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8日 星期日

抗命邊緣 史迪威與蔣水火不容

王成勉
圖片 1 / 2
史迪威常與官兵共同飲食、共同生活。(取材自網路)
蔣介石與史迪威兩人都是出身軍人的背景,但是卻有著大相逕庭的性格。

蔣介石為日本振武學堂畢業。從擔任黃埔軍校校長起,就不斷遭遇政治鬥爭,所以對於政治非常敏銳。他言行上深刻內斂,著重小節,常以儒家修養要求自我,非常注意下屬的忠心與服從,而且不容他人挑戰自己的權威。

而史迪威由美國西點軍校畢業。他有語言天分,通西班牙文、法文與中文,善長練兵。他桀驁不馴,講話尖酸刻薄,有著酸醋喬(Vinegar Joe)的綽號。正如著名的「馬歇爾傳」作者波格(Forrest C. Pogue)所形容的,史迪威「天性叛逆,挑戰一切權威,嘲弄上司,不斷熱中於改變周遭的情況。在整個軍旅生涯中,總是處於抗命邊緣。」

這兩個水火不容的人,卻被二次大戰牽成一個共事的關係。可以想像得到,他們的相處遲早會出事。但是當初沒有料到,問題會大到影響到兩方的軍事合作,甚至是戰後的中美關係,這就是後來所謂的「史迪威事件」。

多重身分 史立場模糊

珍珠港事件後,中美兩國成為盟邦。史迪威在1942年2月奉命到中國。當時他有著多重身分,既是「美軍駐華軍事代表」、「在緬甸的中美英軍司令官」與「對華租界物資管理人」,又是「中國戰區參謀長」。其實這些頭銜基本上有矛盾,就是他到底是美國在華的代表,與蔣介石平起平坐?還是作為中國戰區的參謀長,必須接受中國戰區統帥蔣介石的指揮?由於這兩種角色的模糊,加深了他與蔣介石之間的矛盾,最後竟使他難以繼續待在中國。

緬甸大敗 傷亡2萬人

史迪威與蔣介石的蜜月期非常短,主要問題就是赴緬甸的作戰。蔣介石將第5軍與第6軍交給他指揮,這也是史迪威平生第一次指揮大軍作戰。雖然史迪威是美國人眼中的中國通,但是他對於蔣介石的統御之道、中國軍隊的作戰情況,以及英軍的配合都沒有掌握。出發之前,蔣介石與他討論作戰方針後,就在日記中寫著:「彼誠無作戰經驗,徒尚情感,不顧基本與原則,此英美戰略所以屢戰屢敗也。」

結果入緬作戰大敗,傷亡有2萬人。史迪威灰頭土臉的退到印度,公開向新聞界表示:「我宣布我們打了大敗仗。我們被趕出緬甸。這是天大的恥辱。我認為我們應該要找出失敗的原因,然後回去奪回緬甸。」

誓雪前恥 史積極練兵

可想而知的,在哪裡跌倒,自然就希望在哪裡站起來。史迪威在緬甸戰役失敗,變成他一個難以忘懷的心結,一直想重新打回緬甸,洗雪敗戰的恥辱。史迪威當時沒有直言的敗仗原因,其實就是英軍不肯配合,中國將領不願全力作戰,再加上蔣介石仍在遙控部隊。

他的解決之道,第一步是要有他自己能掌控的軍隊。從此他開始積極的練兵。史迪威在練兵上有他的專長,能夠與士兵一起出操,一起跑步,也可以趴在地上教士兵射擊,常與官兵共同飲食、共同生活。事實上,他在印度與雲南所練的兵,日後在反攻緬甸與抗日作戰上都充當了重要角色。

美援助匱乏 矛盾加劇

史迪威與蔣介石另外一個衝突的原因,是二次大戰戰略的問題。依據當時盟軍的戰略,中國是三流戰區,只是扮演牽制日軍的角色,並不值得投下太多的資源與兵力。因此中國戰區始終得不到所需要的援助,甚至已被應允的援助也會臨時被轉移到其他戰區。因此代表美方的史迪威自然很難面對蔣介石,也加強了兩人的摩擦。

如在1942年6、7月間,原本被派到中國的美國第十航空隊重型轟炸機,突然被轉移到情況緊急的中東地區。這讓蔣介石大為光火,要史迪威向美國抗議,並爭取500架飛機、每月5000噸空運物資,以及三個美國師前來參戰。史迪威對於這種漫天要價的態度不滿,他向傳話的蔣夫人明白表示,他除了是蔣委員長的參謀長外,還是各個作戰會議的美方代表、美國總統在租借物資方面的代表,以及一名宣誓維護美國利益的美國陸軍軍官。蔣介石在7月3日的日記寫著:「史迪威之愚拙,其言行之虛妄,可謂無人格已極。而美國政府對我國之援助,不過點綴敷衍。」而史迪威從7月中開始的日記,也輕蔑的以花生米(peanut)來稱呼蔣介石。

史迪威與蔣介石兩人的不合的消息也跨過了太平洋。另一場鬥爭在華府展開。宋子文奉命傳達史迪威不適任的消息,而史迪威的老長官,時任陸軍參謀長的馬歇爾則對其力挺。因此美國政府先後派出居里、威爾基、華萊士與赫爾利赴華觀察情況,並從中調解。美國曾一度決定撤換史迪威,但是由於宋氏姊妹居間協調與史迪威暫時放低姿態,讓蔣介石又轉變心意。可是在此風波之後,史迪威還是無法與蔣介石合作共事,甚至曾交代部屬草擬暗殺蔣介石的計畫。

練兵有成 奪下緬重鎮

史迪威希望打回緬甸的意願隨著他練兵有成而愈加強烈。但是蔣介石卻堅持必須有中美英三方合作攻緬才可行動。英國在此事上有著私心,不希望有外人介入他們的殖民地,一再以各種理由拖延。到1944年初,日軍威脅到印度的盟軍地區。史迪威立即要馬歇爾透過羅斯福總統施壓,來迫使中國出兵。蔣介石最後同意放棄三方攻緬的堅持,讓部隊度過薩爾溫江。而中國的遠征軍此時表現出色,打下了戰略重鎮密支那。

逼蔣讓權 史迪威調回

與此同時,日本發動的「一號作戰」,在華中獲得重大的進展,洛陽、長沙、衡陽等大城均淪陷。美國陸軍部在此背景下,擬議讓史迪威統帥中國部隊。史迪威同意,並建議由羅斯福發出強硬電文。結果這封電文在1944年9月18日發出,要蔣介石交出軍權給史迪威,並用美援與否來施壓。史迪威收到電報在大喜之餘,堅持要親手將電文交給蔣介石。這終於讓蔣介石下定決心,縱使沒有美援,也不能再接納史迪威。就在蔣介石的堅持下,羅斯福總統最後決定將史迪威調回,而由魏德邁接替。此後史迪威與蔣介石再也沒有來往了。(作者為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教授)


Read more:世界新聞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明鏡新聞 - 歷史

明鏡雜誌 - 歷史

明鏡博客 - 歷史

明鏡出版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新史記雜誌社

明鏡電子書 - 歷史/傳記

明鏡雜誌 - 新史記

明鏡雜誌 - 名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