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1日 星期日

斯大林格勒戰役:蘇軍成為職業化隊伍的轉折點

《新史記》蘆笛


德軍在莫斯科城下雖然只是被擊退,但畢竟是一個較大的出血。自戰爭爆發至1942年3月,儘管德軍從未遭受圍殲,仍然損失了1.1百萬人(包括傷亡、失蹤與被俘),162個師中只有8個滿員,缺員625,000人。這損失可不是第三帝國能及時恢復的。

因此,待到德軍在1942年夏季發動新的攻勢時,就再不是頭年三路進軍、全面進攻風光了,只能集中兵力於在一個方向。這次德軍的戰略目標是南下奪取頓巴斯工業區和高加索的油田,而斯大林卻以為德軍的主攻方向仍是莫斯科,把重兵全部署在那一帶。更糟的是,鐵木辛哥和赫魯曉夫指揮西南方面軍發動了反攻,試圖收復烏克蘭第二大城市哈爾科夫,奮勇跳進了德軍佈下的陷阱。後來鐵木辛哥與赫氏發現不妙,趕快向斯大林報告,建議火速中止行動,以免被德軍包圍,卻被斯大林斷然拒絕了。於是紅軍再度被德軍大規模圍殲,損失了27萬人。德軍乘勝向南挺進,鋒芒所向,無堅不摧,奪取了大片地域。僅8、9兩月,德軍便俘獲了62.5萬蘇軍、俘獲或擊毀7千輛坦克、6000門火炮,擊落了400多架飛機。8月21日,卐字旗高高飄揚在歐洲最高峰厄爾布魯士山巔。山的南麓便是斯大林的老家格魯吉亞,東南便是阿塞拜疆的巴庫油田。佔領了它,蘇聯便失去了80%的石油供應,只能被瘐斃了。

然而就在這關鍵時刻,希特勒又開始抽風。他把南下的軍隊分為兩個集團軍,一個在肅清頓河-羅斯托夫的蘇軍後,南下奪取巴庫,另一個則向東奪取斯大林格勒並摧毀該地的蘇軍。以德軍的實力,根本就不足以同時完成這兩個目標。蓋蘇軍不比當年了,身子骨滑溜了許多,眼見要被包圍便趕快逃出,而斯大林在吃夠苦頭後終於允許這麼做了。因此蘇軍的損失並沒有第一年那麼慘痛。

負責攻佔斯大林格勒的德軍第六集團軍由參謀軍官出身的保盧斯指揮。在德軍最初的計劃裡,斯大林格勒本非戰役目標,此時卻因它的象徵意義吸引了元首與總書記的注意,變成了他倆的個人决鬥,於是希特勒下令拿下該城,而斯大林則下了著名的“不許再退一步”的命令。負責防守該城的崔可夫知道,他唯一的希望便是巷戰,而德軍則放棄了坦克部隊的野戰優勢,與蘇軍逐屋爭奪。戰線因此形成了個突出部,蘇軍在調集援軍後,突然向負責防守突出部南北兩端的羅馬尼亞部隊發起進攻,楔入突出部,包圍了第六集團軍。在血戰了幾個月之後,保盧斯率殘部投降。這就是舉世聞名的斯大林格勒大捷。



負責進攻斯大林格勒的德軍第六集團軍指揮官保盧斯最終投降。


朱可夫與華西列夫斯基都在回憶錄裡聲稱,斯大林格勒戰役的構想是他倆提出的。然而斯大林的會客登記簿卻顯示,斯大林在那段時間根本沒有接見他倆。Geoffrey Roberts據此認為,朱可夫編造了這段神話。此類反攻構想本是蘇軍那陣的標準作法。那戰役計劃可能是從不同的計劃中發展成型的。換言之,它是“集體智慧的結晶”。他與其他學者還指出,蘇軍原來的計劃並不是如朱可夫說的那樣,僅限於改善南線的戰略態勢,而是在全線發動一系列的大規模反攻戰役,斯大林格勒戰役不過是其中之一。如果這一系列戰役成功,則德軍必然全線崩潰,而這正是斯大林的目標。可惜他再次低估了德軍的戰力,這些計劃中只有斯大林格勒戰役成功了,其他的不是失敗便是取消了,於是官修歷史便把該戰役說成是原定的整個計劃。

儘管如此,斯大林格勒戰役仍然極大地鼓舞了士氣。它是蘇軍第一個大規模殲滅戰,打破了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更重要的是,它雖然不是戰爭的轉折點,卻是蘇軍成長為職業化隊伍的轉折點。在此前後,斯大林逐步放棄了革命教條,恢復沙皇軍隊傳統,廢除了托洛茨基發明的政委監軍制,恢復單一指揮制,只在較高級別保留政委制,但即使是在最高級別,他真正依靠的還是職業化的總參而非軍委。他還用傳統軍人的榮譽感代替革命覺悟去激勵士氣,不僅恢復了沙俄的“近衛軍”建制,還參照沙皇軍隊的軍服設計了突出等級差別的新軍服,甚至專門從英國進口黃金作肩章。就連“同志”的革命稱呼也被“軍官”的傳統稱呼取代。這對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不啻極大的嘲弄。更重要的是,蘇軍以德軍為模式,徹底改建了陸軍與空軍建制,改善了裝備與通訊聯絡,增強了軟實力,成長為一支具有高度機動能力與打擊力的職業化作戰隊伍。斯大林更放棄了過去獨斷專行、外行領導內行的作風,不但能傾聽最高統帥部中的不同意見,而且還給方面軍指揮部更多的自主權與發言權,強調在制定戰役計劃前要先徵求方面軍領導的意見。簡言之,斯大林格勒戰役不但是標誌著蘇軍開始成熟的轉折點,也是斯大林最終戰勝了自己、成長為合格的最高統帥的轉折點。(《新史記》第3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明鏡新聞 - 歷史

明鏡雜誌 - 歷史

明鏡博客 - 歷史

明鏡出版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新史記雜誌社

明鏡電子書 - 歷史/傳記

明鏡雜誌 - 新史記

明鏡雜誌 - 名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