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6日 星期五
從軍人政權轉身到民主政體長路漫漫
《新史記》翟耀
緬甸正在迅速民主化、迅速改善和西方國家的關係,快得讓人難以置信。緬甸如何走到今天?長期掌權的軍人統治者怎麼會啟動改革?美國之音製作了由王南、木風撰稿的六集系列節目《緬甸民主歷程》,介紹了關於緬甸變革的近70年風雲,提供了尋找答案的線索。原文較長,現摘要介紹如下。
緬甸軍人政權起源
要追尋緬甸軍人政權的根源,不能不提二戰前夕英國殖民統治時期的緬甸獨立運動以及日本訓練的“緬甸獨立軍”。這支武裝是緬甸獨立建國的骨幹,並成為國家的鐵腕統治者。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緬甸獨立運動風起雲湧。英國為培養當地精英而在1878年建立的仰光大學,成為獨立運動的溫床。許多日後的緬甸領袖人物當年都在仰光大學活躍一時,比如有“緬甸建國之父”之稱的昂山、緬甸獨立後首任總理吳努和緬甸軍政府鼻祖吳奈溫。
1940年8月,因領導獨立活動而被英國當局通緝的昂山來到日本佔領下的中國廈門,那年他只有25歲。據說昂山想聯絡中國共產黨,但他的行蹤被日本人發現。日本人把他請到東京,同年把他悄悄送回仰光,希望利用昂山反英,為日軍征服緬甸鋪路。而昂山也意識到日本有可用之處。昂山和吳奈溫等30個年輕人乘船來到了日本佔領下的中國海南島,這就是緬甸獨立史中著名的“30志士”。30志士在島上同吃同住,接受嚴格的日式軍事訓練。
先聯日反英,後聯英逐日
1941年,30個年輕人轉移到泰國曼谷,成立“緬甸獨立軍”。他們歃血為盟,立志建國。1942年,日本皇軍大舉攻緬,昂山和奈溫等人也隨日軍奔赴前線,沿途緬甸民族主義者紛紛投入緬甸獨立軍。
苦戰後英軍和援緬的中國盟軍都被迫退出緬甸,緬族人為主體的緬甸獨立軍和幫助盟軍抗日的克倫族爆發衝突,日軍控制住局勢,但這為後來的政治動蕩和民族衝突埋下了伏筆。
日本解散了緬甸獨立軍,另組“緬甸防衛軍”,由日軍提供正規訓練,1943年更名為“緬甸國民軍”。
1943年8月1日,在日本主導下,緬甸宣佈“獨立”,但實際上只是日本傀儡。戰前曾在英國殖民政府任緬人總理的巴莫出任元首,昂山任國防部長兼國民軍總司令。
1944年,日本敗相已露,昂山等人開始和盟國暗通信息。1944年8月,昂山領導的緬甸國民軍、吳努領導的緬甸人民革命黨和緬甸共產黨人密謀,成立了反法西斯組織。
1945年3月27日,緬甸國民軍反戈一擊,在全國各地攻襲日軍。這一天後來成為緬甸的“軍隊日”。1945年5月,英軍收復仰光。
戰後的緬甸百廢待舉,昂山領導的反法西斯人民自由聯盟號召早日擺脫殖民枷鎖。1947年1月27日,昂山在倫敦和英國首相艾德禮簽署協議,保證緬甸一年內獨立。2月12日,昂山在撣邦城鎮彬龍與撣族、克欽族和欽族領袖簽署協議,確立聯邦制和民族自治原則。這一天後來成為緬甸“聯邦日”。
1947年4月,緬甸在動蕩中舉行議會選舉。反法西斯人民自由聯盟在選舉中大獲全勝。共產黨人分道揚鑣,指責昂山投靠帝國主義搞假獨立,而克倫族想在英聯邦內另立克倫邦。
1947年7月19日,昂山和其他六名臨時政府領導成員開會時,武裝分子衝進來掃射,全體遇害。這一天成為緬甸“烈士日”。昂山的政敵吳素因策劃刺殺被處死。
領導成員吳努因不在場而躲過一劫。危機之下,英國總督休伯特·蘭斯少將急請吳努組建新政府。1948年1月4日清晨,仰光舉行儀式,英國國旗黯然落下。這天成為緬甸“獨立日”。撣族首領蘇瑞泰擔任首任總統。實際政府領導人是總理吳努。
緬甸特色的社會主義
新共和國一誕生便陷入內戰。最先造反的包括由前“30志士”成員領導的共產黨武裝。
新緬軍由背景不同的兩大派系組成,一個是昂山領導的由日本訓練出來的緬甸國民軍,另一個是原英國殖民政權訓練出來的以克倫、克欽和欽族等山地民族為主的部隊。共產黨反叛後,左翼的政府軍部隊和民兵組織紛紛加入反政府陣營。英國訓練的克倫族部隊最初是抗擊共產黨的政府軍主力,但隨後克倫族和多數民族緬族之間又爆發血腥衝突。民族仇殺越演越烈,1949年初,昂山生前戰友、緬族將軍吳奈溫出任緬甸武裝部隊參謀長,克倫族部隊隨即嘩變,攻打首都。奈溫指揮嫡系緬族部隊守住了仰光。
內亂未止,外患又來。中國內戰中失敗的一批國民黨軍隊從雲南退入緬甸,在李彌將軍率領下在緬北建立根據地。
奈溫領導的軍隊成為維持政權的支柱。到1950年代中期,政府軍把克倫族反政府武裝逼往泰緬邊境地區,把共產黨武裝趕進山區,猛攻李彌的國民黨軍隊,迫使其撤往台灣。奈溫也鞏固了領導地位。
獨立約頭十年,緬甸人嘗試過民主政治。在首任總理吳努領導下實行多黨議會選舉,反法西斯人民自由聯盟連選連勝,保持著議會多數。數百家報刊雜誌自由爭鳴,大批年輕學子赴海外留學。當時緬甸的人均生活水平遠高於周邊國家。
50年代,吳努和後來成為聯合國秘書長的吳丹等緬甸高級官員積極穿梭於美、蘇、中、歐洲,推動睦鄰友好關係。1955年,29個亞、非國家領導人云集印尼萬隆,召開第一次不結盟運動會議。作為這次會議的積極推動者之一,吳努和印度總理尼赫魯、印尼總統蘇加諾、埃及總統納賽爾和中國總理周恩來並駕齊驅。
1958年,反法西斯人民自由聯盟領袖彼此反目,爭吵不休。9月,吳努在軍隊逼迫下發表廣播講話,邀請參謀長奈溫將軍出面力挽狂瀾,領導“看守政府”。
緬甸首位軍人統治者奈溫將軍。
1960年12月,緬甸如期選舉。軍隊自以為維穩有功,誰知軍隊支持的黨派慘遭選民說“不”,吳努大獲全勝。民族矛盾的激化給了奈溫奪權的理由。1962年初,吳奈溫以防止國家分裂的理由發動軍事政變。3月2日,坦克開上仰光街頭,軍隊逮捕了總理吳努和其他政府高官以及蘇瑞泰等少數民族領袖。奈溫宣佈,鑒於形勢惡化,武裝部隊接管政權。他解散議會,廢除憲法,取締所有政治黨派,由親信將領組成“革命委員會”並自任主席,全國只剩下一家官方報紙《勞動人民報》。他成立了“社會主義綱領黨”,在緬甸實行一黨專制和軍人統治。
7月2日,軍隊衝進仰光大學校園,百餘名要求恢復民主的學生被射殺。軍事政變標誌著緬甸多黨民主議會時代的終結。緬甸從此進入軍人統治時期。奈溫宣佈:要建設具有緬甸特色的社會主義。
奈溫政府在政治、經濟、社會和民族等各方面,全面推行了中央集權體制。
軍政府全面推行國有化。1963年2月通過的企業國有化法規定政府可以不經法律程序按照自己認可的方式把任何企業收回國有,銀行、貿易、石油和森林工業基本全部實現國有化。1963年9月成立了“人民商店公司”,負責進口商品和國產商品的零售銷售。國有化一直持續到1970年,緬甸較大的廠礦都由軍隊接管。
軍政府1963年禁止土地和牲畜兼併和土地出租。為控制大米和其它糧食價格,對農產品實行了固定價格制和統購統銷,建立起由國家全面控制的中央計劃經濟體制。
政治上的高壓手段和經濟上的國有化的短期效果明顯,但國內矛盾並沒有解決,社會不滿情緒日益增加。國有化的惡果很快顯現出來,國有企業毫無活力,私營企業無法發展。1965年以後,緬甸經濟停滯不前。大米出口從60年代初每年100多萬噸減少到70年代的20-30萬噸。到80年代,人均收入只有190美元/年,被聯合國列為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新史記》第13期)
全套《新史記》雜誌電子版,均可下載至蘋果iOS或Android的智慧型手機、平版電腦、個人電腦、電子書閱讀器上閱讀。不需出門,也能細細品味《新史記》。
新史記雜誌社專頁:http://www.pubu.com.tw/store/75187
《新史記》長期訂閱
http://www.pubu.com.tw/magazine/168?apKey=fedd22f528
每期零售價:25美元、68港 元、350台幣。
長期訂閱享優惠:
18期, 優惠價台幣3150元 (平均每期175元)
12期, 優惠價台幣2520元 (平均每期210元)
6期, 優惠價台幣1470元 (平均每期245元)
3期, 優惠價台幣840元 (平均每期280元)
接受台幣、美金、人民幣線上付款
viBook電子書城:http://www.vibook.com.tw/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