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14日 星期六

“毛澤東熱”席捲全中國的來龍去脈

  對一些人來說,毛澤東是一個時代的象徵,隨著他的時代而輝煌,也隨著他的時代而逝去;對另外一些人來說,毛澤東是一個克敵制勝的武器,無論世事怎樣變幻,只須加以改造便可投入新的戰鬥;有些人寧願把毛澤東看成一個對任何人都有好處而沒有壞處的菩薩;還有些人則把毛澤東當作一棵“搖錢樹”

《新史記》尚琮


2003年元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了淩志軍將近40萬字的《變化——1990-2002年中國實錄》。這是這位人民日報社主任編輯、主任記者的第六本暢銷書。此前五本暢銷書,尤其是他與馬立誠合著的《交鋒——當代中國三次思想解放實錄》,使他一夜之間聲名鵲起。



淩志軍

後來的淩志軍,又出版了《成長》《中國的新革命》和《聯想風雲》等多種著作,使他贏得了“中國的威廉·曼徹斯特”這樣的美譽——威廉·曼徹斯特是寫出洋洋四大冊《光榮與夢想》、記錄美國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社會變化全貌的美國作家。

在2011年關於毛澤東的全社會白熱化爭論中,淩志軍百萬言文字裡,卻有八千字,被有心人重新發現,被挑選出來放在互聯網上,然後被到處轉載,並標以《“毛澤東熱”何時開始席捲全中國?》之題。
這段文字,出自《變化——1990-2002年中國實錄》的第一章“活著的祖宗”,講述的,是在毛澤東時代受到控訴、毛澤東走下神壇十來年之後,從1990年開始了“發現毛澤東”,毛澤東的身後聲名從最低潮掙扎出來,重新回升,乃至形成了席捲全中國的“毛澤東熱”。
淩志軍並沒有打算扮演思想家的角色,去從理論上分析“毛澤東熱”的政治、社會、心理成因和根源,但是他用記者之眼的敏銳、用作家之筆的靈動,記錄了一個個涉及不同社會階層、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事例,既是社會橫切面,又有歷史縱深感,雖係掃描,難免有浮光掠影之失,卻對幫助人們用最短時間知悉‘毛澤東熱’的大致脈絡,頗有裨益。
淩志軍說:“憑空出來這麼一個(毛澤東)熱潮,讓很多人看了不免奇怪”,而今天比淩志軍所寫的時代又推移了十來年,這個“毛澤東熱”溫度更高,乃至巴山蜀水唱紅歌,五湖四海皆呼應,很多人看了不免更奇怪:毛澤東個體的生命結束在上個世紀的四分之三處,但爲什麽他的政治影響,卻不僅延伸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看來甚至還要再延續兩代、三代?

淩志軍給出的解答思路是:“對一些人來說,毛澤東是一個時代的象徵,隨著他的時代而輝煌,也隨著他的時代而逝去;對另外一些人來說,毛澤東是一個克敵制勝的武器,無論世事怎樣變幻,只須加以改造便可投入新的戰鬥;有些人寧願把毛澤東看成一個對任何人都有好處而沒有壞處的菩薩;還有些人則把毛澤東當作一棵‘搖錢樹’。”
文中的這句話可圈可點:當今的“毛澤東熱”,“同毛澤東時代的萬眾一心不一樣,現在每個人都以一己之心去理解和繼承那逝去的時代”。(《新史記》第3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明鏡新聞 - 歷史

明鏡雜誌 - 歷史

明鏡博客 - 歷史

明鏡出版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新史記雜誌社

明鏡電子書 - 歷史/傳記

明鏡雜誌 - 新史記

明鏡雜誌 - 名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