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25日 星期一

女儿给陶铸的信由女诗人柯岩润色,泪湿天下

  
  1979年,邓小平的头像第二次刊登在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这家享有世界声誉的杂志发出疑问:“为什么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民族在极短时间内能够来个180度大转弯,如同让航空母舰在一角钱硬币上转圈?”

  如此艰巨的“硬币上的掉头”,是从拨乱反正开始的。这个刚从十年噩梦中惊醒的国家,拉开了一个彻底否定“文革”、坚决平反各种冤假错案的历史大幕。

  当时,以陶铸之女陶斯亮《一封终于发出的信》为代表的一系列文章,催人泪下,催人反思,堪称时代先声。


  一封终于发出的信

  1978年12月11日,星期一。广东人一上班翻开《南方日报》,在头版意外地看到了一个非常熟悉而又“有些遥远”的名字——陶铸。

  此前,这位前广东省委第一书记,命运发生了“过山车”般的巨大变化:1965年1月调任国务院副总理,“文革”开始后被毛泽东亲点为排名在毛、林、周之后的政坛“第四号人物”,但不到半年就遭江青、康生等人诬陷打倒,丧失人身自由。1969年11月死于合肥,头上还戴着“中国最大的保皇派”、“赫鲁晓夫式的野心家”、“叛徒”等大帽子。

  沉冤十年,终见天日。在这一天的《南方日报》头版,醒目地刊登了陶铸女儿陶斯亮写的《一封终于发出的信--给我的爸爸陶铸》。旁边还有一篇稿件,内容是:“应广大读者的要求,陶铸同志所著的《理想,情操,精神生活》一书最近将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再版。”

  陶斯亮的这封信,是12月10日刚刚在《人民日报》上刊出的,连载两日。当时陶铸还没有正式平反,但在陶铸曾经主政十余年的广东,敏感的南方报人第二天就在头版显著位置转载。

  “爸,我在给您写信。人们一定会奇怪:‘你的爸爸不是早就离开人间了吗?’是的,早在9年前,您就化成灰烬了,可是对我来说,您却从来没有死。我绝不相信像您这样的人会死!……”

  当医生的陶斯亮在病历纸背面给死去的父亲写信,记述了很多催人泪下的生活细节。字字血,声声泪。无数中国人看着报纸、听着广播,流下了悲伤的眼泪。普通民众惊讶地发现,在解放后几十年的政治运动中,高层领导人竟然也跟自己和身边人群一样,落得个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真理的火种不会熄灭

  雪片一样的鸣冤信件向报社飞来,平反一切冤假错案的强烈呼声响彻中国、回响南粤。这是当月《南方日报》的几篇文章记录:

  12日,头版罕有地选登陶铸1959年写于虎门的名篇《松树的风格》;

  15日,《南方日报》三版刊登《历史是最好的审判官--批评姚文元的〈评陶铸的两本书〉》,称:“真理的火种是不会熄灭的”、“蒙蔽是不能长久的”;

  16日,头版刊登曾在陶铸身边工作人员的长篇怀念文章《革命前辈的光辉形象》,文中陶铸关心民生下乡调研,反对铺张愤然罢宴,约法三章“不准迎送、不准请客、不准送礼”的形象,令读者动容……

  一星期后,历史性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幕,中央正式卸下陶铸、彭德怀尸骨上的枷锁,并举行隆重的追悼会。

  从1979年起,中共中央开始大张旗鼓地为形形色色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

  那两年,邓小平在繁忙的政治生活之外,最经常的活动就是出席和主持各种追悼会,他先后参加了彭德怀、陶铸、刘少奇等13人的追悼会,还给其他51位含冤逝世的老同志献了花圈,并多次主持追悼会或致悼词。

  到1982年底,大规模的平反工作基本结束,有300多万名干部的冤假错案得到平反,47万多名共产党员恢复了党籍,数以千万计受到株连的干部和群众由此得到解脱。


  “柯岩文采,我的感情”

  除了全国政协委员,陶斯亮最出名的头衔是“中国市长协会副会长”。这两年,她提了若干个跟市长有关的提案,最猛的是“关于在部分小城市开展市长直选(试点)的建议”。由于涉及问题比较敏感,朋友为她担心,但“后来这个提案也被政协提案组接纳了,中组部还给了回复。这说明政协确实是个讲民主的地方”。

  对于广东,她有着特殊的感情。她常回广州,父母都归葬在白云山上。2008年是陶铸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假如再给父亲写一封信,她会告诉父亲:您当年许许多多想做而没有做成的事,今天都实现了。当年最操心农民的吃饭问题,现在不用发愁了。

  说起《一封终于发出的信》,当年很多读者惊叹于当医生的陶斯亮文笔如此优美。她后来“解密”说,其实文章是柯岩帮她润色过的。柯岩就是那位写《周总理,你在哪里》的著名诗人,跟陶斯亮相熟。当时陶斯亮文章写好后,柯岩流着眼泪坐在床上读,花了一整天带病帮她润色,“所以说这篇文章里面有文采的地方是属于柯岩的,当然感情是我的”。

  柯岩找来《人民日报》的编辑朋友,把文章念给他们听,把大家都感动了。后来《人民日报》负责人拍板,很快就分两次全文刊发了。陶斯亮说,后来电话简直都打爆了,信也像雪片一样飞来,几大麻袋。当时的轰动是她事先完全没有料想到的。

  多年以后,陶斯亮说,这封信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影响,不是说我这个信写得多好,或者是我的父亲多悲惨,关键是因为我是第一个在“文革”结束后写的,我这封信流露出了非常浓厚的感情,能够引起当时大家的共鸣。


  心底无私天自宽

  1967年1月4日,江青、康生、陈伯达在接见“武汉赴广州专揪王任重革命造反团”时突然宣布:陶铸是“刘、邓路线”的忠实执行者,“中国最大的保皇派”,要“发动群众揪出来”。立即,“打倒陶铸!”的标语、传单布满全国。陶铸很快失去了人身自由。在1967年至1969年两年多的圈禁中,陶铸作为一名诗人,在磨难中留下了宝贵的诗篇。

  陶斯亮在《一封终于发出的信》中回忆说,l967年8月一群彪形大汉拉陶铸去批斗,陶铸和曾志夫妻二人站在台上,有人故意制造气氛,摄制电影,准备向全国放映。陶铸怒火郁积胸中,归来后在室内徘徊,像是一头笼中的猛兽。

  陶斯亮从此不爱去动物园,“因为每当我看到孩子们兴高采烈地逗弄笼里的老虎时,我就立即想到您(陶铸),一种触动隐伤的痛苦,常常催我泪下……”在幽禁中,陶铸向陶斯亮讲历史上直节忠臣的故事,讲议朝范滂与擅权祸国的宦官阉党的斗争。陶铸激愤地说:“我就是因为不会给他们磕头下跪才落得今天这个下场!以后,我还要凭着这点骨气活下去!”

  1967年9月8日,姚文元《评陶铸的两本书》在《人民日报》发表,陶铸在笔记中写道:自杀,就是见不得人的事,不想把自己的问题弄清楚。当然也有这样可能,就是你去见了马克思,问题还是弄不清楚。那也不要紧,事实终归是事实,最后还是可以弄清楚,请相信四句话:

  性质纵已定,还将心肝掏。
  苌弘血化碧,哀痛总能消。

  姚文元文章发表后两天,陶斯亮被下令离京去东北白城子。1969年10月,林彪下达一号通令,陶铸押往合肥,被迫与曾志分离。43天后,陶铸在合肥死去。陶铸在与曾志分手时,曾写有一首七律:

  七律赠曾志

  重上战场我亦难,
  感君情厚逼云端。
  无情白发催寒暑,
  蒙垢余生抑苦酸。
  病马也知嘶枥晚,
  枯葵更觉怯霜寒。
  如烟往事俱忘却,
  心底无私天自宽。

  共识网综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明鏡新聞 - 歷史

明鏡雜誌 - 歷史

明鏡博客 - 歷史

明鏡出版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新史記雜誌社

明鏡電子書 - 歷史/傳記

明鏡雜誌 - 新史記

明鏡雜誌 - 名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