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5日 星期日
一组老照片引出的“邱三宝”故事
图:十四年前,《老照片》第十辑登载的年轻的邱宏元在武汉长江大桥的留影。
大约1998年,在武汉市一间服装厂打工的邱三宝向《老照片》投了一篇稿件,结合其父1965年在武汉长江大桥上的留影,讲述了他不安于在家当农 民、到城里闯荡的经历(见《老照片》第十辑《父亲的风景照》)。稿件刊出后,编辑部按照来稿的地址给邱三宝寄去了样书和稿费以及其父的照片。然而奇怪的 是,样书、照片及汇款单都被邮局陆续退回,回执上写着:“此人已走。”
十多年过去了,邱三宝一直没有现身,就像是从地球上消失了。
照理说,邱三宝一定会关注自己的作品能否发表,至少要催问编辑拿回自己父亲的珍贵照片。“他或许是遭遇了什么变故吧?每每想到这里,我心里就觉得很不安。”这些年接受不同媒体的记者采访,《老照片》主编冯克力总会让他们帮忙找找邱三宝。
最近,因冯克力先生有一本新书《当历史可以观看》出版,我作为《长江日报》记者对他做了一次专访。采访中很自然地谈及邱三宝父子--他们的故事就发生在《长江日报》所在地武汉。
专访见报当日,武汉黄陂区木兰山风景区工作人员看到后,转告给正在担任导游讲解工作的邱三宝。邱三宝当即打通了《长江日报》新闻热线。
万万没想到,邱三宝竟是位女士!
你为什么不关注投稿结果
7月25日,我赶赴黄陂木兰山风景区和长岭街韩畈村梨树嘴,见到了邱三宝本人和她的父亲。
1996年,邱三宝二十岁,是《老照片》创刊号的读者。1998年,她试着向《老照片》投了这篇稿件。由于工作太累太忙,加之很快找到了在木兰山风景区担任导游员的工作,她回到了家乡黄陂。
“你既然投了稿,为什么不关注投稿结果呢?你后来再也没买《老照片》了吗?你父亲的珍贵照片,为什么不试着要回来呢?……”
我将一连串的问题抛给她。
“起初,我工作太忙,老是不得不跳槽,半年就要换一家工厂,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真的,你无法想象。后来,我回到了黄陂,这里是郊县,是农村,根本买不到《老照片》。我也就慢慢把这茬给忘了。”
邱三宝一袭黄色连衣裙,在阳光下略有些晃眼。
她说自己其实没有遭遇什么“变故”,要说有,也是向好的变故,因为她再也不用每日挥汗如雨、熬夜加班到凌晨,而是换了一份比较轻松的工作。
邱三宝十五年的经历可以这么简单地勾勒:先是在汉口一带的利济路、民生路、统一街辗转做制衣女工,2000年进入木兰山风景区担任导游,2003年怀孕生子,做了十年全职妈妈,出游了国内一些名胜。
今年,她再度回景区当了导游员。
图:邱三宝近影(刘洪洋摄)
“你要我说真话吗?”
也许是头一次见记者,邱三宝有些警惕和紧张。问及她的生活细节,她常常反问:“你要我说真话吗?”
下午3时,我随她前往长岭街韩畈村,见她七十五岁的老父、照片中的主人公邱宏元。老人回忆起当年打工生活的艰辛,常常会被邱三宝打断:“这些电影电视里都有。社会底层的生活人们不稀奇,也不稀罕。”
图:邱宏元老人回忆起当年,依然很兴奋。(刘洪洋摄)
我与老人相谈甚欢。而在此之前,她提 醒说老人很古怪,问多了可能招他烦。结束采访后,回到报社,邱三宝突然打来电话,很动感情:“你今天对我的表现一定不满意吧?一定觉得我好怪异。我告诉 你,昨天得知你要过来,我和我哥哥还有很多朋友都商量了,他们要我防范一点,不要什么都说。但是跟你谈话,我又发现你是个很真实的记者。我是不是想多 了?”
平静下来,她接着说,到木兰山之后她嫁了做警察的老公,生了漂亮的女儿,实在不想再回忆当年的苦。
而当年的她,的确很苦。
1996年到2000年间,她辗转于衣作坊间,每天只有四个小时的睡眠,工钱又低。有时候凌晨3点饿了,工友们要她去买一元钱一碗的热干面,她满大街寻找摊点,提着十多盒热干面回厂。一盒热干面可以勉强让她们支撑到凌晨5点。下班,回集体宿舍休息,再上班。
饶是这样,她喜欢看书读报写东西。她在汉口民生路一家书店偶然发现了《老照片》,向它投稿,又不敢奢望发表,只想在呆板枯燥的工作之余干点什么。
“我真没想到,《老照片》的编辑会把我这事一直放在心上。稿费寄不寄我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份心,那种态度。我这几天一直睡不好,这件事颠覆了我对社会的很多看法。”
挂电话前,她这么说。
父亲吃过超常的苦
原来,邱三宝的父亲邱宏元1965年在长江大桥留影时,已经离开建筑队。他向记者介绍,那年他作为村里的壮劳力,抽调到武汉东西湖农场专事育秧和插秧,每天可以获得四五元报酬。上交村里一部分之后,可以净落二元。
有一次村里十多个同伴相约去长江大桥游玩,从东西湖步行到姑嫂树上公汽,开到大桥。那时桥头已经有了流动摄影服务,他们各自花了几毛钱,照了一幅照片,几天后就通过邮寄渠道收到了,他们喜不自胜。
除了身份证和一些登记照,邱宏元没有其他生活照。
“我长年在外做事,三个孩子生下来就没怎么‘管闲’,从上世纪60年代起出门,在武汉打工二十多年,只能在逢年过节、农忙抢收时才回一回家。”
他是一个熟练的石匠。武钢、武重、海军工程学院初建时他都参与过施工,做泥水工和石匠。木兰山建设风景区,他在山上呆了好几年,门票收费处两侧耳房、下马石的石雕,“双凤朝阳”、“仙人捉鸡”、“独角兽”等石刻雕花,他是凿工之一。
有天干活到了中午,饥饿的工友问做菜的师傅是否可以开饭了,对方爽快地点头。他们走过去一看,莴苣还是生的,只见厨师揭开沸水锅盖,将莴苣往里一倒,加些盐——师傅的话一点没假,饭菜随时就好。
邱宏元在六十岁那年回到老家,不再出门。他的大儿子目前在挨近城郊的地方做菜农,规模比较大。小儿子进了当地检察院。女儿嫁给了看守所警察,凭文字能力找到了相对轻松的工作。
邱三宝现在还是木兰山风景区QQ群的群主。她写的随感、诗歌发在自己的QQ空间里,吸引了很多群友观看、品评。十多年前,她还是一个多愁善感的少女,生活重 担下的她早早地感受到人生易老、个体脆弱。当年她面对父亲的那张留影,曾经发出这样的慨叹:“……父亲永远也不会再年轻,而我却沿袭了父亲年轻的生命。每 一个老人都曾经年轻过。每一个年轻人都将渐渐衰老,直到有一天从这个地球上消失。”
而今,她已是一个坚强的妈妈,对生活不复悲观。
刘功虎,《老照片》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