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13年,你爷爷带着疲惫,冷淡淡地把我和你奶奶送到
沈阳,就像离开树枝飞向天空的鸟,头也不低返回井陉。那里有他的事业,有他的女人,又和段家子弟混在一起,为普鲁士人挖煤。”父亲抿了一口“板城烧”接着
说,“窗外风刮得很紧,雪片像扯破了的棉絮一样在空中飞舞,没有目的地四处飘落,你奶奶搂着我,一边嗑着炒香的葵花子,一边轻轻地打开尘封多年的一幕一
幕。”
桂祥家大妞走了
二月小阳春,皇城根克勤郡王府后院廊檐下,在那架光洁的榆木花棚上,关家格格(我奶奶)和索家和硕格格(奶奶舅舅的女儿)用几旋天蓝色的丝线,绣刺出蜿蜒流动的小溪,一对黄嘴儿黑羽毛的乳燕,正矫捷地掠过小溪的水面,还有几朵棉花团般白云。
关家格格一边绣一边问:“姐,额驸(索家未婚夫)烟戒了吗?嘴挺味儿的。”
“戒?戒什么戒。在这住了几天,看那无精打采的样儿,回他们府上就来劲了,怎么劝也不行。这不阿玛从广州带回康寿丸,说吃了就能戒烟,给他捎回几盒,也不知吃着怎样。”说到这索家格格气不打一处来,一走神那绣花针便扎到中指上,叫了一声,关家格格忙递上手帕。
一阵脚步声,关穆氏(奶奶的姑姑,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孙媳妇)急匆匆地碎步跑了进来,没等几个格格请安便嚷道:“快告诉索大人,桂祥家大妞走了!”
桂祥家大妞指的是有皇上时候的隆裕太后,当然没皇上了人们也这么叫。消息在索府传开,索郡王、大奶奶,几个侧福晋、贝勒、格格都聚到大厅。
关穆氏讲:“正月初十,太后万寿节,穆家永敏、文德随恭王爷家到坤宁宫请安。几家王爷送上八宁寿门表,行三跪九叩大礼,太后赐赏每人一个扳指儿,脸上挂着
笑容。等国民政府大总统袁世凯派遣道贺专使梁士诒进殿,本来是旧臣,现上殿不跪,太后脸就变长了;又送上袁世凯的大相片,太后更受不了,结果不欢而散。第
二天太后就犯病了,先心口痛,接着胸腹隆起,一天天肿胀,憋气呀不是?什么药也灌不下去。弥留之际,太后拉着皇上手就掉泪了,才46岁呀,眼睛闭不上,嘴
半张着。皇上吓得直哭,还是瑜主子上来给合上眼,闭上嘴。”
关穆氏讲述,福晋、格格们没听完就哭了起来。而索大人则抬起头,扬扬枯干得像鸡爪一般的手臂:“圣祖睁开眼了,52年,叶赫那拉结束了,爱新觉罗还有望,有望!”
“有什么望?早不走,都民国了。”福晋看一眼做梦一样的索大人。
“你不懂,只要不离开紫禁城,福陵大榆树不倒,龙脉不断,大清就不算完!”
用当代医学观点视隆裕太后是积怨成疾,从迎进大清门成大婚吃喜饽饽那一天,一个娇小玲珑的珍妃就将她与光绪帝隔开,一挨多少年,待两宫宾
天,家事国事时乖命蹇,江河日下。更不能让爱新觉罗家容忍的是宣统二年(1910年2月12日)隆裕太后以大清宣统皇帝的名义签署了“退位诏书”。在明清
两代中,凡是遇到国家大典,都要在天安门城楼上举行“金凤颁诏”的仪式。颁诏时,先由宫内主管太监在城楼正中堞口,代表皇上宣诏。而后将诏书放在一竹筒
内,插在一只木雕金凤的口里,用黄丝线顺墙系下颁布天下。
退位诏书有这样句子:“用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之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
义,袁世凯前经资政院!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宣布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
索大人长叹一声:“两代叶赫女遵祖训,陪伴爱新觉罗家三朝天子,终于葬送了大清268年江山。”
“怎么遵祖训?”格格们围着索老爷子问。
索老爷子捋着长髯,“清魂不应散,艳花还所依。”你们知道亚圣皇太极的额娘是谁?就是骁勇善射把自己看成普照大地的太阳叶赫那拉王国的公主。那时满洲大小二十几个部落,均以打猎为主,抢掠征战屡屡发生。建州爱新觉罗国与叶赫国结成秦晋之好,互相照应,不仅保住国土安全,势力都越来越大,很
多小部落被并吞招安,成了可以抵档明朝大军两个强盛的王国。就这时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情,努尔哈赤建王府时在地基上发现一葫芦状陨石,上刻‘灭建州者叶
赫’6个字。宫廷萨满做法言天意,不灭叶赫,建州完。爱新觉罗众将领要誓死灭叶赫。两国从万历二十六年激战到天命四年,掐了21年,双方战死万人,最终叶
赫战败,建州人见叶赫男子格杀勿论。叶赫酋长金台石在自己的外甥皇太极面前拔剑自刎,临终大喊一声:‘我叶赫就剩下一个女人,也要灭你建州!’听听,你们
听听!”
笔者认为写有“灭建州者叶赫”陨石为人所为,一是被吞并的小部落以收渔人之利,二是明人离间计。叶、建苦战20年,大明边境则相对平安,然爱新家族喋血,确实留下叶赫遗恨。
索老爷子讲到这里,像蛰居一冬刚走出窝的一头老灰熊,晃着膀子说:“大清的天亮了,虽退位,皇上在。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备轿,我得到醇王府去。”
醇亲王是道光皇帝七子奕譞。道光皇帝四子奕譞是咸丰皇帝慈禧被封为西官娘娘,将自己的妹妹嫁给奕譞为福晋,他们的儿子载湉被慈禧立为光绪皇
帝。光绪帝“龙驭上宾”,慈禧重蹈覆辙,立光绪的弟弟载沣的长子溥仪为宣统皇帝。醇亲王府出了两代皇上,可谓叶赫之功。慈禧去后,载沣亲任摄政监国,又集
陆海军大元帅于一身。现清朝虽退位,旗上、宗室大事小情,醇王府仍是中心。
老祖宗穆彰阿
索老爷子一走,索府上下忙活起来。格格、贝勒们从西墙龛请出“喜利妈妈”,男子的保护神是用红绳绑着的宝刀,女子保护神是用绿线绑着“尕拉
哈”(羊骨轴),整齐地放在太阳地上晒。仆人们把高粱米装在碗里,顶在索罗杆上立起,招乌鸦助兴。关穆氏摆弄着“喜利妈妈”问索爷侧福晋:“皇上说了算,
我玛父(穆彰阿)爵位‘世袭罔替’就有望了。”
索家长子善珏贝勒答道:“给你爵位也没封地了。”
“那总没白花银子。”
穆彰阿是我奶奶家的骄傲。嘉庆年中进士,道光七年入军机处学习行走,前后担任20余年军机大臣。穆彰阿长期当国,门生故吏遍于海内。穆府中
堂檀木案上立有一面旋转的维娜斯机械钟,还有一面摆着大英帝国8杆32帆64炮快舰模型,像表一样精制,也像魔鬼一样驱走了满洲巴图鲁的勇气。穆彰阿视察
过广州珠江口,见虎门炮台的炮火覆盖不了江面,两岸陆上炮台均射不到江心。英人来犯,停在江心的英舰随心所欲,即使被炮台火炮击中,也就砸一个窟窿,用咖
啡壶包一件衣服一塞了结。因大清炮弹是续承明代荷兰留下的实心铁球。英国就不一样,铁壳包炮药,落地开花,一炸一片。
道光末年穆彰阿奉皇命与僧格林沁率华尔那领来的洋枪队镇压捻军,弹过处血肉横飞,捻军虽有高喊“刀枪不入”者,连中3弹,照样倒毙。“与洋人战必败”成了他的座右铭……
索府上下正忙着,听门侍喊:“穆家大爷到!”关穆氏忙起身道:“二爷、三爷来了!”
“让你报信儿就不回去了?”二爷文敏进门,笑着望着善珏贝勒。”
“我们正商量给玛父恢复爵位呢。”善珏一边说一边招呼上茶。
索大人的师爷见穆家二位爷来了,也来拜见。善珏道:“穆老爷子的爵位要给恢复,传给你们谁?”
“当然是大爷了,他到醇亲王那儿让我们过来看看。”
师爷插话:“穆爷曾对道光爷奏:‘兵兴三载,糜饷劳师,曾无尺寸之效。剿之与抚,功费正等,而劳逸已殊,靖难息民,于计为使。’道光爷要听穆爷的,少赔多少银子。”
穆三爷文德道:“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我和二爷奉皇上之命,随张荫桓、邵友濂两位侍郎赴日本议和,见了几位原驻京日公使馆的朋友。他
们带我们拜会日本名流、著名的政治家岩仓巨寺。这位讲,40年前我们和你们一样,英国舰队停在你们大沽口,美国海军准将柏利率须的舰队驶入我们江户蒲贺海
面。大清以天朝大国自称天下,从虎门打到津门,结果赔了2100万两银子。美国海军在江户外放空炮,声震如雷,15艘白色巨轮,犹如天神。量其力,免其
灾,保其实,幕府接受美国提出条件,缔结《日美友好通商条约》。接着俄国、荷兰、英国、法国仿之。大和民族忍者,要有自己的炮,自己的船,自己的舰队。”
二爷文敏似乎对此也很在行,接过话茬说:“日本的精英拥立明治天皇,‘明治’取自中国《易经》的‘圣人南面听天下,向明而治’。天皇对日本
民族拥有巨大的责任心,发奋自强,1871年首相岩仓遣外使节团组织日本精英80多人,用近两年的时间考察了欧美12个国家的各种制度,回国后制定了‘脱
亚入欧,富国强兵,置产兴业,文明开化’国策,重用人才。伊藤博文出生于日本山口县贫民家庭,偷渡到英国,在伦敦大学专修西方政治、军事和法律,从中意识
到日本学习西方的迫切性。回国不久被政府委以全权大使,处理与各国外交事务,27岁被任命为首相。而他们班最好的同学,是我大清国的严复。严复回国后,报
国无门,只好办报、译书,后被张之洞发现,委任船泊学校校长。”
三爷说:“在日本,我们参观八幡制铁所,从德国引进克虏伯高炉,出铁像小河流水,而两江总督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比八幡建得还早,至今未能顺
利生产。乘船沿对马船业株式会社港口望去,一片繁忙。日本和我们一样,购买英国炮舰,但仅买一艘,船到后解剖、仿造,装上日本大久保田重工的强力蒸气机。
东海海战,同样型快船,北洋水师跑不过东洋海军,道理就在此。更不能容忍的是,在上野公园,日本将北洋水师击伤日本旗舰吉野的中国致远舰的锚放在花坛中展
示,并立碑赞扬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如何如何忠勇,将投降日舰的中国济远舰管带方伯谦的两厢舱门,对顶立在公厕边。其实那时大清是世界海军第7强国,日本强居
第12位。当北洋舰队被围苦战,大清国还有3个舰队在黄海之外观战,并庆幸北洋舰队玩儿完。没有实力不行,有实力不维新更不行。回国后我们12个随员痛心
疾首,深感大清不革故鼎新,必遭人欺。于是联名上奏光绪帝,恳请圣上借鉴日本国明治天皇维新之政,强我大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光绪爷起用康有
为、谭嗣同等人,废八股,设学堂,裁冗员,开经济。小小工部主事操之过急,竟劝皇上杀荣禄,劫太后。结果事情败露一败涂地。老佛爷宁肯亡国也不让自己受委
屈,那拉氏可把大清害苦了。若维新成功,八国联军不会进北京。”
“索贝勒,传说光绪爷是让她毒死的?”说到那拉氏,关穆氏插上一句。
“她没那么大胆,也不至于那么做。太医院杜钟骏杜太医,常给老太太看病,我问过他。他说:‘去瀛台都是3个太医结伴而行。我主脉,另二人复诊列处方,老佛爷过目后煎熬,上等七叶高丽山参不知用了多少支,“脉案”一字不差史存。太医院认断,光绪爷逐渐衰弱而亡。’”
没等索贝勒说完,三爷插话:“光绪爷的病,令我等盼维新者焦虑不安,我们通融李总管李莲英请东江米巷法国使馆的医官多福祥大夫入宫看病,经
临床诊治及光绪帝自述,结论是‘皇上身体虚弱,消化滞缓,大便微泄色白,胸间堵闷,气怯时止时作,乃腰败所致。可日食人乳或牛乳,它物不宜入口,以药而
论,用外洋地黄末,注意不克阻精之妄遗。止遗精益易人’。”
福晋听讲光绪爷,也凑过来:“爷爷临归,老佛爷恩准各府前去问安。我靠前跪在那儿,皇上气促口臭,无论谁请安他都那一句‘想法救我’。逆满喘咳,大便不行,清气不升,浊气下降,生生憋死。”
光绪三痛
窗外飘进来杜鹃声,和乌鸦争抢索罗杆上的高粱,杜鹃寡不乱众,凄楚地长鸣一声远去,引人的思绪向那不可终极的地方,唤醒人们不可回复的悲忍。
师爷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光绪爷5岁入宫,不但要遵守各项宫廷礼节,而且经常受西太后的训斥,几乎没有童年的欢乐,在孤独之中成长,身体
孱弱,精神抑郁。亲政后3件事,一是百日维新,光绪爷在宫中内外左右多是太后心腹,时时提防如履薄冰。然光绪爷受翁先生师教,发愤为雄。翁同龢将工部主事
康有为保荐给皇上,若得隆中诸葛,尤其读了康有为的《日本变政考》以及新党推阅的《俄大彼得变政记》、《波兰灭亡记》,拍案叫绝。于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
一日向全国发出《明定国是》谕令‘谕内阁,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五帝三皇,不相沿袭,譬之冬裘夏葛,势不两存……’依此谕要撤
除六部,动污吏之根本,结果群起而攻之。康党资卑望浅,光绪爷被袁世凯‘一息尚存,心思图效’所蒙蔽,委以重务。哪想到袁按察投靠荣禄,老太后第三次垂
帘,光绪爷强国之梦,魂断菜市口,等于剜了爷的心”。师爷见众位集精会神地听着,掬出银勺,狠吸一口鼻烟,又将绘有“岁寒三友”的水晶壶在袍袖上蹭蹭道?
熏“第二件事是立大阿哥。戊戌变法主谋之一谭嗣同将梁启超等人送入日本使馆避难,自己却走进步军统领衙门,要用自己的血唤醒中华,临刑高呼‘父老乡亲,快
快醒吧!旧政不除,国破家亡。皇太后诛我,天理不容,我等转世,再造大清!’老佛爷知后,决定废帝。立端王载漪的14岁儿子傅(亻隽)为帝,大清改元保
庆。光绪爷虽被困瀛台,仍手书‘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以感谢太后养育之恩,表示悔过之意,希望得到老佛爷原谅。老佛爷咽不下这口气,仍立傅(亻隽)
为皇太子、大阿哥。第三件便是珍妃娘娘魂断贞顺门。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十一月二十八日龙御一声长鸣,仓皇西逃一年多的老佛爷回銮。沿途大小官员纷
纷进贡,古玩字画,珍奇异宝,数不胜数。太后寻思,八国联军掠走的,得从地方官那儿找回来。直隶总督袁世凯率200多名官员,在红毡两侧成序而跪,三呼万
岁。三重牌楼彩旗飘扬,宫廷歌舞,锣鼓齐鸣,各国使馆组成的西洋乐队头竖鹅毛冲天,身着宽金线仪仗服,演奏施特劳斯《皇帝圆舞曲》,以表达对光绪帝的期
望。老佛爷瞥了光绪一眼,立马收敛笑容。在驻跸开封大行宫时,适逢西太后寿辰,宴请布政使以上官员。闻八国联军撤兵,老佛爷、皇上高兴,宴至三更方散。半
夜母子二人同梦珍妃,只见珍主子如纱飘渺而至言:‘圣母、圣帝,珍儿叩首,臣妾乃龙女也,水中恭候回銮。’光绪爷上前,珍妮即退。老佛爷怕她索命忙道:
‘珍主儿,我何尝不容你?奈何黄毛鬼子……我赐你为贵妃,厚葬……’第二天娘儿俩谈此事,老佛爷后怕,对光绪帝说:‘当初决定西幸,珍妃若不教训我说什么
不让皇上留在宫里,扫尽大清威风;我也不会说“那你就做皇家的鬼吧”这句绝情话。原只是吓吓她,没想到成真,该死的崔玉贵也没拉住。’”
珍妃,他他拉氏,满洲镶红旗,祖父乃陕甘总督,其父户部右侍郎,其伯父长善乃广州将军。珍妃与其姐姐瑾妃自幼随伯父在广州长大,接触洋务,
琴棋书画无所不能,其兄为礼部右侍郎,擅于外交,姐妹俩常随兄参加涉外活动。珍妃貌既端庄,性尤机警,像一股甜甜暖流,滋润着光绪帝寒冷干裂的心田。光绪
帝忘不了,八国联军打进京城,当从老佛爷到宫女一片混乱争抢民服更衣时,只有珍妃穿着青色绸子旗袍,脚着绿色缎鞋,梳着两把头,大义凛然地力劝皇上不能
走,但无力回天,便愤然投井。虽然老佛爷回京后,顾他他拉氏族之威懿旨:“上年京师之变,仓促之中,珍妃扈从不及,即于宫闱殉难,洵属节烈可嘉,加恩着追
赠贵妃,以宗褒恤。”但光绪帝的魂魄早随珍妃去了。
“试想接二连三撕心裂肺,谁命长久?”
师爷一席话折服听者,都替光绪皇帝惋惜。
门口传来落轿声,索老爷子由醇亲王府返回,见大家都在,便大声说:“醇亲王旨意,各斋上下,不管叶赫那拉,还是爱新觉罗,都要遵主制,穿孝服,截发辫。隆裕是咱大清的太后,按律国葬。”
隆裕太后葬礼
“醇亲王一声令下,一辈子的活儿都干了。成捆成捆的粗麻布、麻衣、细麻布抬出来,格格、福晋、老妈子、嫂嫂全上阵。我把样子,两手都磨出泡。”奶奶说到这儿,伸出手指,似乎那泡还在。
旗人葬制,穿孝、戴孝谓之“成服”。每个家庭成员根据自己与死者的血缘关系,分为5等。即“斩缞”、“齐缞”、“大功”、“小功”、“缌
麻”,谓五服。“斩缞”是最重的,用本色生麻布做成,一般大领,无钮绊钉“飘带”,下摆不扎边际,大袍;脚穿青布鞋,绷上粗白布。如双亲均已不在世,就将
鞋蒙严;如还有一亲在世,则露一点青后跟。王府的直系亲属全是“斩缞”,因光绪皇帝也不在了,鞋全蒙严。舅舅家、姨姨家、姑姑家着“齐缞”,麻布料。佣人
着“缌麻”,用细麻布。民国官员遵袁大总统令,均着左臂黑纱。大清退位根据优待“第二款: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岁用四百万两,俟改铸币后改为四百万圆,此款
由中华民国拨用”。宫里生活得以继续。宫外各王府根据清皇族待遇“第三款:清皇族私产一体保护”。王爷们虽没了俸禄,靠积蓄、庄田地租、外国银行存款利息
维持生活,佣人、丫鬟能减则减,这可苦了那些小姐们了。还多亏袁世凯下令:“隆裕太后赞成共和,交出皇权,有助于民国,故所有丧礼,务须从优,特备赙仪三
万元。”这醇亲王才没让各家捐钱,按习俗传各家往宫里送饽饽。俗名“施食饽饽”,是向“十方法界无祀孤魂”施舍的“法食”。赶紧从蒸锅铺弄来刻有酆都城的
木模炝面后,蒸八九分熟,用做摆放斛山的底座;再用江米捏些牛头、马面、饿鬼、摩诃、鬼头、佛头等表示另一个世界。
我奶奶说:“隆裕太后正月十七薨逝,我和几个格格,二十日就往宫里送。东华门二门大开,前清宫太保徐世昌身着熟布缌麻,带几个小太监支应,
命将饽饽送往奉先殿。奉先殿已经很古老了,一切都显出憔悴和颤抖的样子,只有那前面的8根柱子,特别雄壮动人。殿内落满灰尘,一排供桌上摆满饽饽,像座小
城似的。一位头扎素花、宽袄大脚宫女迎面走来,见我们拉着索家格格直叫‘姐’。原来是齐家二妞,没入宫前,常去索家玩。‘宫里可闹腾了,我带你们瞅瞅!’
齐宫女边说边拉着我们。
“过去进宫,跟着大人,太监领着,怎么进去,怎么出来。只见皇极门前竖着3丈多高大红漆架子杆,一大幡中央缎绣软片,绣着一条大龙,金光耀
眼,外边饰有彩球下垂,上端有荷叶宝盖;随着风呼拉拉、呼拉拉地漫卷。齐宫女告诉这是给太后招魂。宁寿门前扎有高大的素彩牌楼,杉木杆全用白带子缠着。丹
陛两旁,立满宫廷薄仪仗,四方形飞虎旗、飞龙旗、飞凤旗、飞熊旗、飞豹旗、飞鲤旗、飞鳌旗迎风飘扬。影壁是9条翻江倒海的腾龙,于云、海、山崖之间,神姿
各异,大有呼之欲出之势。正看得入神,一群杠房伙计,抬着镇妖降魔的护灵六四太平杠‘嘿哈、嘿哈’地过来。
“隆裕太后的灵榇,平头齐尾大葫芦棺,放在披着黄寸蟒床单的灵床上。棺外扣有绣着9只彩凤帷的堂罩。灵床上竖立着隆重裕太后全身宫装的巨幅
画像,二目平视,眼光散向个各角落。一想人已经去了,还这般模样,更瘆得慌。灵桌上摆着香花灯烛及王公大臣送来的果桌、饽饽桌。忽然一阵钟声,齐家宫女忙
道:‘你们自己瞧吧!我们主子要去守灵,我回了。’说完快步离去。天都要黑,几个人挺饿,花了9分钱,一人吃了一碗‘馄饨侯’的馄饨,才走回家。”
1913年2月14日,一清早各家忙着备车,老少爷们、格格们能去的都动了。一进西华门,只见冠盖如云,天安门前的城楼下,扎七门八柱的特
大素彩牌楼,正中嵌以“国民哀悼会”,穿着清朝玄色袍褂者矜持,穿着民国西式大礼服者庄重,虽并肩而行但目不斜视。太和门广场扎有三门式的素彩牌,上书
“哀悼”两字,正对午门城楼内外,均悬挂了一丈开外的红、黄、蓝、白、黑象征五族共和的国旗。灵堂两边挂满挽联,副总统黎元洪的挽联是:“片语息兵戈,民
国酬恩应第一;全军为墨经,深宫弭乱更何人?”参议院议长吴景濂主祭,祭文念道:“……隆裕太后以尧舜禅让之心,赞同召共和之美,值中国帝运之末,开东亚
民主之基。顺天应人,起今迈古。佥谓美利坚之独立,受战祸者或七八年……诏书一下,化干戈为坛坫,合五族为一家,大道为公,纷争立解……”哀悼大会还决
定,为表彰隆裕太后的功勋,一致赞同于天安门广场前为其立铜像。接着由军乐队奏哀乐,喇嘛唪诵《金刚经》。
我奶奶说:“看眼前光景,再想光绪帝、老佛爷的葬礼,真是天地之别,还是共和好。我这么想着,便问阿玛。阿玛说:‘三千年后知谁在,何必劳君报太平!’这是唐朝罗隐的诗,不知阿玛怎么想的。”
由于光绪帝的“崇陵”还没有修完,隆裕太后的梓宫也只能“恭奉暂安”。先在皇极殿停灵,由法华寺“比丘”做经忏佛事,每班13人,昼夜唪
诵。4月3日奉移,由国民政府仪仗队、军乐队前引,传统的满族执事:门纛、曲律、影亭、亮轿,曲柄黄伞等随后。用96人的“落地满黄”的皇杠,抬到前门火
车站;用原慈禧太后的专列,运至河北易州梁各庄行宫内暂安;等候崇陵竣工后,与光绪帝一起入陵。
|
彰无忌,《文史精华》2007年第3期 |
2013年8月21日 星期三
一个满洲贵族后裔的回忆
標籤:
中國近代史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