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雄厚的資源與國際援助等客觀條件外,有幾個主觀因素決定了蘇德戰爭的結局。
第一個因素便是蘇聯人民的英勇氣概。同是奉行集體主義的國家,蘇聯和日本十分相似,卻與中國人民完全不同。人家是真誠的民族主義者,個人可以過得無比淒慘,但為帝國開疆拓土卻不惜血濺沙場;可以忍受本國統治者任意蹂躪,但不能忍受異族統治,不是中國人那種“愛國羅亭”(羅亭是屠格涅夫同名小說主人公,著名的“言語的巨人,行動的侏儒”)。在戰爭初期德軍便發現,被包圍的蘇軍雖然大部投降,但有的部隊卻以一種吃人生番的野蠻方式硬拼到底,子彈打光了便用刺刀甚至匕首。落到他們手裡的德軍俘虜常被挖去眼睛,割掉生殖器,活活折磨至死,有時這種獸行竟成了一種儀式。這與他們在歐洲其他戰場上的經驗完全不同。德軍士兵最大的噩夢,便是落到敵人手中,因此都為自己留下了最後一枚手榴彈。據德軍的證詞,在基輔戰役中,蘇軍向德軍某個陣地發起進攻,先以炮火轟擊,但炮彈全打到德軍陣線後方去了,未給德軍造成什麽損失。接著蘇軍士兵們端著上了刺刀的步槍,從草叢中站起來,同聲高喊“烏拉”,穿過開闊地向德軍進攻,被德軍的機槍如割麥子般掃倒。如此不斷重複,每次都以同模同樣的人海戰術發動一波波的攻擊。又如莫斯科保衛戰初期,一個騎兵師馳過開闊的雪原去攻擊敵人,2000人悉數死在德軍的機槍下,而德軍無一傷亡。這種自殺式進攻雖然沒有成效,但畢竟影響了德軍士氣。那位目擊蘇軍在基輔發起的反攻的德軍士兵就說:“進攻的激烈使我們極度疲憊與麻木……一種絕望的感覺降臨在我們中間:我們現在從事的將是一場持久的、痛苦的與艱難的戰爭。”
德軍屍橫遍野。蘇聯陣亡者更多,但到底是德國拼不起。
不僅如此,戰爭初期斯大林命令發動的一系列自殺性反攻,雖然造成了可怕的人命損失,但畢竟還是遲滯了德軍的前進,為保衛莫斯科、列寧格勒等重地贏得了喘息時間。
後方人民也一樣表現出了英勇獻身精神。1941年下半年,至少有2593家企業被搬遷到烏拉爾、哈薩克斯坦與西伯利亞,2500萬工人及其家屬隨廠搬遷。他們將工廠設備撤除,冒著敵機轟炸掃射裝上火車,隨車到達目的地後,立即就地建造廠房,安裝設備,開始生產。到1942年年底,搬遷的1523家大型企業只有55家尚未投產。在他們的努力下,蘇聯1942年下半年的軍火產量竟然遠遠超過德國全年產量。
第二個因素是蘇式極權政體的“優越性”。蘇德戰爭表明,這種政體有著令人難以置信的生存力。它包括兩方面:無限制動用民力與使用恐怖手段維持統治,而這兩者都是統治集團對全部資源與全民實行全方位控制的結果。人民的能量只能乖乖地按領袖指定的方向釋放。換言之,人民的能量就是統治者的能量,自身則毫無能量。這就解除了統治者的一切束縛,使得他們能毫無顧忌、毫無限制地濫用民力民命,造出自由世界根本無法設想的奇跡來,光是將毫未受過訓練的平民一批又一批地投入戰場,就絕對不是民主國家乃至舊式專制國家的政府敢於夢想的。
這也是蘇聯後方為何始終未發生騷亂。前文已經指出,民族主義是俄羅斯人民永恆的主旋律,因此他們特別不能容忍外戰失敗。1905年和1917年的革命都是外戰失敗引發的,然而斯大林在5天內失去的領土超過了尼古拉二世在兩年間失去的領土,卻風雨不動安如山,那就是因為人民被革命的軟硬兩手徹底剝奪了造反的能力甚至念頭。(《新史記》第3期)
不错。
回覆刪除斯大林格勒保卫仗, 苏军有些师的“寿命”只有十几天,7000人上去, 撤下来时只有两三百人。
------------------------------
光是將毫未受過訓練的平民一批又一批地投入戰場,就絕對不是民主國家乃至舊式專制國家的政府敢於夢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