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28日 星期四

毛德传:抗日持久战略的运筹决策


  日本自明治维新后迅速崛起于东亚,经历日清、日俄两战获胜,更强化军国主义,久蓄大举侵华野心。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时,日本拥有远超中国的世界一流装备精良的优势陆军;海军有舰艇200万吨,中国只有5万吨;日本有各型战机2700架,中国空军只有300余架(以上三军兵力统计,若干资料有所不同--毛),日寇扬言三个月亡华。


  一

  蒋介石曾留学扶桑,深悉日本侵略野心,早就研判认定,日本基本战略是力争速战速决,迫我和其决战以求歼华军主力,策决我应取相机立予有利态势的持久战战略,并依此作相应备战部署。曾利用七七前几年时机,向德意英法军购战机、火炮、鱼雷快艇、装甲车,聘请外国军事顾问来华整训三军,选派校、尉级军官赴欧美受训。国军重要将领桂永清、王叔铭、俞大维、毛邦初、邱清泉、徐培根、李忍涛、黎玉玺等,都曾赴希特勒掌权的德国、墨索里尼主政的意大利研修深造。抢时间发展了中国空军、海军、防化兵、机械化劲旅和兵工工业,以对日抗战。

  1936年6月,蒋介石和英国李滋罗斯谈话称:“对日本抗战是不能避免的。由于中国的力量尚不足击退日本的进攻,我将尽力使之拖延……当战争来临时,我将在沿海地区做可能的最强烈的抵抗。然后逐步的向内陆撤退,继续抵抗。最后,我们将在西部某省,可能是四川,维持一个自由的中国,以待英美参战,共同抵抗侵略……”

  卢沟桥战起,蒋氏于1937年7月17日在庐山发表了最后关头的演说,于7月19日公开向全世界广播报道,昭示中国国民持久抗战决心。1937年8月7日,蒋介石主持召开中国最高国防会议,决议全面抗战“以守为攻,以退为进,以持久对速胜--非以打垮敌人为目标,而以拖垮敌人为目的的持久战总战略,重在赢得时间,消耗敌人,粉碎日本三月亡华的狂言”,蒋介石会上还强调全面抗战,“先退却,后相持,最后反攻,反对孤注一掷”、“应以时间为基础,与敌相持在久而不在一时”。

  全民族全面持久抗战总方针决策,极大振奋了广大军民。

  1937年11月,当南京保卫战正激烈进行时,蒋向高级将领指出:“抗战最后地区与基本战线,将在粤汉、平汉铁路以西”。1937年12月13日,中国军队退出首都南京,蒋委员长于12月17日发布《告全国同胞书》明确指出,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都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以制敌之死命。”蒋介石对游击战相当重视。八一三,日寇在上海打了仗,蒋于9月4日命令组织苏浙行动委员会;9月7日,电令戴笠、杜月笙,限一个月内组编万人的别动队游击武装,在敌前敌后袭扰牵制日军。由于大上海及苏松嘉湖爱国青年踊跃参加,如期组建起有一万零八百余众的别动队,有力地配合正规国军淞沪抗战。苏浙行委别动队后来发展成拥有三万余武装,活跃于京(南京)沪杭敌后的忠义救国军。蒋又于湖南南岳举办游击干部训练班,正副班主任曾由蒋本人、白崇禧、陈诚、汤恩伯兼任。应蒋氏邀请,中共中央派出叶剑英、李涛、边章五、薛子正诸人到游干班任教。游干班参谋长汤恩伯、副参谋长叶剑英。


  二

  兵学大师蒋百里一向注视日本侵略阴谋,研析日本军部动向,洞烛机先,早早认定中华民族伟大抗日战争不可避免,提出设防、备战建议呈报最高当局加快整军战备。蒋百里判定,日本利在速胜,中国利在持久,为此,中国千万不要同日本讲和,持久下去,国际局势必有变化。1937年夏,他应邀到江西庐山训练团讲课,此时正值抗战前夜,其名著《国防论》就在庐山出版。百里倡导的抗日国防战略,是以总动员与持久战为核心。强调“新军事的主流,是所谓全体性战争”,抗战爆发,百里奉蒋介石委派出访欧洲多国,1938年1月26日,在柏林撰成《速决与持久》文寄回国内,《大公报》迅予全文发展。百里文指出“国防的部署是自给自足,是在乎持久;而作战的精神,却在乎速决”,蒋百里强调“抗日战争根本原则是全民抗战,是持久战!”


  三

  抗战全面爆发,桂系部队由李宗仁、夏威、廖磊、李品仙等统率出广西,源源开赴几处抗日前线。出身保定军校,素有“小诸葛”之誉的白崇禧到统帅部,出任军事委员会副参谋总长襄助蒋介石参赞中枢戎机,常赴战区巡视协助指挥。白将军研析敌我及国际风云,认准日军渴求速战速决,我务坚持持久战略,游击战与正规战相配合以抗击日本法西斯。在淞沪、南京失陷后的军事会议上,白报告了自己的抗日总战略,简明为“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十二字。白十二字迅受中枢和各战区高级首长赞同,军委会以白十二字作抗日战争总战略指导方针,通令全国全军遵行。


  四

  伟大领袖毛泽东历来关注研究抗击日本侵华。工农红军长征宣示,就是为北上抗日。1936年7月,毛泽东在陕北与斯诺谈话就英明地指出:“中日之战是持久的!”七七后,毛主席强调:“中日之间的最后胜负,要在持久战中去解决”。中外皆知,1938年5月26日--6月3日,毛主席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作了《论持久战》的演讲,后经出版传向重庆诸大后方及国外。毛主席提到持久战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第二阶段,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第三阶段,我之战略进攻,敌之战略退却,详尽地科学地论述了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以及运动线、游击战、阵地战。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毛主席论持久战高屋建瓴,务实求真,运筹帷幄而决胜千里,象灯塔般照亮了中国军民胜利的道路。《论持久战》几经修改补充,于建国后出版的毛泽东选集第二卷P438-518收入。读者诸公多有深入学习研究,无需我多引录赘述。


  五

  关于抗日战争持久战战略,国共两军将帅不乏远见卓识者。红军总司令朱德于1937年7月26日就指出:“抗战将是一个持久的坚苦的抗战”。1937年8月7日,应蒋介石邀请,中共中央派出朱德、周恩来、叶剑英出席最高国防会议,对蒋介石提出的全面抗战,以持久对速胜的总战略,朱周叶都持肯定赞成。

  黄埔系主将陈诚于1938年8月18日一次高级将领会议上解析称:“我国因军事落后,且未有充分作战准备,不宜实施迅速决战之战略。但因我国国土广大,人口众多,经济资源散在各地,且有长期作战的条件。故我国对日本作战的最高指导方针,不能不根据优劣相反之客观条件,实施持久消耗战略。在此项方针下,国军作战之具体运用,可分为三期:第一期为抵抗时期;第二期为敌我相持时期;预定之第三期为总反攻时期”,国军“以消耗敌人战力,保存我军主动,借以空间换时间,扩大战场,分散敌军兵力,以求达成提早阻止敌人前进及建立长期抗战之目的。”


  六

  我国抗日作战持久战略是克敌制胜之宝,实践证明了其成功,略举例证。1938年6月--10月武汉保卫战,日军四十万众由烟俊六指挥攻击武汉,我军浴血奋战毙伤皇军20万人,我军付出伤亡40万,沦陷国土十三万余平方公里。蒋介石认为,从七七卢沟桥至武汉失守,为抗战第一阶段,实现了“诱敌深入”。以后是转守为攻,转攻为胜,抗战进入了更艰苦的战略相峙阶段。在南岳军事会议上,蒋氏作以下训示:“……武汉会战前为第一期抗战,主要是以空间换取时间,将敌人引至有利地带,待机反攻,此后,为第二期抗战,主要的战略是转守为攻,变敌人后方为前方,积小胜为大胜,坚壁清野,使我区物资不为敌所用……”。我国抗日持久战略、中国军队的战略转型,使侵华派遣军将领和东京大本营感受震撼。日本慑于我军战略转型。并求保障其占领区之安全,乃于1939年9月,组建支那派遣军总司令部,委西尾寿造为总司令官,坂垣征四郎为总参谋,下辖华中方面11军、13军;华南21军;华北第1军、12军(日本一个军的兵员,大体相当解放战争时期国军的兵团。日军的师团,相当国军的军即整编师或中共野战军的纵队--毛注)以及航空飞行部队。支那派遣军总司令部对华中方面特别重视,采以攻为守战略,委派11军司令官冈村宁次指挥重兵,企求歼击湘鄂赣边中国军队主力。然而,长沙会战结果,日军惨败。

  综上述,令人感觉十分欣喜的是,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及重要将帅,一致坚持抗日持久战卓越战略。尽管其文词表述有所不同,规划细部也有差异,但其总方针总路线完全一致,充分集合了中华优秀儿女的最高智慧。坚持到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袭珍珠港,中国和美、美、荷兰……诸国结盟抗击日本法西斯……。终于取得最后胜利。毛主席、蒋介石、白崇禧、蒋百里持久战运筹帷幄中,决胜千里外,于青史长存。

  毛德传,共识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明鏡新聞 - 歷史

明鏡雜誌 - 歷史

明鏡博客 - 歷史

明鏡出版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新史記雜誌社

明鏡電子書 - 歷史/傳記

明鏡雜誌 - 新史記

明鏡雜誌 - 名星