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5日 星期五

周恩來死後三周毛澤東住地大放鞭炮


高文謙《晚年周恩來》選載(1)


明鏡新聞網編者按:《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10月14日刊登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當代中國研究所所長李捷題為《駁<晚年周恩來>對毛澤東的醜化》的文章,旅居紐約的學者、《晚年周恩來》一書的作者高文謙,隨即發表了反駁文章《中国若进步,必须彻底批毛》。這將十年前出版、引起巨大轟動的《晚年周恩來》(明鏡出版社)再次引入人們的視野。在毛澤東冥誕120周年即將來臨,對毛澤東的評價之爭更加激烈之際,重溫和反思該書所披露的毛周二人在各自生命的最後十年、也是對中國命運至關重要的“文革”歲月中錯綜複雜的關係,確有參考價值。爲此,我們自即日起,從該書引子開始,選載部分章節。



高文謙《晚年周恩來》(明鏡出版社)。

周恩來死後的三個星期,恰逢中國農曆丙辰年的除夕。對許多中國人來說,那是一個刻骨銘心的冬天。當時正值數九寒天,朔風呼嘯,滴水成冰。其時國內的政治氣候也正如嚴冬一樣,一片肅殺景象。由江青的御用班子清華、北大兩校大批判組打頭陣的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運動正在緊鑼密鼓,大批判的火藥味越來越濃。

那時多半還沉浸在對周恩來之死悲痛之中的中國人,儘管對眼下這場鋪天蓋地而來的運動已經感到厭倦和不平,對中國的前途憂心忡忡,但只是敢怒而不敢言,因為已經歷過太多政治磨難的老百姓大都知道在幕後掌控這一切的那隻手是誰。

就在這個除夕之夜,毛澤東在中南海的住地—游泳池的院子裡突然響起一陣喧鬧的爆竹聲。一時間,火光衝天,鞭炮聲震耳欲聾。這一不同尋常的景象弄得中南海裡負責安全警衛的工作人員好一陣緊張,不知道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

按照規定,在中南海禁地是絕對不准燃放爆竹的,毛澤東的住地更是戒備森嚴,甚至連麻雀都不讓停落在樹上。等人們弄清這一動靜竟是來自毛本人的住地後,一個黑色的傳聞便在京城的政治圈中不脛而走,廣為流傳﹕毛澤東在周恩來死後放鞭炮!還有人證明第二天親眼看見從游泳池拉走了整整一卡車的鞭炮屑。

按照中國的傳統習俗,只有在辦喜事的時候才燃放鞭炮,以示慶賀;如果有人在辦喪事的時候放鞭炮,就會被認為是對死者的大不敬。人們本來就對毛澤東對周恩來去世的冷漠態度憋了一肚子氣,因為毛不去參加周的追悼會,卻在幾天之前接見已經因“水門事件”而下台的美國前總統尼克松的女兒和女婿,而且又從“四人幫”那裡傳出“不要用死人壓活人”的最高指示,百般壓制老百姓自發悼念自己總理的活動。

在政治圈中瞭解內情的黨內軍中的老幹部私下裡紛紛為周恩來抱不平,認為,周恩來一生對毛澤東忠心耿耿,當牛做馬,而毛對周的死卻無動於衷,也實在太令人寒心了!這種情緒迅速擴展到整個社會。這次“鞭炮事件”更是火上加油,弄得整個京城沸沸揚揚。

人們被激怒了!

以悼念周恩來為導火索,觸發了中國社會自文化大革命以後蓄積已久的政治危機的總爆發,在全國範圍內形成了聲勢浩大的四?五運動,矛頭直指以江青為首的“四人幫”及其後台老闆毛澤東,敲響了文革的喪鐘。幾個月後,毛澤東也在憂病交加之中死去。中國現代史由此掀開了新的一頁。

然而,“鞭炮事件”留在人們心頭的陰影並沒有因此而煙消雲散,而是繼續餘波蕩漾。毛澤東和周恩來的關係一直像幽靈一樣困擾著中國的老百姓、學術界乃至政府當局。

長期以來,大陸官方出於政治上的需要,一直諱言毛、周兩人歷史上恩恩怨怨的關係,文革時期更是禁忌,只准許毛澤東身邊的幾個工作人員出來撰寫回憶文章。內容不是刻意遮掩毛不去參加周恩來追悼會的真正原因,就是大加渲染毛、周之間的所謂“深厚情誼”。

然而,結果是越描越黑,非但沒有驅散人們心頭的疑雲,反而露出更大的破綻。因為這些記述和解釋大都空洞牽強,有的甚至還自相矛盾。當然,更主要的還是因為周恩來的大半政治生涯一直籠罩在毛澤東的陰影之下,兩人之間的關係剪不斷理還亂,實在是太複雜了,絕非一兩件事情的肯定或否定,就可以簡單了斷的。

應該說,毛澤東與周恩來兩人的關係是中共黨史和中國現代史中最令人感興趣的話題之一,同時也是非常複雜微妙的地方。更重要的是,它是了解和把握晚年周恩來乃至其整個政治生涯的一把鑰匙。目前海內外已經出版的研究毛、周兩人的著作可謂汗牛充棟,難以計數,不過專門論及這個問題的卻不多。而且即使涉及,也囿於各自的條件,大陸的難以跳出意識形態的桎梏,多有顧忌,欲言又止;而海外的則又難免給人以捕風捉影,隔靴搔癢之感。

正因為如此,本書的寫作,相對而言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作者曾任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室務委員、周恩來生平研究小組組長,在大陸從事周恩來和文革史研究多年,出國前是大陸官方《周恩來年譜》、《周恩來傳》和《毛澤東傳》文革部分的執筆人。在大陸期間,作者曾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的檔案室裡泡過十幾年,看過大量歷史文獻檔案,其中有許多是官方一直刻意遮掩而不見天日的核心檔案。

另一方面,作者因同情和支持一九八九年由學生發起的愛國民主運動而在隨後的清查中遭到整肅,目前寓居美國。與大陸學術界的同仁相比,享有寫作上的自由。因此更有條件來寫這樣一本書,把周恩來這個依然在中共神壇上供奉的偶像,並且集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共政治文化之大成的“黨內大儒”,重新放回當年那段天翻地覆、狂熱恐怖的年代中加以審視,在拂去歷史的塵埃,剝掉塗抹的油彩,還給人們一個真實的周恩來。

至於本書之所以選擇晚年周恩來這個題目來透視其一生,是因為作者在大陸期間曾多年潛心研究過這段歷史,採訪過不少重要的當事人,看過大量的歷史文獻檔案,其中有不少是鮮為人知的。更重要的還在於,周氏晚年是在文革風雨飄搖的年代中度過的,是他整個政治生涯中最難熬的一段,同時也是目前人們對他的歷史評價中爭議最大的。

文革期間,周恩來為了在政治上保持自己的「晚節」,充當了文革的執行者的角色,幫襯迎合,跟著毛澤東做了不少虧心之事;同時為了自保,對毛極力隱忍周旋,內心也有許多不為人知的悲苦和無奈,把其人的政治哲學、品格、手腕以及個人素質中的一切潛質表現得淋灕盡致。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正是文革這場歷史浩劫鑄造了周氏其人留在今日世間的形象。周恩來生前身後的各種榮辱毀譽也在很大程度上根源於此。

周恩來究竟是何許人?在文化大革命中到底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換句話說,他究竟是聖壇上道成肉身的完人,還是大奸若忠的偽君子?是浩劫中扶危定傾的功臣,還是助紂為虐的幫凶?是有意扮演雙重角色,善於在政治上走鋼絲的演技大師,還是個內心人格分裂,表裡不一的兩面人?

這正是本書所要剖析和展示的。作者將依據大量的歷史文獻檔案和對眾多當事人的採訪,側重在重大歷史事件的過程中,揭示周恩來的處境、心態、為人處世之道以及在主、客觀兩方面所扮演的角色,既不諱過,也不苛責,秉筆直書,力求挖掘並寫出周恩來之所以成為其人的那種東西來,讓讀者作出自己的判斷。

這便是本書寫作的初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明鏡新聞 - 歷史

明鏡雜誌 - 歷史

明鏡博客 - 歷史

明鏡出版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新史記雜誌社

明鏡電子書 - 歷史/傳記

明鏡雜誌 - 新史記

明鏡雜誌 - 名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