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9日 星期日

成龍鑽研政治功夫巴結薄瓜瓜


《名星》編譯 楊芬瑩


《十 二生肖》開出票房紅盤,2013年成龍的事業前景一片好,他得到2013年亞洲電影節、紐約林肯中心共同頒發的“亞洲之星”終身成就獎(The Star Asia Lifetime Achievement Award)的成龍,宣布要將自己的辦公室,從香港搬到北京,並在上海修建成龍博物館,擴大與中國重量級電影公司的合作,稍早還加入章子怡、周星馳、姚明 之列,成為中國政協委員。

不過,成龍對中國一次又一次自我感覺良好的表白,聽聞的中國人似乎尷尬多於感動,負面效應也蠢蠢欲動。原先與習近平、彭麗媛伉儷,一起入選《時代》(Time)雜誌2013年百大最具影響力人物的候選名單,4月公布結果,成龍卻名落孫山。

另有報導稱,成龍進出人民大會堂的座車,竟然掛著軍車車牌,涉嫌違法濫權。成龍在政協會議上,還批評中國執法不夠嚴,他說:“大家聽到中國覺得很怕、覺得共產黨很嚴,結果到大陸卻發現,原來最不嚴的國家就是在中國。”

看不慣名人道貌岸然的網友,開始蒐集、散布成龍的“黑”歷史,不斷傳播他過去放浪形骸的情愛史,以及疑似沽名釣譽的“詐捐”事件,據稱四川北川中學至今未收到成龍承諾的建校捐款。港台媒體對成龍也自然免不了一陣譏諷、訕笑。


成龍給薄瓜瓜做足了面子。

2011年11月《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獨家刊登重慶前市委書記薄熙來之子薄瓜瓜在英國引人側目的留學生活,如誇張消費、出入有高級車代步、比洋人還洋派的公子哥作風等等。報導稱,薄瓜瓜並不介意展現人脈,也積極結交政商關係。



他做過最讓牛津大學同學吃驚的事,就是請來成龍演說及少林寺和尚表演。一名在場的中國學生事後稱,聽說成龍來牛津,大家議論成龍要講什麼呢?後來才發現,原來成龍自己也不知道。

有人問:“平常出門做些什麼?”成龍卻講起他的奮鬥史;他出身窮苦人家,沒受過教育,但是吃苦、聰明、加上忠孝仁義思想帶來的人格魅力,他很年輕就成功了……

第一個問題回答了很久,中間穿插著他對中國文化的宣揚,那種仁義精神,相信每一位讀過武俠小說的人都明白。有人問他最喜歡哪個電影場景,成龍說他自己不喜歡那些很成功的電影,比如說Rush Hour(尖峰時刻),裡面很多笑話他不明白。

主持人薄瓜瓜想引介一名韓國男模特給成龍,他回答,把電話留給助理。成龍後來與薄瓜瓜合唱《真心英雄》,還宣傳自己的基金會,打算重建兩所學校。他也在台上比劃電影裡的招式,在場的人都很盡興。

成龍的出席幫助薄瓜瓜於2009年爭取到英國十大傑出華人青年“大本鐘獎”,這個成立至今四年卻連英文網頁都沒架設好的獎項官網上,介紹薄瓜瓜的主要得獎理由:“將中華文化和中國聲音帶入世界最高學府。”

獲獎資格的詳細說明,扣除“當今中國五大青年時尚先生”等莫名其妙的榮譽,就是2008年以中國主題籌辦牛津年度活動,獲得中國駐英使館及有關機構的高度讚揚,“著名影視明星成龍在聽說了薄瓜瓜在西方主流社會的影響後,專赴牛津和他共同主持了一次中西文化交流盛會”。

日媒評棄拳腳改研政治功夫

2013年7月底,社交網站推特(Twitter)、臉書(Facebook)傳出成龍的死訊:先是推特上有人傳遞這個消息,很快臉書上有人成立《一路好走,成龍》的粉絲團。粉絲團公告稱:
“59歲的成龍,1954年4月7日出生於香港,7月28日上午11時,因不明原因死亡。我們將永遠懷念他,永不會忘記他。”悼念粉絲團很快超過100萬人。這種假死訊2011年也曾經出現過,當時謠傳他跟李小龍一樣死於心臟病。

日 本媒體批評成龍如今想鑽研的是政治功夫。網路雜誌《外交官》(The Diplomat)3月刊登《政治功夫:政協大展拳腳的成龍》(Political Kung Fu:Jackie Chan at the CPPCC)說,北京為成龍冠上“政協”高帽,不外乎想強化香港與中國的團結印象,然而,名人效應對中國是否有幫助?首先還是得看這些人是否為中國帶來正 面改變。

對許多一路看著成龍奮鬥、終至成功的廣大影迷來說,很難想像成龍會徹底變成共產黨的工具。前述與成龍有私交的傑米·吳爾夫便認為,成龍畢生的作品都在為小人物不屈不撓的勇氣歡呼,那代表的是香港精神以及自發的聰明才智,並非出自“新中國”。


傑米·吳爾夫覺得,成龍雖然對自己的事業與想法能侃侃而談,但實在不擅長反省思考,而維持一貫的政治立場,更非他的強項。成龍從不諱言自己沒讀書、是個大老粗,因此,比起攻擊他的政治智慧,傑米·吳爾夫認為,去請教成龍或對他有“政治”期待的人,也高明不到哪去。

且即便中國利用成龍作為文化大使,也只是暴露目前政權一個無可奈何的弱點:內地沒有任何本土流行文化明星能夠履行這種職能,沒有人既擁有出色才華、又具有源源不斷的善意和表達能力,能夠在海外展現中國形象。

私 底下,成龍也承認,自己偏愛西式故事的套路與技術,因為中國電影製作人講述本土故事的能力不如美國同行。2013年6月亞洲協會(Asia Society)為成龍舉辦的“向大師致敬座談”,成龍稱,很希望美國多跟中國分享拍片技術,也希望美國多拍點中國故事,跟全世界介紹中國。

成 龍說:“用西方的視角介紹中國(給世界),比用中國人的視角介紹中國更好……我們拍了很多(版本)的花木蘭,但是迪士尼一齣《花木蘭》(Mulan),大 家馬上就知道這個故事了!”成龍與西方編劇合作的《功夫之王》(The Forbidden Kingdom)故事,也比他與中國編劇合作的神話故事打動人心。

威 廉姆斯學院(Williams College)的近代中國政治與古代中國哲學教授薩姆·克蘭(Sam Crane)曾在自己的博客“Useless Tree”(無用之樹)評論成龍的言論。他指出,成龍在博鰲論壇發表“中國人一自由就混亂”理論的那一年,成龍電影《新宿事件》確認無法在中國上映,導演 爾冬陞說,因為剪掉爭議片段後的影片,根本行不通。

薩姆·克蘭認為,對名人的政治言論,本來不應過於認真,這些人可能不太考慮歷史、政治與哲學問題,成龍可能甚至沒有意識到,他所談論的“帝國主義”、“中國人的性格”等用語,本身可能就充滿爭議。

成龍大概不知道有本書也叫《中國人的性格》(Chinese Characteristics),不知道學術界有“東方主義”(Orientalism)一辭,專門講述一般人如何以偏見的形式,來避免陌生文化對自己造成心神不寧的衝擊。

文 學理論家愛德華·薩依德(Edward Waefie Said)在1978年出版的著述《東方主義》(Orientalism)一書中提到:面對異國文化,人們會以“選擇性地認同他國異文化”,來消化原先頑 固的自我認同感,進而重建非常廣泛普遍世界觀而不至於顯得偏狹,但看似合理的觀點,卻可能影響個人對於東、西方文化與人性的刻板印象,嚴重脫離現實風貌。(《名星》第5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明鏡新聞 - 歷史

明鏡雜誌 - 歷史

明鏡博客 - 歷史

明鏡出版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新史記雜誌社

明鏡電子書 - 歷史/傳記

明鏡雜誌 - 新史記

明鏡雜誌 - 名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