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日 星期三

中國已錯過了批毛最佳時機

《新史記》特約記者 馬儉、記者 高伐林整理

對於崇毛和非毛這兩派人士而言,2013年12月26日是一個絕非等閒的大日子——120年前這一天,對於中國和世界的走向、對於中國幾代人的命運具有重大影響的毛澤東,在湖南韶山沖一個富農家庭呱呱墜地。

在中國社會矛盾尖銳的形勢下,毛澤東120周年冥誕成爲各方人士論爭的焦點。中國研究院和《新史記》雜誌於2013年11月23日在紐約舉辦研討會,邀請12位學者、媒體人來探討毛的歷史功罪、毛的遺産、毛與中國的現代化轉型等問題。《新史記》整理了與會人士發言,並經發言者本人審訂。全文五萬字,刊於甫出版的《新史記》第17期。


高文謙:你談到毛本來決定三個五年計劃後實行社會主義,那麼為什麼他改了主意,要提前?

張 博樹:為什麼他要提前?我看了些文獻,我的感覺毛當時之所以要加快速度,重要的考慮之一,是擔心他的政權變質,擔心共產黨自己腐敗。我舉個例子,1950 年到51年,當時有一個爭論,就是關於山西合作社的事。簡單地說,土改之後,有些黨員開始致富,甚至開始雇工了,基層就把這個問題反映上來,說黨員雇工和 我們幹革命的目標相違背,怎麼辦?底下不知道該怎麼認識、怎麼處理,就把這個問題反映到中央。

劉少奇的意見是,沒什麼可害怕的,中國經濟上還很落後,我們還會繼續搞新民主主義,新民主主義就是在黨的領導下發展資本主義,發展資本主義就不可能沒有兩極分化,所以出現貧富分化、出現個別黨員雇工沒什麼了不起……

王軍濤:你的意思是說,按照共產黨原來的邏輯,應該就搞新民主主義,但是毛是出於理想主義,否定了這些……

張博樹:按照馬克思主義那一套,中共下一步就是要走上社會主義、走向共產主義的——黨的二大就很清楚,黨的目標也是很清楚的,新民主主義在共產黨的藍圖中只是一個階段。
 

關於毛澤東,還會長久地繼續爭論下去。 


毛爲何要提前消滅私有制

高文謙:毛澤東改變的原因是什麼?
張 博樹:原因就是共產黨進城以後,又是在發展新民主主義,又是私營經濟被鼓勵、被保護的,允許剝削,那麼原來的八路軍、解放軍許多“土包子”,誰也沒有做好 這麼快就革命成功的思想準備,他們進了城,當了官,自然會出現資本家對剛進城的共產黨幹部點頭哈腰、收買腐蝕的問題。這是城市;農村呢,就是剛才我說的黨 員雇工問題。這些問題,別人可能覺得這無所謂,不奇怪,但對毛來講,在這個問題上他卻比較敏感。

高文謙:你是說,他是出於理想主義,因此不能容忍這種現象?

張博樹:這是一個重要原因。

高文謙:我不同意這個說法。

張博樹:剛才說的現象,是在1950年、51年。到了53年,毛就要求加快這個進程,到了55年、56年這個速度就更快了。這個更快,不完全是毛自己的問題,還有一個社會的反向互動的問題,這事更複雜,挺有意思,不過今天不可能展開說。

從 根兒上,我們來理解毛當年那套想法背後的因素,什麼東西構成他的動機?他為什麼要這樣想問題?我覺得有幾層因素,一個是他所理解的馬克思所謂“消滅私有 制”、建立共產主義的那套原教旨理論——儘管我們現在來看,毛對此其實是一知半解的;第二層是毛的傳統中國式的“大同”理想,他讓中央委員們讀三國《張魯 傳》,欣賞張魯的“置義舍”,自己也被其中的爛漫成分所陶醉;第三層是毛的戰爭年代的經歷,讓他堅信“精神力量”是無窮的,禁欲主義有助於保持革命青春, 金錢則最容易使人墮落。所有他一向對“物質刺激”之類嗤之以鼻,“批判修正主義”就是在批判“金錢掛帥”。

以上幾條都是毛的“理想主義”最重要的思想元素。在實踐層面,我說的“理想主義”這個詞,則是指毛澤東的烏托邦社會改造工程。軍濤所說的“軍事動員體制”和我說的“烏托邦改造工程”,這兩個詞有重疊的地方。

王軍濤:不,不一樣。烏托邦是不能實現的,但烏托邦倒是著眼於安居樂業的體制;而軍事動員體制行之有效,但是它永遠是在那裡折騰、折騰、折騰。

張博樹:毛澤東就是在折騰、折騰、折騰,但並不是毫無意義的;恰恰相反,在他的理解邏輯中,他所做的一切是極有意義的,他是企圖達到他認為很好的一個目標。

1959年“大躍進”遇到挫折以後,毛曾經專門組織一個班子去閱讀蘇聯版的《政治經濟學》,而且他不讀資本主義部分,就讀社會主義部分。鄧力群當時做了很多筆記,那個玩意兒現在在“烏有之鄉”網站都有賣的,毛在考慮“資產階級法權”問題到底怎麼看。
 

中國錯過了批毛最佳時機

馮勝平:我打斷一下博樹,你的“九大思潮”一講一個小時肯定完不了。

高文謙:最好就講要點。

馮勝平:博樹講不完的,他還沒講到“九大思潮”的第一大思潮呢!(眾笑)

張博樹:既然如此,我就此打住。大家有興趣,可以看我那兩篇文章,網上都有了,一篇是《權力語境內認知邏輯與利益邏輯的雙重嬗變:也談改革開放30年》,另一篇是《“共和”60年:對幾個問題的梳理》,那裡有對我剛才所說觀點更詳細的展開。

馮勝平:其實我和博樹的基本觀點相近,我也認為毛有理想主義的一面。但觀念之爭是爭不清楚的,說毛理想主義吧,但大家對理想主義的概念都不一樣;我們還是談今天中國的現實吧。

中 國現在很多人崇毛,甚至可能是大多數人都是崇毛的。(有人插言:不會大多數。)不會大多數嗎?可能我是錯的,按照我的一個朋友黃紀蘇的說法,如果是80年 代就批毛,把毛遷出紀念堂,不管是老幹部到老百姓,不會遇到阻力,那時候是做得到的。30年下來,你做不到了!你再想去動一下毛的紀念堂、再去動一下毛的 牌位試試?不是習近平要跟你過不去,全國不知有多少人要跟你過不去!(與會者紛紛插言表示不同意這一說法。)

你 們聽我講。現在國內崇毛的是崇得五迷三道,恨毛的是恨得咬牙切齒,各有各的理由。我可以想像,隨著將來中國分化加劇,對毛的兩極評價肯定也是越來越偏激。 比如說崇拜毛的,有人崇拜他的不擇手段——我那天碰到一個企業家,他就佩服毛“手段厲害”;有人崇拜他的成功——這在中國人中最典型的,“成者為王,敗者 為寇”麼;有的人崇拜他的文采,說文章寫得好,高文謙講他有語言天分,胡適更講過,共產黨裡面白話文寫得好的,首推毛澤東;也有人崇拜他的膽略:幾百人敢 上井岡山,折騰出這麼一個大局面……反正各種崇拜他的都有。

毛澤東生前造成了千百萬甚至億萬生靈塗炭,這個大家都承認;而毛澤東死後,從現在再往前走,還不知道要帶走多少冤魂!最典型的,就是在北京天安門廣場上的那個毛澤東紀念堂,在我看來,那是一個巨大的定時炸彈,將來國內的人,擁毛的、反毛的,不知要發生多麽慘烈的衝突!
 
老大一死,老二當家

高 文謙:我再回到剛才張博樹這個話題:1953年定的是利用三個五年計劃多一點的時間,實行過渡時期總路線,要15年到18年——至少是15年,為什麼才過 了兩三年,到了1955年、56年,毛澤東就批判鄧子恢是“小腳女人”,催促要趕快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爲什麽有這樣的轉折點?不排除毛有一種天然的對窮苦 人的一種同情,但嬗變的主要契機是什麽?
是1953年3月斯大林之死。

考 察毛澤東的思想轉變,不能光探究毛本人,還要把國內、國際各種因素、各種動態都考慮到。我認為,在那個時候毛有一個突變,原因就是斯大林之死。在國際共運 中,斯大林在,他當然是老大,蘇共是老大;中共是老二,毛澤東是老二,老大一死,老二當家!蘇聯當時其他那些領導人,論資格、威望,跟毛澤東這個老二是沒 法比的。共產主義大家庭的家長斯大林一死,按照毛後來的講法,“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我覺得解讀毛澤東之所以對社會主義改造提速,與其歸結到毛的理 想主義,不如用他想爭當社會主義陣營的領袖來解釋——他想在建設社會主義道路上獨闢蹊徑,超過蘇聯。

對 這個問題,我想起一個可作對比的事例。1975年,毛已經是風燭殘年,周那時也住在醫院裡面,柬埔寨的波爾布特到北京來朝貢。我看到當時會談記錄——毛的 記錄沒看著,估計他當時根本講不了什麼話了;看到周與他的談話記錄,那時到周去世還差幾個月,周也根本就動不了了。他跟波爾布特講了什麼呢?他告誡說: “社會主義道路是漫長的”——周作為幹了一輩子革命的過來人,他在年輕時如你們所說,也有理想主義這一面;走過一生之後,他對波爾布特講了這個體會。波爾 布特對毛和周怎麽說呢,他拍胸脯:“取消家庭”。

我覺 得,毛澤東在中共建國之初的想法,與1975年波爾布特在柬共建國之初有一比——不能說完全一樣,但毛的雄心,說句實在話,是比天高的。所以他1953年 剛定完過渡時期總路線,規定三個五年計劃多點時間完成這個過程,但遇到斯大林一死,到1955年,他就批鄧子恢是“小腳女人”,要趕快改造。1957年他 到莫斯科去,就跟赫魯曉夫講“超英趕美”:你蘇聯趕美,我們中國超英。毛看到了他在奪取政權的道路上,走了一條與俄國“城市中心”暴動不同的路,走出了農 村包圍城市的道路,他認為這是他對馬克思主義的獨特創造。但是想當國際共運的老大,光有打天下的獨特道路還不行,還得在建設社會主義上走出一條不同於蘇聯 模式的道路。毛太想幹好事……

康正果:與其說他“太想幹好事”,不如說是太想逞能。

高文謙:太想幹好事的背後,有他個人動機在裡面。我相信同樣是共產黨,若要讓周恩來、鄧小平、劉少奇這些人來掌舵,恐怕未必走出同樣的路來。

康 正果:我甚至覺得沒必要用“理想主義”來定義,連“烏托邦”都不要用,西方還有另外一種觀念,叫“反烏托邦”——烏托邦是經過精密設計的理想國度或社會, 而“反烏托邦”,是全面控制人的社會。有好多這樣的小說,像《1984》就是反烏托邦的,毛搞的就完全是反烏托邦的,連烏托邦都夠不上。(《新史記》17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明鏡新聞 - 歷史

明鏡雜誌 - 歷史

明鏡博客 - 歷史

明鏡出版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新史記雜誌社

明鏡電子書 - 歷史/傳記

明鏡雜誌 - 新史記

明鏡雜誌 - 名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