。18日会议决定最迟到7月25日要大规模炮轰金门,毛泽东说炮击的目的是以实际行动支援中东人民,作战对象是驻守金门的国民党军队,空军两个师在炮击同时或稍后进入连成和汕头机场。[77]这清楚表明,此时他决定炮击金门是针对美国在中东的干涉,用毛泽东的话说是“意在击美”。彭德怀随后部署作战计划,包括空军27日转入福建机场,炮兵准备于25日打击金门守军舰艇、封锁港口等。[78]中美大使级谈判中断后,毛泽东于1958年6月中旬即向中国外交部说明,有必要调整1954年以来的对美政策,应该“坚持和美国斗争,不和美国政府发展关系”。[79]这一看法肯定对决定炮击金门有重要的影响。

由于尚无法看到毛泽东和彭德怀18日会议讲话的记录,根据目前出版的间接材料分析,他们二人对作战的安排是有区别的。毛泽东强调的是大规模炮击金门,彭德怀则将空军进入福建放在首要位置。这种区别表明,毛泽东考虑的是最终的政治效果,但彭德怀的思维逻辑受到长期制定军事计划的影响,将取得制空权视为福建沿海一切作战的前提,空军进入福建是“关键的第一仗”。[80]彭德怀从着手指挥作战那一刻起,军事行动实际上就包含了两个部分:一是空军进入福建;二是炮击金门。[81]由于重视政治效果,毛泽东不仅强调炮击金门,而且很重视炮击的规模,提出要达到一次发射10万到20万发炮弹。从现在披露的谈话内容看,彭德怀则有意无意地显露出用炮击封锁金门的强烈意图。[82]这恰恰是解放军原定作战目的之一。

从战役发展的进程看,解放军空军严格按照预定计划和作战方针,于27日开始陆续进入福建和粤东的各机场,29日开始与国民党空军作战,展开夺取福建沿海制空权的战斗。可以说空战拉开了炮击金门的战幕,毛泽东却在同时决定无限期推迟炮战。他在27日给彭德怀、黄克诚等的信中提出暂停炮击,“看一看形势”,“总有打之一日”。他认为比较好的时机是国民党空军轰炸漳州、福州、杭州、汕头等,他写到“那就最妙了”。[83]信中表露出他认为此前决定有些操之过急。这封信更重要的是透露出毛泽东对空军进入福建后军事形势的判断,即他认为引发台海军事冲突特别是国民党空军进行报复的可能性非常高,所以才有“等彼来攻”后再反击等语。

毛泽东的判断实际上再一次反映了作战计划的巨大影响。福建沿海军事行动开始于中东出现紧张局势之后,中国领导人一直在关注和讨论事件对整个国际形势的影响,包括是否引发世界大战,虽然他们认为这种可能性并不高。在这种气氛影响之下,战争问题和准备打仗迅速成为军委扩大会的重要内容。这次军委扩大会持续了两个多月,一直以批判军事教条主义和个人主义为中心内容,7月15日以后开始发生变化,18日以后差不多都是讨论战争和国防问题,结束时彭德怀则要求各位领导人迅速回到各自的岗位,准备应付突发事变。另一方面,不仅1月19日形成的空军进入福建计划认为国民党空军会报复性轰炸沿海城市,7月18日布置作战和随后的讨论中,彭德怀亦提出要准备“打大仗、打恶仗”。可以说准备反击国民党空军很有可能采取的报复行动,一直是解放军作战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是基于以上判断,如何在空军转入福建机场过程中尽量避免国民党空军的报复性轰炸和与美军发生冲突,成为解放军领导人高度关注的问题。军委和空军对作战行动做出极为严格的规定,包括(1)空军不进入公海作战;(2)国民党空军不到大陆轰炸,解放军空军不轰炸金门、马祖,如国民党空军轰炸大陆,解放军空军即轰炸金门、马祖,但不轰炸台湾;(3)不主动攻击美军,除非美军侵入中国领空。[84]毛泽东本人同样对空军的行动极为慎重,尽管他的语言总是豪情万丈的。聂凤智曾经回忆毛泽东非常关注空军进入福建可能遭受攻击,在空军于8月初进入漳州机场时,他甚至直接向聂凤智了解飞机着陆的朝向,并告诫战机不得进入金门上空。从纯军事的角度看,1958年7月中旬选择美国在中东进行军事干涉时发动金门作战,其实就是选择了美国进行军事干涉可能性最低的时机,也就是最符合解放军作战设想的时机。当年负责指挥空军进入福建作战的聂凤智就曾认为,选择美国干涉中东时决定空军进入福建“迫使美国难以顾及东西两头”,即美国很难在台海直接军事干涉。[85]

以上的分析至少也证明了原定军事计划的确对决策有强大的影响力,用炮击金门支援中东人民很可能是毛泽东一时兴起,绝非神来之笔。27日的信可以说是一个标志,在空军开始实施进入福建作战时,毛泽东便放弃了用炮击金门支援中东人民的想法,或者说这个想法已经很不重要了,保证空军顺利进入福建并取得制空权等成为首要的目标。在这里不妨提出这种可能性,即不论是否为了“支援中东人民”,解放军空军这时都很有可能进入福建。还可以进一步设想,即使没有中东局势紧张,夺取福建沿海制空权的军事行动也照样会发生,而一旦发生后形势将如何发展,导致炮战至少也是可能性之一。这里顺便提出一个问题,从毛泽东27日信的行文看,选择7月25日即发动炮战这个具体的决定未必是他本人作出的。这需要进一步分析,也有待档案解密。

8月17日至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召开扩大会议,讨论1959年的国民经济计划。毛泽东18日凌晨1点在一份报告上批语,再次提出准备炮击金门,并说明作战目的是“直接对蒋,间接对美”。[86]该报告是广州军区拟在深圳方向举行军事演习的请示,起草时间是在8月13日,何时报到毛泽东处尚不清楚,批语何时转回彭德怀处也不清楚。8月20日上午彭德怀等讨论毛泽东的批示,下午毛泽东召集开会,研究作战方案。21日叶飞到北戴河汇报前线情况,在下午的会上作出23日开始炮击的决定,当晚军委向前线下达作战命令。[87]

毛泽东再次决定炮击金门的动机是理解此后决策发展演变的关键因素,如何解读“直接对蒋,间接对美”则是核心。吴冷西的回忆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因为他本人参加了8月23日(开始炮击金门当天)和8月25日的政治局会议,这两次会议上毛泽东都谈了(不可能不谈)炮击金门的目的。分析毛泽东谈话的内容,所谓“直接对蒋”包括炮击和封锁金门,迫使国民党军队自己撤出金门,在封锁无法达成目的的情况下是否发起登陆作战,则要“相机行事”,关键是美国是否军事介入。所谓“间接对美”就是通过作战了解美国协防金门的决心,即“侦查美国人的决心,考验美国人的决心”。毛泽东在23日的会上也有不少豪言壮语,如“思想上获得解放”、“支援阿拉伯人民”、“整美国人一下”,等等。[88]这些话固然均事出有因,但此时更像是毛泽东正当化自己决定的论述,毕竟大规模炮击是有风险的,解放军的作战计划中也明确指出,存在国民党军队不撤出金门的可能性很高。正当化自己的行为是人的天性,毛泽东也不能例外。更重要的是后来决策目标的实质性调整一直围绕着是否迫使国民党军队撤出金门展开的,与那些激情的语言并无直接联系。例如,毛泽东从没有考虑是否能起到“支援阿拉伯人民”的作用,便决定将金门留在蒋介石手中。

毛泽东8月18日决定炮击金门曾使包括彭德怀在内的不少人感到突然,因为13日彭德怀指示王尚荣,如无情况福建前线部队可以解除战备。总参19日已经通知前线部队解除战备。不过客观地看,解放军炮兵和海军已经完成大规模集结和实战准备,要参战部队长期盘马弯弓,引而不发,是不可能的。毛泽东必定要做出选择,或者在不出现国民党空军大规模轰炸的情况下放弃炮击金门,或者选择作战方案中强度更高的作战方式。问题是什么原因促使毛泽东选择炮击金门。以上曾分析毛泽东决心炮击的动机,尽管还无法更确切地分析和证实他此时下决心的思维过程,但是已经形成某些有利再战的客观条件则是有迹可寻的,这些条件肯定有助于推动毛泽东升高作战强度。

首先是空军已经陆续进入福建,并在夺取制空权的战斗中取得初步胜利。在夺取粤东和福建制空权战役的第一阶段,即7月27日至8月22日,进入福建的空军部队出动战机255批共1077架次,空战四次,击落国民党空军战机4架,击伤5架,解放军空军仅被击落1架。更重要的是,解放军将领认为极有可能发生的中等规模的空战和国民党空军轰炸沿海城市的情况等并未发生,国民党空军每天约100架次飞机起飞,主要在台湾海峡上空巡航,仅有少数进入大陆上空侦察飞行。事实表明解放军的作战计划高估了国民党空军的反击能力,加上解放军空军逐步取得空中优势,正反两个方面的情况使尝试升高作战强度以加快迫使国民党军队撤出金门的进程,成为合理的选择。

其次是赫鲁晓夫于7月31日到8月3日访华,结束时中苏发表了联合声明。这次中苏峰会和联合公报的发表,为炮击金门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在中国是否向苏联通报福建沿海作战行动这个问题上,以往存在一些不同看法。这里的事前通报涉及两个问题。一是是否通过双方的军事或外交部门进行了协调;二是在7月底到8月初赫鲁晓夫访问北京期间,毛泽东是否告诉他中国的军事计划。中国一些新出版的官方论著和当事人的回忆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证明炮击金门之前中国领导人并没有向苏方通报相关军事计划。当然,在有关档案可以被直接查阅之前,仍然要保留一些谨慎。《毛泽东传)》披露了1959年9月30日毛泽东与赫鲁晓夫的谈话纪要,前者在谈到炮击金门问题时说,那时美国“以为我们在炮打金门问题上达成了协议。其实,那时我们双方并没有谈这个问题”。他解释说首先是因为“我有这种想法,但是还没有最后决定”;其次是“没有想到打炮会引起这么大的风波”。[89]吴冷西曾回忆,毛泽东在当年11月的郑州会议上说过:“在有些人的印象里,好像炮轰金门是我们跟苏联商量好的。其实,赫鲁晓夫在7月底8月初到中国来的时候,根本没有谈什么金门问题。如果说了一句话也就算谈了,但是一句话也没有谈到。”这里毛泽东说得再明白不过,即有关炮击金门同赫鲁晓夫“一句话也没有谈到”。[90]

以上证据表明,毛泽东在赫鲁晓夫访问北京期间并没有同后者谈过炮击金门问题。但是,赫鲁晓夫访华本来是秘密进行的,却大张旗鼓地离开,很容易造成中苏在协商重大决策的印象。赫鲁晓夫同毛泽东发表的《毛泽东和赫鲁晓夫会谈公报》中说,两国领导人“就目前国际形势中迫切和重大的问题,进一步加强中苏之间友好、同盟、互助关系的问题和为争取和平解决国际问题、维护世界和平而进行共同奋斗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讨论,并且取得了完全一致的意见。”[91]当然也存在这种可能性,即毛泽东以中苏军事合作出现分歧为理由促使赫鲁晓夫紧急访问北京,本来就是为了使美国认为解放军的军事行动得到苏联的赞成和支持,毕竟这时空战已经开始。客观上给美国人造成中国的军事行动得到苏联支持的印象,这对中国采取军事行动时避免美军直接介入肯定是有利的。

如上所述,毛泽东决心炮击金门的最高目标是争取迫使国民党军队撤出金门等地。不过他和其他领导人也都无把握靠现有作战规模即能实现这一目标。[92]问题是升高军事行动强度就有可能招致美军直接介入,而避免美军直接介入又是军事行动的一个底线,是决策过程中贯彻始终的原则。中国领导人有关避免与美军直接冲突和避免采取有可能导致美军直接介入的指示和部署等,已经为众多论著所描述。[93]被忽视的是还存在另外一条底线,即尽可能避免国民党空军轰炸大陆地区。特别是9月17日以后,美空军接手台湾的防空,使国民党空军得以每天投入200多架次战机在金门掩护空投、海运,并经常集中数十架战机在福建沿海上空巡航,以伺机空战。周恩来在22日给毛泽东的信中出说:轰炸金门“更不适宜,因这样做,恰好给蒋介石空军以轰炸我大陆的机会”,他认为在美国因不了解中方意图而不支持国民党空军轰炸大陆的情况下,“我就以不促成蒋空军向我大陆轰炸为有利”。毛泽东则认为周恩来的方针“是很对的”。[94]对这两条底线的坚持再次证明了军事计划的重大影响,也证明了作战的防御性并没有因为选择炮击金门而消失。

可以大致推断,经过一段时间炮击和封锁以后,毛泽东已经看到单靠现有军事手段和作战规模,很难迫使国民党军队自动撤出金门。9月3日,毛泽东在黄克诚起草的《军委关于对台湾和沿海蒋占岛屿军事斗争的指示》批示,认为“写得很好”。[95]这项指示明确说明,解决台湾和沿海岛屿问题“必须有长期的打算”,长时间内不在金门、马祖登陆作战,以及不升高当前作战的规模和强度。[96]这里已经确定了不急于攻占金门的方针。这再一次证明,毛泽东最终还是在既定的军事计划中选择行动方案,尽管他随后不断赋予军事行动更多的政治意义。问题是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实现迫使国民党军队自动撤出金门?选择无非是长期僵持,或寻找其他办法。

在9月5日、8日的第15次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所谓“绞索”的概念,即美国帮助国民党军队防守金门等岛屿,等于“吊在我们中国人的铁的绞索上面”。[97]如果仔细比较这两次讲话便可以看出,毛泽东的思路明显地转向如何利用美国迫使国民党从金门等岛屿撤走。5日的讲话表明,毛泽东断定美国已经协防福建沿海蒋占岛屿,即“一切包过去”了。8日的讲话则透露出他已经认为美国“形成了金马脱身政策”,办法就是国民党军队“这十一万人走路”。出现这种变化主要是9月4日以后相继发生的一些重要事件造成的。

9月4日中国政府宣布,中国领海宽度为12海里。做这一宣布的目的之一是为美军划出一条不得逾越的界限,是典型的危机管理措施,也是进一步向美国施加压力。中国政府的声明还包括明确宣布,包括金门在内的福建沿海各岛“都是中国的内海岛屿”。[98]同一天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发表声明,声称美国会授权美国总统“使用美国的武装部队来确保和保护象金门和马祖等有关阵地”。[99]当天美国务院声明,不承认中国政府关于12海里领海宽度的主张。[100]杜勒斯声明的主调使毛泽东当时相信,美国要用“大包干制度”来协防金门。但他很可能也注意到杜勒斯声明中也有寻求谈判的内容。他在6日同苏联外交部长葛罗米柯会谈时说,美国有可能逼迫国民党从金门、马祖撤退。[101]同一天周恩来发表声明,在强烈谴责美国军事干涉的同时,也宣布“中国政府准备恢复两国大使级会谈”。[102]

还没有历史文献能用来解释周恩来此刻发出这一声明的原因和决策过程。目前有两中可能。第一是美国务院9月4日声明中,很明显地将金、马与台、澎分开,声称中国政府用12海里领海权“把所谓解放沿海岛屿跟台湾和澎湖列岛直接联系起来”。[103]美国做这种切割也算用心良苦,有意义的是周恩来6日的声明中也将金马与台澎分开论述。声明中的点睛之笔是:“中国人民解放自己的领土台湾和澎湖列岛的决心是不可动摇的。中国人民尤其不能容忍在自己的大陆内还中存在象金门、马祖这些沿海岛屿的直接威胁”。[104]这句话既说明了两个问题的不同性质,也点出了中国政府的轻重缓急。第二种可能是苏联外长葛罗米柯9月5日到中国,或许是苏联的担心或其他表示起了特殊作用,中国领导人需要有所表示,不如此则难以获得苏联的有力支持。以上两点都是推论,也可能是它们共同起了作用,这些都需要深入挖掘历史文献来证明。

美国政府几乎是立即对周恩来6日的声明作出反应,白宫发言人当天即声明,美国国家安全委员“特别注意到”周恩来的声明中提到,中方“准备同美国恢复大使级会谈”,美国驻华沙大使“随时准备立即”同中方代表会晤。[105]毛泽东很可能是根据此声明断定,美国有从金、马“脱身”的意图和可能,所以他设想利用同中美大使级会谈,促使美国压蒋介石从金门撤军。8日讲话中“十一万人走路”既出于此,也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解放军随即加强了对金门的炮击和封锁。美军对解放军炮击的反应则一度加强了毛泽东的信心。根据外交部档案馆解密的档案,9月10日外交部就拟定了与美国谈判的协议草案,其中包括中国必须收复金门、马祖,“如国民党军队愿意主动地从这些岛屿撤走,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不予追击”,以及“在收复金门、马祖等沿海岛屿以后,将争取用和平方法解放台湾和澎湖列岛,并且在一定的时期内避免使用武力实现台湾和澎湖列岛的解放”。[106]

9月15日中美开始第一次会谈,中方代表很快提出预订方案,但遭到美方拒绝。中国领导人几乎立刻意识到,以军事压力和外交手段促使美国逼国民党军队撤出金门、马祖同时就和平解决台、澎作出承诺,不仅使相对主动的局面出现逆转的趋势,而且中方的方案有可能被美国利用来造成台、澎与大陆永久隔绝的结果。在第二次会谈中,中方立刻调整了谈判策略,以针锋相对的姿态谴责美国在台湾地区干涉内政。随后经过一段时间观察和考虑,毛泽东等终于下决心不攻占金、马,将它们同台、澎等“一揽子”解决,“一下子收回”。[107]目前能看到在10月6日,中联部、外交部和对外文委向驻外和涉外机构发出通知,指出美国“也可能提出以蒋介石部队撤出金门、马祖来换取我们放弃解放台湾、澎湖列岛,承认美国侵占台湾、澎湖列岛合法化”,故在外交中必须强调反对“两个中国”,以及中国必须收复包括台澎金马的全部领土。[108]显然,中国领导人已经确信,台、澎、金、马“一揽子”解决的方案更有利于阻止将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109]这实际上意味着攻占东南沿海蒋占岛屿的军事计划到此结束。

从军事安全角度看,解放军已经形成三军联合打击和封锁金门的能力,并取得了随时打击金门的主动权,对蒋介石来说金门已成困局,只有政治价值。特别是解放军空军在战役的第二阶段即8月23日到10月中旬,进入全部福建一线机场,在飞机数量和性能上占有明显的优势。经10月10日最后一次规模较大的空战,解放军空军完全取得制空权,国民党空军不再进入大陆上空作战。同时中国领导人也基本确定,美国对福建沿海岛屿的政策并不是进攻性的,美国甚至有可能不再帮助台湾当局防卫这些岛屿。从国防的角度看,已经没有来自福建沿海岛屿迫在眉睫的军事威胁,美国不大可能利用它们攻击中国大陆,国民党军队则没有这个能力。[110]这种判断极大地缓解了使用武力夺取这些岛屿的压力。换句话说,解放军虽然没有最终攻占金门、马祖,但实现了根本消除美军和国民党军队利用福建沿海岛屿威胁大陆的目的。

从以上研究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1954年展开的东南沿海军事行动是在中美因朝鲜战争而处于尖锐对抗和美国越来越深地介入台湾问题的背景下发生的。这次军事行动从开始到后来不断修改的过程中,大大增加了维护国家安全——当时主要是维护东南沿海地区安全的内容。更准确地说,维护东南沿海地区的基本安全是全部东南沿海作战的首要目的,包括确保相关海域和空域不受国民党军队的攻击和骚扰;海上运输航路的安全畅通;渔业生产和渔民的生命财产的安全;根本消除国民党军队依托沿海岛屿所造成的军事威胁;以及抵抗美国不断变化的军事压力。毛泽东虽然在某阶段上提出了政治口号或政治目的,但他对军事形势的判断和采取的措施,均未超出解放军的战略设想、军事计划和军事能力。所以从军事决策的全局看,毛泽东本人的个性和认知、1958年中国对外政策激进化等的影响到底有多大,的确需要认真加以界定。1958年炮击金门是1956年解放军确定“积极防御”的国防战略后的第一战,研究它同“积极防御”思想之间的联系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课题。历史研究类似导演戏剧。导演有时为了剧情需要而将灯光聚焦在一个角色身上,以致观众看不到整个场景和其他角色。但是,如果一场戏剧演出从头至尾都将灯光聚焦于一人或一处,就无法使人了解全貌了。

注释:

[67] 《两次台湾海峡危机的成因与中美之间的较量》,第56页。这篇论文在有关部分陈述了几乎所有决策的目标,是比较有代表性的。

[68] 《杰出将领聂凤智》,第519页;《空军高级将领传》,第243页;沈卫平:《8.23炮击金门》,华艺出版社1998年版,上册第93页。本人曾向作者求证,被告知书中所用资料均有根据,并非杜撰。

[69] 《8.23炮击金门》,上册第93-100页。

[70] 参阅《彭德怀年谱》,第672、675页;《秘书日记里的彭老总》,第239页;《第一任国防部长》,第209页。

[71] 《秘书日记里的彭老总》,第310页。

[72] 罗元生:《百战将星王尚荣》,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263页;《王尚荣将军》编写组:《王尚荣将军》,当代中国出版社2000年版,第421页。

[73] 鞠开:《在跟随粟裕的日子里》,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第245页。

[74] 《秘书日记里的彭老总》,第309页。

[75] 《毛泽东传(1949-1976)》,(上)第853页。

[76] 1958年7月18日《中央日报》。

[77] 韩怀智、谭旌樵:《当代中国军队的军事工作》,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87页。

[78] 《秘书日记里的彭老总》,第311页。

[79]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张闻天选集传记组编:《张闻天年谱》,下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版,第1097-1098。

[80] 《杰出将领聂凤智》,第520页。

[81] 《当代中国空军》,第334页。

[82] 《秘书日记里的彭老总》,第311页;《第一任国防部长》,第210页。

[83] 毛泽东:《关于把握打金门时机给彭德怀、黄克诚的信》,1958年7月27日,《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第326页。

[84] 《当代中国空军》,第341页。

[85] 《杰出将领聂凤智》,第502,503页。

[86] 毛泽东:《关于停止在深圳方面的演习准备打金门的批语》,1958年8月18日,《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第348页。

[87] 《第一任国防部长》,第214页;《毛泽东传(1949-1976)》,(上)第856页;叶飞:《叶飞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版,第654页。

[88]《忆毛主席》,第74、76-77页。

[89] “毛泽东与赫鲁晓夫谈话纪要”,1959年9月30日,转引自《毛泽东传(1949-1976)》,(上)第855页。

[90]吴冷西:《十年论战(1956-1966):中苏关系回忆录》,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版,上册第186-187页。

[91]1958年8月4日《人民日报》。

[92] 《王尚荣将军》,第423页。

[93] 可参阅《毛泽东传(1949-1976)》,(上)第857-861;《敌对与危机的年代》,第333-342页。

[94] 毛泽东:《关于承认阿尔及利亚临时政府等问题给周恩来的电报》,1958年9月22日,《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第424-425页。

[95] 毛泽东:《在军委关于对台湾和沿海蒋占岛屿军事斗争的指示稿上的批语》, 1958年9月3日,《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第376页。

[96] 参见《毛泽东传》,(上)第859-860页;《第一任国防部长》,第861页。

[97] 毛泽东:《在第十五次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1958年9月5日、8日,第384、393页

[98] 1958年9月5日《人民日报》。

[99] 《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和美国国务卿杜勒斯会谈后授权杜勒斯发表的声明》,1958年9月4日,《中美关系资料汇编》,世界知识出版社1960年版,第二辑下第2681-2683页。

[100] 《美国国务院关于拒绝我领海决定的声明(报道)》,1958年9月4日,《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二辑下第2683-2684页。

[101]《十年论战(1956-1966)中苏关系回忆录》,(上)第180页。

[102] 1958年9月7日《人民日报》。

[103] 《美国国务院关于拒绝我领海决定的声明(报道)》,1958年9月4日。

[104] 1958年9月7日《人民日报》。

[105] 《美国白宫关于同我恢复谈判的声明》,1958年9月6日,《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二辑下第2688页。

[106] 《中美关于和缓和消除台湾地区紧张局势的协议声明(草案)》,1958年9月10日,外交部档案馆,编号:111-00146-01,

[107] 毛泽东:《杜勒斯是世界上最好的反面教员》1958年10月2日,见《毛泽东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第356页。“周恩来与安东诺夫谈话纪录”,1958年10月5日,转引自《毛泽东传》,(上)第877-878页。

[108] 《关于对外宣传和国际活动中揭露和打击美国在台湾海峡地区问题上制造新阴谋的通知》,外交部档案馆,1958年10月6日,外交部档案馆,编号102-00006-06.

[109]毛泽东:《杜勒斯是世界上最好的反面教员》1958年10月2日。“周恩来与安东诺夫谈话纪录”,1958年10月5日,第877-878页。

[110] 《忆毛主席》,第84页。


作者:牛军,《国际政治研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明鏡新聞 - 歷史

明鏡雜誌 - 歷史

明鏡博客 - 歷史

明鏡出版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新史記雜誌社

明鏡電子書 - 歷史/傳記

明鏡雜誌 - 新史記

明鏡雜誌 - 名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