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2日 星期五

我怕被請去“喝茶”,只好裝起相機走開了



《新史記》朱諾 專稿



奧威爾後來在自己的散文中多次提到自己對那一段歲月的感觸,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那篇《射象》。董樂山先生翻譯的這篇文章頗有神采,尤其是那個非常著名的開頭:

【在下緬甸的毛淡棉,我遭到很多人的憎恨——在我一生之中,我居然這麼引起重視,也就僅此一遭而已。】

奧威爾在文章中寫到自己當時的尷尬處境:

【作為一個警官,我成了明顯的目標,只要安然無事,他們總要捉弄我。在足球場上,會有個手腳靈巧的緬甸球員把我絆倒,而裁判(又是個緬甸人)會裝著沒瞧見,於是觀眾就幸災樂禍地大笑。這樣的事發生了不止一樁。到了最後,我走到哪裡,哪裡就有年輕人揶揄嘲笑的黃臉在迎接我,待我走遠了,他們就在後面起鬨叫罵,這真叫我的神經受不了。鬧得最兇的是年輕的和尚,該市有好幾千個,個個似乎都沒有別的事可做,只是站在街頭,嘲弄路過的歐洲人。】

在毛淡棉任職期間,一天,一頭發情的大象衝上街頭,撞倒攤販,撞毀房屋,還踩死了一名印度苦力。作為警察,奧威爾本來不想射殺大象,不僅因為大象在當時是相當貴重的私人財產,更因為他找到大象時,它已經不再瘋狂,而是在安靜地吃草了。

但是,在幾千名當地人的簇擁下,在提著籃子等待分割象肉的“民意”下,作為一名殖民地的管理者,他被“民意”綁架到失去自我判斷的位置,看熱鬧的人“都這麼期待著我,我非這麼做(射象)不可;我可以感覺得到他們兩千個人的意志在不可抗拒地把我推向前。”終於,奧威爾把槍瞄準了大象,“就在這個當兒,就在我手中握著那支步槍站在那兒的時候,我第一次看到了白人在東方的統治的空虛和無用。”

奧威爾後來回憶起自己當時的兩難境地,“因為那時我已認清帝國主義是樁邪惡的事……我一方面認為英國統治是無法打破的暴政,一種長期壓在被制服的人民身上的東西;另一方面我又認為世界上最大的樂事莫過於把刺刀捅入一個和尚的肚子。”

日後,他將這種矛盾的感情寫進了《緬甸歲月》一書中,小說的主人公佛洛里,則多少有些奧威爾自己的影子。

http://www.penguinbooksindia.com/sites/default/files/author/author_picture/George%20Orwell.jpg
作家喬治·奧威爾(1903~1950)。其作品《動物農場》和《1984》為他贏得不朽的聲名。(網絡照片)


(三)漫遊杰沙

杰沙的主要商家和民居都集中在與伊洛瓦底江緊挨著、平行的五、六條街道上,略顯擁擠而凌亂。而鎮子的西北區卻有著平坦乾淨的柏油路,馬路兩側是高大茂密的菩提樹和榕樹,街邊有栽培整齊的玫瑰花圃,那裡是殖民地時期英國公司雇員的別墅區,那些高大的柚木房子現在大多由政府官員居住著。

主街的南端原來是集市,也是奧威爾描寫過的地方,將近一年前發生了一場火災,把整個集市都給燒毀了,新的市場在緊鄰伊洛瓦底江邊的一條街上。集市往北就是當年的警察局,現在也還是警察局,門邊的標語牌上分別用英、緬文寫著:“需要幫忙嗎?(May I help you )”。大門關著,門兩邊設有鐵蒺藜網路障,門口幾個穿便服的男子不停地打量著過往行人。隔著馬路遠遠望進去,還可以看到幾棟殖民時期的老建築。當年,奧威爾曾經從這個大門出入,在裡面的房間裡辦公。

我端起相機向裡面拍照,一名穿便服的家伙目不轉睛地盯著我,見我沒有收起相機的意思,就徑直向我走來。在這個剛剛開放不久的國家裡,向政府機構拍照總還是會引起額外注意的。我怕被請去“喝茶”,只好裝起相機,若無其事地走開了。

從警察局繼續向北,轉過一家叫“曼德勒”的啤酒屋,就是一條名叫Klublan的街道,意為“俱樂部街”。街邊的網球場被鐵絲網圍了起來,大門的門楣上寫的是緬文,旁邊的角落裡有很小的英文字:“杰沙,1924”。場地是標準的尺寸,紅色的水泥地面上漆出青綠色的內場和白色的邊線,球場裡有一男一女兩個當地人在打網球,女子的打扮格外引人注目,網球帽、網球鞋、白色超短裙,一身標準的網球運動員裝束。這在緬甸很少見。

球場外,兩名法國人在拍記錄片,不用說,是關於奧威爾的。他們還從曼德勒請來了兩位緬甸女助手,其中一位是穿著粉紅色袈裟的年輕尼姑,帶著近視眼鏡。她們的英語都很棒,自我介紹說是佛經學院的學生。兩名緬甸清潔工在球場邊焚燒著枯樹葉,晨光穿過濃厚的白煙,將球場籠罩出一片神秘的色彩,像是專門為記錄片布置的特殊效果。

這是《緬甸歲月》中、英國上流人士的專用球場,雖然在小說中著墨不多,但在這個偏僻的地方,有這樣一個正式的網球場還是挺引人注目的。將近90年過去了,當地人並沒有把它當成“封資修”的東西給剷除掉。

沿著網球場旁邊的一條小土路走進去幾十米,就是著名的“英國俱樂部”了。這幢磚木結構的二層小樓建在一個土包上,底層實際上有一半埋在土裡。小樓現在是杰沙鎮農業廳一類政府機構的辦公室,可是屋裡沒有任何辦公人員,門口看門的老漢似乎知道我的來意,笑呵呵向裡面擺擺手,意思大概是“進去吧,隨便看”。

農業廳的正門開在小樓背面的山包上,門前的旗桿上飄揚著緬甸國旗,石頭基座上雕刻的穀穗圖案說明著這裡的身分,我仔細打量了一會,確定那旗桿不是英國殖民時期的物件。從正門走進去的大廳實際上是二樓,屋裡窗明几淨,幾張寫字檯上放著報紙、卷宗、暖水瓶,官僚機構的標準擺設。牆上的黑板、標語和錦旗上都是緬文,看不懂。

《緬甸歲月》中,奧威爾將英國俱樂部稱為“歐洲人俱樂部”,它第一次在小說中出現時,就是俱樂部的英國會員們在討論,是否應該吸收一個“土著”會員,從而成為故事展開的中心舞臺:

【當你看到俱樂部的時候——那是一座破舊的獨層木製建築,你就看到全城的真正中心了。在印度當時的每座城鎮,歐洲人俱樂部都是其精神堡壘,是不列顛權力的真實所在,是“土著”官員和百萬富翁們徒然向往的極樂世界。就這一點而言,此地尤為如此,這是因為凱奧克他達俱樂部引以為傲之處,就是在全緬甸所有的俱樂部當中,它幾乎是唯一一家從不接納東方人會員的。】

奧威爾的《緬甸歲月》寫好後,卻在出版社碰了釘子。編輯說該書不好出版,理由是書中的內容可能會引起英國在海外殖民地駐紮人士的不滿,沒準會受到誹謗罪等指控。奧威爾回爐修改的時候,有意將城裡一些建築的位置做了改變,與杰沙現在的布局並不嚴格吻合(俱樂部所在的實際位置稍微偏離鎮中心),甚至就連“杰沙”這個名字也被他換成了虛構的凱奧克他達(Kyauktada),這才獲出版社通過接受。(《新史記》第13期)
-----------------------------------------------


http://blog.mirrorbooks.com/wpmain/wp-content/uploads/2013/04/%E6%96%B0%E5%8F%B2%E8%A8%98-13%E5%B0%81%E9%9D%A2%E7%B6%B2%E7%B5%A1%E7%94%A8.jpg


全套《新史記》雜誌電子版,均可下載至蘋果iOS或Android的智慧型手機、平版電腦、個人電腦、電子書閱讀器上閱讀。不需出門,也能細細品味《新史記》。

新史記雜誌社專頁:http://www.pubu.com.tw/store/75187

《新史記》長期訂閱

http://www.pubu.com.tw/magazine/168?apKey=fedd22f528

每期零售價:25美元、68港 元、350台幣。

長期訂閱享優惠:

18期, 優惠價台幣3150元 (平均每期175元)

12期, 優惠價台幣2520元 (平均每期210元)

6期, 優惠價台幣1470元 (平均每期245元)

3期, 優惠價台幣840元 (平均每期280元)

接受台幣、美金、人民幣線上付款

viBook電子書城:http://www.vibook.com.tw/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明鏡新聞 - 歷史

明鏡雜誌 - 歷史

明鏡博客 - 歷史

明鏡出版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新史記雜誌社

明鏡電子書 - 歷史/傳記

明鏡雜誌 - 新史記

明鏡雜誌 - 名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