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26日 星期四

陈小雅:邓小平八九用兵探秘(上)

《六四真相》﹙以下简称《真相》﹚推出以后,曾得到许多当事人和研究者的批评与赞许、证实与证伪。去年旅美期间,笔者有幸于繁忙的旅游安排中接触到一些资料,并读到该书全篇,觉得虽然许多质疑者的论点均有道理,但该书的大多数描述中共高层运作的资料,恐怕是迄今为止可以见到的、距离信息源最近的资料之一无疑。因此,该书的出版,应该是“八九─六四”研究事业的一大盛事。

  对于整个研究事业来说,它的明显功劳,在于对过去一些“坊间传闻”的证实,对于不实谣传的澄清。在我看来,科学研究的过程犹如用“天平”秤事──天平一端的秤盘里放置“假说”,天平另一端的秤盘放置“证实”。每一个研究者总是先把得来的最初资料──经过整理──放在“假说”盘里,然后再搜集其他证据放入“证实”盘中。如果“证实”的一端不够分量,假说不能完全被证实,这项研究就不能算完成。如果“证实”的一端超出“假说”的分量,那么,就需要修改“假说”,直到天平实现平衡。根据一定的信息提出假说是容易的,但没有被证实之前,它并不被赋予真正的价值。虽然出自不同渠道的“坊间传闻”也可以互相证实或证伪,但毕竟越近信息源的“证实”越可靠。《真相》对于研究的意义就在于此。

  然而,正如笔者在接受《美国之音》记者海涛的采访时所谈到的,史书的“政治价值”与“学术价值”有时是矛盾的。当你怀抱为某种派别或利益集团“澄清历史真相”的目的而工作时,你很可能不自觉地掩盖了另一些真相,而只有当所有这些真相都揭示无遗时,读者才有可能接触到名副其实的真相。本文的目的,就在于试图揭示被《真相》忽略或不自觉地掩盖了的那些真相。

一、从《八九民运史》的失误之点开始的探索

  《真相》对于笔者作于1994年的《八九民运史》中的一些史实陈述,是起到了修正作用的。其中最显著者,在于它肯定了执行“六四”清场的部队不是27军,而是38军。在1996年,笔者的朋友曾提出过类似问题,1997年《北京之春》登载的一篇关于38军的文章也谈到这一点,但当时笔者无法断定这些“说法”的“权威性”,因此未发表过任何更正的声明。

  在《八九民运史》第八章“六月腥风”中,笔者曾误将38军政委说成27军政委。回想当年写作时,之所以会采取此说,是因为在该书脱稿之前,尚无文字与可信渠道的消息确认这支开进部队的归属。笔者当时依据的仅仅是:
  
  1、“38军抗命、军长被捕”的消息;

  2、中国社会科学院1989年9月18日“英模报告会”上,27军副政委的报告﹙见《八九民运史》附录﹚;

  3、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戒严一日》有关文章提供的信息。

  ──在这些信息中,上述“英模报告”公开了部队的番号,开进路线、包含兵种情况,并讲述了27军捣毁纪念碑下“高自联”指挥部的情节。在军史方面,它拥有参与“老山战斗”的经历。而在《戒严一日》中,现在已知是38军政委的文章,当时并未公布部队番号,但在上述开进路线和军史叙述方面显示出与前者的重合。另外,还有当时显然是最接近信息源的一部纪实文学作品──《王牌出尽的中南海桥局》,也公开持有27军开进长安街的说法。

  而《真相》明确指出:“隶属于北京军区的第38集团军,是6月3日承担天安门广场清场任务的最重要的一支部队。可以说,天安门广场的清场任务基本上是由这支部队完成的。”笔者相信,《真相》的作者如无确实根据,是不会作如此明确的“澄清”的。在此,笔者应该向读者致歉,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对《八九民运史》的有关提法作出更正。

  然而就在《八九民运史》失误的地方,笔者发现了《真相》的一个“缺陷”。

  作为一本晚出六年的、距信息源最近、具有“权威性”的史料性著作,它至少应该在内容上涵盖前人已经得到确证的材料,如上述27军已经公开承认担任捣毁“高自联”指挥部角色的内容,如《戒严一日》已经披露的15军参与清场与38军会师广场的内容。﹙见《戒严一日》上集,第190~199页﹚但是,笔者在该书的相关章节中,不仅没有求得这方面的“证实”,相反,笔者发现,除38军执行清场任务这一事实外,所有参加执行6月3日至4日戒严部队的开进资料均告阙如!

  与这一大“空挡”相比,它对各地的、民运的、外电的材料,高层老人之间的对话材料的堆积和铺陈,则有“不厌其详”﹙当然也有明显的省略﹚之嫌。在那些“不厌其详”的“堆积”中,《真相》作者也慷慨地引用了不少群众对27军“误会”的材料。例如:

  “石家庄:凌晨,约三千多名学生、市民冲击27军军部,呼喊‘27军刽子手’、‘27军镇压人民’、‘27军杀死老人、学生和孩子’等口号。零时,冲击27军军部大门。

  石家庄:有三百多名学生、群众包围在27军军部门口,其中七人静坐。27军政治部负责人向省委报告:现在谣传27军是镇压北京学生和人民的骨干,他们非常不安。现在27军的军人家属非常担心。一是担心‘在外边的人会不会受伤’,执行戒严任务的时间会不会很长;二是担心自己在地方工作开始受‘白眼’,担心有人抓住他们当人质,甚至子女受到伤害。请求地方政府做市民的工作……”

  ──笔者相信,《真相》作者是掌握有关于27军的更多材料的,但既然如此,它为什么偏偏要略去27军捣毁“高自联”指挥部这一公开的重要的环节呢?这只能让人认为,作者或编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史料”采取了“有详有略”的处理方法。

  作者或编者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仅仅是“还历史与真相”,还是对27军的处境有特殊的同情?抑或是为了把没有了军长的38军推向前台,去面对历史的审判,或为“六四”问题“圆满解决”铺平道路?──对此,在没有更进一步资料证实的情况下,不便作出判断。本人关心的也并非这些问题。因为,本人认为,无论是38军还是27军,在六四事件中,充当的都是“工具”的角色。不能加之于27军亲属的“误会”,同样也不能加之于38军及其亲属。笔者相信,当今人们的觉悟,也不会容忍把38军作为“替罪羊”之类的安排以换取一桩历史公案的了结。

  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显然,“不厌其详”的堆积,并不能满足有心的研究者探求“完整的”六四真相的愿望:一个没有军队详细动态的报道,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揭示“六四”的真相呢?笔者的著作也没有,但笔者写的是“八九民运史”,而不是“六四真相”。如果前者的责任是在揭示“学运─民运”的起仆线索的话,后者的责任显然应是揭示“戒严─镇压”的推进过程。而正是《真相》在军事问题上的某种隐讳,使笔者意识到,这正是揭开“六四真相”之谜的关键所在:
  
  ──如果没有那么多军队参加,会有令世界震惊、令历史沉重的“六四事件”吗?

  ──邓小平为什么会调动如此之多的军队,来干预手无寸铁的学生的抗议?


二、根据民间资料编织的军事图景

  为了对付八九民运,中国政府到底动用了多少军队?这显然是揭开“六四”之谜的第一道难题。只有通过了这道难题,我们才能够进一步问“为什么要动用如此多的军队”进而接近事情的真相。

  在一个军队事务仍属机密的社会里,作为普通研究者,我们无法获得关于它的准确的资料和数据。关于参加戒严的部队总人数,迄今为止,有说是23万的,也有说是25万的。报数最多的一文,是1989年七月号《明报》载文《党指挥枪?枪指挥党?──谜一样的人民子弟兵》,说:“这次奉戒严令进京的,有来自全国七大军区的军队,达35万人之众。他们大多出自作为军队‘精锐’的野战部队;军兵种包括步兵、炮兵、装甲兵、空降部队、导弹部队。其中27军、38军、39军、24军均为经过合成改造的现代化集团军。参加人数最多的27军和38军为中央军委战略预备队。”根据官方的报道,邓小平1989年6月8日在中南海怀仁堂接见戒严部队“军以上干部”的公开人数是“百余人”。

  除此之外,我们可以作为依据和参考的资料还有:

  其一,是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戒严一日》;

  其二,是《八九民运史》附录──27军副政委所作的“英模报告”;

  其三,是64memo上刊载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戒严部队进军路线──1989年6月3日至4日》﹙以下简称《进军路线》﹚

  其四,多维网“大家论坛”上刊载的《27军在“六四”》﹙以下简称《27军》﹚和《38军在“六四”》﹙以下简称《38军》﹚

  在这些资料中,《进军路线》相当集中地描述了军队在“六四”镇压中调配情况,滋录于此,以便比照分析:

  “38军 由西向东 该军112师、113师10800人在代军长张美远﹙少将﹚、政委王福义﹙少将﹚率领下,于6月3日晚8点从万寿路一带的军队大院和丰台西仓库出发,经五棵松、翠微路、公主坟、木樨地、复兴门、西单,向天安门广场推进。

  39军 由东向西 该军115师、116师在军长傅秉耀﹙少将﹚率领下于6月3日晚8点沿八王坟、建国门、北京站向天安门广场进发。

  40军 由东北向西南 该军118师、119师在军长吴家民﹙少将﹚率领下,于6月3日下午3点35分从首都机场出发,沿京顺路、机场路、太阳宫、三元桥,向东直门开进。

  23军 由北向南 该军在副军长刘书明﹙大校﹚、政委张传苗﹙少将﹚率领下,从沙河机场出发,沿马甸桥、清河镇、和平街北口向德胜门开进。

  15军 由南向北 该军43旅、44旅在副军长左印生﹙大校﹚、副政委田瑞昌﹙大校﹚率领下,于6月3日下午5点从南苑机场出发,沿南苑路,经木樨园、永定门、前门,向天安门广场进发。

  54军 由西南向东北 该军127师在副政委张kun﹙少将﹚、师长钟声琴﹙大校﹚率领下,于6月3日晚9点50分从丰台出发,沿六里桥、广安门、菜市口、虎坊桥、南新华街向天安门广场开进。

  27军和65军则已经于6月3日前通过各种方式进入了人民大会堂。

  28军 该军82师、85师6月4日白天仍被北京市民堵截在木樨地一带。

  63军 该军188师在军长齐连运﹙少将﹚、政委曲继宁﹙少将﹚率领下与6月3日晚10点半,沿38军的路线向天安门广场开进。”

  ──经过笔者核对,这一资料所提到的人名、路线与开进方式,全部可以在《戒严一日》中得到应证。

  在《38军》一文中,涉及到六四时期军队调动的内容有:

  “奉命进京执行戒严任务的有15军、20军、24军、27军、26军、28军、38军、39军、40军、54军、63军、65军和67军”

  ──综合上述两文,此次戒严动用的部队,报数最多的是14个军﹙包含N个集团军﹚。其中《38军》一文只有13个,缺少《进军路线》中所说的23军。而《进军路线》中提到24军却暂缺其进军路线。它们与上述《明报》文章中提到的部队番号也可以互相应证。如果这两篇文章不是出于同一作者,那么,它们所提供的这个数字可以作为“六四”在动用军队方面的参考基数。

  经过笔者搜索,《进军路线》告阙的资料,或许可以从如下线索得到补充。根据《戒严一日》:

  1、在《将军被围记》中,记述了5月20日从西山出发,在北京城西八角村被围困的某集团军动向。该军的军长是臧文清,政委是曹和庆。在1989年6月6日戒严部队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张工也介绍了这一情况。﹙见《戒严一日》上集,第26─31页﹚

  2、在《敞篷军列抢运兵》中,记述了5月21日北京铁路分局“军代处”将北京开往大同的1417次“空敞车”的30节车厢扣留在怀来的沙城站,并把车辆送至部队的“装载地点”。此后,这次被命名为“平24”的列车,“不起货票,不挂守车,不派转运车长”,“一路绿灯”于次日早晨6时13分到达北京站。﹙见《戒严一日》下集,第4─5页﹚

  3、在《一篇新闻稿》中,记述了一个来自“辽东大山里的军营”军官的记录:5月22日凌晨1时,该趟不知从何地出发、载有至少一个团的军列,受阻于河北安迁车站﹙见《戒严一日》下集,第6─7页﹚

  ──这些资料,也许与上述资料所述部队重合。但专业研究者不难通过类似途径补足缺如。

  此外,据《38军》所述:调配这些军队,牵扯到三个大军区的兵员,它们“主要来自”北京军区、沈阳军区和济南军区。此外还有“其他军区”。在整个戒严过程中,起配合作用。从参与的兵种来看,据《戒严一日》:它们包括坦克与装甲部队、榴炮与高炮部队、工兵与通信部队,还有侦察兵和空军……这些叙述,基本印证了上述《明报》文章的说法。在《真相》的下面文字中也可得到印证:

  “……接到赴京执行戒严任务的命令后,北京军区、沈阳军区和济南军区的有关集团军迅速收拢部队,进行思想动员。在向北京开进中,各部队采取佯动迂回、隐蔽前进、多路进发、高速开进等多种办法向北京集结。……先遣部队第27集团军、第38集团军、第39集团军、第63集团军的有关部队,已遵照中央军委的命令准时开到北京城区,基本到达预定目的地,为进行戒严做好准备。”

  除此之外,参加了所谓“平暴”过程的,还有北京的武警部队和头戴防护面具、手持玻璃钢盾牌和电警棍的防暴警察。

  ──这些资料,可以大致画出1989年参与“六四”镇压的军队调集情况。(未完待续)

作者:陈小雅,《民主中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明鏡新聞 - 歷史

明鏡雜誌 - 歷史

明鏡博客 - 歷史

明鏡出版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新史記雜誌社

明鏡電子書 - 歷史/傳記

明鏡雜誌 - 新史記

明鏡雜誌 - 名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