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日 星期五

韓戰60週年,兩大對立觀點激盪


康明斯:國不應該捲入韓戰


哈伯斯坦:剷除韓戰誤解

http://fs1.mingpao.com/yzz/2013-31/S00024/1375340056866_C2F76FDFE1ABE0DEE3D91219A4E6A097.jpg


國志願軍跨過鴨綠江,正式介入韓戰:改寫歷史一刻

林博文

芝加哥大學歷史系主任康明思的《朝鮮戰爭》,是左翼的修正主義史觀,反駁哈伯斯坦的《最寒冷的冬天》,兩書觀點對立激盪,使後人更深刻了解那場遙遠的衝突,使它不致成為「一場被遺忘的戰爭」。

七 十年代初以剖析美國捲入越戰巨著《出類拔萃的一代》(The Best and the Brightest)而享譽知識界的前《紐約時報》越戰記者兼普立茲獎得主大衛.哈伯斯坦(David Halberstam),為了撰寫美國介入韓戰的歷史《最寒冷的冬天》(二零零七年出版),採訪過無數的韓戰老兵或與韓戰有關的人士,其中包括芝加哥大學 歷史系東亞史講座教授兼系主任、也是韓國近代史專布魯斯.康明思(Bruce Cumings)。哈伯斯坦認為美國介入越戰的根源,乃是韓戰,他要追根究底。

康明思非常欣賞哈伯斯坦的《出類拔萃的一代》這本書,他們暢談了一個下午,主題是韓戰,康明思把他對韓戰的研究心得(康氏曾出版兩大冊頗受好評的《韓戰的源起》)和迥異於傳統觀點的看法,告訴哈伯斯坦。當康明思讀到《最寒冷的冬天》時,極為失望,甚至火冒三丈,憤怒到極點!他認為哈伯斯坦對韓戰一竅不通、亂寫一通、錯誤百出,犯了一般通俗史家常犯的失誤。他說,對二戰後南北韓歷史影響最大的是,美國在一九四五年至一九四八年於漢城(今首爾)成立的軍事政府(通 稱「在朝鮮美陸軍司令部軍政廳」),但哈伯斯坦只是一句話帶過。康明思又說,哈氏隻字未提美軍對北韓平民的大屠殺式飽和轟炸(又稱地毯式轟炸)。康明思指 出,美國空軍在韓戰投擲了六十三萬五千噸炸藥和三萬二千五百五十七噸凝固汽油彈,遠超過美軍在二戰期間轟炸太平洋諸島的炸彈總和。

一九四三年出生於紐約州的康明思,在中西部的愛荷華州和俄亥俄州成長,他的父親曾任職中央情報局。康明思青年時代曾連續五個暑假都在打工,其中三個暑假在克利夫蘭一家鋼鐵廠,打工所得再加上棒球獎學金,讓他得以進入俄亥俄州丹尼遜大學(Denison University),一九六五年獲心理學學士學位。一九六七年至一九六八年越戰高潮時期,康氏以和平工作團團員身份到南韓服務,返美後拿到印第安那大學碩士。一九七五年康氏獲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博士學位,他的博士論文就是以韓戰為題材。拿到博士學位後,康氏曾任教賓州史瓦斯摩爾學院(Swathmore College)、西雅圖華盛頓大學、伊利諾州伊凡斯頓西北大學,最後執教於芝加哥大學。

康 明思就讀哥大博士班時,正值美國大學校園反越戰怒火最興旺的年代,一群不滿現狀和尼克森(尼克遜、尼克松)政府政策的年輕學者,成立一個「關心國事亞洲學 者委員會」(Committee of Concerned Asian Scholars),這個委員會的絕大部分成員日後都在美國學界出人頭地、享有盛名,其中即包括康明思。康氏現任(第二任)妻子禹貞恩(Meredith Jung-En Woo,貞恩為譯名)是韓裔學者,其父禹容海在朴正熙時代曾任韓國經濟企劃院的次長(副院長),主導了第一及第二次經濟開發五年計劃,一九七七至八四年間 歷任雙龍汽車集團的社長及會長。禹士專攻國際政治經濟學與東亞研究,現任維吉尼亞大學文理學院院長。

康明思從修正主義的觀點和立場探究韓戰,對韓戰起源與戰爭過程的闡釋亦和大數學者與專家的看法殊異。換句話說,他是以左翼學者的視角觀察韓戰。他認為韓戰是一場內戰,就像四十年代末期中國大陸爆發的國民黨和共產黨的武裝衝突,是一場內戰一樣。他說,美國雖支持蔣介石政府,但未直接介入國共內戰,同樣的道理,美國亦不應派兵介入朝鮮半島。

但美國不僅全力介入韓戰且策動聯合國派兵干預。康明思更進一步指出,美國自始就是南北韓對峙的黑,尤其是在一九四五年二戰結束後即處心積慮、別有用心地把朝鮮半島畫成兩個韓國,從而造成日後無窮無盡的武裝對抗。當年主導把朝鮮半島從三十八度線砍成兩半的人,就是在六十年代歷任甘迺迪(肯尼迪)和詹森(約翰遜)政府國務卿的魯斯克(Dean Rusk)。

康 明思極不滿意哈伯斯坦的暢銷書《最寒冷的冬天》,乃在很短時間裏趕寫一本二百八十八頁的《朝鮮戰爭》,於二零一零年出版。《紐約時報》書評家杜威特.蓋納 (Dwight Garner)說,康氏之作「是一本勁道很強的美國介入韓戰的修正主義史」。康明思原本就是有名的左翼韓國史與韓戰史學者,他寫這本只有二百多頁(哈氏的 《最寒冷的冬天》厚達七百餘頁)的韓戰史,主要目的就是要剷除大家對韓戰的誤解,而他第一個要清算的人就是哈伯斯坦。平心而論,哈伯斯坦並未歪曲歷史,亦 未誤解韓戰史,他是以還原戰史的寫法,寫個人、寫戰役、寫戰爭的悲慘與苦難,寫戰爭的背景與過程,由小故事組成大故事,就像他寫《出類拔萃的一代》一樣, 這是他最拿手、最引人入勝的「回到歷史現場」的寫法,以人物和事件為主軸,賦予生命。康明思則是帶著左翼史觀,以批判的方式下筆,他認為韓戰爆發不能簡單 地說成是北韓於一九五零年六月二十五日拂曉越過三十八度線入侵南韓,而是南北韓雙方都負有挑起戰爭的責任。在一九五零年六月二十五日以前,南北韓軍隊經常 在三十八度線沿線製造衝突,雙方都希望點燃戰火,以吞掉對方,完成統一全韓大業。南韓的李承晚和北韓的金日成都是狂熱的民族主義者,都希望統一全韓。康明 思強調,美國在一九四五年把朝鮮半島割裂成兩半,則是挑起韓戰的遠因,亦即始作俑者。

譴責美軍濫炸北韓平民

康明思在書中 強烈譴責美軍蓄意轟炸或砲轟北韓平民(甚至包括南韓平民)的作法,形同種族滅絕。他說,美軍的屠戮手法就像日後美軍在越南美萊村屠殺四、五百名無辜村民一 樣。康氏對美軍的指責,一些專家認為有點誇大和不實。其實,康氏所指控的是美軍的戰爭行為(或稱戰場行徑),他的用意是要凸顯美軍殘暴的一面、沒有人性的 一面,他要讓世人知道美軍並不是一支大家所想像的仁慈和正義之師,而是兇殘部隊。世人不能只是譴責北韓的暴虐、好戰,而忽視美軍(包括南韓部隊)不人道的 側面。

任何一場戰爭都是醜陋的和殘酷的,不少美國媒體人把二戰說成是「一場美好的戰爭」,更把參與二戰的老兵捧為「偉大的一代」,這都是 自我美化、自我陶醉的溢美之詞。二戰期間,盟軍過度狂炸德國、蘇軍強暴德國和東歐女人、日軍殘殺中國人民和虐待戰俘,以及康明思所提到的美軍在越戰時期的 暴行,都是戰爭的猙獰面目。康明思以強有力的筆觸怪責美軍在韓戰戰場的殘暴,強調韓戰的起因,美國亦需付相當大的(至少一半)責任,這些反傳統的左翼觀點 是可以理解的。但要追究蓄意點燃戰火而又早存備戰求戰之心的挑釁者,金日成殆為首選,無庸置疑。

哈伯斯坦的《最寒冷的冬天》和康明思的《朝鮮戰爭》這兩本書,重點不同、觀點對立、立場歧異,在汗牛充棟的韓戰史著作裏,這兩本書能夠使我們更深一層地了解那場遙遠的衝突,使它不致成為「一場被人遺忘的戰爭」。

(作者林博文係民間史學家。本文是左岸文化出版《朝鮮戰爭》中譯本導讀。)

亞洲週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明鏡新聞 - 歷史

明鏡雜誌 - 歷史

明鏡博客 - 歷史

明鏡出版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新史記雜誌社

明鏡電子書 - 歷史/傳記

明鏡雜誌 - 新史記

明鏡雜誌 - 名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