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6日 星期五

当年究竟该不该出兵抗美援朝?

   导语:迄至今年7月27日,朝鲜战争已停战整整60周年。60年来,对抗美援朝的评价,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甚至出现了“建国以来最大错误是抗美援朝”的说法。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当年究竟该不该抗美援朝?

  中国出兵是受斯大林压迫,是在为苏联打仗?

  一种对抗美援朝的批评意见认为:斯大林和金日成决定发动朝鲜战争时没有通知中国,中国后来出兵主要是受了斯大林的欺骗和逼迫,中国充当苏联的傀儡,打了一场不必要的战争;甚至“毛泽东本人也认为,中国牵连进朝鲜战争绝对错了”。

  毛泽东说的是“朝鲜战争”错了,而非“抗美援朝”错了

  不可否认,毛泽东在斯大林去世后,确曾对米高扬说过类似这样意思的话:“斯大林、金日成对中国刻意隐瞒发动战争的时机及作战计划,最后,中国却被牵连进战争,这是错了,绝对错了”、“这场战争根本上就是错误的,认为斯大林应该对此负有责任”。但若以毛泽东这些话为依据,说“连毛泽东本人在1957年也认为,中国卷入朝战,绝对错了”,进而否定抗美援朝,却显然是一种曲解。毛的本意其实很明确:斯大林和金日成撇开中国发动朝鲜战争是个错误,这个错误迫使中国不得不抗美援朝,给中国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害。换言之,毛泽东否定的是朝鲜战争,而非抗美援朝;错的是斯大林,而非毛泽东——个中逻辑不难理解:若没有斯大林、金日成轻率发动朝战,则第七舰队不会驶入台湾海峡,联合国军也不会登陆朝鲜半岛,中国将有可能完成统一,而不必出兵朝鲜。

  另外,毛泽东事后对米高扬就朝战做出的这一评价,也未必建立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之上。引发朝鲜战争的责任究竟在谁,自斯大林死后,一直是中苏两国高层持续争论的一个政治话题。1960年6月,赫鲁晓夫就曾在布加勒斯特会议上,与中共代表团团长彭真,就该话题展开过激辩。赫鲁晓夫认为“朝鲜战争是北朝鲜发动的,是苏中两国都同意了的”;“那个时候如果是我们这些人担任领导,而不是斯大林的话,这场仗就打不起来了。但是,如果毛泽东不同意,斯大林也是不会那样做的。朝鲜战争是斯大林和毛泽东共同决定后才发动的”;“是斯大林和毛泽东的过错”。彭真则坚持:“毛泽东同志是反对打的。……朝鲜战争打起来以后,斯大林说,如果苏联出兵,就意味着世界大战,因此才请中国出兵。因此我们才同意出兵的。我当时参加了政治局会议的讨论。”毛泽东与米高扬的谈话,显然也是政治话题而非历史话题。事实上,赫鲁晓夫和彭真的观点各有依据:斯大林与金日成在拟定计划时确实把毛泽东排除在外;但毛泽东在1950年前后,也确实认为朝鲜的统一问题,必须要通过战争的方式来解决,基于这样一种认知,当金日成奉斯大林之命向毛泽东通报其统一朝鲜的战争计划、斯大林并且表示“如果中国同志不同意,则应重新讨论解决这个问题”时,毛泽东并没有表示反对。

http://www.21ccom.net/uploads/allimg/130726/13592_130726101638_1.jpg
1950年,志愿军某部举行出国参战誓师大会。

  虽然需要考虑苏联因素,但中国最高领导层从未丧失自己的决策主动权

  毛泽东说“中国却被牵连进战争”,是否含有中国出兵主要是受了斯大林欺骗和压迫的意思?答案应该是否定的。事实上,中国最高领导层在出兵朝鲜的整个决策过程中,固然需要时时考虑苏联因素,但从未丧失自己的主动性。尽管朝战的爆发完全是平壤和莫斯科密谋的结果,北京被完全排斥在外,但在1950年7月2日,美军全面参战后的第三天,周恩来在向苏联驻华大使罗申表达对金日成的军事冒险的不满,并抱怨中方得不到公开报道之外的任何战争情报的同时,仍主动表示:如果美军越过三八线,中国将派遣志愿军到朝鲜作战。在更早的5月15日,毛泽东曾提醒金日成要提防美国参战的可能性,但金日成以斯大林曾告诉他帝国主义不会干涉为据,断言“那几乎不可能”,毛泽东仍主动表示:“准备一下总是必要的。我们打算在鸭绿江边摆上三个军,帝国主义如果不干涉,没有妨碍;帝国主义如果干涉,不过三八线,我们也不管;如果过了三八线,我们一定打过去。”当时踌躇满志的金日成,表示感谢后谢绝了毛泽东的好意。

  进入8月份,美军的参战阻止了北朝鲜的攻势,战场局势开始扭转。8月4日的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再度明确指出,“如美帝得胜,就会得意,就会威胁我。对朝不能不帮,必须帮,用志愿军形式,时机当然还要选择,我们不能不有所准备”。8月5日,毛泽东给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高岗发电,指示说:“边防军各部现已集中,8月内可能没有作战任务,但应准备于9月上旬能作战”;8月18日又致电高岗:“边防军完成训练及其他准备工作的时间可延长至9月底,请你加紧督促,务在9月30日以前完成一切准备工作。”8月26日,周恩来在国防会议上又讲:必须要推迟进攻台湾,解放军的战略方向转到北方,准备援助北朝鲜,与美军作战。但此时,苏联和北朝鲜都尚未意识到战局已起了关键的变化,8月28日,斯大林仍在祝贺金日成“取得了辉煌的胜利”,相信“可耻的武装干涉者很快就会被赶出朝鲜”,金日成则在三天后回信,向“敬爱的导师致谢”。可见,在苏联和北朝鲜都尚未意识到需要中国参战的时候,中国最高领导层已经开始紧锣密鼓地为入朝作战做准备了。

  直到9月30日,在北朝鲜军队全面溃败的现实面前,金日成才正式托苏联驻朝大使什特科夫向斯大林转呈求援信,表示北朝鲜“非常需要苏联方面的直接军事援助”,期望苏联出兵朝鲜,救他于濒危之中。信中还说:如果苏联不愿意出兵,也请斯大林帮助请求中国等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组织志愿军到朝鲜作战。金日成不知道的是,苏共政治局也恰恰于当天作出决定,宁可坐视北朝鲜灭亡,也绝不出兵与美军作战。第二天,斯大林就应金日成的要求,给北京发出了求援的信和电报,把皮球踢给了中国。此后,斯大林固然相当希望中国能够参战,不放弃一切机会对中国做出参战决定施加影响,但其影响力,从未上升到决定性作用的高度。最典型的证据就是:10月13日,斯大林曾通知金日成,中国将不会参战,他最好立即着手疏散人员,并准备向中国和苏联边境撤退军队。斯大林之所以判断中国不会参战,是因为他刚刚表示不能为志愿军提供空中掩护;斯大林已开始考虑,北朝鲜沦陷后,中国东北应成为金日成流亡政权的庇护所。很显然,对斯大林而言,中国出兵朝鲜固然很好,若不能出兵,也并非不可接受。最终的决策主动权,仍握在中国最高领导层手里。


  美国无意侵略中国,抗美援朝是高层误判了形势?

  既然是否入朝参战的决策主动权始终握在中国最高领导层手里,也确有资料证实,美军在介入朝鲜战争时,并无意将战火燃烧到中国境内,基于这两个前提,还有一种意见认为:抗美援朝要么是中国最高领导层误判形势的过激反应,要么其真实目的本就不在于“保家卫国”,而是意识形态作祟。

  美方的低级别“和平承诺”,很难对中方产生说服力

  诚然,为了不刺激中国,美军在朝战初期,曾将距中国东北边境3英里的地区设为飞行禁区,同时严禁美军飞机对鸭绿江大桥和朝鲜境内向中国东北供电的水丰发电站等目标进行攻击。但中方在参战前,也同样有过多次外交努力,试图避免战争。最重要的是一次是在1950年10月3日,周恩来于凌晨时分访问印度驻华大使潘尼迦,请他向美国转达中国的战略底线:“美国军队正企图越过三八线,扩大战争。美国军队果真如此做的话,我们不能坐视不顾,我们要管”。尽管美国国务院主管东亚和中国事务的负责人认为应该认真慎重地对待周恩来所传递的信息,但在杜鲁门看来,潘尼迦是一个“经常同情共产党的家伙”,周恩来的话“只是对联合国的恫吓”,不需要对这种“讹诈”式言论做出特别的回应。故而,在10月3日当天,美国国务院仅仅指示其驻印度大使设法请印度方面转告中方,美国认为中方的警告“缺乏法律和道义的依据”,并请印方安排一次与中国驻印使馆人员的低级别接触,以便传达美方无意与中国冲突,联合国军也无意威胁中国的安全的意图;美国政府还准备在核实清楚的前提下赔偿美军“误炸”带给中方的损失。

  但美方的这种低级别的“和平承诺”,很难对中方产生说服力。朝战爆发前,中国最高领导层确曾一度认为美国的军事威胁并不紧迫,甚至认为即便解放军进攻台湾,美国也不太可能直接军事干预。但朝战爆发后美方的过激反应,尤其是在6月底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并宣布台湾地位未定,对中国最高领导层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刺激——据李奇微回忆,美军将领听到朝战爆发的消息,“以为第三次世界大战开始了”,苏联终于决定要与美国“一决雌雄”了;白宫同样认为,朝鲜战争“是柏林事件更大规模的重演”,必须予以反击,才能阻止“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但实际上,斯大林根本无意将战争扩大到朝鲜半岛之外,美方的反应实属过激。朝战之前,自1948年以来,美国在东亚一直采取收缩方针,并拟放弃台湾;朝战爆发后,美国除把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外,继而又向越南保大政权增加军事援助,并加强了在菲律宾的美军力量。这种前后变化,不能不让中国最高领导层为自身的国家安全感到忧虑,尤其是美军直接介入朝战后,中国实际上已同时在东北亚、台湾海峡和东南亚三个方向受到来自美国的军事压力。这种压力的陡增,决不是一次低级别的“和平承诺”可以化解的。周恩来曾断定:“朝鲜事件不过是个借口;不在朝鲜爆发,也将在其他地区爆发,台湾、越南都是可以爆发的地方。……对于我们来说毋宁以朝战最有利”——显然,周恩来相当敏感地注意到了美国在台湾海峡和印度支那地区的军事行动,并将其视作对中国国家安全的直接威胁。

http://www.21ccom.net/uploads/allimg/130726/13592_130726101912_1.jpg
1950年9月19日,麦克阿瑟身穿皮夹克坐在乘员位置上视察仁川前线。


  出兵维系金日成政权在北朝鲜的存在,是避免东北糜烂的唯一办法

  但美方显然更愿意从中苏同盟的角度来判断中国对朝战的态度。当战争进行到10月份,苏联无意直接介入朝鲜战争的立场已表现得很清晰时,中情局向白宫提交了他们的基本判断:“倘若苏联决定不去发动一场全球战争,虽然中共全面介入朝鲜的可能性继续存在,但是,这种行动在1950年是不可能发生的。在此期间,干涉将很可能只局限于继续对北朝鲜人提供秘密援助。”因此,杜鲁门仅仅将周恩来关于三八线的警告视作一种虚弱“讹诈”。美方显然没有意识到:中国最高领导层如何决策,并不取决于苏联的态度,而更多的是从自身的国家安全利益出发。

  确实,朝战前期美方一直努力控制着不要将战火烧到中国境内。但这种控制在中国最高领导层看来毫无意义;真正具备实际战略价值的,是美军不越过三八线。北朝鲜在三八线以北的存在,可以为中国的国家安全提供必要的缓冲;而一旦战事推进至鸭绿江,按照斯大林的计划,金日成将在东北建立流亡政府,其残余部队也将撤入东北休整,战火不进入中国境内,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而根据中苏同盟条约,斯大林将获得充足的理由派苏军进入东北“援助中国”。正如沈志华所说:“毛泽东不会忘记,1945年斯大林就是借口对日作战,出兵中国东北,从而迫使蒋介石签订了损害中国主权的城下之盟。同时毛泽东也不会忘记,新中国领导人在东北问题上与苏联进行了艰苦谈判。因此,一旦让战争扩大到中国境内,而苏联再次出兵东北,那么,这一地区不是被美国占领就是被苏联控制。就是说,无论战争胜败如何,中国都无法保证对东北的主权不受损害。解决这一问题的惟一做法,当然是把战争阻止在中国边境以外。”更何况,麦克阿瑟当时还喊出了打过鸭绿江的口号,美军飞机也确确实实轰炸了中国东北,尽管美方解释那只是“误炸”。美方似乎过于坚信中国与苏联利益的一致性,而没有意识到中方对国家安全的这种深刻担忧。究竟是任凭东北糜烂(即便美军不入侵,也会成为金日成流亡政权的“根据地”,而不再可能作为中国的工业化基地),决不出兵;还是出兵维系金日成政权在北朝鲜的存在,御敌于国门之外,是中国最高领导层必须作出的选择,最终他们选择了后者——事实上,最高领导层也曾考虑过不出兵、增强东北防空力量和搬迁工厂的方案,但最终发现拟定的计划,就现有的财政力量根本不可能做到。故而,如牛军所述,“通过到北朝鲜作战使东北摆脱安全困局,是有其内在的合理性的”。

  意识形态因素固然有,但最关键的决策依据仍是国家安全利益

  冷战的意识形态因素究竟在抗美援朝决策中起到了多大的影响?这是一个很难量化的问题,但至少可以说,对毛泽东而言,意识形态因素并不关键,关键在于战争能否达成让金日成政权在三八线以北继续存在的目标,从而避免中国东北的糜烂。只要能够达成这个目标,毛泽东可以放弃很多东西。譬如:

  第五次战役结束前后,毛泽东曾主持中央会议讨论抗美援朝的“下一步怎么办”。据聂荣臻回忆,与会者多数同意争取在三八线附近停战,边打边谈,争取谈判解决问题。理由有二:1、占领三八线以北,已经达成了出兵的政治目的;2、沿三八线停战各方都比较能够接受。稍后,毛泽东即向斯大林表示:中国不愿意作为主要角色参与停战谈判,“假如谈判真能举行的话”,必须由斯大林“密切地指导”,建议斯大林“直接与金日成同志通讯,密切地指导此次会议,同时将您的意见告知我们就行了”,并请金日成经常与斯大林联络,“有问题直接向他请示”。

  毛泽东为什么甘愿放弃在停战谈判中应有的地位,这种撒手不管的态度背后,是否隐藏着中、苏、朝三方的某种剧烈分歧,尚不得而知。一种可能的解释是:既然中国军队已经帮助北朝鲜将战线稳定在了三八线左右,中国参战的基本政治目标已经达成,将剩下的问题甩给苏联和朝鲜,自己抽身而出(至少部分抽身),未尝不是一种好的选择——显然,这种选择与意识形态并无多大关系。当然,斯大林不会上当,无论是战场还是谈判桌,苏联决不愿意直接介入朝鲜战争,故而明确回电毛泽东:由莫斯科领导谈判“是不需要的,也是毫无意义的。您,毛泽东同志,可以领导谈判”,苏联“不能和金日成保持直接的联系”——斯大林的决策也和意识形态无关。另外,据苏联驻朝鲜使馆1951年9月发给斯大林的一份报告称,中国与北朝鲜在停战问题上存在明显的分歧,中方希望尽快结束战争,“拒绝进攻性战役”,“力图尽快结束战争并摆脱援助朝鲜的负担”,朝鲜方面则担心“会被强加上破坏朝鲜人民民主主义共和国威信的停战条件”。中、朝之间相同的意识形态因素,并不能使二者步伐趋于统一,反而引发猜疑,也可见至少在朝鲜领导层看来,中国在朝鲜战争中的决策依据,并不以意识形态为核心。

  还有一点有必要特别强调一下:有些批评意见认为,“不先解放台湾,而出兵朝鲜,结果台湾问题直到今天仍未解决,确系最大错误”。这种意见,是犯了把“朝鲜战争”和“抗美援朝”混为一谈的老毛病,以致颠倒因果。志愿军出兵朝鲜是在1950年10月19日;美国宣布台湾地位未定,并将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是在1950年6月27日。说“朝鲜战争阻碍了台湾问题的解决”是可以的,说“抗美援朝阻碍了台湾问题的解决”,则大错特错。事实恰恰相反,美国6月份对台湾问题的强力干预,对中国10月份的抗美援朝决策,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http://www.21ccom.net/uploads/allimg/130726/13592_130726102124_1.jpg
位于韩国京畿道坡州市积城面畓谷的志愿军墓地,共长眠着367名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

  参考资料:牛军:《冷战与新中国外交的缘起1949-1955》,社科文献出版社;沈志华:《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广东人民出版社;杨奎松:《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江西人民出版社,等。

  结语:不可否认,在抗美援朝的战争进程和谈判进程中,中方领导层的许多决策未必最优,有不少值得商榷反思之处,尤其是失去了一些很关键的达成停战的机会。但就“该不该抗美援朝”这个问题而言,当时的最高领导层在决策过程中,既未沦为他国的傀儡,也未错判形势。

  谌旭彬,腾讯历史频道 2013-07-26




1 則留言:

  1. 中共出兵朝鲜的是非对错,至今还是处在胡说八道阶段,因为第一是标准摆不清楚,也摆不正确。第二是档案绝不许查看。苏俄虽曾解密了一些,但关键点也还是悬空着的。第三是体制内根本就不许可去公开进行讨论,沈志华先生备受压力便是证明。6.25金日成挥兵南下中的主力军:三个加强师5万多官兵是毛泽东派给的,并指令全穿朝鲜军服,这说明了什么?第四,第五次战役我们是打输了的,新38线北移割去了一大块就是证据。53年斯死,苏方要求结束,这才停战的。研究史实,必须依准时空,摆清史据,才能得出结果,这是科学,与家家评论其实无关。

    回覆刪除

明鏡新聞 - 歷史

明鏡雜誌 - 歷史

明鏡博客 - 歷史

明鏡出版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新史記雜誌社

明鏡電子書 - 歷史/傳記

明鏡雜誌 - 新史記

明鏡雜誌 - 名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