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著名記者、作家劉賓雁逝世八週年之際,明鏡出版社推出了由馬雲龍所著的《劉賓雁時代——鴉雀無聲雁有聲》一書。
2013年12月7日,普林斯頓中國學社、中國研究院、明鏡出版社和《新史記》雜誌社聯合主辦的“劉賓雁逝世八週年暨《劉賓雁時代》新書發佈會”在紐約舉行,與會者分享了自己與劉賓雁的交往經歷,回憶了對他的豐富印象,分析了劉賓雁的精神內涵及其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名星》根據錄音整理了全部發言,並經發言者審訂,經授權全文刊發如下。
對當局制度巨大的起訴書的起草第一人
北明(獨立撰稿人,自由亞洲電台“華盛頓手記”節目主持人):
《劉
賓雁時代》寫了賓雁在國內的經歷。我們最先產生這個念頭的時候,一開始想到的能寫這本傳記的人是蘇煒,但蘇煒忙得四腳朝天,最後他辭謝了;然後我們想到鄭
義,鄭義也時間不夠,說他也不能勝任。我想想我自己也不能勝任,雖然朱洪大姐和小雁都同意我來寫,但我全職上班,加上家務,業餘時間極為有限,還有一大堆
閱讀寫作計劃長期不能完成。後來我們就接受了王康先生的推薦,找了馬雲龍先生。
馬雲龍最開始也推辭,你們看了這本書的後記就知道,他也是覺得這個任務太重,不敢寫,到最後我們說,這是一個歷史的責任!拿這個理由把他給震住了,他不敢推卸了。
他
寫劉賓雁有不少有利條件,第一,他是劉賓雁的同行;第二,他在報業界以劉賓雁為楷模,對劉賓雁非常尊敬,把劉賓雁一直當成導師,他主持報社工作中,堅持走
劉賓雁的道路,才四次被開除;第三,他還是劉賓雁的親戚!——你們看後記,他自己研究劉賓雁時發現了,這親戚還不是一般的關係,非常近。但是他也有一個困
難,他的護照被收回後就沒有了,我們多次邀請他到海外採訪,他沒有辦法去申請簽證。他也不去申請——如果申請,被拒之後,他就更沒有機會了。所以他出國困
難。後來賓雁的後半部分海外生涯,朱洪、小雁她們都同意我來寫,因為我在海外。我本來想,實在沒人了,小狗也叫,“濫竽充數”。雲龍兄本來留出了空白,前
半部稿子也傳過來了,可事到臨頭,我才發現,如果我不請長假或者辭職,根本沒有足夠時間專心於此。最後雲龍決定把賓雁的年譜寫出來,涵蓋他海外流亡這一
段,而關於賓雁海外的這一段的具體情況,就寫簡單的一章。留下空白,待再版是來填補。書稿就截稿了。出版前,我到了舊金山,我們突然想到了程凱兄。程凱兄
是賓雁的老朋友,是賓雁的同行,在海外跟賓雁共事很多,而且他自己也是記者出身,對賓雁敬重有加,也是寫作前輩。我就在想,還會有誰比程凱兄更合適的?我
正式向他提出了邀請,沒想到程凱答應了!
所
以程凱兄要做一番工作:要採訪很多人,整理他海外的資料信息。現在我們就有望在這本書再版的時候,把賓雁海外這一重要部分加進去,使這本書臻於完善,我們
就對歷史有一個交代了。我們這一代人,作為他的朋友,作為他的後輩,作為他的批評者或者是讚賞者,我們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我相信這個大家都會贊同的。這
是我要說的第一。
罹患癌症的劉賓雁,仍然高度關注中國的今天和明天。
在禮崩樂壞的廢墟上閃光
第
二,剛才大家評價賓雁,說了很多,我只有三點——很不對稱的三點。第一點,我想回憶一件小事情,賓雁讓我非常感動的一件小事情,這個事情只有我自己知道,
甚至連鄭義都不知道。當鄭義得了癌症,孩子還小,我又得全職上班,把在馬里蘭大學讀博士的學業放下,還覺得時間不夠,再照顧一個不怎麼說英文的病人——你
們就知道有多不易!除了上班,我得去醫院,孩子不能獨自過夜,鄰居都來家幫我陪孩子、幫我掃雪,不知道他們怎麼都知道了。我那時壓力很大,就失眠了。賓雁
不知通過什麼途徑知道鄭義生了病,就給我寫了一封信,寫得很短,我看了之後特別感動,那信我還留著呢,我記得兩句,他說:“北明,不要擔心,大風大浪都過
來了,還有什麼過不去的”。我拿信的時候摸著很硬,信封裡有什麼東西?打開一看,是賓雁自己吃的一板安眠藥,大約有12顆。你們知道,在美國沒法隨意買到
安眠藥,得先看醫生開處方,而我就是沒時間看病。賓雁信中說,這個安眠藥非常好,我吃了非常管用,你先吃著,要是覺得管用,我的藥就給你。就這麼一點雞毛
事,他都關照。我就想,他收到大量老百姓的信是怎麼來的?這是一種被信任的榮耀,誰想要有這樣的榮耀,就得聽老百姓不停地對你訴苦,詳細地關照他們的需
求,為他們操心出力,費神耗時。那些來信太多,是以麻袋來論單位計算的啊!他為他人操心太令人感動了!這就是我要說的第一點。
另
一點是關於他的遺產。大家講述了很多了,我想說的是:要是論思想,賓雁可能不如我們在座的大部分學者、專家、博士、作家深刻;要論政治立場,他可能不如我
們所有在座的人徹底;要論文字功夫,他也許不如在座的奎德、王康、鄭義、蘇煒……可是我們為什麼在這兒紀念他?他逝世八年了,在座很多人出席了八年前賓雁
80壽辰那次紀念會,我現在坐在這兒看著各位的面容:鬢角都上霜了,皺紋都上來了……八年實在不短,孔子死後,弟子們也就蘆墓三年,頂多子貢也就蘆冢六
年。我們不是賓雁家人,也不是他的弟子,我們為什麼八年之後還聚在一起紀念他?而且我們也有李慎之,王若望,王若水、何家棟、方勵之……很多我們敬重的前
輩,可為什麼八年之後,劉賓雁依然令人難忘?事實上,我是對賓雁的感受是歷久彌新,越來越感動。我對他的感受的變化,有點像冬冬,冬冬想啊,賓雁就是爺爺
嘛!不比我的中學老師更重要。他生病了,後來去世了,居然世界各地來了這麼多人紀念他,為他牽心動肺,高度讚揚他,冬冬才發現,原來爺爺是個人物啊!
我
一直不覺得賓雁是一柄重錘,他也就是一個長輩,一個朋友,他給我寄藥片兒,教我做北京炸醬麵,修正我給他做助理時編的稿子等等,可是生活中他車都開不好,
都是朱洪大姐開!賓雁在我眼裡確切是個普通人,甚至在劉賓雁去世後我主持他的追思告別儀式,也沒覺出他走後留下的那個巨大空白。但是這幾年漸漸不同了。原
因是什麼?是中國這幾年的巨變:中國這些年人心敗壞,道德淪喪,禮儀崩敗……賓雁在廟堂之外,流亡之地,他過去的存在,日益顯出了他的重要性,禮失求諸野
嘛。他的人格,他的悲憫、寬厚、仁愛和勇敢,在中國禮崩樂壞的道德廢墟上,顯得太重要了,這是他的精神遺產所在,是他彌足珍貴的地方。(《名星》特約記者馬儉、記者高伐林 整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