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5日 星期六

紅三代接爺爺的班,首先接爺爺的业余愛好


《名星》特約記者 栗豐 方延鴻


爺爺對自己的最大影響是橋牌

香港《文匯報》2004年8月曾發表其北京新聞中心記者採寫的報導《孫子們眼中的鄧爺爺》,講的是孫輩眼中的鄧小平,卻同時也透露了這些孫輩一些情况。

報導寫道:

【這一天,平日難得一見的鄧家孫輩們齊聚小平百年展覽會場。昔日從照片中看到的乖巧的眠眠已是亭亭玉立的大姑娘,嬌美的羊羊已從美國學成歸來,頑皮的萌萌儼然成了男子漢,就連年紀最小的“小弟”也考入北大攻讀法學。

鄧家四位孫輩,無論是孫子、外孫,都叫小平爺爺,名字中的前兩個字都是“鄧卓”,以示對爺爺奶奶的紀念。面對記者圍追採訪,大孩子們便先供出“小弟”做擋箭牌。

“小弟”大名叫鄧卓棣,是鄧質方之子,也是小平唯一的孫子,孫輩中排行老四。面對記者提問,小弟非常坦率地說,自己今年已經19歲了,在北大法律系讀大二。】

有趣的是,當《文匯報》記者問他,爺爺鄧小平對他最大的影響時,他既沒有說“三起三落”的頑強毅力,也沒有說改革開放的戰略眼光,更沒有說悍然下令鎮壓“六四”的霸氣。他說:“應該是橋牌吧。我現在是北京青年隊的,戰績還可以。這次北大打了第四名。小時候總看爺爺打橋牌,自己卻沒跟爺爺打過,真的非常遺憾。”

一代中共領袖對孫輩最大的影響,竟然是橋牌!

應該讚許鄧卓棣的坦誠,但是領袖對孫輩如此“最大的影響”,還是令人啼笑皆非。


接班先接業餘愛好

中共領袖們有幾項很出名的體育、文藝項目,引得有志從政的年輕人競相學習,例如毛澤東熱衷的游泳,鄧小平沉溺的橋牌,趙紫陽眷戀的高爾夫球,萬里著迷的網球,還有胡錦濤喜愛的中國“國球”——乒乓球……木匠出身的李瑞環,後來跟從萬里學會了網球,成爲中國政壇“網球幫”的盟主,以球會友;丁關根的飛黃騰達,與他常在牌桌上與鄧小平搭擋絕對有關係;李克強也早早就學會了網球,好跟老一輩革命家有更多共同語言。

從這個意義上看,鄧卓棣在橋牌上精益求精,誰謂不宜?

2010年11月,鄧卓棣在北京橋牌隊慶功會上,以銀帝青年隊隊員代表的名義做了一個發言,後發表於聯眾橋牌網。從中可以窺見“紅三代”的內心一角:

【尊敬的郭金龍市長、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來賓:

大家好!今天有幸作為中國青年橋牌隊的代表向大家匯報本次世界橋牌錦標賽青年組的戰況和成績。帕蒂諾杯是一項歷史悠久的國際比賽,許多世界頂尖橋牌大師在年輕時都曾參加過這項比賽並獲得優異成績。經過六天的激烈角逐,最終中國青年隊獲得了季軍。創造了本項比賽的曆史最佳戰績。如果沒有中央領導、北京市政府、北京市體育局、北京市體育總會、讚助企業、北京橋牌協會和其他同志們的全力支持,也就沒有我們今天的成績。在此,我謹代表中國青年隊的全體成員向大家表示最衷心的感謝和最崇高的敬禮。

承載著領導們的關心和厚愛,我們太想太想在這次比賽中將冠軍獎杯帶回中國,但是在巨大的壓力下,我們頑強拚搏,卻由於沒有闖過心理關,最終與冠軍失之交臂。今後,我們一定向國家女隊的前輩們學習,總結以往的比賽經驗,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技術水平,力爭在下次比賽中,讓中國國歌在賽場響起。我對在座的長輩還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在家庭環境的熏陶下,從小我就學會了橋牌這項智慧高雅的運動,也有幸和很多長輩切磋學習過,長輩們的牌技和風度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為我樹立了牌桌內外的學習榜樣。今後的工作生活中,我一定繼續努力,不斷學習,發揮螺絲釘精神,為黨和國家做更多的貢獻,不辜負長輩們的關心和培養。最後祝所有領導,所有來賓身體健康!萬事如意!在今天的比賽中取得滿意的成績。】


言語雖少卻盡在掌握

《文匯報》報導一一介紹了“鄧三代”的姓名,如果說前兩個字都是“鄧卓”相當特別,第三個字卻都偏於生僻:芮、泝、玥、棣,文化水平稍低的人念不出來。

《文匯報》報導寫道:
【羊羊,大名鄧卓玥,鄧榕之女,孫輩中排行老三,就讀美國波士頓威爾士麗女校,攻讀心理學,兩年前回國,目前從事廣告公關方面事務。

http://file.ynet.com/2/1107/26/5975763.jpg
鄧卓玥和姐姐鄧卓芮合影。
她說,對爺爺的思念無法用語言形容,所有的事都非常難忘。對羊羊而言,記憶中最難忘的一件事是自己16歲出國留學前,爺爺對她說,“不要緊張,一定要自己去鍛煉,獨立自主,以後就算我們這們家的人沒有大出息,也要爭取有小出息。”如今學成歸來,她說,自己要爭取做一些事情。去年年底,她參與主辦了一個慈善嘉年華活動,為四川失學女童籌集了200多萬元的捐款。

萌萌,大名鄧卓泝,鄧林之子,孫輩中排行老二。計算機專業畢業,從事金融、科技方面工作。

談起爺爺的對自己的影響,萌萌表示,很難講出具體的東西,因為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如果細說,三天三夜也講不完。爺爺給他最深的印象是,言語雖少卻盡在掌握。

眠眠,大名鄧卓芮,鄧楠之女,孫輩中排行老大。眠眠對記者說,自己70年代出生。我們在爺爺最後的20年中陪伴了他一段時間,爺爺給我們最多的是親情和關懷。最近一段時間,我們孫輩幾個人也是在學習,爺爺的人格魅力,積極向上的精神,多年來一直激勵我們。】(《名星》第2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明鏡新聞 - 歷史

明鏡雜誌 - 歷史

明鏡博客 - 歷史

明鏡出版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新史記雜誌社

明鏡電子書 - 歷史/傳記

明鏡雜誌 - 新史記

明鏡雜誌 - 名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