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7日 星期六

“帝师”杜受田和他的学生


  杜受田是清代道光、咸丰朝的高官。他是个对中国历史走向产生了相当影响的人物。倒不是因为他提出过什么特别的政策或作出过什么特别的政绩,而是因为他唯一的学生在他的辅导和帮助下,终于战胜自己的六弟,在皇位竞争中胜出,成为道光皇帝的继任--咸丰皇帝。

  清代皇帝对皇子的教育一向十分严格,总的说也算比较成功。道光皇帝对皇子的教育更是非常重视,在为皇子选择师傅人选问题上颇为用心。皇四子和皇六子是他最钟爱的两个儿子,所配备的师傅,都是一时之选。

  杜受田就是道光皇帝为皇四子选定的师傅。

  杜受田,字锡之,号芝农。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生。7岁时入家族私塾读书,14岁时随父亲杜堮到滨州城南的蒲台县城读书,后随父到京城居住,并在父亲的指点下广泛涉猎经史子集,学业遂大进。嘉庆八年,刚满17岁的杜受田,回家乡滨州参加秀才考试夺得第一名;嘉庆十年,应山东乡试,以全省第24名的成绩高中举人;道光三年,获癸科会试第一,复行殿试,获二甲一传胪,赐进士出身,选庶吉士,任翰林院编修,成为滨州杜氏家族的第二位翰林学士,一代大儒。

  杜受田幼年生活在滨州南街杜家大院,受的是正统的儒家思想教育,以忠孝节义为立身之本。杜受田的孝突出表现在他对父母、对家族长辈的孝敬上。作为独生儿子,杜受田无微不至地照顾着父母的饮食起居。嘉庆十九年,年过半百的杜堮患病,十几天昏迷不醒,几个月卧床不起,杜受田为父亲延医请药,端水喂饭,几个月从没上床休息。嘉庆二十五年十月,杜受田的母亲李氏因病去世,他悲痛欲绝,几天的时间变得骨瘦如柴,又怕过度失态引起父亲伤心,只好把忧伤埋在心里。为母亲送葬后,杜受田昼夜待奉在父亲身边。虽然杜受田17岁中秀才,24岁中举人,但他为照顾父母的身体,一直跟随在父母身边,直到37岁时才参加会试,40岁时才正式到翰林院任编修。

  杜受田的家世不一般。杜氏家族自明代起即是望族,出了不少读书做官之人。这在北方,特别是山东北部滨州这种穷乡僻壤就非常特别。杜家的家风或许可以多少解释这种特别。杜家的女眷,不但不论尊卑要勤于纺织,而且不缠足。杜家子弟朴实无华,既不炫富,也不仗势。提倡"学优则仕,不优则不仕,优亦不必仕也","官可以不做,书不可不读","不患无位,患所以立"。这种低调朴诚,从"刚柱子"一事得见一斑。清朝嘉庆、道光年间,杜氏家族不仅人丁兴旺,而且子孙个个成才,于是准备扩大旧居规模,欲将故居邻宅买下。在京做高官的杜堮,即杜受田的父亲,告诫家人,切不可仗势欺人,一定要买卖公道,要多付银两,同时他还拿出资金寄给家中。由于价钱公道,各迁移户都顺利地迁出,唯有西南角一户刚姓人家,无论杜家出多少钱也不愿迁。杜家人急忙写信给杜堮。杜堮回复道:自家修房屋,不要难为乡亲,刚姓人家不想迁就留下吧。这就是在当地非常有名的杜家大院"钢柱子"的故事。这心胸就不是今天多数我朝高官能比的。就是这样一个世代耕读朴实无华的低调家族,明清两代共出了12位进士,父子兄弟伯侄六翰林,在北方实属罕见。

  道光既看到了杜家"植品端方,学有根柢,从公夙夜,克励清勤"的家风官风,也注意到杜受田本人品端学粹,正色立朝,忠孝两全,是皇子师傅的理想人选。

  更难得的是,杜受田和皇四子奕詝特别投缘。师徒相得,感情一直很好。名为君臣,情同父子。道光十六年(1836年)正月,杜受田任日讲起居注官,正式入值上书房。为能及时进宫授课,杜受田搬到离皇宫较近的西安门内静默寺中借住,三五天才回一次家。不料,由于旧病复发,授课刚一个多月,杜受田不得不请假一个月,回家调养。第二天,当道光皇帝通知四阿哥,他的师傅因病不能来授课时,尚属幼童的小皇子突然哭出声,泪流满面,急切地询问师傅的身体如何。道光皇帝和上书房的师傅们都惊叹不已,认为四阿哥和杜受田师徒有缘。皇四子的重感情、高情商亦可从中佐证。

  道光皇帝在清朝皇帝中就个人能力而言实属平庸,不要说与康熙、乾隆无法比,就连他爹嘉庆也比不上。但是这位皇帝的个人私德恐怕要在清帝中名列前茅。他的简朴那可不是像毛某人那样靠别人给吹出来的,那都是真格的(可惜对朝政无甚大益)。他与父亲(嘉庆)的感情也很好,实际上皇储的地位早早就确立,没有被夺嫡之争这类宫廷内斗所伤。道光的这种个人秉性和经历影响了他对自己接班人的看法。

  道光直到生命最后时刻都在这个问题上很纠结。他拿不准皇位到底要由谁来继承,是四阿哥还是六阿哥。而大臣们对这两位皇子印象都不错。

  皇六子即奕訢,也即后来在中国近代史上影响巨大的恭亲王。皇六子天资聪明,文武双全,学业优异,是名臣卓秉恬培养十分成功徒弟。卓秉恬,长期担任大学士,"历管兵部、户部、工部,赐花翎",身后谥为"文端",也是一位才德皆有可观之重臣,级别一直在杜之上。

  但皇四子虽然资质能力逊于他六弟,但男龄居长,是皇后嫡子,而且素有贤名,亲爱诸弟。

  皇四子生母也即道光的皇后早逝,皇四子和皇六子都是由皇六子的生母皇贵妃一手抚养,两人兄弟感情很好。这也与道光是个很重感情的人有关。

  皇四子还有一个不利条件,就是身体条件远不如皇六子。

  为帝国选择接班人,首要考虑的应该是能力,其次是身体。但做这个选择的人不仅有老皇帝的身份,还是一位父亲,一位重感情、重品德的老父亲。杜受田敏锐地注意到了这一点。他也充分利用了这一点,使老皇帝的天平在关键时候都倾向于了自己的徒弟。杜是处理父子感情的高手,恰好他的徒弟长项也在于此。

  《清史稿》有载:"文宗(咸丰)自六岁入学,受田朝夕纳诲,必以正道,历十余年。至宣宗(道光)晚年,以文宗长且贤,欲传大业,犹未决;会校猎南苑,诸皇子皆从,恭亲王获禽最多,文宗未发一矢,问之,对曰:'时方春,鸟兽孳育,不忍伤生以干天和。'宣宗大悦曰:'此真帝者之言!'立储遂密定,受田辅导之力也"。又有野史笔记《清人逸事》,曰:"道光之季,宣宗衰病,一日召二皇子入对,将藉以决定储位。二皇子各请命于其师,卓(秉恬)教恭王(皇六子),以上如有所垂询,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杜则谓咸丰帝曰:'阿哥如条陈时政,智识万不敌六爷。惟有一策,皇上若自言老病,将不久于此位,阿哥惟伏地流涕,以表孺慕之诚而已。'如其言,帝大悦,谓皇四子仁孝,储位遂定。"道光二十六年,清宣宗置立储诏于鐍匣。

  这个情节很容易让人想到《三国演义》的某个情节,似乎与杜受田的"纯儒"形象不符。但如此极端隐秘之事,绝不可能外传。姑妄记之。民间所传种种故事,的确反映了道光的纠结心态和处事风格。道光朝缺乏建树,也与道光这种用人的眼光偏差有很大关系。

  尽管道光对皇六子十分看好,几度犹豫,但最终选择了皇四子接班。杜受田因此成为一代帝师。

  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四阿哥奕詝登基,是为咸丰皇帝。即位不久,就拟旨说:"朕自八岁入学读书,仰蒙皇考特谕杜受田为朕讲习讨论。十余年来,启迪多方,恪勤罔懈受益良多。允宜特沛殊恩,以崇硕学。杜受田著赏加太子太傅衔。"二月,杜受田任职实录馆总裁;三月,兼任史部尚书,并负责复查会试试卷;四月,任殿试读卷官;五月,任教习庶吉士,再调刑部尚书;六月,授协办大学士。从此,杜受田连连升级,一步步进入清王朝统治集团的核心。

  咸丰二年五月初六日,杜受田奉旨办差离开京城前,专门辞别咸丰皇帝。师徒二人默默相对,长时间没有说话。咸丰皇帝哽咽得说不出话,泪水不断。杜受田也是老泪纵横。一直到走出大殿,乘轿离开时,杜受田依旧是克制不住地擦眼泪,连跟随的下人和轿夫都被感动。是年7月9日杜受田在实施赈务途中触染暑疫,逝世于淮安清江浦,终年66岁。咸丰二年七月十八日,咸丰皇帝接到福州将军怡良、河督杨以增转来的杜受田临终遗折,当堂放声大哭,各种史料夸张地记载说声闻九天。皇帝悲不自禁,命停朝一天,并在杜受田的遗折上包含深情地写道:"忆昔在书斋,日承清诲,铭切五中。自前岁春凛承大宝,方冀赞襄帷幄,谠论常闻。讵料永无晤对之期,十七年情怀付与逝水。呜呼!卿之不幸,实朕之不幸也!"

  杜受田逝世后,清咸丰帝伏案痛哭流涕,如丧考妣;他亲自带领两班大臣前往祭奠,并追赠杜受田为太师大学士,不经礼部请示,径行赐谥号"文正"。"太师大学士"和"文正"是清朝人臣中最高级的一种册封,清嘉庆帝以来汉族大臣被追封太师大学士者,仅杜受田一人而已。

  在一般人看来,作为皇子的老师,杜受田应该说是极为幸运和成功的。

  但是,皇帝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历史对这种职业的要求很苛刻。皇帝培养得成功与否,不能从他的老师的谥号上判断,而要从皇帝本人的功业上评判。奕詝即位时,清王朝面临内忧外患的统治危机。可以说新帝面临严峻考验。而老皇帝看重的他那些优点,却无助于大局。

  咸丰帝即位之初,也有番抱负,有振作之象。甫即位,即求贤才。经杜受田保荐,林则徐、江忠源、李棠阶等相继被启用,他罢免了穆彰阿、琦善等人职务,文渊阁大学士耆英别降为五品顶戴。这个时期,他的生活也比较勤谨。太平天国起义如火如荼之际,又遭遇英法联军侵略中国,他依靠湘军,抑制住了太平天国起义进一步的扩张。对英法联军,咸丰也派兵抵抗了,但是缺乏精力,最后失败,以签订丧权辱国的《北京条约》告终。

  从一个帝王的角度来说,咸丰帝的资质在清朝帝王中大概能居中游偏上。他重用汉族大臣,严惩贪污腐败,改革力度超过了嘉庆、道光两代君主。与其他的一些封建帝王一样,在一生中有败笔也有功劳,但是他在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对于世界大势缺乏了解,最终没能挽救清朝的衰落,作为《北京条约》的直接签订责任人,他被刻在了中华民族的耻辱柱上。

  从个人际遇来说,在历代帝王之中,咸丰帝的命运差不多是倒霉的一位。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让他赶上了;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让他摊上了;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没落也让他碰上了,他驾驭的又是一条已经航行了二百年的千疮百孔的破船。他无处回避,责无旁贷又无力回天,为此痛心疾首,抱终身之恨。咸丰帝在位期间清朝积累了二百多年的矛盾来了个总爆发,咸丰帝一个人把大清朝列祖列宗的苦难都承受了,一生短暂,备尝艰辛,自打继位开始,太平天国运动就深深地困扰着他,倾全国之力,依然未见胜利的曙光,又遭遇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打击,身体本来不算好的咸丰帝终于崩溃了,以三十一岁的年龄命丧热河,身后是政局动荡的帝国,很快进入"慈禧时代"。那已是帝国的尾声。

  既然咸丰是个苦命且不成功的皇帝,那能说杜受田是个成功的"帝师"吗?--恐怕不能。

  当然这个责任主要由老皇帝道光来承担才对。道光明明已经看到帝国即将进入多事之秋,甚至面临"千古未有之变局",胜任皇帝这个岗位的,必须有大魄力、大智慧和好身体,皇六子显然比皇四子更合适。他却被个人感情俘虏,促成了帝国的早衰。

  历史错过了皇六子。这位恭亲王(道光皇帝遗诏所封)的个人能力是有史为证的。后来多亏他支撑危局,然而又总是掣肘于慈禧。慈禧作为一个女人主持朝政,不管个人能力如何,总是多有不便。恭亲王能力出众,则可弥补。他为中国近代工业创始和中国教育的进步作出了贡献。他是晚清新式外交的开拓者,建议并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正式外交机关,使清朝外交开始步入正轨并打开新局面。然而他命运更加坎坷,他支持慈禧太后北京政变,得到了委以重任的报答,但随即而至的是慈禧太后的不安和打击。后期他在统治集团内部浮浮沉沉,逐渐意志消沉,少有建树,郁郁而终。

  如果这位保守派口中的"鬼子六"、清朝皇族最具世界眼光且能力出众的政治家,职务不是"领班军机大臣与领班总理衙门大臣",而是皇帝,中国历史又该是什么局面?

  2012年春夏之间,我因公到滨州。在当地公安局几位同志的热情陪同下,参观了位于郊区的杜受田故居。故居整萁一新,规模不小,已经高调得与史书记载不甚相符。导游把杜当年"巧计定大位"的"史话"娓娓道来,言谈间颇为这位乡贤"以拙为巧"的聪慧自豪。我沉默不语,无人听到我内心的嗟叹。

  恐怕不能把这个历史的遗憾仅仅归结为智商输给了情商,那样说很不严肃。但是要看到,在历史的关键节点上,领袖人物的胆识、魄力和智慧以及眼界,和他的亲民、简朴、忠厚和尊重先君不搞历史虚无主义相比,那要重要多了。

  这话今天来说已经是马后炮,也没有任何新意。本文所用的资料,也是主要来自百度百科。--本人不是个研究历史的学者。

    刘小生,影响力中国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明鏡新聞 - 歷史

明鏡雜誌 - 歷史

明鏡博客 - 歷史

明鏡出版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新史記雜誌社

明鏡電子書 - 歷史/傳記

明鏡雜誌 - 新史記

明鏡雜誌 - 名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