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6日 星期五
于冬:教科书里的“朝韩之战”
守卫在前沿阵地上的志愿军部队,收到停战消息后热烈欢呼。 (CFP/图)
《南方周末》编者按: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中美朝韩,加之苏联的部分军队,在这片半岛上恶战三年后,百万生灵涂炭,战争双方最终重返北纬38度线。今天,半岛之上硝烟未尽,旧恨难消。在各方的国民记忆中,60多年前的那场“有限战争”,被中韩美朝四方分别冠以“抗美援朝”、“6·25战争”、“韩国战争”和“朝鲜祖国解放战争”,足见朝鲜半岛走向和平之路的艰难。
60年,只是历史长河里短短的一瞬,为了这场战争,数十万中国战士的英魂掩埋在了这片神奇的土地,60年后,当回顾这场牵动世界的战争时,我们会收获哪些经验和教训?
今天,朝鲜半岛上朗朗的读书声中,也渗透着对战争史和意识形态的博弈。
“依据美帝国主义的官方资料,参加战斗的美帝国主义侵略军总人数超过了400万。战争初期,美帝国主义动用了以B-29为主的各种飞机1500多架,而在战争的最后阶段,投入了约1万多架。还使用了细菌、化学武器等大量杀伤性武器。”在五月的一间教室里,三十多名朝鲜中学生正在诵读历史书。韩联社的评论说,此时,韩国的中小学生读诵的却是英文。
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抗美援朝?韩战?“6·25”战争?六十多年后,一场战争的涉及各方仍在各自表述着历史。
被略去的“战斗友谊”
一个高度政治化的国度里,政治总是高度关注学生读什么样的历史书。
“明朗的朝阳从帘隙映入了洞口,李警卫小心翼翼地拉开了帘子。金日成将军放下了笔,吹灭了汽灯。他看着洞外,笑了笑:‘又是一夜过去了。时间过得这么快,不抓紧怎么行啊!’”自上世纪60年代末,《金日成将军和彭德怀司令》一文就开始出现在朝鲜教科书中。在美妙和谐的环境中,金日成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出场。接下来,教科书中所描绘的二人对话却很意外。
“困难很多,如果没有先前你们对美军的战斗,我们是没有经验的,也会更加困难。”彭德怀司令说。金日成将军则答道,“我们的战士都有和美军作战的经验,他们可以直接帮助你们指导。”
如今,朝鲜教科书和许多资料宣传都意图表明,朝鲜战争是金日成独力率领朝鲜军队赶走美国人。
朝鲜中学的教科书描述,“在金日成主席的英明领导下,朝鲜人民军击退敌人的突然进攻,转入反攻,并以连续打击和围歼战置敌人于被动地位,在短时间内解放了南朝鲜的广大地区。”
近年来,随着中美俄等一批批解密档案浮出水面,朝鲜战争的种种迷雾被拨开。
2010年,俄罗斯解密的《关于朝鲜和中朝关系的报告》透露,苏联副外长库尔久科夫在1955年就发现,“在平壤的战争展览馆里,12个战功展览厅只给了中国志愿军战士一个。而其余的展厅中,朝鲜人民军的作战行动被解释成与中国志愿军的作战无关。”
时至今日,在三八线以北、朝鲜一侧板门店一千多平方米的停战签字会场,仍陈列着数以百计的历史图片,依旧难以找到中国志愿军的身影。这座会场原本是由中国志愿军连夜赶造的。
在三八线以南,韩国教科书对中国军队的介入评价较为中肯,“韩国军队与联合国军一直进军到鸭绿江畔,眼看统一就在眼前,但由于中国军队的介入,不得不进行撤退。中国动员了大量军队,实行人海战术,将战线向南大幅推进,并一度占领首尔。”
对于战争原因,朝韩等各方的分歧更大。朝鲜的历史教科书认为,“从1947年开始,美帝国主义就不断地进行武装挑衅,仅1949年就共有1863次武装侵犯。”而韩国的教科书则抨击说,“6·25”战争是朝鲜挑起的。
朝鲜半岛的时空不是一直停留在陈旧的历史定格中。对战争爆发的定位,中国学术界传统上认定这是“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发动的战争。
自上世纪80年代之后,中国学术界开始尝试对朝鲜战争进行与时俱进的研究。不过,主流学术界依旧认为,是谁开的第一枪并不重要,关键要分析时代的大背景。
“在美苏加大在欧洲地盘竞争的大背景下,南北朝鲜已很难通过普选来调和当时两个意识形态截然相反的政治势力,使它们在一个政体中共存。”上海社会科学院朝鲜半岛研究中心主任刘鸣就曾撰文说。
“集体遗忘”
“题太难了!”高考过后,《朝鲜日报》刊登一幅漫画,“韩战(朝鲜战争)是什么时候发生的?”遇到这个题的考生们脑筋急转弯,干脆就“蒙”答案。而稍早前的一项调查也显示,53.2%韩国年轻人不知道韩战爆发的具体年份。
现行的韩国教育改革制度规定,国家不再统一颁发教科书,只要民间出版社编纂的教科书通过国家审查,就可以在各中小学推广使用。
更大力度的改革始于2013年春天,在高中阶段的“韩国历史”教科书中,涉及朝鲜内容减少至目前的六分之一。通常,在总计四百多页的高中韩国史教科书中,三分之二的内容是近现代史,对战争阐述只有3至6页。甚至“Chun jae”教育出版社的教科书只用一页篇幅叙述朝鲜战争。
向后人陈述一个怎样的朝鲜战争?韩国社会内部意识形态深处分裂之中。
“全国教职员工会”被认为是一个具有“反战和平”教育倾向的团体,在对朝政策上主张“民族和解”。
2006年夏天,《朝鲜日报》的报道披露,“全国教职员工会”涉嫌抄袭的资料集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内容,摘抄自1983年朝鲜出版的《现代朝鲜历史》和《朝鲜全史》,包括“6·25战争是祖国解放战争”、“先军政治思想”等亲朝内容。
早在上世纪90年代,《现代朝鲜历史》和《朝鲜全史》就被韩国法院的判定为“利敌读物”。韩国检察机关控诉说,“全国教职员工会”相关人员违反《国家保安法》。在政治层面上,时任总统卢武铉和大国家党代表朴槿惠(现任韩国总统)也发生了激烈的政治争论。
这桩旧案却在政治争吵中无果而终。于是,出现了怪异的现象,不少韩国中小学生一边读着这些“利敌、亲北”读物,每年又要游过汉江上游清平坝625米宽的江面——被韩国称为“6·25战争”的朝鲜战争正是在这里打响,游渡的组织者设想以此让韩国年轻人铭记“朝鲜的入侵”。
类似的“集体遗忘”也发生在美国。
美国中小学实施的是通识教育,并没有专门的教科书讲述朝鲜战争史,朝鲜战争逐渐被遗忘。出版界巨头Random House Inc有关越战的出版物汗牛充栋,而关于朝战的书籍只有寥寥几本。以揭露越战决策失误的《出类拔萃之辈》出版,作家戴维·哈泼斯坦一举成名,直到2007年哈泼斯坦去世,他的《最冷的冬天》才出版。不过,出版界近年来以“遗忘”为主题的书不下十余本。
朝鲜战争缘何在民众的记忆中“边缘化”?美国文博大学东亚项目主任于滨认为,美国政治文化中的宗教色彩极浓,总习惯于在黑白、是非、善恶、胜败中选择其一。
毕竟,朝鲜战争是在停停打打的状态中“停战”。于是,这场战争在美国民众的记忆中逐渐麻木。
教科书上的心理战
60年来,朝鲜半岛局势深处风声鹤唳之中,美国对朝鲜战争的态度,事关韩国的安全利益。为唤醒美国人对朝鲜战争的“遗忘”,从政府到民间,韩国对美展开了教科书攻势。
《朝鲜日报》7月上旬的报道说,韩国国会教育科学技术委员会议员黄佑吕敦促青瓦台:通过外交手段改变国外政府对韩国的错误表述。
黄佑吕议员说,在搜集评估1207种外国教科书中,有477种教科书存在错误,尤其是涉及朝鲜战争的表述上存在更多“错误记述”。
民间层面的“教科书外交”早已启动,成效显著。“记住7·27”团体的创立者是旅美韩国人汉娜·金,她凭借参与美国和平服务团总部、美国和平研究所活动时积累的人脉,说服白宫人士,还围绕美国国会展开院外活动,让美国重新认识朝鲜战争。
2009年7月27日,被美国总统奥巴马指定为“韩国战争参战勇士停战日”,美国国会通过《韩国战争参战勇士承认法案》。这些举措得以实现,汉娜·金被认为功不可没。同年底,好莱坞开拍朝鲜战争大片《雪域17天》,也被曝有韩国企业的捐助。
意识形态的沟壑并没有因“停战”签字而消失。美韩盟国在文化心理上仍对朝鲜不依不饶,它们的对朝政策仍停留在敌视和制裁的过去时态之中,这也引起了朝鲜的愤怒——朝鲜一直对韩国的“朝鲜是主敌”的教育耿耿于怀。
自2004年至今的十年间,据南方周末记者不完全统计,朝鲜官方已至少6次强硬要求韩方,停止对军人和中小学生进行“朝鲜是主敌”的精神教育,并废除《国家保安法》。
不过,在朝鲜,类似“金日成将军:为了祖国的解放,我们是不惜一切代价和努力”的训条,也频繁出现在该国的历史、语文和政治教科书中。
朝韩两国的教科书中都充斥着“恨”的元素。教科书,已经沦为朝韩两国的战场。
“很大程度上,在怒目相向的日子里,朝韩共同演绎着‘恨’的民族心理文化。”韩国学者韩宛常、金成基在《对“恨”的民众社会学研究》一文中统计说,韩国高中《文学》教科书有17篇韩国诗歌,其中6篇表达了“恨”的情感,其中4篇与朝鲜战争直接相关。
很多上了年纪的韩国人至今仍能背诵诸如《广场》等名篇。这部作品的时代背景正是战争爆发前后,男主人公的父亲是北方的共产党员,被南方政府知悉后,主人公遭受了严刑拷打。朝鲜战争爆发后,主人公已经和爱人结婚生子,过着幸福的生活,妻儿不久却死于战火。意外的是,“恨”却没有引起复仇的情结,主人公决定逃亡,最终也是被迫征兵入伍。
同样,在朝鲜的教科书中也不乏对敌人残暴的描述。不过,朝鲜文学中的“恨”的结果,就是直接呼唤“复仇”。如果“恨”得不到和解,就会爆发为延坪岛炮击之类的暴力事件。
2013年7月27日,是朝鲜半岛签署《朝鲜停战协定》60周年的日子,在当年战争各参与方的国民记忆中,60年前的那场“有限战争”,被中韩美朝四方分别冠以“抗美援朝“、“6·25战争”、“韩国战争”和“朝鲜祖国解放战争”。管中窥豹,足见朝鲜半岛走向和平之路的艰难。
毕竟,一场签字仪式终结不了一场战争,走出意识形态的“恨”,实现宽容与和解才是实现半岛长久和平的正途。
于冬,南方周末 2013-07-25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