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23日 星期一

从使者到大炮:英国如何开启清朝大门(2)

大恶人律劳卑

  这时候已经是1833年了,距离马戛尔尼的使团已经四十多年了,大清的皇帝也换成了道光皇帝,他是嘉庆皇帝的儿子。

  道光皇帝有一项殊荣,他是史上最抠门的皇帝。据说他每天晚上六点就睡觉,原因只是不想浪费蜡烛。他还有另外一项荣誉,按中国历史的划分,从他开始,中国结束了两千年的封建社会,开始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近代时期,而他的时代,恰恰是分界线。

  当时中国与欧洲的商务往来都是在广州进行的,属于垄断经营。英国方面一直是由大名鼎鼎的东印度公司进行对华商贸,中国方面则是由行商来负责。所谓的行商,当时特指广州十三行,实际等同于现在的进出口商贸公司。

  广州十三行并不是指十三家企业,他们是通过政府允许,从事对外贸易的企业,在道光时代,正好是十家,商首是怡和洋行的伍浩官。

  行商与东印度公司的商贸往来已经进行了一百多年了,除了东印度公司没什么利润之外,行商的效益也是时有起伏,有的行商规模非常之大,像伍浩官经营的怡和洋行、卢茂官的广利洋行、潘启官的同文洋行等。但也有经营不下去的企业,比如雍正年间有五十四家行商,到了道光时代,也就一百年时间,只剩下十家。不过总体上还算稳定,双方都是垄断经营,又都有政府的背景,所以没有太多的纠纷。

  直到美国商人的到来,才打破了这种平衡。美国商人奉行的是自由贸易,他们都是一些小公司,商业运转得非常灵活,结果让东印度公司吃了大亏,为了适应国际贸易的新形势,英国最终也决定,实行与美国相同的政策,取消东印度公司的贸易垄断,让更多的小公司来华经营。这一次,吃不消的是广州政府。

  原本英国商人都由东印度公司的大班(经理)管理,比如斯当东就曾经当过大班,但是取消垄断之后,一大群不知名的小商人跑到广州来做生意,搅得广州乌烟瘴气,贸易争端不断。而且有很多洋人根本不懂中国的规矩,民夷杂处,纷争不停,两广总督头痛不已。

  两广总督李鸿宾于是给英国政府写了一封信,说既便是东印度公司倒闭了,你们也应该派一位大班来华,管理这些不受约束的商人啊。

  英国政府求之不得,于是特派律劳卑为第一任驻华商务总监督,负责管理远东事务。

  律劳卑是苏格兰人,在没有来中国之前,他没有什么外交经历,他是一位羊场主,在英国有很大的一个养羊场,以此为生。同时他也是英国上院的一名议员,跟外交大臣巴麦尊的关系比较密切,于是在巴麦尊的极力推荐之下,开始了他的外交生涯。

  在上任之前,鉴于前两次使者的结局,巴麦尊还是郑重告诫律劳卑,来到中国之后,一定要跟广州政府搞好关系,严格管束英国商人遵守大清的法令;当然,如果有机会的话,要想办法与北京建立联系,最好能够增加几个通商口岸,以便促进两国之间的商务活动。但无论如何,绝不可以激怒中国政府,因为这会导致中英两国交恶,也会严重影响正常的商务活动。

  史上第一位英国驻华官员就这样上路了。他不知道前途有什么样的风险,在他的心里充满了期望。律劳卑认为,工作很简单,搞好关系,管束商人,一切就万事大吉了。但是工作成绩却非常值得期待,因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市场,这里有四亿人口,占全世界的三分之一,就像英国商人们说的,只要中国人的衣服长上一寸,那么整个曼彻斯特的工厂就要忙活好几年。

  律劳卑根本没有想到,矛盾从他上路的这一刻就已经存在了。因为两广总督让英国政府派的,是一位大班(公司经理),而英国却派了一个驻华商务监督(官员)。看起来似乎都是管理商务活动的,但大班只是公司的代表,必须完全听命于总督,官员就不同了,官员需要的是洽谈和交流,并不直接归总督管辖,商务总监督的使命,其实更像是驻外大使。

  1834年7月,律劳卑经过四个月的航行,终于抵达了广州郊外的商馆区。到了商馆之后,他立即派他的秘书拿了一封信去求见总督大人。

  没想到三个多小时过后,秘书阿斯迭垂头丧气的回来了。别说是见总督,根本连广州的城门都没进去。城门官的意思很明白,任何洋人都不能进广州城,任何大清的官员也不能接受洋人的信件。不要说是总督,就是城门官本人,也不能接收信件。如果洋人有诉求的话,必须通过行商们代理,这,就是大清的规矩。

  紧接着,行商的首领伍浩官也来到了商馆。他告诉律劳卑,今天城门递信的事,总督卢大人已经知道了(李鸿宾被撤职,卢坤接任),大人很生气,从来也没见过这么不懂规矩的洋人。你一到广州,就违反了数条规定。首先,凡是洋人来中国,是不能与官员会面的,所有事情都要由行商负责,有信件或是有请求,也得由行商们代递。像您今天的这个信件,也不符合规矩。这信的封面应该写一个大大的“禀”字,只有“禀”帖,总督大人才会浏览。其次,您应该住在澳门,有事要来广州的话,得先禀告总督大人,总督大人同意了,发给你红牌,您才能来。再有,就是您也不能在这信里写什么中英两国。这中英之间,怎么可能是两国的关系呢?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不能有任何的国家跟大清并列。还有就是 “禀帖”也得先由行商们过目,没有违逆字样,才能呈交总督大人的。

  伍浩官的一番话,说的律劳卑有些不快。很明显,不领红牌擅自来广州,确实是自己不对,但自己是英国官员,如果使用禀帖的话,那伤及的就是英国政府的尊严,如果再通过行商代递公文,那就无法跟广州建立联系,巴麦尊那里也无法交代。他对伍浩官说,改动封面没有问题,但我是英国官员,是应总督大人的邀请,由英国政府派来管理商贸的,所以我这是公函,绝不是什么禀帖,你这个规矩我不能遵从。

  伍浩官开导不了他,只好回去复命了。但是卢大人因此很生气,这个律劳卑不奉总督谕令,擅自来省,这是明摆着不把总督当回事。既然伍浩官的劝导不管用,那就再派些人来,好好劝导。这一次,他把广州全城的行商们,全都派来“劝喻”律劳卑了。

  广州城外的英国商馆里,挤满了十三行所有的行商,他们集体前来,的确把律劳卑吓了一跳。行商们说的还是那些话,不能直接寄信总督大人,像您的这种信件,名称叫什么“密封并直接致总督阁下”,完全的不合体制,不但密封不可以,这些信件必须由行商拆阅,直接呈送总督,那就更加办不到了,哪里有洋人直接给总督写信的啊。

  至于您信中的内容,别说是总督大人,换成是谁也受不了啊。因为您这信里竟然说什么大英国与大清国友好往来。试问这天下,难道有谁可以和皇上平起平坐的吗?你还真以为这大清与英国是国与国的关系啊。

  律劳卑也犯了牛脾气,他跟行商们抬起杠来。他说我们大英国享有四海,在全世界都有领土,有些你们中国人没到过的地方,我们都去过。我们还有先进的军舰,一艘战舰上装载一百多门大炮,我大英国的国王怎么就不能跟大清皇帝平起平坐?

  话说到这个份儿上,行商们也就没什么好说的了。

  卢大人下发了一份谕令,严饬律劳卑。卢大人是这么说的:

  大清准许英国通商已有百年了,经皇上批准,这里的规矩已经成为法律,只有服从的洋人,才准许来这里经商。洋人只准在澳门居住,来广州时必须申请放行的红牌,而且来广州不得超过四十天。现在有个夷目叫律劳卑的,不领红牌就擅自跑来广州,目无法纪。考虑到他来自蛮荒之地,也没受过什么教育(念化外愚蠢),刚来天朝,也没有法律意识,就先不治罪了。但是必须立即离开广州,以后不领红牌不许来广州。洋人来做生意,我天朝官员从来都不干预,但是要是想变通规矩,那就得先跟行商们接洽,然后由本大人奏请圣旨,不奉皇命,谁敢变通?天朝大臣,向来不准与洋人通信,你这个夷目既然自称英国官员,自然懂得管理的道理,要是没有规矩,你又怎么管理众多洋人?

  最让律劳卑受不了的,不是卢大人的“驱逐令”,而是清朝官员对他的蔑视。因为此时律劳卑已经得知大清的翻译把自己的名字(Napier应该译成纳皮尔)译成律劳卑(意思是一个劳苦卑贱的人),还把自己的官职——驻华商务总监督,翻译成夷目(野蛮人的眼睛),他怒不可遏。这简直就是对他本人的侮辱和对英国的形象攻击,这比逐客令更加让人气愤。

  律劳卑很生气,他坚决不走,偏要留在广州。在接下来的数天里,他每天唇枪舌剑,不停地跟行商们大战,不断地描述英国如何如何强大,他对自己所受的待遇非常不满,他觉得他应该得到大清的尊重,也应该受到礼遇,但现实的场景让他非常窝火。

  律劳卑这种行为也让卢大人很生气,大清自开国以来,不领红牌擅闯省城的事情何时发生过,再就是书写大英国字样,事关国体万万不能马虎,一个处理不好,只怕其他国家的洋人也会轻视天朝,而且这里面还夹着皇上的尊严和儒家的传统。此事要是被御史知道参上一本,别说自己性命难保,就是整个家族,恐怕也要受到牵连。

  但是这个律劳卑不听训令,坚决不回澳门,要是出动官兵,又怕引来洋人们不满,虽然驻扎在澳门港口的二百名洋鬼子(随律劳卑来华的海军)不足为虑,但要是酿出对峙事件,倒好像是我大清寻衅,皇上那里还是少不了惩罚。

  卢大人左右为难,他把心中的怒气撒到了行商们的头上,

  首先就是为律劳卑提供担保的兴泰洋行严启昌,他被卢大人抓进了大牢。卢大人对行商们下达了严令,如果不能把律劳卑“劝”回澳门,那就按畏葸故纵忽视国家尊严罪,把所有行商集体斩首。

  畏葸故纵忽视国家尊严罪是个什么罪呢?从字面上理解,大概就是说,事儿没办好结果让国家丢了面子之罪,也就是丢了天朝的面子。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律劳卑如果不回澳门,那么付出的代价,就是整个中国所有外贸商人的人头。如果把这些商人的资产全加在一起,大约相当于现在深圳交易所所有上市公司的资产总和。卢大人的命令非常直接,你不回澳门,大清就再也没有外贸商。

  所有来华的洋人必须由行商进行担保,为律劳卑提供担保的就是严启昌。

  这回劝导工作,彻底与自己的生命挂钩了。中国所有行商的身家性命,将完全取决于律劳卑听不听劝。行商们劝导工作,已经从天朝法制转变为地理人情和气象预报。他们劝律劳卑,这澳门啊,天气实在是太好了,非常凉爽,您不是嫌热嘛,住到澳门多好啊。再说您妻子女儿不也在澳门吗?她们可有多想您啊,还是回澳门吧。

  律劳卑还是油盐不进。

  首先倒下的,不是行商们,而是英国翻译。著名的汉学家马礼逊先生,他就是在这个时候,被生生累死的。

  马礼逊是最早来到中国的传教士,在华25年,其间翻译了全本《圣经》,编撰了第一本《英华字典》,创办英华学院、医院、报刊等,为人谦逊而知礼,救治了无数的华人,为中国培养了很多近代思想家。但他本人却在这样一场吵架当中,被活活地累死了。

  行商们没有办法,律劳卑是英国任命的驻华官员,他们无权命令,只能劝导。另一方面卢大人已经快要动怒了,这是要斩首啊,首当其冲的自然就是商总伍浩官。为了保全自己,行商们最终决定,单方面采取行动,断绝跟英国的一切贸易行为。这个举动一方面是向卢大人表明姿态,绝不当汉奸;另一方面,也是想通过英国商人去影响律劳卑。因为这一年刚刚取消了东印度公司的专营权,来华的大部分是一些资本较小的散商,停止贸易对他们的打击是非常大的。

  当时在广州的英国商人主要分为两派,一派是以查顿为首的强硬派商人,他们坚决支持律劳卑,希望通过抗议提高自己的地位。另一派是以颠地为首的温和派商人,他们资本较小,希望能够冷静地处理这些矛盾,不希望变成全面对抗。到目前为止,强硬派商人占据压倒性的优势。

  在获得了查顿等人的支持后,律劳卑变得更加强硬起来,他想通过这件事,逼迫卢大人接收自己的公函,或者逼着卢大人派官员来处理,只要达到这个目的,他觉得自己就算是胜利了。而且律劳卑也觉得这件事并不难,只要卢坤接收了公函,就等于承认了自己的地位,就算卢坤坚决不接收,那他也必须派官员来处理,那么也就相当于两国之间的官员进行交涉,一切难题就会迎刃而解了。说白了律劳卑的目的很简单,他要逼着广州政府来跟他交涉,哪怕是逼着广州政府来收拾他,也在所不惜。

  他的倔犟终于惹怒了卢大人,卢大人命令整个广州彻底停止通商贸易,另派广州知府(市长)潘尚楫等三名官员前来责问律劳卑。

  当律劳卑听说有官员要来找他,非常高兴,他想他的目的终于达到了,终于有广州的官员来跟他接洽了。(未完待续)


  作者:马谧挺,摘自《鸦片战争的正面与侧面》,团结出版社
  本书简介:本书是《微历史:鸦片战争的正面与侧面》的第一部,描述了18世纪末到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大清王朝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突出地叙述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来龙去脉和各路人马的血腥博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明鏡新聞 - 歷史

明鏡雜誌 - 歷史

明鏡博客 - 歷史

明鏡出版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新史記雜誌社

明鏡電子書 - 歷史/傳記

明鏡雜誌 - 新史記

明鏡雜誌 - 名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