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7日 星期三

斯大林在蒋介石和毛泽东之间做出抉择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向您介绍斯大林是如何处理中国这张牌的。其实,在选择和依托中国领袖方面,斯大林长期犹豫不决、举棋不定。他很难确认,是选择蒋介石还是选择毛泽东。开始的时候,他认为,毛泽东就像水萝卜一样“外红内白”。在一段时间里,他认为蒋介石更为可靠。就这一复杂的问题,我们将邀请俄罗斯学者和外交家尤里·卡林诺维奇来做介绍。

  大多数老一代人还记得当年关于蒋介石的讽刺画。卡林诺维奇教授说。在这些漫画上,蒋介石被描绘成矮小、羸弱、带着有八角徽的大檐帽和大大的眼镜,而在眼镜的背后是小小的眼睛。在张开的大嘴里,是硕大的牙齿。

  我们国家的人民在几十年里都被渗透了这样的思想,“国民党分子”和“蒋介石分子”成为骂人话的代名词。这一点似乎也可以理解,我国人民和中国人民对于蒋介石和他的政党都进行着谴责,认为他们是“人民的敌人”、是“反革命”,是一支在20世纪的中国失败了的“反革命武装”。是的,在与毛泽东武装力量进行的战争中,蒋介石在大陆上失败了。但要知道,蒋介石曾经在20年的时间里是中国唯一的领导人。

  苏联和中华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盟国。蒋介石本人在1923年的时候曾经在苏联度过3个月的时光。当时,他和他率领的代表团肩负一系列特别重要的任务。其中包括,要捋顺和苏联之间的军事合作、从苏联获得军事上的援助;弄清苏联领导人的性格特点、他们对未来中国及世界局势的看法;对苏联针对外蒙前途问题进行试探;厘清国民党和共产国际之间相互协作的可能与前景;确定苏联领导人对国民党和中共的真实态度。所有这些问题都得到了解决。

   据卡林诺维奇回忆,1937年,当日本开始对中国进行大规模入侵的时候,苏联与蒋介石签署了互不侵犯条约。

   在这份条约的第一章,双方对“使用战争手段解决国际纠纷”进行了谴责;“在相互关系中,拒绝使用战争作为国家的政策武器”;双方有责任“对单独或者与其它一个国家或若干国家针对另一方进行进攻的行为”保持克制。与此同时,双方还准备在莫斯科就苏联向中国供应武器装备一事进行谈判。

   这份文件成为苏联和中华民国友谊和积极合作的基础性文件。中方希望能够获得国外的援助以反击日本的入侵。但是,英国、美国和其它西方国家却口惠而实不至。当时,只有苏联对中华民国提供了援助,进而成为中国的友好邻邦。

  这份合约是在南京签署的。根据条约和条约附件规定,苏联向中华民国提供规模庞大的军事援助。其中包括帮助建立航空兵。大约有2万名苏联军事人员受中华民国邀请来到了中国,这些人参与实际性工作,而飞行员们甚至参加了空战。

  在针对苏联的关系问题上,蒋介石当时有两种认识。首先,他对苏联在中华民国身处日本入侵的困境下提供的帮助和友谊给予很高的评价。其二,蒋介石在关于国家主权问题、也就是关于中华民国独立和领土完整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而且,他认为,在中国应实行中央集权、将权力拢在领导人手中具有特殊的意义。这样,他要求中共和中共的武装力量执行中华民国政府的命令。在这段时间,莫斯科在意识形态上与中共有着紧密的联系,并对其提供帮助。当时,无论是苏联还是中华民国,为了共同的民族利益而努力改善着双方的关系。而且,当时的关系也确实是有好的、真诚的、互利的。但是,出于阶级和意识形态方面的不同考量,在双方关系中又出现了摩擦。此外,当时的党派关系与国家关系又是紧紧连在一起的。因此,两国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非常复杂的。卡林诺维奇教授说。

  1945年雅尔塔协议签署后,第二次世界大战每个战胜国、其中包括中华民国在内,首先关注的问题都是本国的利益。1945年8月14日,为期30年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签署。同年末,斯大林向蒋介石提出苏联对中国战后经济重建进行帮助的建议。但其条件是,中国东北不能处于美国的影响之下,蒋介石也不能对美国实行门户开放政策。但蒋介石对斯大林并不信任。他认为,斯大林支持共产党,而共产党是蒋介石在国内的最大威胁。因此,蒋介石在与毛泽东的斗争中希望从美国获得大规模的援助。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前,关于中苏之间的关系问题,显然,斯大林在对中国共产党进行着实质性的帮助,在对美国可能的行动问题上保持着最大限度的小心状态。直到最后一刻,还保持着与蒋介石的外交关系。当中共军队占领南京,蒋介石的政府机构从南京前往广州之时,甚至美国和其它国家的大使还留在南京。但苏联大使却随同蒋介石政府一同迁往广州,其目的就是不想给美国人介入中国内战的任何口实。

  在上个世纪,俄罗斯对中国在解决当时最为主要的国家问题时,是唯一一个提供大规模现实援助的国家。但是,这两个阶段都以悲剧性的断绝关系而告终。而蒋介石,在建立和发展两国友好合作关系中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当然,他在这一过程当中,始终秉承着极为小心和不信任的态度。这一点也是可以理解的,要知道,他与斯大林、毛泽东同处于一个时代。这三位领导人,彼此之间也从未有过完全的信任。

  俄罗斯之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明鏡新聞 - 歷史

明鏡雜誌 - 歷史

明鏡博客 - 歷史

明鏡出版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新史記雜誌社

明鏡電子書 - 歷史/傳記

明鏡雜誌 - 新史記

明鏡雜誌 - 名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