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7日 星期四

民国报人以笔为刀——为人民立言,以文章报国


民国报人有怎样的风骨和追求?(上)


  二、民国报人以笔为刀——为人民立言,以文章报国
  
  【王芸生】今晚不放人,明天就登报
  
  早在王芸生进入《大公报》之前,他就已经确立了“做一个彻头彻尾的新闻人,不参加任何党派团体,不进政府做官,不参与实际政治斗争,对时代有一个独立的观点和立场,为人民立言,以文章报国”的新闻思想。1929年,王芸生进入《大公报》以后,他深受张季鸾的“四不”方针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王芸生曾说过:“我作为一份民间报纸的发言人,要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才有独立的发言权,才有资格说真话,对国民党才能嬉笑怒骂。同时,待国共双方都必须一样,是我一贯的原则。”在国共两党对决的夹缝中,他始终坚持独立的立场,不仅不断地批评当权的国民党,也没有放弃对革命的共产党的批评。他的笔已触及中国社会的任何一个角落,只要是关乎国家、社会和人民,他都尽可能以独立的态度、理性的分析来发表见解。
  
  抗日战争时期,长沙失守,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举行记者招待会,军方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吞吞吐吐,以军事机密为由不肯说明真相,引起在场记者一片鼓噪。财政部长俞鸣钧、行政院参事张平群欲出面解围,《大公报》王芸生起来嘲笑说,“这是什么话!究竟机什么密啊!抗什么战啊!走吧,不听这个招待会了!真是岂有此理!”说罢,与会记者纷纷随他退出了会场。抗日战争胜利后,《大公报》回到上海。在上海市长吴国祯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王芸生不止一次地痛斥政府腐败,反对政府镇压学生。1947年7月,记者唐振常遭上海中统特务拘捕,王芸生得悉后,马上打电话给吴国桢,要他放人。吴国桢想推托。王芸生说:“今晚不放人,明天就登报!”他们只好乖乖放了唐振常。
  
  【萨空了】不畏政府,敢说真话,营救“七君子”
  
  萨空了原名萨音泰,蒙古族人,1907年生于四川成都,是我国杰出的新闻工作者和著名的社会活动家。1935年,他追随成舍我南下上海,担任《立报》副刊编辑工作。这段时间既是他新闻实践活动中空前成功的一个阶段,也是新闻史上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笔。
  
  1935年11月23日午夜,救国会七位领导人沈钧儒、邹韬奋、章乃器、王造时、李公朴、沙千里、史良七人被国民党当局突然逮捕,史称七君子案。此事当局并不想让公众知道。能够公诸于世,全是新闻工作者的功劳。
  
  当天夜里,章乃器夫人胡子婴赶到《立报》报馆,找到总编辑萨空了和主笔恽逸群,通报了这一消息。萨、恽二人认为,事关重大,必须发表。但当时所有新闻都要交国民党当局审查,一查必通不过,甚至还有查封报馆的风险。于是,二人以《今晨七人被捕》的含糊标题,写一条简短消息,又把一版经过审查的消息抽下一条,换上此文,不经审查,便交印刷厂付印。
  
  第二天、 这一消息轰动上海,传遍全国。各报跟着报道,当局也无可奈何。随后,《立报》派记者到苏州监狱探访七君子,又报道各界人物的反映及营救情况。在“七君子案”七个月间,《立报》对此案的报道一天也没有间断。直到七君子获释出狱。
  
  《立报》原来发行二万多份,因为不畏政府,敢说真话,深受欢迎,发行量直升至二十万份,超过了老牌的《新闻报》和《申报》,成为全国之冠。
  
  【张高峰】冒停刊风险真实报道“大饥荒”
  
  1941年夏天,干旱就侵袭了豫北,蝗灾也让豫东的收成毁于一旦。随着1942年春天的持续干旱,夏粮无望,秋粮绝收,崩溃来临了。
  
  1942年,政府对舆论的管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当时《大公报》的社址在重庆,张高峰前往河南需要经过陕西。路过西安时,他便看到大批河南灾民蜂拥入陕,“个个鸠形鹄面”,沿街乞讨。东行至洛阳,只闻城内呼救声不绝于耳,大街小巷都有饿倒的灾民和弃婴。
  
  1943年1月17日,张高峰从叶县寄出长篇通讯《饥饿的河南》,详尽记述了水、旱、蝗等天灾给河南百姓带来的苦难,披露了当局不顾人民死活横征暴敛的人祸加剧了灾情,批评政府的不作为。2月1日,《大公报》为通过新闻检查,将《饥饿的河南》改题《豫灾实录》全文刊出。虽然张高峰对题目的更改并不满意,但报社“敢于把一个24岁年轻记者如此尖锐披露灾情、批评政府的报道一字不改地刊登出来”,令他十分感动。等待他的,是《大公报》停刊3天的处罚。王芸生后来回忆说:“这篇文章不足写尽任务之万一,竟如此触怒蒋介石,摘去‘民主’、‘自由’等假招牌,公然压迫舆论。 ”
  
  【吕碧城】第一女报人用笔争女权
  
  慈禧刚刚驾崩,有“华北第一报”之称的《大公报》上,就登出了一篇炮轰这个独裁者的奇文,题为《百字令》,作者是大公报的第一个女编辑,名为吕碧城。 此时正值大清帝国摇摇欲坠之际,这篇不到百字的小文,如同滴落油锅中的火星,炸起了一片喧嚣。时任直隶总督的袁世凯甚至动了杀心,吕碧城闻讯,不得不离开报馆,前往欧美游历。
  
  1904~1908年,在任《大公报》主笔期间,吕碧城发表了大量尊重女权、倡导妇女解放的杂文,一时间,“坊间皆传吕碧城”,人们在纷纷猜测,这个横空出世的女编辑,究竟是何许人?秋瑾蒙难后,中国报馆“皆失声”,吕碧城用英文写了《革命女侠秋瑾传》,发表在美国纽约、芝加哥等地的报纸上,让整个世界认识了这个中国女革命家。此时,无人敢为秋瑾收尸,吕碧城冒着极大风险安葬了好友。看守清军得知此人就是誉满华夏的吕碧城,也无可奈何。
  
  她无疑是民国女子中的一个“另类”,个性张扬且独立,这也体现在她那身时尚新潮甚至颇为出位的服饰上。某次集会,她别出心裁地穿了一身袒胸露腹的“孔雀服”,在时人的记载中,她“着黑色薄纱的舞衫,胸前及腰以下绣孔雀翎,头上插翠羽数枝,美艳有如仙子”。她的身边从不缺乏追求者,在这份长长的名单上,有袁世凯之子袁寒云以及李鸿章的后辈等。不过,这个眼光颇高的女人,只看上了梁启超和汪精卫,但她又嫌弃梁启超年纪太大(比她大9岁),汪精卫年纪太小(与她同岁)。
  
  【张友鸾】用“标题党”痛骂国民党
  
  七七事变后,张友鸾在他主持的《南京人报》编发了一条中央社的消息,标题做得巧妙醒目:“南京只剩一口兵”,简单的标题,明显的讽刺当局不抵抗政策,令何应钦怒不可息。
  
  抗战时,前方军民浴血奋战,而后方的达官巨贾却花天酒地,纸醉金迷,期间,《新民报》刊发了一则讽刺国民党官员生活腐化的新闻,张友鸾拟标题为“前方吃紧,后方紧吃”,此标题因其构思奇巧,语意生动,一针见血,以至于轰动了整个山城,至今仍被人拍案称绝。
  
  “九一八”事变后,群众要求政府抗日,张友鸾在新闻报道中拟标题为“国府门前钟声鸣,声声请出兵”,令人叫绝。某次遇到一条为前线军人征募寒衣的新闻,张友鸾借用诗词小令,随手做成标题:“西风紧,战袍单,征人身上寒”,信手拈来却是文采飞扬。一日,张友鸾看到一篇反映市场商品销售的消息,联想起逃到南京时的许多难民露宿街头、忍饥挨饿的情景,做了一个对比性标题:“难民不能求一饱,银耳参茸大畅销”,生动形象地揭露了当时贫富悬殊的现象。
  
  【程大千】关注民生,“公教人员不是东西”
  
  20世纪30年代,何应钦任湖南省代省长,一年清明节去岳麓山扫墓。官方要求各报须及时配发新闻,指令标题为《何省长昨日去岳麓山扫其母之墓》。翌日,某报却把标题改为《何省长昨日去岳麓山扫他妈的墓》。
  
  抗战时期,陪都重庆物价暴涨、产品偷工减料,连烧饼、油条也纷纷涨价。《新民报》编辑程大千将一条物价飞涨的新闻,仿宋词“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拟了一条标题:《物价容易把人抛,薄了烧饼,瘦了油条》。1947年,金圆券大贬值,民不聊生,工薪阶层苦不堪言。武汉《大刚报》曾在头版头条刊出大字标题:《公教人员不是东西——是东西也应当涨价》。解放战争时期,湘鄂的国民党报纸常刊登贺龙被活捉枪毙的消息。一天,某报又受命刊登这一“新闻”,原标题为《匪首贺龙昨被活捉枪毙》。结果,出报时,变成《匪首贺龙昨又被活捉枪毙》。
  
  【彭子冈】毫不客气地讽刺孔祥熙
  
  彭子冈1938年进入《大公报》,其后的十多年里,发表了大量鲜活生动、有棱有角的通讯,与《新民报》的女记者浦熙修一起,成为那个时代最著名的女记者。
  
  1943年3月7日,彭子冈《大公报》桂林版发表《重庆的低喟》,毫不客气地讥讽宋美龄在美国的言论。
  
  同年,在一次推进“节约储金运动”的记者会上,炙手可热的孔祥熙说:“今天讲节约储金,所以准备的茶点也很节约,只是一块维他饼和一杯红茶。但必须向各位说明,这种维他饼是用最富于营养的大豆做成的。……各位吃了维他饼,不但实行节约,而且有益于养生之道……”
  
  他的话还没说完,彭子冈当场就向他发难:“这几年,前方战士浴血奋战,后方百姓节衣缩食,都是为了争取抗战胜利。孔院长,你可以看一看,在座的新闻界同业都面有菜色,惟有你心宽体胖,脸色红润,深得养生之道。可否请你继续深谈一下养生之道?”
  
  一番话问得孔祥熙瞠目结舌,只得“哈哈”两声,匆匆宣布散会。
  
  1957年,彭子冈被定为“极右分子”,开除党籍,取消工资级别,每月发30元生活费。文革期间,她和丈夫徐盈一起,被下放到湖北沙洋干校,从事重体力劳动。1979年,她获得平反。不久,她突患脑血栓,从此半身瘫痪,在轮椅上度过了生命的最后八年。
  
  三、民国报人的社会价值——守望公共空间,推动社会进步
  
  公共空间的守望者:“言论独立”“文章报国”
  
  民国自由报人以“敢言”的精神开辟公共空间。自由报人视报刊为“社会公器”和“人民喉舌”。以“言论独立”、“文章报国”为己任,通过公开的报道和评论将所报道的事件置于社会公共生活空间之中,引起社会成员的广泛关注。使之转而具有了公共的性质。以公开讨论和政治批评为标志,民国自由报人以他们敢言的精神。在险恶的民国社会中开辟出纵论时政的公共空间。
  
  在黄远生的政论和通讯里,上至总统袁世凯。下至各级官僚,都敢于揭露指斥。邵飘萍撰写了250多篇《北京特别通信》,几乎全部是批判军阀政府政策的。自由臧否时政。公开批评政府,是这些文章最为显著的特征。在蒋介石国民党的专制统治下,自由报人依然坚持引领公共舆论的讨论与批判。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时,张季鸾撰写社评《党祸》对国民党以暴力铲除敌对政治派别的行为表示极大愤慨。体现了自由报人敢言的本色。紧接着,张季鸾的三篇“骂人”的社评。讥嘲吴佩孚,痛斥汪精卫,直指蒋介石。在各界激起了更大的反响。
  
  民国自由报人以客观的立场维护公共空同。自由报人“言论独立”和“客观报道”的职业追求是公共空间存在的基础,使民国“公共空间”更具有了包容性。
  
  1935年11月起,范长江采写的长篇旅行通讯《中国的西北角》在该报连载,国统区的各界人士正是经由《大公报》客观真实地了解了中共的政治和经济生活细节。蒋介石为此曾大发雷霆,斥骂张季鸾,但张却独立不惧。顶住压力,让《大公报》连载范长江的文章。
  
  现实政治的监督者:“使政府听命于正当民意”
  
  “三一八”惨案发生后。《京报》连续两天用两个整版篇幅报道,并发行《京报特刊》写道惨案“为世界空前之惨剧,人类未有之奇变,……此而不能置之于法。则人心尽死。种灭国亡。可立而待”。决心将真情“布之内外。唤醒各党各派,一致起而讨贼”。成舍我的《世界日报》也用大量篇幅发表有关惨案的新闻和照片,并发表以“舍我”署名的社评《段政府尚不知悔祸耶》。严厉谴责军阀政府镇压学生爱国运动。
  
  在对黑暗腐朽的现实政治进行无情揭露的同时。自由报人还对专制统治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批判。黄远生对辛亥革命后中国现实的分析入木三分,认为革命后“不过去一般旧食人者,而换取一般新食人者”。“官僚之侵蚀如故,地方之荼毒如故”。“一二八”事变之后。蒋介石坚持内战政策,《申报》连续发表了《髑匪与造匪》、《再论躺匪与造匪》以及《三论剿匪与造匪》。指出“‘匪’皆黑暗政治造成”,真正应该剿灭的是造匪者。
  
  针对中国的前途,张季鸾发表社评《中国的文明在哪里》。指出:“中国之政治家实业家学者等并不知中国事。不理解中国人生活,与最大多数同胞精神上并无接触是也,此殆中国改革多年失败之根本。亦都会政治家实业家学者等精神 堕落沦为寄生虫之由来。”“凡都会居住之有支配权者,反躬自省。对同胞大众曾扶助否?曾教导否?让一步,曾不加剥削摧残否?”
  
  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身处于近代中国民族危机与社会转型的特殊环境中,秉承古代士人“议政”、“敢言”的传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传统的自由报人不仅是旁观者。更是参与者。他们的文章对近代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为社会发展做了舆论上的准备。他们还亲身投入到社会发展的洪流。推动自由民主运动的发展。
  
  邵飘萍多次在重大历史关头推动历史的发展。1915年1月。日本外相将企图变中国为日本保护国的“二十一”条面交袁世凯,并且在极其秘密的情况下进行谈判。这一消息首先在外国报纸上披露,邵飘萍得知后,立即驰报国内,国内民众悲愤交集,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规模宏大的抵制日货运动,并将五月九日定为国耻纪念日。五四前夕。邵飘萍出席北大的集会,向青年学生介绍了巴黎和会的经过和决议,点燃了五四运动的导火索。冯玉祥曾感叹“飘萍一支笔。胜抵十万军”。
  
  随着民族危机的加剧,自由报人又积极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中。“九一八”一发生,《大公报》就宣布了两项决策,一是明耻。由王芸生等编辑甲午前后以来的对日屈辱史。这就是后来陆续发表的《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
  
  二是教战。创办“军事周刊”,请著名军事学家蒋百里主编。《世界日报》发表社论,愤然指出:“今日唯一要图唯有一战。养兵百万。非侮艋头,不能一战,本已莫大可耻。国土任人占领。国人任人屠杀,乃犹不出一战。并世各国未尝有者”。这天的新闻版还刊登了日军屠杀东北同胞的多幅照片。激起了读者仇日反日的爱国情绪。
  
  平民大众的启蒙者:“以社会服务为职志”
  
  启蒙民众一直是自由报人自任的时代重任,他们时时注意采取各种措施,普及文化,教育民众。提高民众素质。史量才提出“纯以社会服务为职志”的口号,决定《申报》出版“业余周刊”,“以引起一般工友店员学徒的读报兴趣,输灌各种常识。亦改善其业余生活”。“增设各种附刊”,以求“使读者各就所好。获得其所需求的智识和资料”等。
  
  民国自由报人还积极参与组织各种社会福利救助活动。回报社会。服务民众。自由报人们希望“现代报业除刊行报纸外。应为社会实际服务。凡社会应倡行之事,报纸宣为其先锋或助手”。从贩灾募捐到抗战义演。从慰劳前方将士到抚恤后方遗孤。从奖励国内有功人士到褒扬国际友好。一次次的社会服务活动,可谓倾心竭力、满腔热情。抗战时又在武汉组织“大公剧团”,演出抗战话剧《中华万岁》等。至于全国各地的灾难,个人及其团体事故,《大公报》一经与闻,也总是慷慨救助。如长江水灾、献机救国、响应滑翔运动等。
  
  身处近代中国特殊的社会转型期。民国自由报人是产生重大社会影响的社会群体。特殊的职业与坚定的追求,使他们在民国社会发展中发挥了自己独特的作用,他们既是知识分子话语的积极传播者,又是积极的话语者;既是孤独的思考者,又是真正的力行者,体现了自己的社会价值。
  
  四、结语:民国报纸乃天下公器 不以言论作交易
  
  不管我们承认与否,民国时期都是中国新闻发展史上的一个异数,一个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历史时期,中国报刊的品种之丰富与各类之繁多,以及其生死频率之高,实在让今天的我们叹为观止。
  
  那个时代,尽管一些报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是这并没有影响当时新闻出版业的发展与繁荣,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相当怪异的事情。
  
  而支撑,或者说造成这一奇异之景观的中坚力量,自然是那些报人莫属了,如果没有他们矢志不渝,甚至愿意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作出的努力,相信这一奇观是不可能存在的,而这也是他们的一些人至今还让我们怀念和敬佩的原因。

  冯相军,雅虎学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明鏡新聞 - 歷史

明鏡雜誌 - 歷史

明鏡博客 - 歷史

明鏡出版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新史記雜誌社

明鏡電子書 - 歷史/傳記

明鏡雜誌 - 新史記

明鏡雜誌 - 名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