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2日 星期五

大学应该怎么样?——西南联大如何保全自由灵魂


  如果要论述说明大学不应该是怎么样的,过程要轻松得多,因为只需要看看今日中国大地比比皆是的大学便可得知答案,长篇大论反而多此一举。本文要论述的自然是另一个议题,大学应该是怎么样的,远在西方的大学咱们不拿来举例,怕被有些人以国情不同等强词夺理之理由搪塞之,故本文举的例子是抗战时期辗转于湖南,重庆,云南的西南联大。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末,国民政府教育部极力推行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课程,当时,学生最反对的是毕业统考,虽然其他学校的学生也有反抗,但应者寥寥,只有联大是唯一一所学生一致拒绝参加考试的学校,联大的教授对学生的行为亦予以支持。教育部以不授予毕业证书相要挟,但联大依旧我行我素,迫得教育部只能做出让步,联大学生必须参加考试,但全部自行通过,联大亦不必把学生成绩上报教育部。教育部终于以这种让步保全了颜面,但到1941年开始,联大连这种过场都懒得走了。

  当时三民主义是教育部强制开设的众多必修课之一,一开始,这门课并不计入学分,但到了1941年,教育部规定,此门课占有四个学分。此举引起联大教授的抗议,联大经济系学生马灿华在《今日评论》上撰文称,所有真正的思想都是从怀疑中产生的,即使三民主义是绝对正确的真理,它也必须在思想的市场上自我证明。虽然最后联大不得不开设三民主义课,但据一位当年就读于联大的学生回忆,这门课甚至连忠诚的三青团成员都不把它放在心上,虽然教育部规定只有通过这门课才能毕业,但联大从未遵守过,而是自行授予学分。有些老师只要求学生定期上交读书报告,但也不过是摘抄几段话,应付检查了事。今天中国大学的学生普遍也不把思想政治课放在心上,能逃则逃,共青团员也是如此,但要做到自行授予学分,今日的大学还未有这样的胆量。从1942年开始,全国高校还需修习一门伦理课,这门课是蒋介石个人要求开设的,但效果跟三民主义课一样,上课人数寥寥。到45年,这门课便从课程表上销声匿迹了。

  1944年,联大被迫举行总理纪念周,但联大特意把会议的时间定在学生的午餐时间举行,导致当时的会场人影稀疏,校领导对此置之不理。1942年,当局突然决定要视察昆明所有学生的军训,教官担心联大学生过于散漫,便借来棉布制服,请人乔装打扮成学生以应付上面的检查。

  教授治校,自主设定课程,大学学生会独立,自行授予毕业证书本是大学自治的应有之义,在国民党专制统治时期,联大师生能在缝隙之间争取大学立身之根本的自由,即使联大师生在某些方面不得已采取妥协,也丝毫不妨碍联大成为中国大学反抗精神的象征。也许,有些人忿忿于国情不同的理由在这里派不上它以往的用场,会转而找出另一种理由开脱,如联大与今日中国的大学分属不同时代,两者不可类比,其实,是否可以类比,就看用什么样的标准看待,如果用大学该有的自由灵魂来衡量,今日的北大,清华与联大的差距,不是雄厚的物质,财力,资源所能弥补得上的。

  张泽佳,共识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明鏡新聞 - 歷史

明鏡雜誌 - 歷史

明鏡博客 - 歷史

明鏡出版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新史記雜誌社

明鏡電子書 - 歷史/傳記

明鏡雜誌 - 新史記

明鏡雜誌 - 名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