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18日 星期四

炮击金门:毛泽东的阴险举措


  我们将继续向您介绍外交家和中国问题专家顾达寿先生的回忆录。顾达寿先生生于1929年,曾在苏联外交部和苏共中央工作过,拥有退役特命全权特使职衔。他精通中文、曾经在边界和其它国家谈判中担任政府代表团翻译。他本人和很多中国领导人见过面,其中包括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等。

  在北京的谈判结束之际,毛泽东向赫鲁晓夫宣布:“你这次来我们这,是秘密成行的,但走的时候,可以大张旗鼓。我本人送你去机场,并邀请所有的外交使团来参加。”顾达寿认为,毛泽东这一招数包藏祸心。

  1958年8月3日,两国领导人的谈判结束了。而8月23日,毛泽东下令炮击由国民党军队驻扎的金门和马祖两个岛屿。通过这种方式,毛泽东想制造这样的印 象,就是对岛屿的炮击是和赫鲁晓夫协商过的事情。而对苏联来说,炮击行为犹如晴天霹雳。要知道,三周之前在北京所举行的4天谈判会上,中国领导人对此未露 只言片语。

  在1958年发生的台湾海峡事件证明,毛泽东已经在实践中违反了1950年2月与苏联签署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顾达寿先生这样认为。毛泽东的表现 根本不像是一位“盟友”,他仅在9月18日才就金门、马祖的炮击原因向苏联方面进行了通报。也就是说,这中间几乎过了一个月的时间。毛解释说,这次军事行 动不是针对台湾的蒋介石,而是向美国方面施加压力,以恢复两国在华沙的大使级会晤。那么,又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置之何处呢?这难道是“盟友”的行为 吗?!从实质来说,毛泽东已经向世人表明,对他来说,与苏联签署的条约已经不再具有什么意义了。现在,在中国就此问题的宣传中解释说,当时的毛泽东已经无 暇关心盟国是如何反应了。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对于盟国来说,这不是一种嘲弄吗?也就是说,在1958年的时候,就已经向中国的老百姓渗透可以不考虑苏联想 法的意识了。

  毛泽东认为,他的国家的实力是由三个方面组成的:这就是钢铁、粮食和原子弹。他当时认为,在他开始实施的“大跃进”中,能够在庭院中竖起的小铁炉中炼出钢 铁。1958年,中国的粮食收成很好。而且,毛泽东在从苏联获得原子弹的生产技术后,认为从苏联这里已经不再需要什么了。从毛泽东的角度看,可以和苏联构 建另一种形式的关系了,也就是说,可以把苏联不再当做盟友,而是当做。。。从实质来说,当做是潜在的敌人了。因此,毛泽东邀请赫鲁晓夫访问北京、或者应该 说是把赫鲁晓夫叫到了北京。他可以用一种与潜在敌人进行对话的语言来交流了。

  曾经在1958年为北京谈判做翻译的顾达寿继续回忆道。也是在1958年,中方向苏联提出请求,帮助组建海军部队。苏联方面同意提供这方面的帮助。当时, 苏联已经将制造核武器的秘密资料递交给中方了。也许,莫斯科还在考虑,有必要强化两国之间的盟友关系。因此,苏方提出建议,在中国建长波电台,以便和在太 平洋上舰队进行联络。同时还建议,成立联合舰队。具体说来,甚至还不能说是建立联合舰队,而是在苏联的军舰上形成海军联合部队。比如在一艘拥有1千人值勤 的大型反潜舰上,苏联军人和中国军人各占一半。

  如果一切顺畅,那么,中国方面可以培养一大批懂得技术的海军人员。当时的中国还不能建立联合舰队,因为中国当时还没有自己的大型舰船、航空兵和海军陆战 队。苏联可以帮助中方建立起强大的海军力量,为先进的舰队装备最新式的武器。在这些舰船上,可以配备两个国家的船员。当时甚至还谈起,可以在中国海岸为太 平洋上的联合潜艇舰队建立休整基地。

  在谈判过程中,赫鲁晓夫还谈到,这些问题的解决,可以为中国提供战略军事帮助。他认为,这可以巩固中国的南部海防。这一点也符合苏联的利益,是保护社会主 义国家的战略性举措。据顾达寿介绍,赫鲁晓夫当时要求他通过最详细的方式,将他所说的所有内容都翻译给中国领导人。也许,赫鲁晓夫当时认为,中国人会对这 些想法给予赞许并支持这些建议。

  但是,毛泽东打断赫鲁晓夫的话说,赫鲁晓夫的计划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他用提高了的声音说:“您,想把中国和苏联建成一个集体农庄吗?您想占领中国的所有海岸吗?您,也许不想让我毛泽东有可能进入山区继续从那里开展游击战吗?”

   可以说,赫鲁晓夫是首次听到这样声调的言辞。毛泽东的话语使他陷入了尴尬的境地。因此,他沉默起来。他已经感觉到,毛泽东对他的建议不感兴趣。这样,在 1958年的时候,毛泽东将中苏之间的关系引向了另外的一种状态。后来事情的发展也证实了这一点。此外,毛泽东利用了赫鲁晓夫1958年对中国的出访时 机,在对金门进行炮击时以苏联的核盾牌来做掩护。顾达寿认为,苏联领导人当时应该对毛泽东的举措进行反思,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俄罗斯之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明鏡新聞 - 歷史

明鏡雜誌 - 歷史

明鏡博客 - 歷史

明鏡出版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新史記雜誌社

明鏡電子書 - 歷史/傳記

明鏡雜誌 - 新史記

明鏡雜誌 - 名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