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4日 星期二
光绪帝有这样一位岳父
慈禧太后强迫光绪帝选择桂祥之女为皇后,埋下了帝后冲突的隐患。光绪帝很生气,称病不出席谢婚宴不说,还委派老岳父在甲午战争中亲自带兵上前线,对老岳父的不友善,对慈禧太后包办婚姻的不满,于此表露无遗。慈禧太后为了报复,将瑾妃、珍妃革去妃号,痛打一顿。帝后冲突终于不可避免。
晚清距离现今并不遥远,但是,有许多重要的历史情节至今还是扑朔迷离,真相莫辨。不少重要的人物,至今史家还很陌生。试举一例,光绪二十一年十月二十八日傍晚,中南海的仪鸾殿内灯火辉煌,气象森严。慈禧太后盛怒之下,痛责二妃。据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二十年以来废立隐谋》中记述:西太后剪除皇上羽翼,“将瑾妃、珍妃革去妃号,褫衣廷杖,妃嫔而受廷杖,刑罚之惨,本朝所未闻也。二妃之兄志锐,因为皇上所信用,谪之于乌里雅苏台,至今未蒙召还”。
梁氏所记是否真实?慈禧为什么在要对珍瑾二妃大打出手?究竟是谁的过错?紫禁城的高大城墙阻碍了人们的视线,如此重大的事件,其真相至今还在云里雾中。近日笔者披阅旧档,才稍稍厘清了其中的来龙去脉。其实,此事涉及一个被人们忽略的人物,他的名字叫叶赫那拉·桂祥。
慈禧太后的亲兄弟
桂祥的家位于方家园十一号,是北京东城很有名的处所。清王朝最后两位皇后慈禧、隆裕的娘家都在这里,故有“凤凰窝”之称。桂祥是晚清政治舞台上一个非常特殊的人物。他有两个姐姐:一个是慈禧太后,另一个是醇亲王奕譞的福晋。桂祥有三个女婿,一个是嘉庆帝第五子绵愉的长孙辅国公载泽,另一个是皇室近支载澍,还有一个,是光绪皇帝。换句话说,桂祥还是光绪皇帝的老岳父。像这样与皇室有着密切关系,身上披着如此众多光环的人物,在整个北京城实在是很难找出第二个。可惜,这样一个人物居然没有引起历史学家的兴趣。相反,晚近以来的小说、野史,倒是有不少描述桂祥的。但小说家往往信口开河,是无法探知桂祥此人在清宫帝后冲突中的奥窍的。
桂祥的大姐慈禧,于咸丰元年(1851年)应诏选秀女,次年即被选在君王之侧。年轻貌美、富有心计的慈禧成了咸丰皇帝的掌上明珠,宠爱有加。咸丰六年三月二十三日,慈禧为皇帝生了皇长子载淳。数年后,咸丰病逝热河,载淳继位。从此,慈禧母以子贵,大权独揽,宫里宫外,说一不二,桂祥的好运随之而来。
同治十三年十月初十日,是桂祥改变命运的日子。这一天是宫里庆贺慈禧过四十寿辰的日子。于是,她授意自己的儿子同治皇帝,将其三位舅舅,在同一天破格封赏。其中,老大照祥授御前侍卫,桂祥、佛佑均着授予侍卫,在乾清门当差。
御前侍卫与乾清门侍卫,是满人中最肥的差缺,这种侍卫大多是选拔满蒙贵族的子弟担当,并不需要有多少文化,多大能耐。由于他们在皇帝身边当差,非但待遇优厚,而且能优先提升。清朝历史上许多叱咤风云、出将入相的满人高官,如和珅、肃顺等,无一不是御前侍卫出身。但是,像桂祥那样,三兄弟同一天都当御前侍卫的,非常罕见。慈禧把自己的三兄弟安排在御前侍卫的位置上,原本是想让他们有一番作为,可惜未能如愿以偿。
桂祥入宫当乾清门侍卫不久,他的外甥、十九岁的同治皇帝,因天花而匆匆辞世。贪得无厌的慈禧为了使大权不致旁落,又将自己妹妹的年方四岁的儿子载湉,由醇亲王府接到宫中,继承皇位,而她自己则继续垂帘听政。桂祥亦由御前侍卫迅速高升。到光绪十年,桂祥已经拥有了副都统的头衔,其弟佛佑,则被赏给头等侍卫。
慈禧强行做主,桂祥之女入主中宫
光绪十四年四月,桂祥当上了正红旗护军统领。此时,光绪皇帝已经成了一个风度翩翩的少年君王。是年十月,紫禁城里举行了一场规模宏大的选秀女活动,狡诈的慈禧生怕皇帝亲政后自己无法控制政权,于是又在后族身上打主意,将桂祥的女儿静芬梳妆打扮,送进了候选秀女的行列。
此次选秀女本来是给皇帝选亲,理所当然应由皇帝做主。然而,慈禧却反其道而行之。桂祥女儿,长皇帝三岁,长相既差,又是近亲,皇上肯定不会选她。然而,在选秀女的最后关头,皇帝欲将确定皇后的如意,递给自己喜欢的秀女时,慈禧当场干预,硬是强迫皇帝选择了自己的侄女静芬。十月初五日,慈禧强令皇帝颁布懿旨:
钦奉慈禧……太后懿旨,……兹选得副都统桂祥之女叶赫那拉氏,端庄贤淑,着立为皇后。原任侍郎长叙之十五岁女他他喇氏着封为瑾嫔,原任侍郎长叙之十三岁女他他喇氏,着封为珍嫔。
桂祥在女儿确立为皇后两个月后,又升为正黄旗护军统领,真可谓是双喜临门。
光绪十五年正月下旬,方家园的桂公府张灯结彩,披红挂绿,到处洋溢着浓郁的喜庆气氛,桂祥的女儿就要到紫禁城当皇后了,而桂祥也顺理成章地成了“承恩公”。
正月二十六日,皇宫里举行了册立皇后仪式,正式册封叶赫那拉氏为皇后。尔后,光绪在太和殿接受群臣朝贺,号角齐鸣,欢声雷动。
正月二十七日(2月26日),桂祥及家人忙碌了一夜。凌晨子刻,升凤輿出发。紫禁城派出奉迎十大臣及步军统领等乘马随行,寅亥入宫。由史家胡同及东大街、长安牌楼、兵部街、东江米巷、棋盘街入大清门。这支迎亲队伍,仪仗开路,鼓乐前导,浩浩荡荡地沿着北京城的中轴线,由大清中门行御道,至乾清宫降舆。上礼服诣坤宁宫行合卺礼。
就在大婚典礼的第二天,慈禧颁布懿旨,命承恩公桂祥以侍郎候补。这意味着桂祥成了清政府的文职大员。
但是,这场盛典的主人,光绪皇帝却很不开心。他的意中人未能选上,却让其貌不扬的表姐位居中宫。这对一个年轻的帝王有多大的刺激,他的胸中掀起何种波澜,也许只有他本人知道。
光绪帝称病推却谢婚宴,以表不满
二月初五日,紫禁城里分外热闹。喜好听戏的慈禧,一大早就传来戏班子在慈宁宫里的戏台上开唱,满蒙王公不少前去陪同。而光绪皇帝照例要在宫中最宏大、最庄严的太和殿,举办一场盛宴,来款待在大婚过程中的出力者,以表示皇家的感恩之情。款待的主要对象,是桂祥和皇后娘家的父老乡亲。
为了参加这次盛宴,桂祥准备了整齐庄重的服装,带着亲友,从方家园乘轿,一早进得宫来,在太和殿坐在最显眼的宴桌上。荣禄、翁同龢、李鸿藻等文武百官,亦按事先排定的次序就座。太和殿内外挂满了喜庆的灯笼,一场天子新婚的盛宴即将在午正开始。
可是,谁也没有料到,就在盛宴开始之前,负责安排此事的官员突然宣布,皇帝因龙体欠安,无法出席,谢宴撤去,宾客请回。这是清朝二百多年来未曾有过的怪事。皇帝年纪轻轻,血气方刚,有什么大病,居然不能出席一次宴筵?桂祥和其他满蒙王公一道,悻悻地离开太和殿,各自回家去了。对于这桩怪事,皇帝的师傅翁同龢也感到莫名其妙。他在日记中写道:
光绪十五年二月初五日(3月6日)晴朗,午后有风,蒙翳。是日,太和殿宴后父及后族,百僚陪宴,本传午正,余于巳正入,见蒙古王公皆散归,知已停止,乃驰入问状,见戈什爱班及奏事太监,知上早间吐水头晕,因饮药避风,不能诣前殿,无他疾也。西边戏未停,听戏者照旧上。
翁氏的记述,来自当班的侍卫与太监,自然真实可信。一个18岁的年轻人,居然会因为服药后“避风”,而不能出席答谢岳父及满汉大臣的宴会,着实有些说不过去。果然,翁氏接着又记道:
二月初六日(3月7日)晴朗无风……因昨日撤宴,外间不免讹言。
翁同龢是个谨小慎微的高官,他在日记中丝毫没有透露“讹言”的内容。但是,过了一天,翁氏又写道:
光绪十五年二月初七日(3月8日)阴,午后微雨,入夜霰。……笔帖式分宴桌送来。昨旨以宴桌分给王大臣,却未提后父后族也。
原来,皇帝之所以撤宴,是为了表示对这场婚姻的不满,也是对慈禧包办婚姻的大胆抗争。但是,光绪帝实在太幼稚,太任性了。他不了解自己的对手,更不知道如何应对她。也许正是光绪皇帝的这种性格缺陷,直接导致了他后来的悲惨结局。慈禧强行做主让桂祥之女入主中宫,对于其独揽大权,似乎为得计,但是却给清王朝带来无穷的祸害。夫妻不和,势必引起母子反目,帝后党争已是势所难免。
桂祥被连委重任
同年十月,桂祥被赏穿黄马褂。四个月后被提升为右翼前锋统领。光绪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清廷又宣布“以承恩公桂祥为工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兼管钱法堂事务的工部右侍郎,是个肥缺。但是,这也是一个很特殊的职位。这位侍郎不但要分管清廷的银钱货币的印制,而且还要负责全国货币的调剂及管理。虽然是个肥缺,但是,通常要由既有学识又懂金融的官员来充任。桂祥大字不识几个,根本担负不了如此重任。然而,利令智昏的慈禧,只想着给娘家捞好处,完全不顾桂祥是否称职。
桂祥到户部后,处处碰壁,备受煎熬,很不是滋味。因此,他在户部不到一年,即于十七年十一月初八日,离开文职官位,转任镶白旗汉军副都统。仅仅过了数日,桂祥又被升任为镶黄旗蒙古副都统。两个多月之后,即光绪十八年二月初五日,桂祥再一次被委以重任,与镶红旗蒙古都统文秀共同管理神机营事务。
神机营是祺祥政变之后成立的以满人为主体的武装力量,武器精良,待遇优厚,担负着战时拱卫京师,抵御外侮,平时则维持皇室治安的重任。管理神机营事务的官员,一般都是皇帝的亲近重臣,或是皇室成员直接管理。
慈禧为了推擢自己的兄弟,已经不顾一切脸面,不放弃任何一个可以利用的机会,贪婪放肆,费尽心机,恣意妄为,达到了疯狂的地步。无奈,这位兄弟像其他八旗子弟一样,好吃懒做,到头来还是扶不起来。
派岳父带兵上前线,光绪皇帝铸成大错
桂祥一生中,最有声有色的一幕,是带领京师神机营的兵队去前线御敌。这是甲午战争史研究中未曾深究的一件事。
俗语说,强扭的瓜不甜。光绪帝自大婚以后,一直对隆裕皇后冷若冰霜,而对珍妃姐妹则亲近有加,有求必应。这种状况也使桂祥忧心忡忡。
是年七月初一日,甲午战争爆发。淮军首当其冲,光绪帝命李鸿章全力以赴对日作战,而李鸿章却深知太后“主持和议甚坚”,并非愿意同日本交战,因此消极应战,力图保存北洋实力。朝廷上层的这种精神状态,直接导致战况迅速恶化。淮军在朝鲜遇敌即溃,连连败北,很快自汉城退守平壤。
甲午八月十五日(9月14日),日军开始兵分四路向平壤进攻。两天后,淮军将领叶志超已经仓皇逃走,日军轻而易举占领平壤。八月十八日(9月17日),日本海军又在黄海击败北洋水师,致远等四舰沉没。
前线败讯像雪片一样传来,京师一片惊慌。
日军大兵压境,而清廷防守极为空虚。尤其是山海关一带乃京师屏障,却无重兵把守。因此,主战派官僚纷纷建议,应该赶快“厚集兵力,统筹防剿”,侍郎志锐递折,“请李鸿章开去差缺,驻扎山海关专筹攻战”。光绪帝虽然求胜心切,却严重缺乏行政经验,至于指挥战争,更是外行。对已经开始一个多月,情况千变万化的战局,光绪帝更是不知如何措手。
六月二十一日,庆亲王奕劻上书,要求亲率劲旅,出关剿敌。光绪帝颁谕慰留。庆王的奏折,实际上是虚晃一枪。他本人实际上是不愿意赴关外征剿。皇上出面慰留,奕劻当然高兴留在京师。
桂祥亦于两天后上书,要求带神机营马步各队赴山海关驻守,附片还要求副都统祥普等赴防营差遣,以及随队各员免其开缺停俸。
桂祥的奏折,是为形势所迫上。王公贵族们没有哪一个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去上战场。他原本以为,他的奏章大概也会像奕劻上书一样,被皇帝挽留;而且,也不一定会摊上谁。
没想到,光绪帝毅然决定,要桂祥带队出征。本来,桂祥并没有用自己的名义上书,清宫档案中只记有神机营王大臣的折、片各一件。如此重要的决定,在《上谕档》中的谕旨中,居然找不到任何记载。只是在是日《军机处随手登记档》的上谕摘要栏中,记有奉旨“派公桂祥统带各营前往山西(海)关驻扎由”。
让皇帝的岳父,带队赴前线,在任何朝代,都应该算是一件大事。让桂祥出征,无疑是一个非常鲁莽的决定。
那么,派桂祥赴山海关的决定,究竟是谁作出的?由于当时光绪皇帝已经亲政,因此上谕所表达的都是皇帝的旨意。如果是慈禧的,则用“皇帝奉懿旨”的字样来表达。甲午年的清宫档案记载得十分清楚,这道让桂祥统兵出关的上谕,应该是皇帝的主意。
光绪帝也许认为,国难当头,神机营既然是清廷的精锐,当然应该上前线。桂祥作为神机营的统领,自不能推卸不前。
正因为如此,光绪帝作出决定要桂祥出征后,慈禧虽然心中不快,也不好出面阻拦。清档还记载,桂祥在离开京师前夕,向朝廷提出,要同自己的好友祥普一同带队,得到许可。光绪皇帝还决定,在察哈尔马队官兵内,挑选一千五百名,拣派得力员弁管带,迅速在山海关驻扎听候桂祥调遣。
当时,管理神机营的大臣有好几位,光绪帝却偏偏要承恩公桂祥带队出征。种种迹象表明,光绪帝的这个决定是很不冷静、很失策的。
桂祥的要求得不到满足
桂祥出征前还有一个小插曲。《清实录》八月二十三后有上谕记载:
据桂祥面奏,候补游击袁祖礼,现在神机营当差,请饬随营前往山海关等语。袁祖礼仍着留京,毋庸随营。桂祥营中如有应需军械各件,着由神机营制造运往,并着传谕桂祥知之。
这道上谕说明桂祥在离京之前,曾经被皇帝召见,并提出要带袁祖礼随同出征的要求。袁祖礼,系湖北人。此人神通广大,不但精通兵器制造,而且颇有韬略和心计,著有《战守心法》、《炮法演题说帖》等。因此,桂祥希望袁祖礼同行,不料,却被光绪帝严厉拒绝。
平心而论,桂祥的要求是比较合乎情理的,光绪帝这一举动则说明,他让桂祥带队赴山海关,是意气用事。因为桂祥出身满族世家,本人是御前侍卫出身,他从来没有上过前线,更不懂兵法。只靠着其姐姐慈禧的荫庇,当上了管理神机营的要差。要这样没有临阵经验的指挥官,带着一群惯于“提鸟笼,斗蟋蟀”的八旗兵御敌,简直是以战争为儿戏。
清档中还有一项记载,可以说明光绪帝的意气用事。就在光绪帝拒绝桂祥请求带袁祖礼出征的事件发生不久,两江总督刘坤一,于甲午年底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同样是率队赴山海关驻扎。刘坤一在京师请训后,向皇帝提出请求,要袁祖礼随营赴山海关。光绪帝马上同意了。仔细阅读清档,光绪帝对其老岳父不友善之情,已经是跃然纸上了。
丑态百出的山海关之行
甲午八月下旬,北京城寒风飕飕,风雨交加。一些在京城享惯了福又在神机营挂名的八旗子弟,一个个愁眉苦脸,前往位于南苑的营房集中,然后要向山海关进发。桂祥作为统领,迫不得已率队出征,心情可想而知。笔者在清档中找到他于光绪二十年九月十三日的奏报《行抵山海关到防日期并布置情形折》,据该折,桂祥这支八旗“劲旅”,居然用了十多天,才从京师来到天津,其速度缓慢实在惊人。而且,他们只是从北京南苑行军到了通州,尔后又过了十天才从通州来到天津。区区二百多里的水路,桂祥一行居然用了十天。在天津休整两天后,又隔了四五天才慢腾腾地来到山海关。这哪里是去打仗,分明是优哉游哉的游览观光。
再次,这支老爷兵在抵达山海关后,没有现成营房,照理说应该选择地形,安营扎寨,以利攻防,没想到这支在京师享受惯了的老爷兵,统统在客店下榻。还有神机营士兵在山海关抢占民房,骚扰百姓。
在山海关期间,神机营没有放过一枪一炮,却闹出不少丑事。十月初,桂祥派出了六十余人马回京去取十月份饷银,又是一路骚扰,民愤四起,怨声载道。十月初八日,有人揭发桂祥所部在山海关抢夺民房,骚扰百姓。光绪帝不得不连颁谕旨申斥。
光绪帝接二连三地对桂祥点名批评,丝毫不留情面。也不考虑慈禧、隆裕对此有何感想。
桂祥所带的神机营到达山海关不到一个月,战局日趋恶化。
九月二十五日,日本军渡鸭绿江,随即击败清军占领安东九连城;一个星期后攻陷凤凰城。局势空前紧张。而桂祥所率神机营各队只能贪图享乐,骚扰百姓,显然不足以抵御日军。
光绪帝大失所望,下令将其撤退到离京师不远的蓟州。
珍妃皮开肉绽,桂祥收兵回京
就在桂祥统兵由山海关向蓟州转移期间,紫禁城里掀起了狂涛巨澜。
光绪帝自战争开始以来,对慈禧庆典的颇有非议,已使太后心生怨愤。而年轻气盛的光绪帝又把老岳父派到山海关,出了一趟丢人现眼的苦差。长期受冷落的隆裕皇后,看到老父居然远适边关,身临险境,且屡受责难,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她向慈禧告状,诉说自己在宫中被欺负冷落,受了许多窝囊气,并揭出皇上宠信珍瑾二妃,利用手下太监,干了许多坏事,要姑妈为她做主,将此事摆平。
慈禧闻讯大怒,她看到侄女在宫里受气,兄弟在前方吃苦,更是怒火中烧。立即将珍瑾二妃召到仪鸾殿,兴师问罪。
甲午十月二十八日,慈禧将二妃传到仪鸾殿,数落其平日仰仗皇帝宠爱,对皇后多有冒犯的大不敬行为,并罗列其勾通外官卖官鬻爵的劣迹。年轻气盛的珍妃非但不肯认错,反而强词夺理,反唇相讥,慈禧气愤填膺,怒不可遏,当即下令要太监即刻对珍妃处以严刑“褫衣廷杖”。珍妃从来没有蒙受过如此奇耻大辱,挨打之后,当庭不省人事。在夜半时分,又紧急招来御医急诊。
此次宫中冲突的爆发,桂祥事件乃是其中不可忽视的因素。请看《翁同龢日记》的记载是何等的因果分明:
十月二十九日(11月26日)阴,欲雪而暖。……皇太后召见枢臣于仪鸾殿,先问旅顺事,次及宫闱事。谓瑾珍二妃有祈请干预种种劣迹,即着缮旨降为贵人等因。鲁伯阳、玉铭、宜麟皆从中官乞请,河南抚裕宽欲营福州将军未果。内监永禄、常泰、高姓皆发,又一名忘之,皆西边人也。臣再三请缓办,圣意不谓然。是日上未在座,因请问上知之否。谕云:皇帝意正尔。
二十八日珍妃挨打,次日即召见枢臣。隔日,翁氏又记曰:
十一月初二日(11月28日)大风,冰未合。……午初三刻传太后见起,午正二刻入见于仪鸾殿,论兵事,斥李相贻误,……次及二妃,语极多,谓种种骄纵,肆无忌惮,因及珍妃位下内监高万枝诸多不法,若再审问,恐兴大狱,于政体有伤,应写明发,饬交刑部即日正法等因。臣奏言明发即有伤政体,若果无可贷,宜交内务府扑杀之。圣意以为大是,遂定议退。退写懿旨,封固呈览,发下交内务府大臣即日办理。
慈禧罗列了鲁伯阳等四名官员通过太监永禄等买官,这些丑事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慈禧选择甲午十月底动手必有原因。翁氏次日云:
十一月初三日晴,风定,寒。……面奉懿旨:一、撤志锐回京当差,招募团练均停办。一、令桂祥、祥普带神机营马步四队回京。一电旨,一廷寄。
连续阅读翁氏这三天日记,可明确知道慈禧惩罚珍瑾二妃事件的直接结果,就是志锐撤差,桂祥回营。
太后大动干戈,光绪帝急忙补救,军机处以最快的方式电寄桂祥。清宫电报档记曰:
十一月初三日奉旨,现派副都统英廉统带八旗汉军排枪步队五百名,内火器营马队五百名,前往蓟州接防。桂祥、祥普俟英廉到防后,即统带神机营马步四队回京。钦此。十一月初三日,抄交督办处。
珍妃尚在病中,桂祥已得回京的电报。倘若不是慈禧的直接干预,也许桂祥还要在蓟州驻防。光绪皇帝书生气十足,他不明白:无论是慈禧,还是隆裕,他们希望桂祥加官晋爵,担任军政要职,目的是捞取金银财富,荣宗耀祖,并非要他承担责任,亲临前敌。光绪帝居然敢把老岳父派往前线御敌,实在是犯了大忌。
孔祥吉,南方周末 2013-05-30
標籤:
中國近代史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